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货币政策 2016有关货币政策的论文

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2016有关货币政策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2016有关货币政策的论文篇一

《浅析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子货币作为一项创新型的支付工具,以其方便快捷的优越性得到越来越多的运用和发展。但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带来了严峻挑战,特别是对货币政策的冲击尤为明显。本文将电子货币引入传统货币政策的理论分析之中,深入探讨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

关键词:电子货币,货币政策中介指标

从货币的发展历史来看,货币先后经历了实物货币、金融货币、纸币、电子货币等不同的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层出不穷,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趋势势不可当,货币形态演变的速度明显加快,各种各样的电子货币应运而生,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从纸币向电子货币过渡的关键时期。虽然目前电子货币只具有有限法偿地位,尚无独立信用创造能力,但是随着电子货币在虚拟空间中的广泛应用,网络空间经济活动将会进一步发展,这反过来会加深人们对电子货币的信任程度,从而加速电子货币对传统通货的取代,并且促使其逐步脱离与实体货币的关系。一旦电子货币完全取代了一般的通货,由于其发行和流通不需要任何载体,这时的货币将变成只是一个抽象的计价单位,不再是我们现在常说的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虽然这种以崭新技术支撑的货币形式将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支付习惯,但与此同时,电子货币的发展必将对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提出挑战,也给央行的货币体系带来了全方位的影响。因此,探讨电子货币对我国货币调控政策的影响,可以为中央银行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提供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有助于中央银行运用合理的货币政策工具,影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以实现最终的政策目标。

在国际上,对于电子货币比较权威的定义是巴塞尔委员会1998年发布的,即电子货币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所谓“储值”是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中可用来支付的价值,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等。而“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特定软件或网络中的一组可以传输并可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作“数字现金”。

货币政策目标有最终目标和中介目标之分。货币政策目标选择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经济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关。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作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长期以来已经为各国所接受。而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连接货币政策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桥梁,也是机构和公众预期设定的“名义锚”,帮助公众了解决策者的意图和政策优先性。总体来说,中介指标分为数量指标和价格指标两类。其中数量指标主要包括货币量、信贷量,以及各种定义的国民收入等;价格指标主要包括各种利率、汇率、汇率价差和利率价差等。本文主要分析电子货币对利率及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1.电子货币对利率的影响

利率是指借贷期满的利息总额与贷出本金总额的比率。新剑桥学派的“可贷资金利率”认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在投资和储蓄这对实际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利率的变动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状况。当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时,利率上升必将使货币资本向借贷市场大量流动,而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必然会对利率的上升幅度和上升期限有所限制,使得利率上涨额不至于太高,上涨期限也较传统货币大为缩短。反之亦然。所以,在电子货币大幅流动的情况下,货币流通速度加快,货币的供求状况能更快地达到均衡水平,这也使利率的变化幅度变得更小,浮动期限更短。

随着电子货币的出现,一方面,电子结算技术的运用使得人们进行资产转换的交易成本降低,获取现金的方式变得直接、便捷,而且电子货币的运用会增加了人们对提取现金方便程度的预期(如可随时通过ATM取款,不必考虑在银行排队等待的问题),这也会减少居民的货币需求余额。另一方面,由于电子货币没有独立的信用创造能力,这使得居民对电子货币的需求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因此这两方面的因素会导致利率的波动。而利率的微小波动又会引致人们对未来经济预期的变更,从而导致货币需求的较大波动。这样金融当局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影响利率而实施货币政策时,会由于之前所述的反作用而使利率的传导作用减弱。

2.电子货币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货币供应量是指在某一时点上(如年终)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根据国际通行的方法,将货币按照流动性强弱进行划分,我国的货币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M0、M1和M2。M1是指流通中的通货量与一定时期银行活期存款之和。电子货币的发行方式和结算方式直接导致经济体系中货币供给渠道及货币供给机制的变化,对货币供给和货币控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电子货币对现金的替代直接影响到现金的减少和活期存款的变化,对M1影响很大。因此本文主要讨论电子货币对M1的影响。

现代银行体制下,存款是通过对基础货币的再创造过程而产生,货币供给等于基础货币与货币乘数之积。基础货币等于流通中的通货加上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数量。因此,电子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通过三个途径影响M1。

第一,通过流通中的通货数量的减少而影响M1。电子货币的替代作用使得基础货币减少,但对利率的本身并无直接影响,前面已经有过讨论,只是使利率的变化更为敏感。

第二,通过改变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数量而影响M1。商业银行作为作为直接货币供给者,其进行创造存款货币的存贷活动、提供货币供给数量,都建立在基础货币这个基础上。基础货币及其增减变化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准备金的增减,从而决定着商业银行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而电子货币对流通中通货的替代作用使得这种能力减弱。电子货币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使传统的基础货币的结构和内涵受到冲击,如果电子货币对流通中的通货只是完全的替代作用,那么只需将电子货币余额加入基础货币中,即基础货币应由存款准备金、流通在银行体系之外的通货和电子货币余额三者构成。但是,由于目前发行的电子货币的机构不是中央银行,因此,电子货币还没有起到对创造货币起作用的高能货币作用,也使得它的货币创造能力与传统的存款货币创造能力不同。

第三,通过货币乘数对M1产生影响。货币乘数的作用将使传统定义下的货币供给量产生波动。银行间竞争加剧,会适当减少超额准备金,而流通中现金的日益减少,会使现金与存款比率大为缩减,从而使货币乘数加大。因此,货币乘数所产生的乘数效应将使货币供应上升,但乘数中各个因素的不确定性会使货币供应量的测度和控制难度更大。

参考文献

[1]李建.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周光友.电子货币与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周虹.电子货币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016有关货币政策的论文篇二

《浅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

摘要:财政和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两大重要政策工具,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必须协调配合。为了实现经济稳定发展的目标,提高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更好地维护我国在开放条件下的经济利益,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协调关系。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组合的理论基础

(一)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目标、手段、功能差异性

财政政策目标是针对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等,而货币政策目标是通过对货币供给量及结构的影响,进而影响社会最终支出及总需求,从而影响经济总体的运行。财政政策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税收、国债、公共支出、投资、补贴、预算等。货币政策所采用的手段是银行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再贷款、利率、公开市场业务等。财政政策功能是通过财政收支活动和再分配直接参与投资和生产调节的政策,是一种直接调控的经济手段,具有行政性和强制性的特点。货币政策功能是通过调节货币供给量直接作用于价格水平,在金融市场中影响融资主体的借贷成本和资产选择行为,是一种间接调控经济的手段,具有伸缩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模式

由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调节经济活动中发挥的作用不同,所以要达到理想调控效果,需要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组合运用,两者的具体组合方式有以下四种:

1.双松政策模式: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当货币总需求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财政货币配合模式。当经济萧条时,可用膨胀财政增加总需求,以及扩张货币降低利率以克服“挤出”效应。当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可选择双松政策,通过财政支出增加,减税和降低利率、扩大信贷、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政策组合对经济产生整体的扩张效应。

2.双紧政策模式: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上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的财政货币配合模式,通过增加税收和减少支出的财政政策压缩社会需求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利率、减少贷款和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当经济发生严重通胀时,可用紧缩货币来提高利率,降低总需求水平,紧缩财政以防止利率过分提高,两者配合会对经济产生整体的紧缩效应。

3.紧财政松货币模式: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

当政府开支过大,价格基本稳定,但企业投资不十分旺盛,经济不十分繁荣,促进经济较快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取“紧财政,松货币”。当经济中出现通货膨胀但又不太严重时,可用紧缩财政政策压缩总需求,再用扩张性货币政策降低利率,以免财政过度紧缩而可能引起衰退。

4.松财政紧货币模式: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

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停滞”,刺激经济增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松财政紧货币”的配合模式。当经济萧条但又不太严重时,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总需求,再用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

二、加强宏观调控,发挥组合效应优势——结合我国的实践

2016年货币政策 2016有关货币政策的论文

(一)提高财政与货币政策配合效果,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

财政与货币政策的配合效果除了决定两种政策的合理搭配外,还受财政体制、金融体制、国有企业制度的制约。财政体制方面,由于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造成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中央财政收入占国家财政收入的比重严重下降,致使国家财政收入增长缓慢,大大削弱了国家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金融体制方面,国有银行仍没有真正摆脱行政奴隶的地位,国有企业对银行的过渡依赖和信贷资金的财政化,不仅加大了银行的负担和风险,也导致银行角色和功能的模糊与紊乱,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调控难以做出灵敏的反映。

因此,财政体制方面要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分税制体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健全税收征管机制,减少财政收入的流失,提高“两个”比重,从而提高宏观调控的能力;金融体制上要深化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和非银行机构的调整,真正确立国有商业银行依法自主经营的地位,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扫清体制上的障碍。

(二)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该防止总体经济大起大落

本轮财政货币政策运作的经济环境与以前的宏观调控相比,主要是背景特点不同,一是在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出现重大问题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表现为要随时考虑外部经济的变化。并且国内经济已经出现明显比较高的波动,经济增长率可能突破合理区间。三是中国经济刚刚面临较高的通货膨胀,经济过热、投资过热、结构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财政货币政策运作就应该异于以前,要防止经济“滞胀”问题,要对潜在通货膨胀保持警惕。

(三)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该适应国际的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中国越来越离不开世界,世界越来越离不开中国,如果中国经济“打喷嚏”,亚洲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都可能“感冒”。显然,新的科学的政策搭配应该充分考虑中国经济走向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而且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发展,以期达到政策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长江证券股份公司联合研究小组.经济总量平衡中的中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N].上海证券报,2008,01-24(3).

[2]郭庆旺.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3261/620331201.html

更多阅读

货币的演化 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演化的文献综述

     一、我国货币政策的历史演进  1979~1983,我国处于严格的计划经济体制,价格的制定、货币投放量完全由政府控制。货币政策的作用完全没有发挥出来。  1984~1997,人民银行开始履行央行的职能,计划体制转变为以国家调控为主的宏

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发展分析

     一般认为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包括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个方面的内容。但由于我国国情,一直以来我国货币政策还具有其他一些目标约束,如支持国有企业改革、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扩大内需、确保外汇储备

声明:《2016年货币政策 2016有关货币政策的论文》为网友金钱兄弟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