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思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解释一
这是诗人元嗔为了纪念逝去的妻子而写的,大意是曾经见过沧海别的地方的水就算不上是水,曾经见过巫山的云别的地方的云就算不上是云。我从花丛中经过却不愿回头张望,一半是因为我修行在身一半是因为你的缘故。
解释二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
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解释三
《离思》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新解
转熊平 所写的这篇文章,长了见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唐元和年间诗人元稹《离思五首》之四的头两句,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较之前两句平淡,不为世人传颂。此诗为元稹纪念亡妻韦丛所作。韦丛为当时太子少保韦夏卿之幼女,二十岁时下嫁元稹,其时元稹尚无功名,与同时代诗人白居易一起倡导新乐府运动为世人所名,后官至监察御史,在查处梓州严砺之案中触犯上层利益,几年后官贬江陵,韦丛病故,元稹纳妾。元稹生性放荡,疾恶如仇,因此官场失意,屡受打击。几经周折之后,元稹变得投机取巧,阿谀奉承,官至宰相,但终因“素无检操”被挤出朝庭。晚年元稹“身委《逍遥篇》,心付《陀头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看破红尘,追忆往昔,写了《离思五首》等诗。
据权威解释,“曾经沧海难为水”取自《孟子·尽心上》之“观于沧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意思是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之水相形见绌;“除却巫山不是云”取自宋玉《高唐赋》序,序中说巫山之云为神女瑶姬所化,“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元稹用“沧海之水”与“巫山之云”来吟咏夫妻之间的感情之美好无与伦比,以“曾经”二字点睛,读来令人嗟磋叹宛,由是流传千古。后两句“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吟哦平淡,也比较易懂,意思是说自己再从美女中经过,也“懒回顾”,看都不愿意再看多一眼,一半是因为自己委身逍遥,修道在前,一半是因为思念你的缘故。瑶姬为炎帝二女,死后化云,居巫山之颠,上有瑶草,男女食之相爱;后有楚怀王楚庄王登云台梦瑶姬,传说堪美,但如果对这些典故了解不多,则很难理解诗的前两句。从字面解,“曾经沧海难为水”何不可以理解为元稹登山对山之云而发呢?云本为海之水所化,如今浮游于天地之间,居于山颠,想再回到从前的身份,即“水回到水中”,已经不可能了;“除却巫山不是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瑶姬神女化峰,居巫山之颠,受山之托,云即为云,没有巫山之托,此云就与其它处云无二样,即使你(此云)经历再多,曾经拥有再多,也无异于平淡无奇。设想诗人此诗来缘于一次登山对非云非雾的山气的呤哦,“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追忆前生今世,慨叹时世变迁,人生之苦短,对过去的时光没有好好珍惜,如今沦落如此,无力回天,又何尚不可呢?
一直以来,都以这种解释来理解这两句,并且把这种解释讲给他人听,听者大都赞同。“曾经沧海,如今桑田”,以“沧海桑田”之时世变迁来理解“曾经沧海难为水”,大众更容易接受,同样为索物托情,我以为比权威解释含义更深更远,不再仅仅形容男女之情,亦可形容其它人情事故,可指经历非凡,悔吾人生。水回到水中如此之难,况人事乎!当然,我这样理解,明显是曲解原诗,但读诗读文,写者有写者之意,读者有读者之意,这一点鲁迅也谈过,淫者见淫,仁者见仁,也有现成的例子,文有《红楼梦》,有《金瓶梅》,诗有《无题》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作《无题》诗,举意深遂,吟志高远,鬼斧神工,外人难测,现在大都赞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本意为吟咏男女之情,但今人却多把它用在事业之上,赞美“奉献”之德,古为今用,恰到好处。我想,既然《无题》诗可以曲解至此,此《离思》作如此新解又何尚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