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神刘伯承的故事
子弹从眼眶飞出刘伯承的右眼是怎么失去的
1917年8月,刘伯承加入了孙中山先生改组的国民党。受孙中山先生的委托,刘伯承率领川东护国军第一支队的部队对袁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袁军虽然人多,但混乱中也不知道来了多少护国军,纷纷掉头奔逃。逃出城外的袁军从枪声断定护国军人数不多,便伺机掉头反扑。刘伯承身先士卒,带头冲锋,当他掉头招呼一个落在后面的士兵时,却不幸被一颗敌弹射中,子弹从颅顶射入,从右眼眶飞出,血流如注,他当即昏厥倒地。后来,刘伯承被群众所救,在临江门外一所教会医院治眼伤。给刘伯承医治眼伤的医术高明的德籍医生沃克,看过刘伯承的眼伤后,决定对刘伯承施行全身麻醉的手术。刘伯承从沃克医生口中了解到,施用麻醉药,有可能对大脑神经带来不良影响,他坚决地向沃克医生提出,给他做这次手术不用麻醉。刘伯承的坚强意志深深感动了沃克医生,他终于同意了刘伯承不用麻醉药物的请求。手术开始后,沃克医生聚精会神地用锋利的手术刀先将腐肉割去,然后将破碎的眼球挖掉,然后再将断裂的血管缝好……
在长达3个小时的手术中,刘伯承始终未呻吟一声。经过半个多月的治疗,沃克医生又给他的右眼安上了一只假眼球。刘伯承又重登征鞍,继续他富有传奇色彩的军事生涯了。
坎坷一生元帅路
刘伯承,原名明昭,出身于四川开县张家坝一户贫苦农民家庭。上过私塾,读过高小,后考入官立中学。辛亥革命爆发时,刘伯承已经十九岁,他立即加入到推翻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参加了学生军,次年入重庆陆军将校学堂速成班,毕业之后被分到蜀军第五师任司务长。护国战争爆发后,他又改任排长,由于作战勇敢,他被火线提升为连长,可是蜀军很快被袁世凯的军队打败了,就连指挥讨袁的蜀军总司令熊克武也被打跑了。部队失散,刘伯承回家暂避,不久,救国心切的刘伯承再次出来投身到革命斗争之中。
1916年,在讨袁护国斗争中,刘伯承组织起四川护国军第四支队,很快这支队伍发展到两千余人。他率军攻下丰都,在反动军队的反扑他负重伤失去了右眼。然而,由于他指挥有方,作战勇敢,年仅二十四岁的刘伯承落下了川军名将的美称。
刘伯承在川军中战斗了十年,参加了护国、护法战争,也参加了军阀之间的战争。他看到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是痛苦和灾难深感不安。1926年,刘伯承在吴玉章等人的引导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受党的委托,为配合北伐战争,他与杨阐公一起组织了沪州、顺义起义。蒋介石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之后,刘伯承从四川东下,奉党的指示,到南昌与朱德等将一起组织了南昌起义。起义失败之后,刘伯承等人潜往香港,1927年冬转到上海。在上海躲避期间,正遭通缉的刘伯承被染上恶习的儿子告发,几遭逮捕。在党组织的安排下,刘伯承到苏联学习,躲过了反动派的追捕。
从苏联回国后,刘伯承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长,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了第四次反“围剿”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面对“左”倾路线和李德的瞎指挥,刘伯承敢于站出来进行斗争,他告诫李德:“如果我们不停止这种拼消耗的战术,采取机动灵活的方针,根据地将会丧失,红军将会拼光,我们将变成千古罪人。”他的正确意见不仅未受到重视,还被免了总参谋长的职务。
红军在惨痛的失败中开始总结教训,1935年1月,红军打下遵义之后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刘伯承坚决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毛泽东主持中央军委工作之后,刘伯承的军事道路渐入顺境,在长征途中,每遇关键时刻,他总是亲临前线指挥。在后有数十万追兵,前有金沙江天险的情况下,许多人怕部队过不了江,毛泽东却风趣地说:“朱德同志说,四川称刘伯承是一条龙下凡,江水怎么会挡得住龙呢?他会把我们带过去的!”刘伯承果然不负众望,使大军安然渡江。他还组织了智取遵义、强渡大渡河、巧过少数民族区域等重大军事行动,为红军的长征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抗日战争中,刘伯承任一二九师师长,与政委邓小平率部深入敌后,在太行山建立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组织指挥了奇袭阳明堡、伏击神头岭、巧胜七亘村等战斗,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打破了敌人的十三路“围剿”。在抗战胜利前夕,他率部大举对日寇反击,歼灭五万余,收复县城五十九座。
解放战争时期,刘伯承任第二野战军司令员。他组织了上党战役,歼敌十三个师。随后又打了平汉战役,歼敌二个军,接着战陇海,下定陶,挥师南下,按毛泽东的部署,千里跃进大别山,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打下了楔子。刘伯承与陈毅的华东野战军组织了淮海战役,一举歼敌五十五万多;奠定了全国胜利的基础。随后渡过长江,打下南京城,挥师向南,解放了华东和西南地区。
全国解放之后,刘伯承辞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之职,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为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积极努力。刘伯承在军事学院任院长七年多,他常常亲自审定教材,参加演习,使军事学院的建制和课程设置逐步趋于完善。然而,正当刘帅呕心沥血地为军事教育而工作时,不公正地打击降临到他的头上。1958年夏天,反对“教条主义”的斗争斗到了这位六十六岁的老元帅头上。七月的一天,高烧三十九度的刘帅被召回京,在怀仁堂千人大会上作检讨。此后在长达十余年的时间里,老元帅失去了战争胜利带来的愉快,经常缄默不语。但他仍然关心着军队和国家的建设,他受的不白之冤历史早已作出了公正的结论,他的功绩和贡献已被永远载入史册。刘帅的坎坷经历使他的一生具有了更浓的传奇色彩。
刘伯承童年的一则故事——小孩子要学好
军事家刘伯承,用兵如神,指挥若定,这是人所共知的。然而,刘伯承小时候特别爱玩,胆子大,爬树掏鸟蛋,上房捅蜂窝,忙个不停。母亲常说:“墙都快给你踏平喽!”他又是村里的“孩子王”,小朋友们公认他是“头儿”。他可以发布动员令,与邻村的孩子展开石头战,并且经常打胜仗。
刘伯承刚满5岁,父母就送他进了学堂。到了学堂后,他根本不用心学习,整天贪玩,成绩很差。父母心里很着急。
一天,刘伯承放学回家,又想出去玩,妈妈把他叫住说:“你书背熟了吗?只顾贪玩怎么行?”
刘伯承说:“背熟了。不信,我背给你听听!”
刘伯承知道妈妈不识字,随便嘴里念什么她也不知道。于是,他信口胡乱背了一通。
刘伯承的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伯承在门外给妈妈胡乱背书时,父亲在屋子里听见了,觉得文不对题,就走出大门,生气地说:“孝生(刘伯承的小名),你背的是什么书?”
刘伯承知道在父亲面前是混不过去的,只得吞吞吐吐地说:“我……我在……”
父亲严厉地说:“你以为妈妈不识字,就可以欺骗她,这怎么能行。小孩子要学好!”
刘伯承受到父亲的批评,羞得低下了头。
父亲这么一说,妈妈知道孩子在欺骗她,伤心地哭了。她边哭边当着孝生的面说:“唉,谁让我小时候家穷,念不成书呢?如今连自己的儿子也欺负我了。一个人不识字,做个睁眼瞎子多苦啊!”
父亲把刘伯承拉到身边,摸着他的头说:“孝生,你自己说,以后咋办?”
刘伯承知道欺骗妈妈是不对的,便走到妈妈跟前,拉着妈妈的手说:“以后我再也不说谎了,好好念书……”
刘伯承与群众同甘苦
进北京城初期,刘伯承元帅就对夫人汪荣华说,战争年代,我们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现在解放了,我们的国家还很穷,人民生活还不富裕,我们的生活,特别是子女的生活,要大体同群众的生活相当。
五十年代,刘伯承在家里穿的衣服,经常是袖口磨破,领口洗得发白,还不肯做新的。他还亲自关照炊事员:“黄瓜、西红柿这类菜,初上市的时节不要买来吃。”
在这位开国元勋的家里,夫人汪荣华布衣布鞋,穿着十分朴素。孩子们小时候,衣服也往往是老大穿了给老二,老二穿过给老三。孩子们读中小学时,家里基本上不给零用钱;上大学时,每月给两元。
刘伯承早在子女结婚之前就立下规矩:结了婚的子女一律到自己的工作单位去住。他为此多次向儿女们解释:我这里生活条件优裕,这是党和国家为照顾我而安排的。你们结了婚,再也不要住在这里。
1970年以后,刘帅的六个子女先后结婚,他们都同本单位的职工住在一起,节假日才回家看望父母。
当普通一兵
刘伯承元帅要求自己家人当普通一兵。他言传身教,不让子女有优越感。
1962年,他看到教育部的一个通报后写信给儿子太行说,这次教育部通报了一个高等学校的调查,“成绩优良者十人:八人是高级知识分子的子女,一个人是农民的儿子,一个人是右派之子;而干部子女则一个也没有——可能这是不全面的调查,但是要警觉,干部子女生活优裕,自由散漫,看不起人,认为学习没有意思,自甘落后——这必须大力教育扭转某些落后的干部子女的坏意识,才能继承发扬革命传统。”就在这封信中,刘帅问儿子:“谦虚谨慎习惯在修养否?”
刘帅总是要求自己的子女要脚踏实地为人民服务,但不一定要当官。他严肃地告诫子女们:“没有那个大德大才就不要去当那个官,即使当上了,也不能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刘帅的一个女儿入党前,她所在单位的党组织派人来家里征询刘帅的意见。刘帅说:“如果你们要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我可以向你们介绍;你们问我能否入党,这完全是党组织的事,我不能发表意见。”
刘伯承在大别山的故事
1947年秋,人民解放军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刘伯承、邓小平按中央部署,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千里挺进中原,以大别山为依托,开展反对蒋介石统治的人民解放战争。
一根打狗棍
刘伯承是野司首长中年龄最大的一位首长,体质差,眼睛高度近视,加之千里跋涉,生活艰苦,行路有些困难。进入大别山,山陡、林密、路险,很多地方马也不能骑。同志们看刘伯承走路很吃力,就绑了一副担架让刘伯承坐。刘伯承说:“我走路难,你们走路就不难?我们一起锻炼吧。”他坚决不坐担架,连同志们搀扶也不让。警卫员没办法,就砍了一根竹子让他拄着。由于竹子砍得比人还高,邓小平对那位警卫员说:“你把竹子砍短些,你看他拄这么长的棍子多像个要饭的!”刘伯承听了恢谐地说“要饭的棍子就是要长,才不受狗之欺。我要拿着大别山的这根打狗棍,把中国头号帝国主义走狗蒋介石打倒!”说得大家捧腹大笑。
一捧红枣
由于人民解放军刚转入外线作战,又是千里行军,部队给养十分困难,经常几天不见油盐,有时连吃饭也成了问题。一天,刘伯承、邓小平和其他野司首长进入大别山中心区金家寨的洪家湾,司令部断了粮,到下午一点,还没吃到中午饭,管后勤的同志正在为难,一个警卫员捧着一捧大红枣送给刘伯承和邓小平。刘伯承问红枣是哪里搞来的,警卫员说是过黄河时,从家里带来的,刘伯承、邓小平叫大家吃,大家叫首长吃。刘伯承捏了个红枣放在嘴里,笑着说:“河北父老的心意就像这枣子,既红又甜。”邓小平说:“红枣是个好果子,又甜、又补、又管饿。”说得大家都笑了起来。就这样,几颗枣子,就算刘伯承、邓小平和其他野司首长一顿中饭了。
老区人民的温暖
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时,已是深秋,首长和战士们都还穿一身单衣。天气渐渐冷了,解决棉衣问题是当务之急。这么多人,怎么解决呢?刘伯承、邓小平和其他野司首长都很着急,刘伯承和邓小平商量说:“这里曾是老革命根据地,我们多和群众商量,看能否想到办法。”邓小平说:“我听你家老汪(指刘伯承夫人汪荣华,六安县人)说;麻埠是小上海,卖土布、棉花的很多,只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扰乱,最近上市的少了。我们拿银元,请群众帮助购买,公平交易,总是能解决些问题的。”刘伯承说:“这是个好主意。”由于层层动员,多方发动群众,公平交易,没多久,就买了很多土布和棉花。刘伯承、邓小平动员司令部、政治部干部先做出样子,自己动手,用稻草灰将白土布染成灰色,用竹条将棉花抽熟,自做自穿。刘伯承用报纸剪了样子,和警卫员一起缝,两天就缝起了一套棉衣。他穿着这套自做棉衣,叫同志们给他照张相,说:“不要看这衣服不好看,它能御寒,这是老区人民的温暖。要不是老区人民的帮助,我们这么多人,别说穿棉衣,就是连擦枪布也难以解决,我们真要感谢老区人民的支援啊!”
金丝毛毯
刘伯承同志对大别山人民十分体贴。一次一个饲养员到一个村庄去买稻草,村庄没人,刘伯承叫饲养员把钱放在群众家神台上。饲养员是个北方人,不会捆那些七长八短的稻草,背起来,一路不断丢撒,刘伯承就跟在后面拾。他对饲养员说:“稻草也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用处可大了。你们北方人不知道,山里人住房要靠它盖,耕牛要靠它喂,床上要靠它铺。农民用稻草铺床,叫作‘金丝毛毯’,说明农民是很珍惜稻草的,丢了多可惜呀!”刘伯承的一席话深深感动了饲养员,他也跟着刘伯承将一根一根丢撒的稻草拾起来,重新捆好,深情地说:“我一定记住刘司令员的话,爱惜稻草,不能随便丢撒。”
进出宣传
由于当年红军在大别山几进几出,国民党政府和地主恶霸地主、民团每逢红军走后,都要大肆对人民群众进行烧杀抢掠。因此,刘、邓大军开始进入大别山时,白天总有一些群众见到解放军就跑,就是解放军撵上了,也不愿和解放军谈话。只有在晚上,才能找到一些群众了解情况。这给军队发动群众、了解敌情、建立根据地造成了一定困难。有些干部、战士说:“这里还是老苏区呢,群众觉悟还这么低,不愿接近我们!”刘伯承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对干部、战士们说:“这里是大别山老红军根据地,人民群众吃国民党苦太多了。过去红军在这里反围剿,来回拉锯,国民党、返乡团回来就杀。这次我们来,宣传也不够,群众又不知道我们能不能站住脚,他们要是不跑,怕国民党和还乡团回来说他们‘通匪’。他们白天跑是给国民党看的。这正是老根据地人民聪明之处。只要我们加强宣传,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群众很快会和我们接近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叫司令部和政治部发个通知,老百姓跑不准撵,并规定:从司令员到战士,都要做‘进出宣传’(进村、出村、进门、出门),要形成制度。”
一天,刘伯承听说汤家汇有所红军时期的列宁小学,但去看时,只有几间破房子,一个人也没有。刘伯承坐在门槛上,掏出笔记本写了一首快板:
“蒋贼介石,罪恶昭彰,抗战八年,消极彷徨,损兵失地,远循川康,赖我军民,愤起抵抗,民友配合,日寇投降。抗战胜利,休息应当,和平民主,举国渴望。谁料蒋贼,不顾民望,压制民主,残害忠良,留驻美军,奉为天皇,携起美械,横行猖狂,出卖祖国,盖世无双。铲除独裁,紧跟共党,天下太平,国富民强。”
写后,命警卫员贴在学校大门上。
又一次,刘伯承到一所学校去想找教师们谈谈心。可是去看,也是一个人没见到。他叫警卫员找一张纸给他,说要写宣传条。警卫员说:“这里没人,宣传条给谁看?”刘伯承说:“没人敢见我们,更说明他们不懂我们的政策,也就是越要宣传。”刘伯承在宣传条上写了四句话:“老师同学们你们好,我们红军回来了,彻底打倒蒋介石,全国解放在明朝。”下面写了自己的名字。警卫员坚决要把名字涂掉,说:“国民党出几万银元派特务找你呢,这是失密!”刘伯承说:“不涂了,就这一次吧。”把宣传条递给警卫员。警卫员纳闷地说:“这条子交给谁呢?一个人也没有。”刘伯承说:“你贴在门上,叫门神老爷代转吧!”警卫员贴了宣传条,对张副政委说:“你失密事件,我要在党小组会上提你意见。”刘伯承说:“我下次改正就是了。”
一包冰糖
刘伯承在大别山来回转战,身体越来越弱,同志们心里都很难过,也想不出好办法。一天又转到金家寨,下面同志送来一小包冰糖给刘伯承,刘伯承很严肃地问冰糖是从哪里搞来的,警卫员说是下面同志送来的。刘伯承坚决不要,要警卫员退回去,警卫员难过地说:“首长身体这么差,怎么领导我们坚持大别山斗争啊,这是下面同志的心意,我不好退。”刘伯承看警卫员很为难,说:“好吧,你不退,我来处理。”他把一包冰糖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分给这个伤员,那个病号,司令部,政治部中的老弱病残,每人送一块,并招呼说:“这是老区人民的心意。”同志们接到这块冰糖,还没吃,心里就甜了。
一篮鸡蛋
一连几天阴雨,刘伯承和野司首长住在斑竹园七里冲的红军家属吴大娘家里。每逢开饭时,吴大娘看刘伯承和大家吃的都是一些稀饭青菜,心里很难过。这天晚上,吴大娘听说部队要走,便把准备送给女儿做月子吃的一篮鸡蛋煮熟,叫警卫员拿给首长吃。当警卫员把鸡蛋提来时,刘伯承说:“这怎么行,一个鸡蛋能换一两盐,这些鸡蛋换盐,够她吃几个月的。”说罢,叫警卫员送一块银元给吴大娘。
吴大娘见警卫员送一块银元给她,很生气地说:“我要用钱,鸡蛋不早卖了?”吴大娘坚决不收,警卫员没办法,只得如实向刘伯承回报。
刘伯承说:“那就把鸡蛋再送还给吴大娘!”警卫员只得又把鸡蛋送回去。
吴大娘这回真生气了,她对警卫员说:“跟你们首长说,我儿子也是红军,你们住在这里,就是住在自己家里,难道吃几个鸡蛋还要钱!你把鸡蛋拿回去,哪个首长说不要,叫哪个首长自己送给我,我跟他说说理。”
警卫员见吴大娘真的生气了,只得又把鸡蛋拿回去,刘伯承听了警卫员说吴大娘真的生气了,有点发愁。邓小平说:“这事我来处理。”他提着那篮鸡蛋来到吴大娘房里,对吴大娘说:“大娘,你关心我们,我们领情了。革命军人吃老百姓的东西要给钱,这是纪律。听说你儿子也是红军,他吃老百姓的东西也一样要付钱的哟!”
大娘说:“你们的政策我懂。这和别人家的东西不一样。你们住在红军家属的家里,吃自家东西,不算违犯纪律!”说着把鸡蛋提到刘伯承房里,一下倒在铺上,转身走了。
刘伯承看看邓小平,相互一笑,都想不出好办.还是警卫员主意好,他说:“还是老办法,我们临走时,把钱留下。”刘伯承、邓小平齐声说:“好!”刘伯承笑着说:“今晚好了,我们行军有夜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