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是同事,小孩是同学"。这五、六十年代机关大院的一个共同的特点,原来在台湾也有类似的情景,他们叫做眷村。
眷村要追溯到上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从大陆败退的国民党军政人员随蒋介石来到台湾,为了安置这些军人及家属,国防部与当地政府统一规划了一些简易的住所,大多是平房,形成了这样一个特殊的文化社区---眷村。有人统计过,鼎盛时期全台共有25万个眷村,国防部直属眷村有800多个。
眷村与大院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大人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操着南腔北调,而出生在当地的孩子,都说著当地的方言,并融入当地社会。
不论大院还是眷村,幼时记忆总是充满著甜蜜,当年的小屁孩如今都是50开外的人了,他们开始回味那些一起走过的日子,也就有了大陆的“大院文化”及台湾的“眷村文化”,在眷村长大的影视作家王伟忠,看了大陆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突发灵感,写出了影视作品“光阴的故事”,记述童年、少年时期在眷村生活的故事,不少文学影视作品渗入了大院与眷村的内容,大陆有“大院子弟”、“血色浪漫”、“梦开始的地方”...台湾有“宝岛一村”、“光阴的故事”、“小毕的故事”...
两年前,我在台北的眷村旧址,找到了一家眷村菜馆,决定进去试试,台湾现在还有不少类似的眷村菜馆子,他们多数是门面不起眼,却充满了怀旧情调。小馆叫“陆光”,“陆光”代表陆军,“大鹏”“凌云”代表空军...,门口上方挂着中华民国国徽,左手边有“亲爱精诚”四个大字,这是蒋介石任黄埔军校校长时题写的校训,在台湾看到这四个字,就会想到这是与军队有关,就像我们在大陆看到“提高警惕,保卫祖国”一样。
进入小店,一个看似40来岁的光头男人招呼我们,看架势他应该是这儿的老板,坐定后,环顾四周,小店的摆设很简单,餐桌布是硬塑料布,现如今已很少见了这种塑料桌布了,座椅没有靠背,靠门口的地方摆放着两张旧款绿色沙发,据说当年的眷村很多家庭都用过类似的沙发
沙发旁边的墙上有个吊柜,里面摆放了一些老物件,如当年家庭用品及一些50-60年代出版的书籍、酒瓶、奖章、望远镜,架上还放了一张传奇人物戴笠的照片,我问光头男人,这是戴笠的照片吧?我可以拍照吗?他听了我的话,表情显得有些诧异,也许是从没有操京味儿国语的顾客来此光顾吧,得到允许后,我随意拍了几张照片
餐牌很简陋,一张包装箱的废纸板,写了些菜名,连价钱都没有,我点了几个小店的招牌菜,觉得味道还是蛮不错,明显的北方口味
如同博物馆,墙上挂满了展品,显著位置挂了面国旗,还有一些老照片、奖状及证书
证书、证件及奖章的内容很多与一位叫做张嵘生的人有关,这个张嵘生官至中将军衔,估计光头老板与这位将军可能有亲缘关系,后来在网上查了一下,黄埔军校毕业生里也有一位叫张嵘生的人,不知是不是这位张将军。
店内人渐渐多了起来,老板开始忙碌开来,很多都是店内的熟客,估计是以前的眷村街坊
电灯没有任何装饰,突显那个年代特色
还有些老的黑胶唱片摆放在墙上,看来这是光头老板当年最爱
小店的卤菜很好,品种也很多,使我想起院子里的食堂,好多年没闻到食堂的味道了
也许来这里的食客不单是为了食品的美味,更多的是来回味消失了的过去
大院没有了,眷村也消失了,然而从那里走出来的孩子们却还怀念着那个年代的味道,大陆是这样,台湾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