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献给第二十八个教师节
教师的两大任务是教书和育人,他们是知识的传播者和智慧的启迪者,也是学生人格的熏陶者和道德的培养者。教师的言行对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深刻且持久的影响,他们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辛勤耕耘,默默无闻地无私奉献,象“春蚕”吐尽青丝、似“蜡烛”化成灰烬,把毕生心血献给了崇高的教育事业。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遵循“身正堪称范,学高恒为师”的教育宗旨,优秀教师应该具备这样六方面的素质:无怨无悔的事业选择;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精益求精的专业知识;无私奉献的真诚爱心;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终身学习的上进意识。这些素质都是必需的,但价值和作用又有所不同。假如把教师比作汽车,那么,无怨无悔的选择占据发动机的位置,它是汽车的灵魂所在,没有它汽车就成为一堆废铁;而师德就象方向盘,是汽车的舵手,具有引领一切的作用;专业知识就是汽车的马力,马力越大,速度越快;爱心如同车厢,可以为学生遮风挡雨,御寒避暑;敬业精神就象车轮,它不怕脏不怕累,忠实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终身学习就是及时维护,定期保养。这样的汽车才是一辆好汽车,这样的教师才能称为优秀教师。
一、无怨无悔的事业选择
当教师应该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要做人民的孺子牛,做教育的孺子牛,把教育职业当成自己的终身选择。教师要在崇高的境界上支撑起教育的理想,在教育事业的奉献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将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无保留地投入到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中。教师要象园丁一样辛勤地培育祖国的花朵,象老黄牛一样默默无闻地耕耘教育的沃土,将自己的一切都献身给教书育人的百年大计。
无数事实证明,每一个老师的成绩都是长期艰辛努力的结果,这源于他们对事业的无比热爱。教师唯有热爱教育,才能走进学生纯洁无瑕的心灵,发掘他们身上珍贵的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师只有甘愿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教育事业,才能全身心地热爱学生,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的价值。无怨无悔地投身教育事业,会使教师的心灵更加高尚,生命更加年轻,教育更加有效。
教师从一选择上教育职业那天,就应该象陶行知先生一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有一股永不为外物所动的胆魂和气概。只有基于这样高品位的境界,教师才能支撑起乐业、敬业的精神。也只有是拥有这样的精神,教师才能把教书育人不仅看作是一种职业,而且当作一种发展个人才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事业。从而树立起“甘为春蚕吐丝尽,愿化红烛照人寰”的教育理念,为自我完善而潜心努力,刻苦奋斗。
曾经有一位教师说过这样一段深情的话:“如果人的生命有一百次,而且每一次都可以让我选择职业,那么我将一百次地选择教师——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平凡的言行里浸透着一腔热血,朴素的生活中饱含着精神上的富有。他铸就了风雨无悔的教育征程,闪耀着一个时代的师魂;他怀抱一身人民教师的崇高德行,仰视教育事业如生命的常青树。在教育地位日趋重要的今天,他把“崇高”不断地实践于自己真真切切的言行中,铸造了时代的师魂!
雨果曾经说过:“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美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教师就是那默默奉献的绿叶,时时刻刻衬托着娇艳的鲜花。教师又象“老黄牛”,校园和学生构成了他的主题,起早贪黑,勤耕不辍;教师还象“园丁”,细心呵护、关爱学生的成长,如春风和细雨般用博大的胸怀去包容少年儿童。教育就是教师心目中的圣地,他们倾心付出、无怨无悔,在人生的黑板上擦去世俗的功名利禄,写下了自己的青春神奇。
二、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
道德之于教师的重要性,早已为古今中外所认识,历代教育家对此有过精辟的论述。例如,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唐代的韩愈在其所著的《师说》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三大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其中头一项就是传道;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理论家夸美纽斯强调教师应是道德卓异的优秀人物,要无限热爱学生,反对学校采用使学生望而生畏的大棒教育;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这些论述充分说明了教师道德作用的极端重要性。
良好品德既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品质,更是教师应当拥有的首要素质,教师要教会学生做人,自己首先应该学会做人。实际上,教师自身的优秀品德正是对学生的一种无声的教育,用高尚的语言去言传,更要用模范的行动去身教。教师要象医生对待病人一样去对待后进生,绝不能对后进生戴帽子、抓辫子、打棍子;要把师德素质作为自身素质建设的重中之重,树立师德的榜样、展示为人师表的风范;要用自身的道德风貌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在学生世界观的最初形成阶段培养他们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要用自己的模范言行,长期地、系统地和科学地去影响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师德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准,要以优秀典型为榜样,勤于学习、虚心学习。可以学习的榜样有很多,首先要注重从教育家那里汲取思想营养,要主动了解他们的事迹,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从而升华自己的师德境界;其次,也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榜样,在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涌现出来的一大批优秀教师,他们的教育实践和先进经验,生动地体现了新时代教师道德的崭新特点。教师尤其要向身边的有经验的同事学习,要联系自己的实际,找出差距和不足,用身边同事的先进思想和感人事迹,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准。
由此可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的师德素质是关键的因素,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是教师素质建设的首要任务。教师的道德意识,要靠教师发自内心的信念。一个教师只有真正懂得了师德的重要性,只有发自内心地对教师的道德义务有真诚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才会在教育实践中恪守人民教师的道德要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地教书育人。教师应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书育人的实效,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为了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教师只有不断强化自身的师德素质,才能有效地实施各项教育任务。
一个民族的群体都是由一个个的个体所组成的,单个个体的道德风貌能反应出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每个个体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学生时代正是世界观、品质和性格的形成阶段,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是智慧的代表,是高尚人格的化身。每个人从儿童时期开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在其中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个时期的学生具有模仿性强、可塑性大的特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他们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如丝丝春雨般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也因为学校教育具有长期性和系统性,教师是根据学生成长的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的,无论内容和方法都将长期系统地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教师一定要用自己的模范行动,在学生人生最初二十年这个发展方向的关键期,为学生树起理想的旗帜,指明前进的方向,点燃他们心中的道德火种。
三、精益求精的专业知识
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是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劳动者,因此必须有真才实学。陶行知先生说:“教师对自己从事的教学工作抱什么态度,对掌握业务知识抱什么态度,这也是师德问题。”实际上,当代师德对教师的要求也包含了“勇于和勤于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知识”这一内容。教师要有“学而不厌”和“诲人不倦”的精神,努力寻求最佳的教学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教育的基本职能是“传道,授业,解惑”,其前提是教师代表着真理、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化身,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将已有定论的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为了能够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教师应有深厚的课本知识和足够的相关学科知识。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素养是由什么构成的呢?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深刻的知识。教师在他所教的基础学科方面,如果没有深刻的科学知识,就谈不上教育素养。”作为教师,不仅要有深厚的课本知识,还要有必要的高等知识。因为初等知识需要用高等知识作为指导,只有掌握了它,才能站得高看得远。教师要领会学科内容所反映的精神实质,汲取其中蕴涵的思想方法。只有抓住了这一灵魂,才能运用自如地解决问题。
教师不能局限于自己所学专业内的知识,要提高自身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应拥有广博的相邻学科知识,包括大众化的知识和丰富的交叉学科知识,以及教育和心理学等知识。教师应该培养开阔的视野和宽广的胸怀,了解各主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最新进展,去研究这些知识中的方法,挖掘这些知识与本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在教学时进行恰当的渗透,以此开阔学生的科技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并努力将知识性与趣味性有机地结合起来,营造出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好起来。如牛顿定律的数学方法、地球经纬度的物理模式,各大城市的时差换算等知识都蕴涵着智慧的光芒。教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如何与书本知识融合到一起,力求做到寓教于乐。要注意积累教学过程中的经验技巧,以形成有用的实践性知识,再创造性地运用到教学中。
“学高为师”不仅在于所掌握知识的容量,也在于教学技能的自如运用。教师还要拥有深厚的实践性知识,具备面临实际课堂情境所需要的课堂背景知识和教学的基本技能。教师之间应当互相帮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引导新教师,帮他们完成教学实践的尝试过程。这样可以使他们少走一点弯路,并在短期内走向成熟。有利于以学生为本,使教学更上一层楼。高素质的教师应是“专家型”的人才,应该成为所教学科的专家,有真才实学和丰硕成果,对教育教学有充分的发言权,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敬重。教师要牢记教书育人的使命,拥有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水平和娴熟的教学技能。
教师是人类文化和科学知识的传播者,是人类发展文化、奔向光明的引路人。教师将全部的劳动和一生的心血凝聚在一起,为的就是向学生传播人类文明,熏陶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一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重视科学研究,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使自己的劳动充满创造性,跟上教育发展的需要;只有以研究者的心态去对待教育,才能充分调动自己的积极性,发挥工作的激情;只有充分研究教育规律,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只有潜心于科研,才能不断推陈出新,悟出新的教学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事实上,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重视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更加需要面向世界的眼光和超前的胆识。要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勇气,大力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真正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称号。
四、无私奉献的真诚爱心
教师对学生的爱称为师爱。教师应该热爱学生,把对学生的情感与对教育事业的理想结合起来,这样教育才会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支点;要把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倾注到对学生的热爱中,把对学生的爱当作检测自己师德水准的标尺;要以理解为基础、以尊重为前提,用真诚的心去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教师要明白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歧视一个学生就等于毁掉一个学生,要努力将学生视同自己的孩子;要不断升华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把师爱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把学生当作一个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以关爱先进生的同等力度去关爱后进生,充分尊重和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林崇德教授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母爱是一种本能,师爱虽有母爱的成分,但主要是一种职业的爱。这种倾心付出的爱是一种神圣的爱,它兼有母爱的慈祥和父爱的威严,构建了师生间的感情平台。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性质上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爱;是无私的且没有血缘关系的爱;这是一种神圣的严慈相济的爱,是教师教育学生的感情基础,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实现了其应有的职能。虽然热爱学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学生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爱更加困难。但唯其不易,教师才更应该努力做到。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爱是教育的基本要素,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换句话说,热爱教育事业是一种理想与情感,爱学生是实施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点。爱学生不仅是教师人品、学识、情感与亲和力的展现,更倾注了教师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因此,爱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道德水平的一把基本尺子。同时,爱也是一门艺术,愿意去爱是一种态度,善于去爱则是能力的展示。作为教师,爱的形式和内容,就是教师品德、学识和情感的结晶。因此,教师要做到愿爱、善爱,要爱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微小“闪光点”,欣赏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赞赏他们成长过程中结出来的一串串学习果实。爱要一视同仁,持之以恒;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以对学生的理解、尊重和信任为基础。有了这样的爱,才能以德立教。有了以德立教的爱,才能建立现代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爱满天下的陶氏风范。
教师应该关心每一个学生,谨记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要用真诚换取他们的信任,用爱心呵护他们的成长。事实上,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得到老师的爱,尤其是那些家庭或人生中有过重大变故的学生,容易形成特殊性格,这就要求教师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帮助,用师爱的温情去融化他们“心中的坚冰”,让他们在愉快的情感体验中接受正常的教育。看到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一天天地进步,是当教师的光荣和自豪。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是教师最大的人生快乐,是教师心灵的寄托和追求的欢欣。教师应该用真诚的奉献去奏响这首“爱之歌”最美的旋律!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一个好老师眼中的学生是一个人——一个与自己人格平等的人,这应该说是最基本的要求。好老师不会只盯着学生的分数,并以此对学生盖棺论定,更不会贬低或辱骂学生。教师要以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关爱学生,启迪学生心灵,让学生茁壮成长。教师既要关爱后进生,也要关爱特困生。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师生情谊,构建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塑造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爱学生,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真正关心学生的成长。在为人处世的道理中有一条“将心比心”原则,教师时刻想着“如果我是他,我会怎样”,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去思考问题,可以更了解学生;更关心学生。教师要抽空和他们交谈,和他们一块儿娱乐,花时间读一些相关的书籍,更多地了解他们的想法,这样的教育才会更加有效。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师爱的意义也在不断地得到升华。可以说,师爱是衡量一位教师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五、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
敬业基于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信仰,没有对事业的信仰,就谈不上敬业。鉴于时代和社会对教师敬业精神的高要求,教师应该有诲人不倦的精神,有强烈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师要踏踏实实地实践拼搏进取的敬业精神,把敬业精神凝聚到自己的人格中,并随时体现到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珍视“人民教师”这个神圣的称号,兢兢业业地努力工作,做敬业精神的典范;要懂得自己的工作对象的特殊性,明白一旦教育出现问题,将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要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敬业奉献,发扬老黄牛不知疲倦的任劳任怨精神,实践春蚕丝尽和红烛成灰的忘我献身精神,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陶行知先生“千教万教,教人求真”的教育理念。不管在过去、现在、还是是将来,都是广大教师应该遵循的典范。陶行知先生还曾说过:“职业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使你有很多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此处的“职业道德”就是指敬业精神,因为教师职业具有的特殊性和教师使命具有的特定性,所以时代和社会对教师敬业精神的要求就高于其它行业。教师在学生心目中,不仅是知识的化身和智慧的源泉,也是人格的楷模和先进思想的传播者,更是莘莘学子的可靠引路人和敬业精神的典范。
敬业精神是教师的人格特征在教育中的直接体现。敬业基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敬业的魅力主要从人格特征中体现出来,历代的教育家提出的“以身作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躬行实践”等,既是敬业的规范,又是教师良好人格特征的体现。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及父母的替身。他们模仿教师的态度、情趣、品行、乃至行为举止、音容笑貌等,把师德高尚的教师作为自己一生学习的榜样,
教师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对待工作。因为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物品,物品生产出了次品还可以弥补,学生教育出了问题,则难以挽回。从众多优秀教师成功的表现来看,他们的一个重要共同点就是敬业。他们坚持“以身作则”,努力把自己铸造成融科学、艺术、文化和道德于一身的教育楷模。每一项新的工作,对他们来说都是一项挑战,都会兢兢业业去做。他们任劳任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事业充满了阳光,自我得以充实完善。
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让教师把几乎所有的时间都花在教育工作上。他们用自己的赤诚和辛劳,唤起了学生对学习的热爱;他们用自己的刻苦钻研,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他们一丝不苟地实践着积极进取、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有时,为了上好一堂课,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许多遍,设想多种可行方案;有时,为了写好一篇教案,对简单的几个词都要反复琢磨,仔细推敲;还有的时候,为了写作一篇论文,要翻阅很多书籍,查找大量资料。所有这些都是教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生动体现。
在我国教育界这个大家庭里,具备敬业精神的老师有千千万万。你看那些老教师,虽然头发已经花白,但为了学生的成长,仍然象老黄牛一样不知疲倦地奔波忙碌着;再看那些年轻教师,虽然从教时间不长,却从未掉过一节课,精心地在学生的心田里播撒着知识的种子。老师们每上一节课,即使是上过几遍、十几遍的旧课,他们都从头到尾、一笔一划、十分认真地写出教案,并汇集和补充大量的新知识和新材料。不论多么劳累、多么疲倦,一站到讲台上,教师就思维敏捷、精神抖擞。听到学生们发自内心的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教师浑身的劳累便顿然消弭。学生们的一篇优秀作文、一道难题的独到解法、一次考试成绩的微小提高,都会令教师欣喜不已。学生们的点滴进步都是教师敬业精神的最好回报。
六、终身学习的上进意识
古人言:“活到老,学到老。”加拿大八十岁老翁上大学,美国九十岁老太拿到高中毕业证,就是这种终身学习精神的生动写照。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学习将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教育也不再是教师的特权。一个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大趋势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才能不落伍于时代。尤其是教育行业的特殊性,教师更应该扩大知识的容量,注重知识的创新。要通过不断地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要以学而不厌的风范去影响自己的学生;要根据社会和教育的需要,制定长期的个人学习计划,走到时代和学生的前面。要明白“磨刀不误砍柴工”,织网是为了捕更多的鱼。教师只有勤学苦练,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观念和素质结构。
在知识经济时代向传统教育提出严峻挑战的形势下,知识的更新期越来越短,新知识高速涌现,信息量成倍增加,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受到了巨大冲击。事物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教师不可能穷尽过去和未来,但要敢于批判自己,要在不断的自我批判中实现创新,创造出全新的自我。教师必须正视现实,适应时代的要求,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己。教师只有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真正成为不断创新的教育改革家。教师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特长,制定长期的自我发展计划。面对当今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飞跃,以及学生成长对“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挑战,教师只有持之以恒地勤学苦练,强化终身学习的上进意识,才能赶上时代前进的步伐。
优秀教师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上进心。教师不能满足于教书匠的身份,要寻求在现有的教育局面上取得突破,努力向教育家的角色转变。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尤其是要关注当前的教育动态;其次,教师要根据教育理论去观察和分析教学中的各种现象,去发现实践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第三,要选定自己的研究课题,不断地在积累的素材中提炼经验,综合出规律性的科学结论,总结出自己的教学模式。这样长期坚持下去,我们的教师将会实现从教书匠向教育家的成功转变。
二十一世纪是教育的世纪,其主要特征表现为素质教育。教育的改革和时代的发展,呼唤具备全面素质的教师,寻求不断创新的教育模式以满足人类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大趋势面前,我国选择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备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以创造性的劳动培养新一代的创新型人才。为此,教师一定要下决心拥有无怨无悔的事业选择、为人师表的崇高品德、精益求精的专业知识、无私奉献的真诚爱心、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终身学习的上进意识。
教育是一项灵魂工程,而教师队伍是这项工程中的主力军。只有作出无怨无悔的选择和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教师,才能影响和感召少年儿童,把少年儿童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具备开拓精神和精湛教育技能的教师,才能鼓励和启迪少年儿童,把少年儿童教育成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现在的学生是民族将来的栋梁,今天的少年儿童是祖国灿烂的明天。教师应该发扬蜡烛化为灰烬的精神,为人民照亮今天的学堂;应该甘愿充当通天的梯子,为祖国托起明天的太阳。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