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冬郭晓峰村里闯出来的明星兄弟 郭晓冬郭晓峰天天向上
郭晓冬
郭晓峰郭晓冬、郭晓峰共同主演的电视剧《我是真的》的剧照。
媒体:《科学新生活》周刊记者:黄思维60瓦灯泡照亮梦想这个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妇女总在每晚干完家务活、上床睡觉前烧一锅开水。在那个没有零食的年代,这锅开水成了这帮文艺青年最好的“夜宵”。上世纪80年代,山东临沂市莒南县坊前乡大坊前村,一个位于沂蒙革命老区的小村庄。村子不富裕,村民只在彻底杀黑后才开灯,灯泡也不会超过15瓦,因为电是不敢轻易浪费的。这个村子很闭塞,甭说电视机,连收音机都是不敢奢求的稀罕货,熄灯睡觉是村民们晚饭后最常见的休闲方式。但在这个村子,有一户临河而住的郭姓人家却一反常态地点起了60瓦的大灯泡,对于习惯了于15瓦昏黄灯光的村民们来说,这家窗户透出来的光亮实在太扎眼。更不可思议的是,这家常常从傍晚亮到深夜,村民们在背后窃窃私语:这家用电咋比用水还随意?别以为郭家很富,事实上,这家的经济条件在村里排倒数!郭家老二就清楚地记得,他发小吃煎饼可以卷猪头肉,而他永远只能卷红糖。初二那年,因为家里拿不出下一年33元的“巨额”学费,老二更是瞒着父母退了学。而郭家人之所以会把钱抠出来“烧灯油”,其实是因为这家老大、老二都是爱唱爱演的“文艺青年”,每天晚上,兄弟俩都会把村子里同样爱唱爱跳的青年男女召集到家,在60瓦大灯泡的照射下,一起唱啊演啊……他们的唱念声不仅打扰了村民的清梦,更挑战了他们的思维传统,他们找到这家女主人,提醒她:“你得管管你那俩儿子,你家连饭都吃不上了,他们俩壮劳力还不努力干活,天天男男女女混在一起唱到三更半夜,跟二流子似的!”对于邻居的“提醒”,这个半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妇女没有过多回应;对于俩儿子的反常行为,她也没挑明是支持还是反对,她只是在每晚干完家务活、上床睡觉前烧一锅开水。在那个没有零食的年代,这锅开水成了这帮文艺青年最好的“夜宵”。郭家老大叫郭晓峰、老二叫郭晓冬,谁能想到,十多年后,老大会成为热播电视剧里的熟脸儿,老二则更是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大明星!采访中,当被问起一个农村小伙儿怎么就跟文艺结上了亲,郭晓冬感慨万千地说:“真要感谢我成长的那个年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全国上下都在搞文艺宣教活动,样板戏、电影也走进了他成长的村庄,在一次次趴在土台子上看样板戏、看电影的欢乐经历里,郭晓冬和哥哥深深爱上了文艺,“一部电影可以反复看五六遍,看完后,我和我哥就会模仿戏里的台词!当然,说的可是方言版的台词。”除了强烈的爱好,郭晓冬还要感谢两位“老师”:“一个是被我二舅淘汰了的进口收音机,这个做梦都不敢奢求的‘宝贝儿’让我和我哥学会了唱《童年》《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小草》《明天会更好》《酒干倘卖无》……另一个就是我们当地一本叫《莒南文艺》的刊物,我和我哥在这本刊物里寻找适合排小品的段子,然后我哥当导演、我当主演,在村里其他文艺青年的全力配合下,我们排了很多节目,一路从村演到了乡里、县里……”一则广告刷新人生“这么好的工作你不要,硬要闯北京,全北京就属你能耐?”会唱歌、会跳舞、会演小品、会主持……文艺全才郭晓冬已然是当地名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可是当地“村草”!让这棵沂蒙山区的“村草”移植到京城,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是一则广告。辍学后,郭晓冬做过清洁工、建筑工、雕刻工……后来,他凭借文艺特长被招进了莒南县印刷厂宣传小组。再后来,因为表演出色,他又被邮电局看中了。在邮电局工作时,郭晓冬爱上了《大众电影》杂志,但苦于囊中羞涩,他只能隔几期买一本。1992年夏天,郭晓冬买的那期何晴做封面的《大众电影》上刊登了一篇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夏令营招募学员的广告,这则广告勾起了他强烈的好奇心。夏令营要交450元学费,路费自理,手头没钱的他瞒着父母,取走了进邮电局时跟亲戚东拼西凑的1100元风险抵押金,偷偷跑到了北京。在北京那半个月,郭晓冬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老师的指导下头一次全面接触了“声台形表”,参观了北京电影制片厂。就是这短短的半个月,让他感觉到,按部就班的县城生活不是他的理想,北京更适合他。第二年,郭晓冬辞去了稳定的工作,带着120块钱来到了北京,其中有70块还是找同村的两个姑姑借的。临走时,所有亲戚都怨他:“这么好的工作你不要,硬要闯北京,全北京就属你能耐?”北京邮电大学地下室是郭晓冬来北京后的第一个住处,附近的北影厂大门口则是他开始3年群众演员之路的地方。来北京半年后,郭晓冬给哥哥打了个电话:“哥,你也来北京吧!北京挺好的,咱俩一起闯,还可以互相照应!”放下电话,郭晓峰再也坐不住了。那会儿,在舅舅的资助下晓峰去浙江学了开车,学成后帮人开卡车拉石子,第一个月就挣了1000多块钱,这在当时可是了不得!虽然“钱景”不错,但晓峰干得并不快乐,在他心里,他还是向往唱歌、向往表演,尤其听说弟弟去了北京,他更加按捺不住了。很快,晓峰就辞掉了工作,买了去北京的火车票。得知晓峰的决定,舅舅气不打一处来:“你现在一个月挣1000多块,随便花点,还能攒下七八百,很多农村家庭一年下来都攒不下这么多钱!放下这么好的工作不干,你到底要干嘛?”面对舅舅的质问,郭晓峰没有言语。“我真没法解释,就当时的情况来看,我和舅舅谁对谁错,事实很明显。但我就是想演戏,只要能实现这个梦想,哪怕这步棋走错了,我也无怨无悔。”谈起当年的“冒险”,郭晓峰不无感慨。为一毛钱险丢自尊“谁能想到,一毛钱的力量这么大?大到可以买回一个人的自尊!谁会有这样的经历呢?只有我郭晓冬有。”刚刚踏进北京城,郭晓峰就被这儿的公交车闪了一下腰。那天,郭晓冬有事没能去车站接他,晓峰就按照晓冬的指示坐车回家。明明坐的是晓冬说的那趟车,可到了终点站,他也没找到邮电大学。一问售票员才知道,虽然这趟车也叫16路,但却是支线,和非支线跑的路线大相径庭。说起这20年前的往事,郭晓峰说,回想起来,真的很佩服自己的勇气:“我们当时对北京一无所知,没有亲戚朋友,也身无分文,怎么就敢来了呢?当时尽想自己的爱好了,一点生存问题都没考虑过啊!”相比郭晓冬的遭遇,郭晓峰这可是小巫见大巫了——在公车上,晓峰不过暂时迷失了方向,可晓冬却因为一毛钱几乎丢掉了尊严。来北京后,郭晓冬在铁狮子坟报了个唱歌培训班,从住的地方到那儿坐22路,每次车费一毛钱。那天,郭晓冬仅仅带了两毛钱出门,去时花了一毛车费,回来时,售票员硬要收他两毛钱。郭晓冬老实交底,说自己只有一毛钱,售票员不信,扯着嗓子囔囔:“大家快看啊,这个小伙子说身上只有一毛钱,你们谁信啊?”郭晓冬顿时脸红得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好在他旁边的乘客替他出了一毛钱,才帮他解了围。“谁能想到,一毛钱的力量这么大?大到可以买回一个人的自尊!”回想起当年,郭晓冬已然释怀:“现在想想,真的挺好玩的,谁会有这样的经历呢?只有我郭晓冬有。”3天只吃一袋泡面“我觉得地下室比老家的条件好多了,老家的床是硬硬的木板,地下室的床可是软软的床垫。”采访中,被问起“北漂”期间最苦恼的事情是什么?哥俩异口同声:“没钱吃饭!”从1993年到1995年,哥俩儿都在北影厂当群众演员,每次被挑中就会得到10-50元的收入,剧组还会管饭吃。一听说群众演员的待遇,哥俩都特高兴,觉得这是一箭三雕的活儿:“既可以挣钱,又可以省饭钱,还能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情,多美啊!”可没过多久,哥俩就发现,事情真没他们想的这么简单。有时候好几天都没有活儿找上门,那几天就意味着颗粒无收。但每天的饭钱和房钱是没办法省的,所以经常一个月下来,连一个月100元的租金都攒不出来,有时候甚至一连好几天连吃饭的钱都没有。兄弟俩到北京后通过租房认识了一帮朋友,大家觉得这两兄弟人品不错,也知道他们为了梦想捉襟见肘,于是总是请他们吃饭。但兄弟俩好面子,觉得老去吃白食过意不去,所以只要朋友叫他们去吃饭,他们就撒谎说吃过了,但事实上,他们压根粒米未进。最惨的一次,晓冬甚至3天就吃了一包方便面。虽然“北漂”的日子很苦,但兄弟俩却懂得苦中作乐。譬如,直到现在,郭晓峰都管地下室叫“招待所”,“你们可能都觉得地下室不好,潮湿,空气差,但对于我们这种农村出来的人来说,真没这意识。我甚至觉得地下室比老家的条件好多了,老家的床是硬硬的木板,地下室的床可是软软的床垫。老家冬天冷得不行,北京的地下室可比老家暖和多了。再说,地下室还有人管理呢!”一天早上,哥俩醒来后去穿鞋,却发现脚放下去后,平时放鞋的地方没有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滩水,他俩这才意识到,昨晚的那场大雨把地下室给淹了。事情到这份上了,哥俩不但没慌张,反而觉得第一次看到涨水很兴奋,甚至有打水仗的冲动!“现在想想其实挺后怕的,万一电线被水淹了漏电了,真的挺危险的。但那时候就是没有这种意识!”最让兄弟俩开心的是,在一次次跑龙套的过程中,他们发现了自己优势——有时就算是演尸体或者仅仅来回走几步,很多人都不会演,但因为在老家的舞台上摸爬滚打过,郭氏兄弟一点问题都没有;每次去竞争角色,兄弟俩被挑中的几率都非常高。这种优越感让兄弟俩意识到,“在那一堆怀抱着演员梦的年轻人中,无论是演技还是形象,我俩都是有优势的。但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让更多人发现和发觉我们潜藏的能量呢?”哥哥挣钱弟弟备考“农村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不是神话,考上中戏北电确实有点天方夜谭!可是,既然冒泡那么难,为何不放手一搏,去考场上碰碰运气呢?”1995年,小月河畔的很多个清晨,总有个年轻人站在那里对着流淌的河水又唱又跳,来来往往锻炼身体的老头老太太看到这个孩子,都会摇摇头惊讶地问:“哎呀,这孩子怎么了?受什么刺激了?”这个“受刺激”的孩子就是郭晓冬,“刺激”他的则是来年开春的“艺考”。未来的路该如何走?这是兄弟俩在那间仅能容下两张单人床的地下室里聊得最多的话题。经过两年的磕碰,兄弟俩有了相似的认识:“我们是有潜力可挖的,可每年各大艺术院校表演系有那么多科班生毕业,他们都没戏拍呢,我们这俩没受过专业训练的农村孩子要想冒泡太难了!”“要想出头,只有一个可能——考学。”“咱们农村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不是神话,考上中戏北电确实有点天方夜谭!“可是,既然冒泡那么难,为何不放手一搏,去考场上碰碰运气呢?”就是在1995年,郭晓峰在八一厂的大戏《大转折》中接到了一个角色,这个戏要拍一年多,剧组每个月给他开1000多的工资,还管吃管住。接到这部戏后,郭晓峰两年来头一次觉得能挺直腰杆了,“尽管演的是配角,但至少会写进演员名录,混了两年,总算能对自己有个交待了!更现实的是,拍戏这一年,我每个月会有工资,生活算是有保障了,还能余出钱来给晓冬,这样他就可以考虑进一步的发展了!”一番商量后,弟弟郭晓冬踏上了考学路。虽然是去撞大运,但晓冬一点没含糊。他去电影学院请了老师帮他辅导朗诵,找了舞蹈学院的朋友教他练习形体,还找了声乐老师给他辅导唱歌……在晓峰的记忆里,备考那几个月,晓冬每天早上5、6点钟起床,然后到小月河边练声练形体。郭晓冬的付出没有白费,16年前的那个春天,他连闯三关,顺利通过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专业考试。对于只有初二文化的晓冬来说,接下来的文化课本该是个难题。但在这时,命中注定的事情发生了——在邮电局上班时,郭晓冬从同村的一个高中生那儿借了全套高中课本开始自学。对弟弟的举动,郭晓峰很纳闷:都不上学了,干嘛还看书?其实,连晓冬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但可以肯定的是,要是没有当年这个匪夷所思的举动,只有初二文化的他怎能考上大学?至于那一万块钱的“天价”学费,郭晓冬形容它是“百家钱”——助学贷款贷了1500元,哥哥拍《大转折》攒下的4000元全部给了他,亲戚家左拼右凑了一部分,连郭晓峰在拍《大转折》时认识的朋友、饰演邓小平的特型演员卢奇老师在得知情况后,还给郭晓冬借了一部分钱。靠着亲戚朋友的帮忙,1996年,郭晓冬终于从住了3年的地下室搬到了地面,走进了日后出了赵薇、陈坤、黄晓明等一众明星的北电表演系96明星班。痛并快乐着的大学生活那一刻,郭晓冬很想把这50块再扔给导演,可理智告诉他,如果这钱不要了,就真没钱吃饭了。郭晓冬:“导演,您是不是搞错了?不是说好500块的吗?”导演:“什么搞错啊!就是50块,跑老龙套还想要500块?做梦吧你!”郭晓冬:“不,群众演员是50块,这我知道,可我是电影学院的本科生,我来之前说好了给500块的啊!”导演:“管你是什么生,你就50,拿走吧,别再说话了!”说完,导演把那张50块扔在了郭晓冬的面前。那一刻,郭晓冬很想把这50块再扔给导演,可理智告诉他,如果这钱不要了,就真没钱吃饭了。出于最原始的生存压力,郭晓冬选择了忍。虽然考进了表演学科的最高学府,但大学那4年,郭晓冬的生活状况并没有什么改变,他天天想着要出去接戏,就为了能挣生活费、学费。那时候,本科生都不太爱跑龙套,但郭晓冬没这个概念,因为生活逼得他不得不放下所谓的身价。好在郭晓冬在大学里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北电96班班主任崔新琴老师,郭晓冬接的第一个电视剧《红岩》就是她推荐的,一个月的劳动让他挣了3000块钱。有人找班上女生拍广告,崔老师就跟导演提要求:“必须带上郭晓冬,不然其他人都别去!”那支广告让晓冬挣了2000块钱。直到毕业后他才知道,原来并非广告商看上了他。帮助他的还有同班同学。每次出游,女同学都说吃的带多了,纷纷让郭晓冬帮忙。晓冬知道,同学们是在变相给他“送温暖”呢!漫长的4年大学就是在这痛并快乐着的境遇中熬过去的。毕业后,郭晓冬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单位给他分了宿舍,每个月有1000多块钱的固定工资,在外漂泊了7年的郭晓冬头一次感觉到了安稳的味道。下一步,就是通过努力让父母过上好日子。父亲坟前悦动“《暖》意”“《暖》让我得到了很多,也让我失去了很多,那些失去的是我生命里最厚重的部分,无论得到什么,都换不回来。”“晓冬,咱爸没了!”接到哥哥的电话,郭晓冬的天瞬间塌了。在哥哥哽咽的讲述中,他知道了事情经过——父亲有心脏病,坐车回家时车翻了,大概是受了惊吓,一回家就突发心肌梗死,没了,那年,父亲仅仅54岁。听到消息,刚刚进入电影《暖》剧组第三天的郭晓冬崩溃了。签约《暖》之前,郭晓冬挣的钱还不够自己花,更别说补给父母了。接到这部戏,晓冬的第一个想法是:太好了,拍了这部戏以后就有能力改善父母的生活了。可他怎能想到,刚进组第三天,就听到了这个晴天霹雳。那一刻,他恨不得立刻飞回老家看父亲最后一眼,为他办场体面的丧事,安慰多病的母亲,尽一个儿子应有的孝心……可是,他都不能。每天的拍摄日程上都是他的戏,天渐渐冷了,树叶慢慢黄了,要是延迟开工,错过了季节,整个剧组都要蒙受巨大损失。在无情的电影生产周期面前,郭晓冬无从选择。是家人帮他做了决定——母亲在得知郭晓冬的两难境地后,跟他说了一句话:“如果剧组不让回来就不要回来吧!”哥哥在得知父亲离去的消息后,立刻放下手上正在拍的一部戏,当晚包出租车回了老家。晓峰说,作为大哥,他要替全家、替弟弟扛起这莫大的悲伤。果真如郭晓冬所料,《暖》获得了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麒麟奖,他则获得了“最佳男主角”提名,从这部戏之后,他真正开始了星途,日子一天天好了起来。可这一切都没有让晓冬减少对自己的埋怨:“我没有回去送我爸爸最后一程,这是我这一生都无法原谅自己的事情。《暖》让我得到了很多,也让我失去了很多,那些失去的是我生命里最厚重的部分,无论得到什么,都换不回来。”《暖》获奖后,郭晓冬拿了一个小小的DVD机,在父亲坟前放了一遍《暖》,他说:“我相信爸爸在天上是能够看到的。”深度对话郭晓冬:“老家人看到我,跟做梦似的。”记者:老家人应该特羡慕你吧?郭晓冬:真不仅仅是羡慕了,他们现在看到我跟我哥,都觉得是在做梦,呵呵。记者:那你现在还能跟乡亲们聊到一块去吗?郭晓冬:怎么不能!每次回老家都会跟以前一起在村里排节目那十几个朋友聚会,说以前排节目的那些日子,说了一遍又一遍、一年又一年,永远都不会烦!记者:说老家话还是普通话?郭晓冬:当然是老家话。刚来北京,我哥就跟我约定,以后在北京说普通话,在老家说老家话。在老家说普通话是会被人骂的忘本的!我们老家离孔孟之乡曲阜很近,特讲究传统,我在北京和莒南县城都有家,但每年春节一定会回到村里,跟家族人一起过年,给一家一家相亲拜年。老传统不能丢,人不能忘本。记者:现在村里的孩子都把你当偶像吧?郭晓冬:不仅仅是村里的,方圆几十里的人都把我和我哥当故事去说的,我们就是传说!记者:那你是不是特骄傲?郭晓冬:我觉得这是好事,也不是好事——好的一方面,就是可以给孩子们一个激励方向,让他们拥有理想;但不好的是,有些孩子确实没有做演员的天赋,但也天天想着要演戏,这就太盲目了。这些年我也帮过一些有演员梦的小老乡,但都是有天赋的,没天赋的真不敢帮,不然会害了他们。记者:你觉得跟现在的孩子比,你和你哥能走上星路的优势在哪儿?郭晓冬:我和我哥都是从农村出来的孩子,我们从小过的就是苦日子,所以3天吃一袋方便面我们也觉得很正常。我们经得起折腾,吃得起苦,甚至不觉得这是苦,所以我们可以把心思全放在表演上。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都比我们好,他们真不如我们能吃苦,但混演艺圈不能吃苦是没法熬下去的。郭晓峰:“我绝不会用我弟弟炒作自己。”记者:晓冬说,他现在事业好了,也希望你的事业越来越好,有什么事情肯定会先想到你。作为哥哥,一直都是关照弟弟,现在要弟弟来帮助你,你什么感受?郭晓峰:最初挺排斥的。他演《新结婚时代》时,戏里有个他哥哥的角色,晓冬就推荐我去演,其实正好嘛,那个角色也是农村人,我又是他亲哥哥,相当于本色演出。但我没去,我怕别人说,我是靠弟弟才能演这个戏。记者:后来你们合作了好几部戏,是什么原因让你转变了观念?郭晓峰:2008年《红色电波》的制片人说有个角色挺适合我,跟他聊了后,我就把合同签了。2009年过完春节,晓冬问我,剧组让你几号走?我跟他说是几号几号。晓冬说,那咱一起走吧!我这才知道他也接了这部戏。为了不让我再次因为他而拒演,他故意瞒着我。我当时真想不去了,但合同已经签了,没有退路了。但拍这部戏时,我的观念慢慢扭转了,我觉得,既然演戏是我的职业,就不能考虑太多,只要角色适合我就应该演。后来我和晓冬一起演了《我是真的》,那部戏是制片人看了我俩参加《鲁豫有约》节目后,为我们量身定做的,现在评价也不错。记者:现在娱乐圈炒作盛行,晓冬是你的亲兄弟,你想借他的名气炒作自己太容易了,很多人想炒都没机会,你为什么这么矜持?郭晓峰:还是因为初衷,我们做这行的目的很单纯,没想过大红大紫,没想靠这个挣大钱,就是单纯地喜欢,现在快40岁了,不会干别的,就会演戏,只要有戏演就满足。
更多阅读
天天向上20110527期:李梅里 郭子洋 韩闻放 弦乐四重奏 弦乐四重奏名曲选
湖南卫视 19:30,《#天天向上#》音乐少年才华横溢,风度翩翩仙乐飘飘~“弦之风云”弦乐四重奏——@郭思言 @朱可 @梅第扬 @邱树豪 假声男高音——@李梅里 [北京大学 影视编导专业]小萨克斯手——@郭子洋 钢琴神童,天才少年——@韩闻放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090703期视频观看天天向上郭敬明 湖南天天向上
湖南卫视天天向上090703期 视频观看 天天向上郭敬明19日下午,湖南省博物馆馆长和文物专家刘老师一
《天天向上》之郭敬明团队 郭敬明和他的团队
嘻嘻~~~~终于看到小七(七堇年)美女啦~~~~~ 今天小四上了《天天向上》,真的是十分高兴的说~~~~~~而且还看到了小七美女,真的是十分的安静的女孩呢。也许也只有这样的女孩,才能写出那样有味道的文章吧!嘻嘻,真的很喜欢她的文笔。虽然她的作
分享视频:《天天向上第135期之童星》郭晓婷...
曝光罕见的明星毕业照 郭采洁大学毕业照曝光
很罕见的明星毕业照哦~~~~看看你能认出多少人来~~~北京电影学院97 级表演系本科 黄磊、海清、黄海波中戏94 段奕宏 高虎 陶虹中戏96 太NB的一届 袁泉、秦海璐、胡静、章子怡、 曾黎、刘烨 梅婷咋不见了?北影 98级 苗圃北影96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