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 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反思

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 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反思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渐进原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反思篇一

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6、7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只是粗浅的、感性的。而且一年级孩子注意力容易分散,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目标,在这节课上我引导学生从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使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和概括,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信心和意志力等方面均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可持续性学习

本节课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新课标中提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上处处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留给了学生许多自由活动、创造数学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由的“创造数学中”得到发展。如:上课开始由学生熟悉的事情、喜欢的画面入手,让学生充分说说发现的数学信息,对于学生来说,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尤其是尚未学习的知识,对他们来说是激动人心的,他是在享受,享受学习带来的骄傲。为了突破本课的难点,安排学生同桌合作动手分圆片、观察、总结等活动,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课堂教学应使学生体验到数学与日常生活是密切联系的,体会到数学的内在价值。如:6、7的认识就是由一个生活情境引出来的,然后让孩子们找一找身边有哪些东西的数量可以用6、7表示,就是在训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生活,同时还使数学有了鲜活的生活味。

数学的根源是常识,为了真正的数学及其进步,普通的常识必须要系统化和组织化。6、7的认识这一内容在课堂里是第一次接触,但大部分学生都已经会认6、7,即已成为普通的常识。这节课我充分利用这些经验,引导学生认一认、写一写、读一读、动一动等,将普通的常识总结为数学化的规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操作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得到了培养。

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反思篇二

填未知数这一内容,是在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这一节的,在这一节里,10的认识和有关10的加减法是重点,而填未知加数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学生已初步建立10以内数的数感,对10以内数的概念有了一定的理解,并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填未知加数这一内容,从知识的逻辑顺序来说,与10以内的减法一样,属于同等难度的;但是,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来看,需要逆向思考才能解决这一问题,对于一年级刚入学不久的小朋友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这一内容的学习,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同时又可以为今后进一步学习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做准备。

课前我先安排了猜一猜的环节。猜一猜,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渗透了填未知数的有关知识。填未知加数是所在章节的难点知识,因此,我设计由抽象到具体,由对口令到数的组成,再到猜一猜,遵循了从旧知到新知、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原则,让学生以此为生长点,顺利完成知识的迁移。

圆珠笔图的教学,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去学习,大胆尝试。教学采用分组讨论的形式,使学生在讨论中动口、动脑,形成多向信息交换与评价,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又通过语言表达,发展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在“7+()= 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由具体到抽象,体现了教学过程的渐进原则。

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如圆珠笔图和小旗子图就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对这一内容的编排,教材上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用实物图的方式,二是用算式的方式,但不管是哪一种方式,都表现为“A+( )=B”的呈现形式,这容易使学生得到不完全的认识。所以我在教学的练习题中又增加了( )+A=B的形式。这样,将有助于学生对填未知数这一学习内容有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同时,对加法交换律的知识也作恰当的渗透,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悟。

教学中教师通过直观图和老师富有启发性的提问,让学生得出在“7+()=10”中的括号里该填几;接着再通过问题提示让学生增画小旗,并在“6+()=8”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最后在学生积累了大量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脱离实物在括号里填数。这样设计,把直观感知同问题启发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主动构建知识,不但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又能启发他们的思维。

在填这个未知数时,学生思考了多种理解,无论是利用分解、组成还是减法计算的方法,但最后都能得出相同的答案。他们的算法虽各不相同,但其多样化的算法正反应了新《课标》中提到的“算法多样化”。在新《课标》中提倡并鼓励学生多样化计算,这样有利于“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数学”,并矫正过去算法的“一统化”。

另外,本节课还有意识地教给学生如何去检查答案是否正确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反思篇三

《9加几》是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七单元《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本节课通过创设“热闹的运动会场”这一情境,让学生学会“9加几”的进位加法,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初步认识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上课开始时,我出示了主题图,让学生说说图意,再根据图意列式,学生很快列出了“9+4=13”,接着,我让学生“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把9把放在心里,往后数了4个,就是13。

生2:我是看出来的,幼儿园的时候我就会了。

生3:我用手指算出来的,10个手指不够算,我再拿出3根铅笔一齐算。

生4:摆小棒,先摆9个,再摆4个,一共是13个。

生5:把9分成5和4,把4分成2和2 ,5+2=7,4+2=6,7+6=13。

生6:我会算9+5=14,所经9+4=13。

学生说出了6种不同的计算方法,但没有一种是教材上要求的“凑十法”,正当我对要不要引导出“凑十法”感到举棋不定时,两个学生说出来了,确实让我心头一震,欣喜万分。

生7:把4分成1和3,9+1=10,10+3=13。

生8:把9分成4和5,5+5=10,10+4=14

面对如此聪明,肯动脑筋的学生,我深感学生的潜力不可估量。

教后记:算法多样化是课堂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是指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方法,并不是指让学生掌握多种方法。学生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和思考角度“凑十法”并不是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绝对的好方法,所以,教师应开放自己的思想,开放学生的思维,提倡算法多样化,只要是学生自己动脑想出来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但学生的方法往往不是最简便的,有时导致速度很慢,面对多而杂的计算方法,学困生还可能会看得眼花潦乱,不知所以,导致一种方法也没掌握好,所以,我个人认为教师适时地强调“凑十法”的好处还是有必要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3261/288183505.html

更多阅读

三年级小学数学教育随笔(4篇 三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三年级小学数学教育随笔随笔(一)在教学中,我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

二年级班主任教育随笔 二年级语文教育随笔

二年级的识字量之大,因此,在每节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每一堂课刚上课前,都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教育随笔,希望大家喜欢!二年级语文教育随笔篇一一、以写字教学为切口,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小语新课程

二年级数学教学故事 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鼓励学生在借鉴课本想法的基础上,展现多样化的见解,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希望大家喜欢!二年级数学教学随笔篇一学生自主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以学生为主体”是当代教学的基本思想。激发

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一年级数学课教育随笔反思

数学的根源是常识,为了真正的数学及其进步,普通的常识必须要系统化和组织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课教育随笔反思,希望大家喜欢!一年级数学课教育随笔反思篇一一年级的孩子们在幼儿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6、7的生活经验,但

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 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反思

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想法,注重了算法的多样化。如圆珠笔图和小旗子图就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反思,希望大家喜欢!一年级数学教学随笔反思篇一填未知数这一内容,是在10的认识和有关1

声明:《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 一年级数学教育随笔反思》为网友犯二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