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之魂,强国之基础! 立国之本 强国之路


中国教育的病根及其成因 2010-01-2422:46
1、问题的提出
中国的航天之父钱学森生前曾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振聋发聩的一问。中共上台执政已有60年。人过两代,大学毕业生已有几千万人;但未培养出一位大师级学者,没创作出一部传世的经典作品,更无一个诺贝尔奖得主。新中国所有的大师级学者、科学家,都是国民当政时培养出来的。如鲁迅、胡适、闻一多、钱三强、钱伟长、陈寅恪、马寅初、叶企荪、张东荪、华罗庚、竺可桢、陆志韦、巴金、茅盾、冰心、王造时、彭文应、潘光旦、金岳霖、吴文藻……可以列出一长串闪光的名字,但没有一个是中共上台后培养出来的。一些在海外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如李政道、扬振宁等,也都是国民党时代的大学毕业生。回顾60年来的人才培养,与大国形象形成强烈的反差;与国民党执政时的教育成果相比大为逊色。何以如此?问题的根源安在?
2、中共执政后知识分子无以安身立命
中共上台以来把知识分子作为改造的对象。发动的政治运动,大多为整肃知识分子的,如思想改造、肃反、反胡风、批武训、批俞平伯、批胡适、拔白旗、批白专、反右、文革,等等。知识分子被强制洗脑。要求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夹起尾巴做人;当驯服工具;以知识分子当作会说话的工具,也就是奴才和奴隶。
中共建政初期,把知识分子作为小资产阶级,批其有软弱性、动摇性、两面性,是改造对象。反右时,将其定为资产阶级,批其反动性,是斗争对象。至文革时,又被划为“臭老九”、牛鬼蛇神,是专政打击对象。阶级成分逐步升级,处境日益下滑困厄;精神濒于坍塌,长期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其中1957年的反右斗争,有三百多万知识分子中了毛泽东的“阳谋”,被划为右派和戴上其他政治帽子,流放,劳改,入狱,处决。全国的知识精英几乎一网打尽。许多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知识分子遭受了毁灭性打击。经频繁运动洗礼后,知识分子人人自危,缄口封笔;全民匍匐,万马齐喑。这是民族的悲哀!
文革时,大学十年没招生,造成知识断层。最后毛泽东说,大学还是要办的,主要是理工科。言外之意,是文法科不办。作为国家元首对大学教育认识如此荒谬,举世罕见。
3、禁锢思想,毁灭学术自由
1949以来,罢黜百家,独尊马列;以马克思主义为“国教”,要全国人民信仰,不容置疑。(马克思主义为何物,能有几人说得清楚!)各学科都以阶级0斗争0为纲,生搬硬套。完全背离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无从谈起。中共倡导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成为纸上空谈,变为“一家(马列)独鸣,一花(党0文化)独放”整个知识界死气沉沉,枯萎凋零。老作家再也写不出新作品;新作家的“歌德”之作,闪烁一时,瞬即湮灭。
4、教育政治化、商业化
教育系统完全在党的领导下,学校极力培养学生入团入党。所谓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实质上就是培养一党专政的党棍和政治痞子,而不是专家学者。学生为入团入党用尽心思;平时耗用大量时间于党团活动,严重干扰影响教学与学习。学生开始树立等级观念,名利意识,向上爬思想。从小按部就班,入团入党,履阶登梯,拼力攀升,两眼向上,终其一生。平素贯注于职称评定,行政职级提升,拉関系,走后门,送红包。把“做学问”一事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为追求名利不择手段,如西南交大校长的博士论文竟出自剽窃。
改革开放以来,放手让学校创收,巧立名目捞钱。教育商业化日趋严重。学生升学、转学、插班、入重点校班,均向家长勒索巨额赞助。送红包,行贿,买试题,雇枪手,已司空见惯。校办企业,向钱看。唯利是图,拒贫穷学生于门外。腐败之风污染了神圣的教育园地。
5、忽视教育
当局急功近利,忽视教育,不肯加大投入。农村的破旧危房,多为学校所在。若干学校靠海外华侨捐款资助兴办。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却远去非洲为“友邦”兴建现代化学校、医院。屈己媚外,本末倒置,这究竟是为谁执政?
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之魂,强国之基础! 立国之本 强国之路
日本明治天皇重视教育,用满清甲午战争赔款兴办教育,培养大批人才,为日本崛起和富强奠定基础。现在日本农村,最好的建筑必是学校。日本所以富强,其来有自。这与中共对待教育恰成鲜明对照。
6、学校师生关系衍化为官民关系
过去学校师生亲如父子家人,老师对学生爱护备至。搞学生运动时,如有学生被当局抓捕迫害,校长必出面交涉保释。教授发现人才,可以破格录取培养,如清华大学熊庆来教授培养了华罗庚,即为一例。中共的大学校长,均为中共高官,看上级眼色,唯唯诺诺,奉命行事。1957年反右,校长按上峰下达指标,在师生中大抓右派。北京大学校长江隆基抓出六百多右派,未满足上峰要求,调来陆平,又继续补抓了二百多右派,毁掉了大批知识精英,如林昭、刘奇弟、陈奉孝、谭天荣,等等。《胡杨泪》一文中的钱宗仁,是一代数学天才,因“出身”问题,政审处处碰壁,考上了清华、哈工大,但不能入学。他生不逢时,再也遇不到熊庆来式的教授了,不幸毁灭于中共之手。
7、拯救教育出路
要培养杰出人才,端赖振兴教育。为此,必须对当前教育动大手术,作根本改革: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洁高尚园地。政治要退出教育部门,党团撤离学校。(各民0主0国家与当年国民党办学均是如此,人才辈出)还教育以独立;还学校以办学自由;还学生以思想自由;还大学治校权于教授;让学校远离政治。不如此痛下决心,永远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用启发式教育代替填鸭式教育。减轻学生负担,培养学生自主独创能力。为学生提供学习研究的宽松环境与氛围。杜绝急功近利、升官发财的观念,鼓励在学术上成名成家思想。
师生完全摆脱政0治干扰,安心教学研究,作学问;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提倡埋头科学研究,和发表学术论文。加大教育投入,狠抓教育普及,全国尽早实现9年义务教育,消灭文盲。广设奖助学金,让天才得到培养机遇,使贫穷学生免于辍学。提高全民的文化素质。
8、展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各国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得人才者得天下。教育机制落后,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不仅是教育的危机,更是国家、民族的危机。
为了一党之私,保住统治地位,回避民主,拒绝权力分享,失掉监督,让自身腐败糜烂下去,最终将毁灭这个党。只重政治,抓权力,忽视教育,满足于培养驯服工具、庸才、奴才;以政治洗脑,掩盖历史,让人遗忘过去,搞愚民政策,来换取统治稳定,最终也要毁掉整个民族!(因为,失掉记忆、不知反思、丧失生机活力的民族,是毫无希望的民族。)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8/372049.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情执:超凡入圣,是解决之路

原文地址:情执:超凡入圣,是解决之路作者:一念行者问:上次您曾谈到情执是众生执著中最为常见和最为严重的一种,我感觉也是这样,尤其是对失去最爱的有情生命,那种思念如果不加制止,任其发展,真能让人发疯.所以很希望您能就破除情执问题给予

是专家之错,还是古人之“过” 屏幕录像专家 错误200

是专家之错,还是古人之“过”最近读台北故宫廖宝秀先生撰写的《乾隆磁胎洋彩综述》一文。她在文中写到:“……自二十世纪初以来就困扰着陶瓷界的问题,‘洋彩’、‘粉彩’与‘珐琅彩’三者难以理清区别。”笔者也有同感。在清代史料中

“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所”意在表现什么? 意外早孕的表现

记者访问在海外学有成就并事业有成的归国人员“为什么回国工作”时,很多人用“梁园虽好,不是久留之所”这句话作了回答。那么为什么用这句话作答呢?笔者揣测作答者是要用“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的意思来表示依恋祖国。“梁园”即兔园

声明:《教育是立国之本,民族之魂,强国之基础! 立国之本 强国之路》为网友雨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