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卷六秦纪一.孝文王》载:
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于子顺,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子顺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对于其中的“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一般理解为:人都有作秀的心理,都会强求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如果这样不停地做下去,便会成为君子。始终不变地这样做,习惯与本性渐渐结合,也就成为自然的了。
这话确实讲得很好!一个人不管是出于作秀还是其他消极目的去做好事,如果一直坚持下去,一辈子不改,哪怕他曾经是用心不良的,最终也会成为君子了。因为我们评价一个人的好坏,是相信“日久见人心”的。由是观之,一个人的品格锻造,重要的是行为表现,特别是坚持不懈的良好行为表现;至于内在的行为动机,乃可置于第二位。
如果把“作”理解为“作秀”,那么对于“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我们也可以换个说法:一个人一时作秀算不得什么,难得的是一辈子作秀。一个人一辈子作秀装君子,最终他就是君子。当然,这种理解消极了一点。
其实,我们还可以把“作”理解得更为高尚一点,譬如作“效仿”解。事实上,前述《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在编于汉魏时代的《孔丛子》(李学勤语)中,已有相关记载。《孔丛子.执节第十七》载:
魏安釐王问天下之高士,子顺曰:“世无其人也;抑可以为次,其鲁仲连乎!”王曰:“鲁仲连,强作之者,非体自然也。”答曰:“人皆作之,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文武欲作尧舜而至焉,昔我先君夫子欲作文武而至焉。作之不变,习与体成,则自然也。”
这段话翻译成现代文,意思大致是:
魏国国君安釐王问孔斌谁是天下高士,孔斌说:“世上没有这种人。如果说可以有次一等的,那么这个人就是鲁仲连了。”安釐王说:“鲁仲连是强迫自己这样做的,而不是本性的自然流露。”孔斌说:“人都是强迫自己去做一些事情的。假如不停地这样做下去,就会成为君子。文王、武王想效法尧舜,就真的达到了尧舜的境界;以前我的先祖孔夫子也想效法文王、武王,就真的达到了文王、武王的境界。始终不变地这样做,习惯与本性渐渐地融合为一体,那么就成为自然了。”
对比一下,可以看出,与《孔丛子》相比,司马光《资治通鉴》中的相关记载少了一句,“文武欲作尧舜而至焉,昔我先君夫子欲作文武而至焉”。司马光删除这一句的目的,很可能是因为怀疑《孔丛子》乃三国时魏王肃之伪作,认为冒充孔子后人说这样的话不厚道。但是这一删,把“作”的内涵给改窄了。
君子是不好当的。当君子不仅需要心正,还需要身正,且坚持不懈。“作之不止,乃成君子”,此之谓也。
注释:
(1)魏安釐王(?-前243年):或称作魏安僖王,原名魏圉,魏昭王之子。公元前277年,其父魏昭王魏遫逝世,继任为魏王。
(2)子顺:名孔斌,孔子六世孙,曾被魏安僖王聘为魏相。
(3)鲁仲连:(约前305~前245,钱穆考)战国时齐国人,善于谋划。《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载:鲁仲连者,齐人也。好奇伟俶傥之画策,而不肯仕宦任职,好持高节。游于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