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大宗祠是珠海地区最大的一座祠堂,位于南屏镇北山村东侧,目前普遍的说法,认为它建于清代同治七年(1868年),当时用于北山村民间祭祀。占地面积8838平方米,建筑面积2520平方米。
2011年春节、初四的早晨,天空有些阴霾,按照原计划背起行囊,到北山寻找杨氏大宗祠,此前询问很多人,都说不清楚具体方位。走进这座城市里的村庄,鞭炮的纸屑散落在街道上,花红纸绿的春联和挂岁,使每户人家的门前洋溢着喜庆。狗狗的吠叫声中,仿佛回到了童年。沿着一条破烂不堪、残垣断壁的旧街路上,没想到北山村的时间隧道尽然展现在我的面前……
破败的老屋还能依稀见到当年的风采,百年的戏院也是珠海仅存历史遗迹,站在他的门前,想象着近百年来,在这个舞台上演出多少悲欢离合的人生悲喜剧。从车水马龙到门可罗雀,历史的年轮在这里轮回…..
几经周折、几经询问,在路人的指引下,终于见到闻名遐迩的杨氏大宗祠。
进入矮墙院子,迎面耸立两座石台旗杆夹,这是一般宗祠所没有的。据了解,旗杆夹有着特殊的含义,在中国古代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制度下,只有家族中有人取得了四品以上官位的,才有资格竖立这样的旗杆。
杨氏大宗祠是以二品官阶的规格进行斗拱承檩,九架梁,穿插方的大式建筑。1927年,杨氏开族七百年,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为杨氏大宗祠题写匾额“宗支蕃衍”。杨氏族人在同治年间,于广州越华路兴建一所杨家祠。杨氏大宗祠画牖雕檐,绮丽炫目。大门台阶两侧各置一硕大的抱鼓石,左右压石面为文武乐台。门厅屏风雕刻着水浒故事。祠内豁然轩敞,彩釉生辉,屋内外到处装饰着石雕、木雕、砖雕、灰雕,尤以砖雕精美。
杨氏大宗祠门槛高达二尺,两扇大门更是高逾两米,以浮雕方式刻着一对金漆大门神。据专家讲,鲜有祠门雕刻一对大门神,可见大门神的意义非凡,应该是后人为了纪念那些德高望重的先人而雕刻上去,以庇佑后人享其恩泽所为。而门前有对联一副,“源分东汉,秀毓北山”。也正是因为这一流传久远的对联,很多杨姓村人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早在东汉时期就来到北山,拓荒生活了。与此相异的另一说法是,宋代杨家将的后人隐姓埋名迁居至此,继续了一脉香火。
杨氏大宗祠门前也有这两座石台旗杆夹,显示杨族出了两位清代名将,分别是杨云骧、杨镇海父子。门前立着一对相向的石狮,它们在文革“破四旧”时曾丢失过一段时间,后来被海滨公园辗转买去,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其族人和博物馆多方努力下又回到祠堂内。另有两面石鼓,随时准备擂响似的,安放在台阶两侧。这两面石鼓据说并非原物。年届78岁、看守祠堂长达35年的汪叔说,石鼓曾被破坏过,后人从深圳特意订制回来。
进门后一座雕琢精美的木质影壁。
杨氏大宗祠是珠海最有代表性的祠堂,也是单座祠堂保存最完整,最漂亮的。其园林式设计,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础石木框架的抬梁结构,以及精美的石雕、砖雕、木雕、灰雕等装饰,对研究封建宗法制度的演变,有着珍贵的实物参考价值。建国后,杨氏大宗祠曾被做过北山村小学校园,因年久失修,已有坏记。1997年,珠海市人民政府对杨氏大宗祠进行重修,使这座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建筑重放异彩。
远望高耸的镬耳封火墙,像几顶灰黑帽子在天空下呈现某种柔和的边角。这是珠江三角洲地区最具特色的建筑造型,又称“鳌鱼屋”,引申为“独占鳌头”之意,象征官帽两耳。镬耳封火墙起初只为功成名就之士采用,后来有钱商贾富豪的府第、村前的祠堂都争着采用,进而经历了漫长的大众化历程,成为深具地域色彩的一张民间脸谱。
这对石狮是典型岭南风格的雕塑,看到没有?一公一母,是从后面分别的。呵呵…..
好玩吧。
从下殿进入中殿,必须绕过六扇屏风,而中殿、后殿则都可见六扇屏风组成的门厅,屏风上金光溢彩,厚重却不失显耀。一般的人只能从两侧绕道而走,而只有一定等级的人才能打开屏风直通后殿。不过现在,一旦有大型祭祀活动,所有屏风则迎门而开,嫡系后代从中而入进行拜祭活动。
祠内光线充足,反而给人豁然轩敞之感。彩釉生辉,保留完好。主座为三进夹两天井,每进均为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并青云巷和两厢,透亮的日光正是从天井照进。天井四角设有花坛,植有花草,也不知种养多少年了,虽不是开花季节,但仍可闻到阵阵清香,沿着墙根袭来。与宗祠同龄的那株“玉堂春”,也已经成为历史的见证。
今年三月的一天,公交车上有人在看报纸,几行字迹映入眼帘:杨氏大宗祠的玉堂春开花啦。心中怦然一动,匆忙之中,从同事借了一部相机就赶往北山。
真是与众不同的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