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直到今天,它就不断地被宣布为“过时”和“终结”,但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又不断地对这些断言作出否定的回答。某些西方学者指出,随着苏联的解体,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结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在过时了。但极具讽刺性的是在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发表于1867年9月14日的鸿篇巨著《资本论》再度成为西方社会的“宠儿”,为什么在高呼马克思主义已“过时”的西方世界,马克思还能获得如此之高的荣誉呢?事实上,不只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指导的中国,即使是在西方也有像以马克思主义者自居的詹姆逊,以及法国的解构主义大师德里达在反马克思主义呼声正嚣时仍然公开表达对马克思的敬意。而马克思主义本身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事实已经证明,所谓“终结”这种断言是悲观而又短视的。正如有学者所说的那样,你可以赞成马克思,也可以反对马克思,但却无法绕开马克思。
一、从马克思主义的定义维度看其理论本色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马克思本人生前并没有对马克思主义下过定义,恩格斯也只是强调马克思这一生有过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一般来讲,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分成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他们的继承者丰富和发展了的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学说和观点的体系。据查证,“马克思主义”一词于19世纪70年代末被法国社会主义者最先使用,但马克思本人曾批评他们对内容的扭曲。恩格斯在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使用“马克思主义”一词,恩格斯说:“我不能否认,我和马克思共同工作40年,在这以前和这个期间,我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参加了这一理论的创立,特别是对这一理论的阐发。但是,绝大部分基本指导思想(特别是经济和历史领域内),尤其是对这些指导思想的最后的明确的表述,都是属于马克思的。我所提供的,马克思没有我也能够做到,……马克思比我们大家都站的高,看的远些,观察的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是理所当然的。后来,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传播,为了把马克思主义和本国的工人运动相结合,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都给马克思下过定义。列宁突破形式逻辑的“种+属差”的定义方法,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本质出发,将恩格斯所说的“我们的学说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这一观点看做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性的定义”,强调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就会把马克思主义变成片面的、僵死的东西。他说“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而斯大林则说:“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科学表现”很明显,斯大林比列宁的定义又发展了一步,他着重强调了这个理论的阶级属性。而毛泽东在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中提出: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最正确最革命的科学思想的结晶”后来,他又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有几门学问: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阶级斗争学说,但基础的是马克思的哲学。”
无庸质疑,马克思主义总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一点单从马克思本人思想发展历程也能看出来。
二、新危机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发展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历程就是在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当时社会背景不但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重大影响,更重要的是马克思正是在对各种思潮不断的挑战和夹缝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的。尤其是在批判和反批判的斗争中马克思的思想才得以发展。当社会生活发生新变化、阶级斗争发生新变化,科学技术发生新变化时,马克思都能及时面对新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直到现在,不光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我们,即使西方学者也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在应对各种“危机”中发展起来的。美国著名后现代主义思想家弗里德里克·詹姆逊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看到了这样一种现象:“每当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资本主义——发生变化或经历出乎意料的变异时,马克思主义的范式(paradigm)就会产生危机。由于对论争问题的旧表述不与新的现实相适应,所以很容易得出结论说,这种范式本身被超越了和过时了。”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哲学教授道格拉斯·凯尔纳(Douglas Kellner)认为,正像资本主义在许多次危机中得以生存一样,马克思主义也同样如此。随着对最初的理论原则提出疑问的条件的出现,这种理论本身也需要发展、重构甚至抛弃陈腐的或不适当的特征。凯尔纳认为,整个20世纪,马克思主义都处在危机之中。随着新的事件的出现,要求对这一理论进行修改和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及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总是在不断地修改和重构这一理论,以适应历史的发展并弥补最初的理论中的缺陷。从这种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的危机”与其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过时的征兆,不如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理论环境,它面临着对理论提出挑战的异常事件。这种危机要求根据新的历史情况和经验修改和完善理论。自从马克思去世以后,许多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进行修改、更新,并以此来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应该说,凯尔纳所说的这种情况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对理论自身的定位的。马克思主义一向认为,理论必须随着历史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变化发展,用固步自封的教条主义的态度来看待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三、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色——与时俱进任何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能够正确指认时代本质,及时解答时代问题,科学拓展时代视野,总体把握时代方向,从而“充分地适应自己的时代”。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我们要突破前人,后人也会突破我们,这是社会前进的必然性规律。”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特点,就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马克思主义始终认为,必须根据变化着的历史环境来反思和修正现存的思想范畴和理论假定。马克思主义反对任何形式的理论实体主义,强调理论必须随着生活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它自身的定位就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这种自我定位是我们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的前提。马克思从来不以固步自封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理论。相反,他总是根据实践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自觉地以批判的精神来对待自己所作出的结论。即使是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的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马克思也勇于自我批判。他在与恩格斯合写的该书1872年德文版序言中说,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例如,“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没有特别的意义”,“对社会主义文献所作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关于共产党人对待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的论述……就其实际运用来说今天毕竟已经过时。”马克思还不断的批判自己原来的结论。1877年,他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中,明确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的设想,并谴责把他“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述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的做法,认为这是对他的“侮辱”。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当今人类已经跨入到了一个新的全球化时代,新时代需要我们有马克思主义的新视野。所以如何去真正的践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色要求我们既不能完全采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又不能把它束之高阁。我们必将在应对全球化挑站中,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