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聊斋志异——司文郎》的思想
——第五学习小组
蒲松龄(1640~1715)清代小说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淄川(今山东淄博)人。出身于一个逐渐败落的地主家庭,书香世家,但功名不显。父蒲弃学经商,然广读经史,学识渊博。蒲松龄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取秀才,颇有文名,但以后屡试不中。一生热衷科举,却不得志,72岁时才补了一个岁贡生,因此对科举制度的不合理深有体验。
所以,想必这部《聊斋志异》中一定描绘了关于当时的科举制度和各色各类的人吧!
从这本聊斋中,我们不难读出其中的一个主题:揭露和批判科举考试制度的腐败和种种弊端。毕竟,这位壮志满怀的书生,经过几十余年的屡考屡败之后,心中些许有些对科举考试的抱怨与体会吧。
我们来细读《司文郎》这篇文章,我们先来讲讲文章的大意:山西平阳的王平子,到北京参加举人考试。在报国寺租房住下。有一个余杭县的考生也住在那里。王平子几经拜访,都被余给冷漠了,余非常狂妄自大。后来一位姓宋的青年来这里游玩。与余杭生起了口角。几经比试,宋生的文采都略胜一筹。王平子更加尊重宋生了,拿出许多文章请宋生指点,并以冰糖饺子招待他。余杭生的傲气也收敛了一些。有一天,余杭生把他的文章递给宋生,请他指点。宋生见文章已被人圈点过了,便不在意地看了看。未料当余杭生反问时,他却能一字不漏的背出,令余杭生坐立不安。考试后,宋生赞许王平子的文章,并拿给一个瞎和尚看。只见这和尚烧了文章,闻了一闻,便赞许这文章有造诣。说是用脾脏来品的,并且这文章可以考中。余杭生不相信,烧了大家的著作,没想和尚真的品了出来,并说是用心来品的。当他烧自己的文章时,和尚咳嗽不止,说:“莫再烧了,我勉强让胸膈把它承受了,再烧我便要作呕了!”余杭生很惭愧地走了。没想余杭生考上了,王平子却落榜了。和尚说这只是命运不同,让余杭生把所有考官的文章拿来,看看谁是他的阅卷老师。当闻到第六篇时,和尚忽然对着墙拼命呕吐,屁响如雷。气得余杭生大骂。王平子等着来年的乡试,宋生告诉他如果缺经费,就把报国寺后面埋的银子挖出来。王平子不贪,但他的仆人已经挖了出来,有八百两。细看银杯,居然是他祖上在这里留下的。王平子在宋生的帮助下学习更加刻苦。但还是从考场上被赶了出来。但宋生却哭得更厉害。才知宋生是一个游魂,青年不得志。幸好受到王平子的理解与帮助,现被阴间的孔圣人赏识,要做司文郎。还告诉王平子阴间对人的品行比文采看的更重要。王平子的修行不够,所以无法考上功名。只要加紧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结果。而对于余杭生这种小人,他也不知为何能考上功名。而他日请他的冰糖饺子,成了能使小孩智力增长的菌子。后来王平子终究考上了举人和进士,却没有为官。
这篇文章塑造了两个截然不同的形象,王平子和余杭生。王平子有学识有才华,为人谦虚、礼貌,正直豪爽,刚正不阿,热情助人。但却因为时运不济,屡屡失败。而余杭生,我们必须肯定他也是有一定的学时和才华,但是为人孤傲自大,目中无人,仅仅因为“运气”好,顺利地考取功名,春风得意。
看到这两个形象,我们的心中一定充满了不满与愤怒。作者也想通过这篇文章,发出对科举制度的不满与抨击。我们知道,作者的经历极像王平子。而他的身边肯定有许许多多“余杭生”这样的人。
让我们来想一想,是什么造就了这么多的“余杭生”呢?
作者对这种人没有解释,也没有理会的太多。所以,我来澄清一下我的观点。1、有文章多处写到的“时运”和“命运”可以看出,运气是一大重要条件。是运气将他们碰到了“考场中爱写‘刺鼻棘心’的文章的主考官。2、官员腐败无知,又是成就无数“余杭生”的原因。这些令人作呕的文章,到主考官的面前也能成为佳作,不难看出但是官员是有多么的无知。3、家境富裕,有关系,关于这点的描写,作者只写了一处,“他(余杭生)果然是那位文章叫人刺鼻作呕的试官的门生”,想必作者也对这种人充满了无奈与轻视吧。家境不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对于某些人来说,这确实有些不公平,叫人心酸。4、科举考试制度落后,丢失人才,正是这个不适用于清代的科举制度,导致大量人才的丢失(如王平子,宋生,和尚),才有这么多像“余杭生”一样的人滥竽充数,导致国家萎靡不振,摇摇欲坠。
忽然,我们能发现,这也是当时清朝的现状与腐败的原因。
虽然清朝社会中充满了如此的弊端与不公平,但是作者却没有以此垂头丧气,成为一个只会喊骂的批判主义文人。这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值得我们剖析。
从前几次的论文中,我们都能找到这些观点:《聊斋志异》多数作品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封建理论,我们现在对此的认为是当时人们的无知所造成的,是可笑的,但是,我们从这篇文章中读出的“因果报应论”却是不同的,可以说是独具一格。
1、本文对王平子与宋生激励与赞颂,给予了一个较完美的结局。联系蒲松龄的一生,他也是壮志未酬。但从宋生说的:“只要加紧努力,就一定会有好结果。”中,我们也可看出蒲松龄的心也是乐观的,他也是在激励自己,让自己在这浑噩不清的清朝腐败社会中,不要泄气,不要后退。让自己在这屡次遭挫的逆境中,继续前进,积累“功德”。给予自己信心,迟早能一展宏图。2、对余杭生的难以解释,其实蒲松龄也是非常的无奈,对他这种人充满了讽刺。也告诉我们对于这种“令人作呕”的人,根本不用给予理睬,也是不值得的。
所以,我们从本文读出的“因果报应论”是乐观的,激励人向上的,充满对生活信心的。也能发现作者也是乐观的,积极的,对生活充满信心与希望的。
这,就是第五学习小组浅谈《聊斋志异——司文郎》的论文报告。感谢并欢迎各位同学的提问与完善。
谢谢!
第五学习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