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炎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肝部部分功能坏死,而肝炎又分为很多种性质。那么慢性肝炎的症状是什么?以下是小编给你整理慢性肝炎的表现。
慢性肝炎的症状
1.脾肿大
由于炎症、充血、水肿、胆汁淤积,慢性乙肝常有肝脏肿大。晚期由于大量肝细胞破坏,纤维组织收缩,肝脏可缩小。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期,脾脏多无明显肿大,以后可因脾脏网状内皮系统增生,以及门静脉高压。脾脏淤血,引起脾脏肿大。
2.肝纤维化
许多慢性肝脏疾病均可引起肝纤维化,如果慢性乙肝炎症长期不愈,反复发作。肝内纤维结缔组织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对或绝对不足,因此大量细胞外基质沉积下来形成肝纤维化。如果肝纤维化同时伴有肝小叶结构的破坏(肝再生结节),则称为肝硬化。但是,在临床上难以将两者截然分开,因为慢性肝病由肝纤维化到肝硬化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
另外,慢性乙肝的症状并无针对性,很多其他疾病也会表现为类似慢性乙肝的症状,如:肝硬化、慢性丙肝、胃肠道感染等应注意区分。乙肝两对半和B超检查是比较有效的与其他疾病区分的手段,确诊后积极去正规专科医院治疗,阻断慢性乙肝向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发展,是非常必要的。
3.肝区疼痛
肝脏内部缺乏痛觉神经,慢性乙肝一般没有剧烈的疼痛。但肝的表面有一层很薄的膜,称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觉神经分布,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肋部不适、隐痛、压痛或叩击痛。如果肝区疼痛剧烈,还要注意胆道疾病、肝癌、胃肠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误诊。
4.慢性乙肝黄疸
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中枢,病情较重时,由于肝功能受损,胆红索的摄取、结合、分泌、排泄等障碍,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黄。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但是天热出汗饮水不足、一些药物等也可引起尿液颜色的改变,应注意区别。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继续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肤黄疸。由于胆汁酸的排出障碍,血液中胆汁酸浓度增高,过多的胆汁酸沉积于皮肤。刺激末梢神经,可引起皮肤瘙痒。
5.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肝炎时,肝功能异常,胆汁分泌减少,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肝脏的炎症还可能引起肝窦的血流障碍,导致胃肠道的充血水肿,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乙肝常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
肝炎复发的原因
1)劳累过度
有数据表明,约有四分之三的患者因过度劳累而使肝功能反复,如过多奔走、熬夜、精神紧张、情绪波动以及房事所伤。
2)饮食不调
饮食不调会使慢性肝炎复发,因此,慢性肝炎患者饮食以清淡有营养的食物为主。特别由于饮酒而使肝功能复发的患者最多,酒在肝内氧化,可直接损害肝细胞,因此肝炎患者应禁酒。
3)季节更迭
国内有人观察了四季慢性肝炎肝功能的波动情况,其结果为:春季波动者占22.94%,夏季占23.85%,秋季占9.17%,冬季占18.34%,以春夏两季波动比例为最高。
4)水土不服
某些患者肝功能刚刚得以恢复,就出差、旅行,因生活条件、水土环境的改变,造成机体内环境的某些变化而出现肝功能反复异常。
5)过服药物
慢性肝炎患者因求愈心切,往往服用过多所谓保肝药,这样不但不利于肝病的治疗,反而还会对肝脏带来一定的负担。
6)其他疾病
慢性肝炎患者还会因感冒、腹泻、气闷、失血而导致肝功能波动。因此慢性肝炎患者一定要注意冷暖、保养脾胃、调理情态、谨慎起居,尽量避免因其他疾病而造成肝功能的波动。
肝炎患者的饮食讲究
1.热能适量
过去用高热能饮食,认为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现证明效果适得其反,许多患者由此而发生脂肪肝、糖尿病等并发症。高热能可增加肝脏负担,加重消化机能障碍,影响肝功能恢复,延长病程。如能量过低会增加体内蛋白质耗损,不利于肝细胞修复与再生,故肝炎病人热能供给需要与其体重、病情及活动情况相适应,尽可能保持热能收支平衡,维持理想体重。如无发热等合并症,成人应供给8.37MJ(2400kcal)/天左右即可,有发热等可增加至10.04MJ,肥胖者应适当限制热能,控制饮食。
2.供给优质蛋白
肝炎时肝内蛋白分解加强,重症肝炎常有蛋白代谢紊乱,酶活性异常、机休免疫功能降低、凝血系统功能障碍等生理生化代谢紊乱。若饮食中蛋白质供给不足,可引起血浆蛋白下降。供给足量优质蛋白可提高酶活力,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增加肝糖原贮存,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有利于肝细胞修复和肝功能恢复。每天按1.5~2g/kg,占总热能15%左右。由于饮食中蛋白质增加引起产氨增多,使血氨增高,故应供给产氨低的蛋白质食物为宜。食物中奶类产氨最少,蛋类次之,肉类较多。大豆蛋白质中含支链氨基酸较多,与动物蛋白混用,更能发挥其互补作用和减少氨的来源。如有其他合并症,蛋白质供给量需作相应调整。
3.适量供给脂肪
饮食中的脂肪不应过分限制,以免影响机体热能供给和降低食欲。但对油腻的食物应当避免,特别是黄疽尚未消退者。肝炎患者胆汁合成和分泌减少,脂肪消化和吸收功能减弱。因此,脂肪供给过多时会出现脂肪泻,而供给量太少会影响患者的食欲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脂肪60g/天左右,或占总热能20%;烹调用植物油为宜。
4.适量碳水化物
碳水化对蛋白质有保护作用,并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但过多碳水化物摄入超过机体需要时,会转化为脂肪贮存在体内,引起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并发症,对机体恢复不利。供给量应占总热能60%~65%,全天约350g主食,并应给新鲜的蔬菜和水果。食用过多的果糖和甜点心,可影响胃肠消化道酶的分泌,降低食欲;糖发酵产气又可加重胃肠的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