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致贫,并不是骇人听闻啊!
今天读了新华社一则消息《喜接录取通知书,愁思怎过学费关》,记者在文中列举了在采访中随处可以听到的当地农民有关上学难的顺口溜:“孩子越大,家长越怕”,“考不上愁,考上更愁”,“儿子上一次学,娘脱一层皮”,“考上一个大学生,多了一个贫困户”。读来心情沉重,在一些欠发达地区,读书致贫并不是个别现象。
记得今年四月份看到过这么一则消息,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和昂贵的学费让重庆涪陵541名学生放弃高考主动远离大学教育。何故?贫困地区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读书同超生一样致贫。
最近,由国家教育部官员调查的数据显示: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包括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一个本科生4年最少花费2.8万,相当于一个贫困县农民35年的纯收入,这还是在不考虑农民自身的吃饭、穿衣、看病、养老等因素的情况下。在一些贫困地区供女儿上大学的家庭成村里最穷农户已不是个别现象。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大学这类风险投资所带来的巨大危险性。所以一些贫困地区的孩子不得不放弃考大学的念头。
我真不知道我们的教育为谁而办?
如果占总人口60%的农村的孩子们都放弃高考远离大学教育,那我国国民的素质将会出现什么状况?
“读书致贫”现象拷问政府良知
教育、医疗、住房、就业是社会最敏感的神经,更是关系到老百姓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其它的暂且不谈,这里仅剖析“读书致贫”现象,让大家看一看政府究竟在教育方面做了什么。
原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曾直言:“我身为副部级干部,夫妻俩的工资收入仅够一个孩子读完大学,可见普通老百姓送子女读书有多么艰难”。——张保庆说的是实话。
那么,老百姓家庭“读书致贫”的根源在哪里呢?在政府和学校对“教育产业化”的误解,他们认为“教育产业化”就是把教育当作一种赢利的项目或产业来经营。张保庆几年前就指出:“我调查的结果是,中小学乱收费主要是地方政府的乱收费。不是学校在乱收费,是地方政府逼着学校乱收费。”——张保庆此话可谓一言道破天机。
政府及公立学校都是靠广大纳税人的钱供养的,政府投资教育是天经地义之事。然而,政府却以缺乏教育经费投入为由,让学校明码标价出卖教育资源牟利,让本该由政府承担的学校建设经费转嫁到学生身上——这就是平民家庭“读书致贫”的根源。
就拿济南的实验中学、山师附中等一批省、市重点中学来说,收取1.8万元的所谓“择校费”,确实是经政府教育部门和物价部门批准的,因此似乎也披着“合法”的外衣——说穿了。政府就是“择校费”的主谋或合谋——在政府的纵容、许可和利益的驱动下,一些学校更胆大妄为,表面上答应“招录择校生人数仅占录取总数的30%”,实际上呢?远远不止这个数!更多的人不得不在“择校”的名义高价入学读书。显然,“择校费”的实质就是教育乱收费——属于违法行为。令人失望的是,这种现象日益泛滥,而负有监督政府职能的人大代表们却个个装聋作哑,屁都不敢放一个!
2009年7月16日,国务院纠风办副主任、中央纪委监察部纠风室主任赵惠令做客人民网时指出: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稀缺,而社会期望值又过高,导致“择校”热,一些学校“择校”乱收费的现象依旧存在,这种教育乱收费行为,损害了千家万户的利益,要大力纠正这种不正之风,坚决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政府啊,不要整天喊什么“改善民生,与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空口号了,以实际行动纠正“择校”敛财的办学歪路,减少“读书致贫”现象,就是老百姓的福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