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牡丹记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牡丹记教案

《洛阳诗韵》教案

第一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1、通过朗读,疏通文字。

2、体味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3、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横向思路、总分结构;先抒情、后记叙。

二、重点: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难点: “特殊的况味”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人的情感,缱绻qiǎn quǎn流动如清泓、如琴弦。有时候,当一个人去游历某一个地方,被这一处的山水、人文的某些元素,深深吸引的时候,这一方异乡的水土,就成了他记忆中最深的烙印,镌刻在他的心里。有时,当悠悠情思在记忆的河流中浓得化不开时,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把一腔眷恋倾注笔尖,寄情于纸上。

不是吗?范仲淹登岳阳楼而抒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豪情;苏东坡游黄州赤壁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而徐志摩视“康桥”是精神依恋之乡,“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与学生一起回忆,尽量让学生说)

现代作家叶文玲,怀着对故都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写下了散文《洛阳诗韵》。

2、洛阳简介:

洛阳是我国七大故都(西安、汴京、洛阳、开封、南京、北京、杭州)之一。位于河南省西部(见地图),因地处洛水之北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夏、商、西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九个皇朝在此建都,历时长达2000多年,占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五分之二,号称中国的九朝古都。

特别是东汉、魏晋、隋唐时代,洛阳是全国乃至亚洲的政冶、经济、文化中心。有“花都”“诗都”之美称。汉唐时,“城池雄伟,宫苑壮丽,为天下之冠guàn”;“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足见洛阳当年之辉煌。

今天,作为历史名城的洛阳,她给我们馈赠(kuì zèng把财物无代价地送给别人,一般是附带品)了哪些文化遗产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通过欣赏叶文玲的散文来神游、读解洛阳吧!

3、朗读课文,疏通文字

笑靥xiào yè况味kuàngwèi:情形和情味。噪zào许多人大喊大叫,喧哗,鼓动。笃诚dǔ chéng切实忠诚。
【拼音】:[què]【字义】:(形声。从门,癸(guǐ)声。本义:祭事结束而闭门) 同本义。引申为止息;终了〖cease;end〗,事已闭门也。——《说文》1.停止,终了:乐~。服~(古代三年之丧满)。2.量词,歌曲或词,一首为一阕;一首词的一段亦称一阕,前一段称.贬谪 biǎnzhé官吏降职并调往远方就任。

姹紫嫣红chàzǐ-yānhóng形容花的品种繁多,五颜六色,景色艳美。赭zhě红褐色。釉yòu覆盖在陶瓷、搪táng瓷表面的玻璃质薄层。伊阙yī quē:地名。在今河南 洛阳市 南。柜橱guìchú一种收藏衣物的家具。峙zhì直立,耸立。岚气lán qì山中雾气。簇cù聚集,丛凑,或丛聚成的堆或团。讶然yàrán惊奇诧异的样子。龛kān供奉佛像、神位等的小阁子:佛~。神~。棹zhào划船的一种工具,形状和桨差不多。

4、整体感知课文:

(1)整体内容:怀着对洛阳浓厚真挚的情感,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抒写洛阳。

(2)整体脉络:(1—5自然段)抒情,写作者的感受;

(6—15自然段)记叙,写洛阳丰厚的文化遗产。

问题与讨论:本文有几部分组成?说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每一部分的中心意思。

课文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5自然段),是写作者对洛阳的十分偏爱,有着笃诚的崇拜。第二部分(6—15自然段)是写洛阳的“古、美、奇、绝”这二者的关系是:前者是写作者的感受,后者是揭示产生这种感受的原因,行文的思路是先果后因。

5、重点欣赏(1—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第1自然段:用浓重的抒情笔调抒写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

“中原忆,最忆是洛阳”,“情思悠悠”,“连笔尖都带了几分醉意”。

第2自然段:交代洛阳的地理位置。

“黄河之畔”,“璀璨的明珠

第3自然段:写洛阳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

“明媚动人的笑靥”,“历史厚重的馈赠”

第4-5自然段:写作者偏爱洛阳的原因。

机遇和亲缘——在河南24载;兄长发落邙máng山。

笃诚的崇拜——为什么“陆机入洛,噪起才名”?因为洛阳曾是全国乃至亚洲的经济文化中心,连名字都充满文情和诗意,历代才俊辈出:曾使“洛阳纸贵”.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出自洛阳;班固在这里完成《汉书》;司马光书《资冶通鉴》;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曾云集此地。

“特殊的况味”?——洛阳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灿烂的精神财富。(一如其它故都北京、南京、西安等)“况味”,原指境况和情味。

四、课堂小结:(1—5自然段),写作者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之情。

五、巩固练习:略

六、作业布置:略

七、语文实践活动:(课文p159)仿白居易《忆江南》二首写一首诗(背诵默写)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碧如兰,能不忆江南?”

第二课时

一、目的和要求:

1、欣赏洛阳的“古、美、奇、绝”。2、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悠久灿烂文化的情怀。3、启发学生用横向的写作思路,选择典型材料,围绕中心,多侧面地叙写。

二、重点:洛阳的“古、美、奇、绝”。难点:龙门石窟的叙写(11—15段)。

三、教学过程:

1、温固第一课时

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抹浓妆总相宜”,柳永“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余秋雨偏爱长江三峡….,而叶文玲最忆的是——洛阳。

吸引叶文玲,令她对洛阳如痴如醉的感情源泉在于:洛阳作为中国九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使她对洛阳十分偏爱、笃诚的崇拜。

2、新课导入那么,洛阳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它的特征是什么?

作者各选取了哪些景点或特有的亮点来叙写呢?

(学生)回答:“古、美、奇、绝”。

3、整体感知6—15自然段:整体内容:写洛阳悠久灿烂的文化遗产的四个特点。

整体脉络:

第6自然段——过渡段,第二部分的总写。

第7—8自然段——写洛阳古,它有“天下第一寺”的白马寺。

第9自然段——写洛阳美,它有群芳之冠的牡丹。

第10自然段——写洛阳绝,它有1300年历史的唐三彩。

第11自然段——写洛阳奇,它有无比雄伟的龙门石窟。

4、朗读、欣赏7—10自然段。设疑让学生思考、讨论:

(1)为什么作者认为:“许多城市的风景点,常见冠以“天下第一”美称,但都没有白马寺这个“第一”教我感到真切实在”。

(2)你对群芳之冠的牡丹有何了解?请你说出牡丹的其它美名好吗?你见过牡丹花吗?你能画一朵牡丹花吗?(国色天香、富贵花,花中之王,300多种,1500年历史,有红、黄、白、墨、绿、蓝、紫等)

(3)为什么“聪明的洛阳人,古戏今做”?如果你有机会去洛阳,请你千万别错过赏花养眼的季节哟,你该选哪个时候去才能一饱眼福呢?

(4)请你想一想“唐三彩”为什么名为“唐三彩”?“而今,唐三彩驼、马,己带有它特有的明光丽色,“走”向世界各地”,“走”字上面为什么要加引号?

5、朗读、欣赏11—15自然段。

让学生概括层次:

伊阙(龙门山和香山)——石窑之奇——最雄伟的奉先寺——沿线的壮美景观。

教师补充有关史料:

(1)龙门山开凿于大禹冶水,如一座天然门阙,春秋时名为“伊阙”,秦将白起以少胜多(24万)“伊阙之战”;东汉时名为“龙门”。

(2)香山,白居易恋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去世后葬香山寺琵琶峰顶,世称“白园”

(3)三大石窟:龙门石窟、敦煌石窟(甘肃)、云岗石窟(山西)

意义:石窟折射了当时政冶、经济、文化、社会风尚,保留了大量宗教、美术、建筑、书法、音乐、服饰等实用资料,堪称一座大型艺术博物馆。

(4)欣赏奉天寺卢舍那雕像(图像,总高1.71米,头高4. ,指1.91米)

四、课堂小结:点题——“诗韵”的含义在于:洛阳丰富的文化遗产,极富品味,洛阳的自然、人文景色,如诗如画。游赏洛阳,如品诗韵,如临仙境,一轴六代九朝的画卷,一部中华民族的文化史,正徐徐向你展开…….同学们,愿你们有机会去逛一逛、赏一赏、品一品。

五、拓宽延伸,启示写作:1、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丰富灿烂:目前共二十七处,如长城、长江三峡、故宫、天坛、十三陵、布达拉宫、敦煌石窟、云岗石窟、黄山、泰山、庐山、峨眉山、武夷山、桂林、郦江、九寨沟….2、写一个地方,可选择最有代表性的自然人文景观或特产,如写我们的家乡:上林湖越窑、五磊寺、达蓬山、杨梅等。

补充资料:

一、有关洛阳的诗句:1、“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2、“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先”——欧阳修3、“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白居易4、“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5、“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武则天6、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8/370800.html

更多阅读

《雨巷》教案 雨巷获奖教案

《雨巷》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2.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二、教学重点品味意象。三、教学难点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四、教学方法感悟法朗读法启发法五、课时:一课时六、课型:新课学习七、教学资源

《游侠列传》教案原创 游侠列传序教案

 《游侠列传》教案教学设想:  重点学习三个段落(第一、二段以及最后一段),让学生基本了解司马迁笔下的侠客和侠义精神,了解《史记》的基本写法。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和《史记》。2、理解司马迁笔下的侠客和侠义精神。3、学习司马

原创 杜甫《登岳阳楼》教案 登岳阳楼 杜甫教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杜甫《登岳阳楼》教案本教案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http://www.ruiwen.com/news/41917.htm发表日期:[2008-11-29]罗志辉撰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诗歌赏析的能力,把握本诗沉雄悲壮、博大深远

《阿里山纪行》教案 阿里山纪行优秀教案

《阿里山纪行》教案学习目标:1、欣赏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学习难点:品析富有情韵美和音乐美的语言。教学设想:1、学生自主、合

声明:《《洛阳诗韵》教案 洛阳牡丹记教案》为网友如果時間不記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