初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与训练题

为了同学们能够更好更快的熟练掌握文言文,方便于大家阅读理解,教师们要为同学们准备哪些文言文的虚词复习指导和相关的训练题内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初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与训练题,希望会给大家带来帮助。

初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指导:

文言虚词虽然数量少,但使用频率高,用法比实词更为灵活,语法功能比实词强,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难度。要读懂文言文,不但要正确理解实词的含义,还要了解虚词的用法,二者缺一不可。中考试题虽没有把文言虚词作为重点,但对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考查还是很普遍的。

在古代汉语中,实词与虚词的划分与现代汉语中的分类不同。古代汉语中把具有实词属性的代词归人虚词范畴之中,这一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另外,还需注意的是对虚词的考查只是考查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这里的“常见”是指虚词在浅易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而言的,也就是说,是我们在学习中常接触的一些词。

随着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将更加注重理解和运用,不再考查那些繁琐的同法、句法等古汉语知识。纵观近年各地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虚词在语境中的意义;二是虚词在朗读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译。前两种是对文言虚词的显性考查,后一种是对文言虚词的隐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②结合语句翻泽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③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

还有一点同学们要特别注意,一个虚词有多种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虚词来表示。在平时学习中应注意打好基础,勤练多思,把握规律,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点梳理]

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敛有四类:第—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类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第三类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第四类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为便于同学们复习,现就初中常见的文言虚词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结合具体实例对其用法作简要分析。

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例: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

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例: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例:太医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说》)

4.指示代词,译为: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

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义,不译。例: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

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②泽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③泽为:凭,靠。例:何以战。(《曹刿论战》)

④泽为:根据,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⑤译为:因为。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②也可译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

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例: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④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 (《捕蛇者说》)

2.副词,常依附在表示时间的词语后面,无实义,一般不译。例:既而儿醒,大啼。 (《口技》)

文言文中“于”—般用作介词,表示处所、时间、对象、被动、比较等。

1.表示处所,译为:从,在。例:舜发于畎亩之中。

(《孟子》)

2.表示时间,译为:到。例: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

3.表示对象,译为:对,向。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

4.表示被动,译为:被。例:则人之食于虎也。

(《说虎》)

5.表示比较,泽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1.作人称代词,代人,与后面的动词、形容问一起作宾语,译为:他,他们。例:百姓多闻其贤。

(《陈涉世家》)

2.作人称代词,代人,作定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例: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捕蛇者说》)

3.作人称代词,代物,与后面的动词、形容词—•起作宾语,译为:它,它们。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4.作人称代词,代物,作定语,译为:它的,它们的。例: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5.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这(种)。例:专其利三吐也。(《捕蛇者说》)

6.作指示代词,近指,译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7.作指示代词,远指,译为:那。例:其中往来种怍……(《桃花源记》)

8.作副词,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语气、反问语气等,译为:恐怕,大概,难道。例:其真无马邪。

(《马说》)

初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训练题:

1.下列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初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与训练题

C.莲,花之君子者也 D.何陋之有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主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久先帝不以臣卑鄙 临崩寄臣以大事

B.辍耕之垄上:

陈胜佐之

C.以咨诹善道

以彰其咎

D.黑质而白章

吾恂恂而起

3.句子中加点问的主要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D.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

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1).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4.下列句于中加点字与“悍吏之来吾乡”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君将哀而生之乎 B.两狼之并驱如故

C.多助之至

D,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与“固以怪之矣”:户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日似瞑 B.食之不能尽其材

C.君之病在肌肤 D.无丝竹之乱耳

6.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中的“之”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C.投诸渤海之尾

D.辍耕之垄上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问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吾视其辙乱 其人视端容寂

B.公与之乘

先帝称之曰能

C.登轼而望之 黑质而白章

D.何以战

固以怪之矣

8.与“以尽吾齿”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D.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9.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

B.达于汉阴

战于长勺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10.选出与例句中加点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把序号写在例句后面的括号里。

(1)例句:战于长勺( )

A.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B.苛政猛于虎也

C.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D.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2)例句:肉食者谋之( )

A.属予作文以记之 B.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C.登轼而望之

D.公与之乘

11.与“操蛇之神闻之”中第二个“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公将鼓之 B.彼竭我盈,故克之 C.怅恨久之 D.属予作文以记之

12.与“其妻献疑曰”小的“其”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增其旧制 B.殚其地之出

C.其乡人曰 D.惧其不已也

13.与“以塞忠谏之路也”中的“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B、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C.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D.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4.下面各组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屠乃奔倚其下 乃重修岳阳楼

B.杂然相许 吴广以为然

C.时而献焉 惧有伏焉

D.面山而居 学而时习之

15.与“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苛政猛于虎也

B.吾祖死于是

C.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告之于帝

16.下边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耕于南阳 达于汉阴

B.先帝不以臣卑鄙 醒能述以文者

C.当世之事 永州之野

D.苟全性命于乱世 奉命于危难之间

17.解释下列句中的“其”字。

(1)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

(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3)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4)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

(5)复前行,欲穷其林( )

18.指出下列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以刀劈狼首( )

(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

(3)策之不以其道( )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

(5)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6)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

19.指出下列句中的“于”字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个词。

(1)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

(2)负者歌于途( )

(3)舜发于畎亩之中( )

(4)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5)苛政猛于虎也( )

(6)余将告于莅事者( )

(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

(2)永之人争奔走焉( )

(3)感极而悲者矣( )

(4)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

(5)陈胜、吴广乃谋曰( )

(6)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

(8)杂然相许( )

(9)其余则熙熙而乐( ) (10)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2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练习题。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①山门圮②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③十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④数小舟,曳铁耙,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⑤,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⑥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⑦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干:岸边。②圮:倒塌。③阅:经历。④棹:船桨,这里作动词用。⑤柿:木片。⑥颠:颠倒、荒唐。⑦河兵:治河的士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A.求二石兽于水小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B.以为顺流下欠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如其言,果得之于数里外

则移其民于河东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一讲学者设帐寺中,闻之

②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③一老河兵闻之

④果得之于数里外

A.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

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

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②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初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训练题答案:

1.D 2.C 3.C4.B 5.B6.C7.B 8.C 9.D 10.(1)D (2)A 11.D12.C 13.D 14.A15.C 16.C

17.(1)他的 (2)他们的(村人的)(3)它的(岳阳楼的)(4)他(愚公)(5)那

18.(1)用,拿,介词 (2)凭,靠,介词 (3)依照,按照,介词 (4)因为,介词

(5)来,表目的,连词 (6)以致,表结果,连词

19.(1)在(2)在……上 (3)从 (4)到,给 (5)比(6)向,给 (7)由于

20.(1)啊,语气词(2)代捕蛇这件事(3)……的心情(4)……的人(5)于是,就(6)竟然(7)才(8)……的样子(9)就(10)那么

21.(1)A C (2)C (3)①你们不懂得分析事物的特征,这不是木片,怎么会被暴涨的流水带走呢?②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不知道另一方面的很多了,怎么可拘泥于一般事理主观推断呢?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6261/994022059.html

更多阅读

18个文言虚词的练习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01(2009-01-19 11:08:45)转载标签: 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答案教育 分类: 08-10高考资讯高考语文:文言虚词练习题18套(附答案)012009届高三复习---文言虚词系列练习(共18套)文言虚词练习(一)一、解释句中

文言虚词故事接力 18个文言虚词

文言虚词故事接力(请大家积极参与)文言虚词复习起来枯燥无味,如果把文言虚词的一些常见用法编成小故事,既有趣味,又能增强记忆效果,何乐而为不为呢?下面引用“其”的故事一则,请各位网友按照示例把18个虚词的故事编出来,谢谢!文言故事一:虚

初三语文复习教学反思5篇

反思一:初三语文复习教学反思本学月教学进入专题复习阶段,为了进一步提升复习质量和学生能力,本阶段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指导。针对学生现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学生能够易于识记、理解,尤其学以致用。根据中考说明及相关的解

声明:《初三语文文言虚词复习指导与训练题》为网友我爱你我争取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