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烷脱氢前景“步步惊心”
最近行里行外都对咱们丙烯市场格外关注,也难怪,在这个化工行业整体惨淡的时期,大家都愿意找点热门的东西聊。今天笔者就满足大家的胃口,聊一聊当前热度“爆棚”的丙烷脱氢。
天津的渤化、嘉兴的卫星、宁波的海越和绍兴的三圆,这4套大型PDH已经足以将国内的丙烯乃至LPG市场搅得“天翻地覆”。
在这里笔者首先想提醒大家一点,很多人想当然的用原油价格的跌幅去推测丙烯价格走势,其实这是非常“外行”的,即便最终丙烯的跌幅与原油跌幅相吻合,那也只是巧合而已。丙烯这个产品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即便有些做了多年大宗产品贸易的“老玩家”在进入丙烯市场的时候也往往会“一头雾水”。特别是今年这个情况,丙烯市场的复杂程度远远超过很多人的想象,就连一些做了多年丙烯贸易的“老手”在今年也经常会把行情“看反”。今天我们主要就PDH对丙烯市场的影响进行探讨。
先来看一组数据:
这里放这张图是想说明三个问题:
1、丙烯价格走势跟LPG、丙烷的关联性并没有没多人想的那么密切。
2、如果说LPG、丙烷的价格走势均与原油、石脑油基本保持一致,那么丙烯绝对算是一个“异类”。
3、我们可以看到丙烷与丙烯的价差还是比较大的,即使考虑到PDH工艺丙烷的单耗以及人工成本,目前PDH装置开工还是有利润的。
目前在市场上流通的丙烯商品量当中,主要有3个来源:炼厂副产、丙烷脱氢、进口,这其中任何一方都足以影响国内丙烯价格,而他们之间又可以互相影响,某些时候可以形成“微妙平衡”或者“互相制衡”的局面。除此之外,下游如PP、PO、丙烯酸、辛醇等产品的装置开工率、利润、价格走势、采购意向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丙烯价格。就最近几个月的情况来看,在丙烯商品量的三大来源中,丙烷脱氢的影响正在逐渐扩大,这也是丙烯产业链越来越关注丙烷脱氢的原因。
从去年开始很多人开始关注PDH开工利润,不少人始终坚持认为PDH利润丰厚。笔者的见解是,这个问题需要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分析。
一个角度是,把丙烯作为单产品来看,也就是与所有大宗的化工产品去对比。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一吨几百、上千的利润的确可以称得上“丰厚”。毕竟在这个微利时代,这样的利润已经可以让绝大多数生产企业“眼红”了。
另外一个角度是,把PDH作为丙烯的一种生产工艺,与炼厂的催化、气分装置以及煤化工的MTO、MTP作比较。但是这里面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炼化企业来说,如果从原油算起,截止到气分装置分离出丙烯,这样算的话一吨丙烯有几千元的利润。同样对于煤化企业来说,如果从煤算起,到甲醇生产出丙烯,这中间也有几千元的利润。这样看来显然PDH与上述两种工艺是没有可比性的。
但是我们反过来说,任何一家企业算利润一定是有一本“总账”的。就拿中石化来说,这一年所有的常减压进了多少原油,进口了多少,自己采了多少,总的原油成本、生产成本、人工成本、装置折旧等等算一算,然后看看所有的下游装置生产了多少终端产品,实现了多少利润,最后用这个利润减去总成本再减去税收成本,剩下的才是纯利润。这样一年到头算下来他们反而是亏损的,那这又怎么比较呢?
所以,为了找到一个相对“可比的”办法,我们就从PDH与炼厂的气分装置和甲醇制丙烯这个环节去做一个对比分析。
首先看炼厂的气分装置。熟悉炼厂的人可能也都了解他们最近的处境。成品油八连跌,加上原油到厂的“时间差”,生产一吨成品油最多亏到四五百,这段时间真是把炼厂好好“折磨”了一把。而正常情况下开工利润比较可观的气分装置近期也在液化气、丙烯等价格大幅下跌的情况下陷入亏损。
再来看甲醇制丙烯。我们取11月上旬的甲醇价格和11月中旬的丙烯价格,通过测算认为甲醇制丙烯装置每吨的利润可以达到1500元以上。
最后看丙烷脱氢。我们取11月中旬的PDH企业丙烯出厂价格和10月下旬的进口丙烷到岸价格,通过测算认为其生产利润每吨在1400元以上。
通过这样的对比,我们发现在目前的丙烯价格下PDH与MTP的生产利润是不相上下的,两者利润均远远高于炼厂气分装置。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客观存在的问题,虽然近期作为PDH原料的丙烷价格在下跌,但其跌幅要小于丙烯价格。并且照目前的趋势来看,丙烯价格还会有一定的下行空间,而我们认为丙烷的下行幅度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仍将小于丙烯。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内,PDH装置的生产利润还会继续减少。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是,PDH生产企业有的是配套有下游装置的,而有的则是全部外销。如果从整个系统的风险性上来说,产业链越长当然是越安全的,所以像没有配套下游的企业同样在积极寻找长期、稳定的下游生产用户。
最近在丙烯行业里,PDH企业似乎成了大家“吐槽”的对象,客观的说近期丙烯价格的大幅下滑确实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我们可以算一算,以一套60万吨/年的PDH装置为例,满负荷的情况下每天的丙烯产量可达2000吨左右,而山东市场作为国内主力丙烯消费地之一,其每日丙烯消耗也就在5000多吨。如果PDH企业所产丙烯需要全部外销,其销售压力可想而知,其采取压价措施也实在是无奈之举。
就在前段时间笔者曾实地拜访过华北和华东几家PDH企业,在与企业人士交流的过程中真切的感受到了他们所面临的压力和对未来的担忧,同时也多了一分对他们的理解。实在的讲,在中国做实体不容易,做化工企业更不容易。“中国需要什么什么就涨价,中国卖什么什么就跌价”这样的“国际玩笑”背后是深层次的问题。笔者甚至听到过“中国上什么项目什么项目就要完蛋”这样悲观而又无奈的呐喊,希望我们的PDH不要步当年芳构化的后尘吧!
(来源:长兴岛石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