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 周国平说北京人读书

谈到读书,我最佩服20世纪前半叶的那一代文化人们,他们读书多,读得精,动不动就能把一个大部头背诵下来,真是了不得的好功夫,好记性性丝毫不逊色于烂笔头。不由得你不由衷地赞叹,他们埋头潜心啃书本做学问的精神和态度令当今的读书人甘拜下风自愧弗如啊!

从拜读《八十忆双亲》这本书里,我知道了国学大师钱穆9岁时就能背诵《三国演义》。此事确实值得一提。

那是一个晚上,其父亲要去镇上的一家烟馆议事,小钱穆跟随前往。进了烟馆后,有一位客人忽然问钱穆:“听说你能背诵《三国演义》,这是真的吗?”小钱穆点了点头表示认可。另外一位客人就立马要他当场演示一下,说:“今晚可以试试吗?”小钱穆听了就很爽快地点了点头。

于是按照客人的要求,他开始背诵《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那一段故事描述。小钱穆一边背诵一边手舞足蹈地表演,把诸葛亮与张昭等人的语气、神态、动作都表现得活灵活现、淋漓尽致。观赏的众人无不拍手鼓掌称奇道妙。自豪的小钱穆自然免不了有些飘飘然了。

第二天,小钱穆依然跟随父亲去烟馆。路过一座小桥时,父亲问他:“你认得这个‘桥’字吗?”小钱穆点头说:“我认得。”父亲又问:“‘桥’字是什么偏旁?”小钱穆回答:“是‘木’字旁。”父亲再问:“‘木’字旁换成‘马’字旁就变成什么字了,还认得吗?”小钱穆回答:“认得,是‘骄’字。”父亲又问:“‘骄’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小钱穆回答:“我知道。”父亲就进一步逼问道:“你昨晚的行为表现有这个‘骄’字的意思吗?”小钱穆这才恍然大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心生惭愧,低头不语。到了20世纪80年代,钱穆的孙女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写信向祖父请教读书的问题,钱穆的回信是这样说的:“《论语》外,须诵《孟子》、《大学》、《中庸》与《四书章句集注》为主。《庄子》外,须诵《老子》。四书与老庄外,该读《史记》,须全读不宜选读,遇不易解处,约略读过,遇能解又爱读处,则仍须反复多读,仍盼能背诵……”要求孙女背诵,作为史学大师的爷爷自然更能背诵。能够背诵司马迁那洋洋大观鸿篇巨制的《史记》,简直令人瞠目结舌不敢想象。

我从张恨水的《山窗小品》里,得知他在14岁之前,就能够背诵以下经典:《三字经》、《论语》、《孟子》、《左转》、《大学》、《中庸》、《诗经》、《礼记》、《易经》、《千家诗》、《古文观止》等。很显然,这还不是他能够背诵下来的全部经典著作。从他很小的时候就能写一些酷似《聊斋志异》的小说,证明他把《聊斋志异》早已读得滚瓜烂熟了。从他20世纪30年代写的《水浒人物论赞》中,我们又可以看出他对《水浒传》的烂熟程度。

文史学者曹聚仁,奉行的读书原则不是背诵,而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里,他谈到了自己对几部经典著作的的阅读遍数:《儒林外史》读了100多遍,都是一本正经地读,不是作为消遣地随便翻翻;读《红楼梦》他赶不上俞平伯,但也先后读了70多遍;《聊斋志异》读了40多遍,《水浒传》读了20多遍;《三国演义》读的遍数最少,只有三遍,原因是它没有《三国志》引人入胜。《史记》读了多少遍,他没说,只说这是他最爱读的书,是下过一点苦功的。至于遍数,我们不敢想象。

一个人的肚子里装了多少书,就跟一个人的腰包里有多少钱一样,那是属于他们的个人隐私,是不会随随便便拿出来轻易示人的。因而,更多人的读书功夫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例如,如果不是郑振铎亲自验证,我们怎么也不会知道大作家茅盾能够背诵《红楼梦》;不是通过周建人的回忆文章,我们也不知道鲁迅小时候是背诵过《纲鉴易知录》的。从根本上来说,是超强的读书功夫成就了那一代文化巨人。

遗憾的是,当我们惊叹于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时,我们无论如何也做不到那一点。我们常常感到自己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必要那样苦读,那样自己为难自己。因为有了便捷的互联网,所有的知识、信息和资料都可以通过搜索引擎很迅速地从网上查询、下载得到,科技的发达使得我们在不经意间就养成了一种网络依赖症和学习记忆的惰性,不愿意动手也懒得动脑筋去思考了。由此导致我们在读书学习做学问时毛毛躁躁不求甚解,缺乏扎实的知识积淀和文化功底,更不会有那一代人的杰出文史成就。于是我们就看到了许多所谓的专家、学者、教授、作家、电视节目主持人、演艺明星大腕等所谓社会精英人士在公众场合出口成脏,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用词不当,缺乏基本常识,经常误导读者和观众,在著书立说写文章时错别字屡见不鲜(甚至是弄虚做假抄袭和剽窃),丑态百出丢人现眼贻笑大方。

这是一个缺乏精神寄托和道德信仰的时代,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和对金钱的无度贪婪构了成这个时代无可争议的主旋律。现代人的思想、意识和观念早已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一切向钱看,只崇拜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而不是文化有多高,知识有多广。渴望获得成功,一味地寻找捷径,总是试图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代价和付出来实现人生的价值和自己的梦想。基于过度的物欲追求和急功近利,现代人身上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忙碌、浮躁和焦虑(这已成为当今社会、当今时代的一种流行通病)。不是迫于生活压力就是因为心态失衡。成天行色匆匆风风火火,很难静得下心来读一读书,给书本留一点时间和空间(也许是源于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流行与泛滥吧)。社会的整体堕落和政治的腐败糜烂,思想意识的混乱,价值观的扭曲、崩溃使人们陷入了深深的失望、痛苦、焦虑、恐惧、迷茫、惶惑、不信任、不真诚之中难以自拔,欺骗和谎言满天飞,安全感和幸福感都不翼而飞。人们总是生活在与外界和别人的攀比之中,最热衷于大做表面文章(即作秀),不遗余力地极尽排场铺张奢侈挥霍之能事(因为这些都是很实在的,看得见,也摸得着,是时髦是时尚),以表面上的一俊来遮盖内在的百丑。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地把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装饰工程搞得十分到位,拼命追逐的是房(别墅)、车(高档、豪华的外国进口车)、情人、出国,还有名牌的化妆品和华丽装饰,对美容整容不厌其烦出手阔绰一掷千金,无论如何,就是不肯下功夫苦练内功,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被弃之如敝屐。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个气就是指的读书人的精神气度,也就是许多年轻人总喜欢挂在嘴上的所谓气质和风度,那些都是由人的内在散发出来的精神操守、人格魅力,体现了人的深厚内涵功底与个人修养,是依靠长年累月日积月累慢工出细活修炼出来的真功夫,绝非是依靠精美的外包装一朝一夕就能如愿以偿装扮出来的,无形之中,最难能可贵的人的内在魅力却被追逐时尚的爱美的现代人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人的外包装确实不可小视,但如果没有读过几本书,如花瓶一般空有一副好皮囊,不是内外兼修,那只能是弄巧成拙事倍功半。

如果说现代人完全没有时间去读书,那肯定是假话。现代人花在休闲娱乐(包括赌博、嫖娼、吸毒、找情人搞婚外恋等等)、社交聚会、大吃大喝、旅游观光、体育锻炼、上网聊天玩游戏、逛大街、逛商场超市等方面的时间都是一抓一大把的,都是决不吝奢,非常慷慨大度的,唯独不愿多分配一点儿时间用于读书。在新的读书无用论的甚嚣尘上之下,传统文化遭遇到了空前的传承危机,因此,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的低下是不言而喻的。据有有关调查资料统计表明,中国的人均阅读量在全球的国民阅读排行榜上是倒数名列前茅的,国民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渴求的愿望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就是与同在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相比,也差了一大截。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今天的中国绝非一个文化大国、科技强国。放眼全球,在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终究还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如此一来,中国还能立于不败之地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8/373974.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读《妞妞》有感佟迪 周国平 妞妞

原文地址:读《妞妞》有感(佟迪)作者:会计系党支部读《妞妞》有感上周,我读完了这本不是很厚的一本书——《妞妞》。刚接触到这本书时,因为书名的缘故,并不对这本书有很强的阅读兴趣,但是翻开正文第一部分,我便对它有一种难以控制的情绪。这

读周国平《面对苦难》与《直面苦难》 直面苦难的例子

“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献给害我读周国平的人看到苦难这种题材的散文,就惯性的归于“鸡肋汤"文,而对这种富豪在乞丐面前做上帝状,或和尚在妓院门前做看破红尘状的文章,我是向来不屑的。耐不住朋友推荐给我看,

我眼中的周国平——张天雄 周国平守望的距离

我眼中的周国平我眼中的周国平,他在迷茫中追寻,他说“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他孤独中升华,他说“在孤

哲学家、学者、散文家周国平介绍 周国平著作

周国平周国平,1945年7月25日生于上海,哲学硕士、博士,西南政法大学教授。1981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至今。主要著作有《苏联当代哲学》(合著)、学术专著《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随感集《人与永恒》、《尼采与形而上学

转载 钱穆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 读书功夫

原文地址:钱穆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作者:齐安胖子有时候我在想,那么厚一本书,他们是怎么背下来的,20世纪前半叶那一代文化名人,读书的功力真是太了得了,书读得多不说,而且读得精,甚至还能背

声明:《那一代人的读书功夫 周国平说北京人读书》为网友熏未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