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论坛》记者 周奎明 孔凡哲
核心提示:近几年来,有关农民拍摄影视作品的报道屡见报端。对于这一话题,人们大多觉得新鲜好玩,但当事人却不这么想,这些怀揣着梦想的农民影视导演干得异常地认真。他们的影视作品也因此有了一个称号“草根影视”。针对这一现象,人们不禁要问:电影电视剧艺术真的被平民化了?农民拍电影电视剧现象到底折射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农民热衷于拍电影电视剧?这能否称为农民的文化觉醒呢?
农民拍摄影视作品日趋增加
3月1日下午,在延津县城的一家电脑学校内,十几个人正在里面忙碌着试镜,看剧本。
今年31岁的农民导演李晓光,手拿剧本,一脸笑意,“再过十天就开拍了,农民们报名可热情,六七十个角色来了200多人”。
说起他拍摄电影的初衷,李晓光很兴奋,他自己买了摇臂、轨道,还花了十几万买了俩台摄像机。此前他拍了三四年的短片,总是20多分钟,不过瘾,于是他就自己写剧本,演员全用当地村民,拍摄一部不低于90分钟的电影,完全按照电影的手法来表现。
2007年,李晓光的同乡刘庆丰一篇六七百字的真人真事小故事让他眼前猛然一亮。依照这个小故事,李晓光在前后修改了12次后,一个5万余字的剧本《扳倒瓶招婿》出炉。
电影《扳倒瓶招婿》剧情讲述了农民“扳倒瓶”李有森在一连有了四个闺女后终日沉湎于酒,不思进取,新来的大学生村官,积极帮李有森消除思想顾虑,还把自己的弟弟介绍给李有森的女儿做了上门女婿的故事。
在我省农民拍摄电影电视剧作品,李晓光并不是先例。其实,在这之前,河南人已拍摄了大量的草根电影电视剧作品,并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昌农民赵兰卿、马红旗等自编自导自演自拍贺岁片《鬼子进村》;汝阳县农民李正华等人拍摄3集电视剧《真爱无言》;新密农民丁永振拍摄的《都是咱爹娘》在新密电视台热播,唐河县张店镇白秋村农民李保华自编自导了一部18集的电视连续剧《风雨老荒坡》,沈丘县农民韩文清拍摄的《爱情大轮回》、《悲喜亲情泪》、《济公新传》等40多部农村题材电影,卫辉市农民吴海利自编自拍自导的《暖春》,安阳林州农民拍摄的方言电影《小锅盖娶亲》便是最好的例证。
许昌县兴元铺村的农民自编、自导、自演、自拍电影《鬼子进村》这一事件,相信不少读者记忆犹新。2005年,正是凭着《鬼子进村》这部“土生土长”的电影,兴元铺村“一炮走红”,引起了包括央视、凤凰卫视在内的多家媒体的关注。
如今,这一事件虽然已经过去了5年,但热度不减。一部数字电影《不是闹着玩的》将在各大院线进行公映,这部时长90分钟的电影,就是以农民自拍电影《鬼子进村》这一事件为原型创作的。
电影《不是闹着玩的》剧照
探寻农民拍电影电视剧的优势,就是很贴近生活,贴近农民。富裕起来的农民朋友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全国各地,“农民拍电影电视剧”也渐成热门话题。这些电影电视剧由于从内容到体裁都取材于现实的农村生活,很多演员也是他们熟悉的街坊邻居,浓郁的乡土气息备受到农民的欢迎。
苦辣酸甜的“草根影视”拍摄过程
提起这次拍电影所需的费用,李晓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演员们每人每天管一顿饭,工资是30~50元,剩下的还有租赁费、器材费,总的算下来需要十几万元。“现在拉来了三分之一赞助,剩下的估计要自己贴。”对于自己贴钱拍电影,李晓光很坚决,“一是自己爱好,二是农民们都爱看,电影拍完在当地免费放也有市场。”
经过对报名的村民声、表、形、态四个方面考核筛选后,演员初步敲定。“身边的人演的电影,谁不爱看,将来操作好,赞助就不难拉。”海选现场,李晓光露出自信地笑容。
谈起电视剧的制作过程,新密市农民丁永振感叹不已,用他的话来说是“一波三折”可谓“难产”。
剧本于2007年6月份写成,原名叫《婆子也是娘》,一家电视台的一位导演看了本子后,觉得很有现实意义,准备接拍,但经过预算,拍摄加上演职人员工资,以及后期发行费用,大约在46万元。“原先准备请一两位知名演员来演,而且开给两位导演的薪酬在8万元左右。”
虽然丁永振家里办了一个塑料厂,可家里人反对他拍电视剧,认为那是“拿亲人的钱瞎折腾”。
为筹措资金,他利用生意上的关系到处跑想拉赞助,但是事与愿违,他前后跑了一年多,不仅一分钱赞助没拉来,反而付出了几万元。
于是他决定自己当导演拍摄,招募了40多个演员,进行了一周时间的培训。
正当他紧锣密鼓地筹备时,他的大儿子在外地出了车祸。准备再次拍摄电视剧时,才得知期限只有3个月的制作许可证已过期。
后来在别人的指点下,他将剧本改名为《都是咱爹妈》,重新申办了制作许可证,经过两个星期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电视剧最终于去年12月30日首映。
丁永振说他亲自导演,演员都是普通群众,电视剧拍摄成本大幅降低,不到10万元就下来了。
汝阳县农民李正华等人拍摄3集电视剧《真爱无言》整个电视剧从编剧、导演、摄像、演员到后期制作等人员都是汝阳人。主要场景也选在该县境内。
刚开始拍摄时,他们用的摄像机是索尼190,后来李正华又投入8万多元购回一台索尼600P摄像机。为买摇臂,李景堂又贷款5万元。为了给剧组配上交通工具,他们又凑了4000元买了辆旧面包车。
剧组所有人员没有一分钱报酬,演员服装全穿自己的。剧组有个规矩:要是在离家远的外景地拍摄时,演员还可“混”顿烩菜吃,要在县城拍摄就各回各家吃饭。
时间紧,任务重。早上,剧组人员五六点就得起床化装,然后外出拍摄。虽然都是业余演员,但制订了严格的拍摄标准。所以10余名农民演起电视剧来非常认真。
电影《不是闹着玩》的导演卢卫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拍电影,连城里人都不敢想的事,农民不但敢想,还敢干,而且干成了!尽管到处穿帮,既不能发行,也上不了院线,可他们仍拍得津津有味,按照他们想象的拍法‘玩’了一把电影。”
电影《不是闹着玩的》剧照
把萝卜做成手榴弹,用南瓜冒充地雷,拿西红柿汁当辣椒水……《不是闹着玩的》将农民拍电影过程中遭遇的坎坷和种种笑料一一展现,妙趣横生。
农民拍电影,看似娱乐,其实背后有深意。它反映了富裕起来的农民对更高层次精神文明的一种追求,娱乐中蕴涵教育意义。
草根影视:农民的文化觉醒?
“2009年全国首届农民电影展”2009年7月中旬在石家庄市西兆通镇举行。共有来自全国的农民导演及优秀农民演员150多人以及100多部由农民自编、自演、自导的电影、电视剧参加。影展上评出了农民“最喜欢的影片”、“最有实力的农民电影导演”、“最有潜力的农民演员”、“最佳编剧奖”、“最佳音效奖”和“最佳摄影奖”等。
农民拍影视现象倒底折射了什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农民热衷于拍影视?一些专家的观点是:农民拍电影是一种可爱的,可敬的行为,是一种文化冲动和文化自觉,或者说是一种文化的觉醒。
从种田的农民形象到影视作品中的客串表演,凸现出的是农民走过的不一样的心历路程,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吹拉弹唱,不满足于秧歌舞蹈,他们渴望走进农村文化舞台的中心,为更多的农民带去欢乐。
通过近年来的影视作品来看,不难发现艺术家离农民渐行渐远,不是宫廷戏说,就是三角恋爱,真正反映农民们身边的事情又有几部?所以,农民精神生活单调、无奈,只能自己找乐。这就是农民的精神文化现状。然而,农民用实际行动去争取着自己的话语权!希望人们在“精神重农”方面给予更多支持!基层官员要将农民的精神面貌的引导当成自己的行政责任和义务,将农村文化发展看成行政必然;社会要给予农民更多的同情和关心,给他们应有的精神支持和尊重;文化从业者更要了解基层农民的真实声音,从精神上解决“三农问题”,为农民、农村、农业问题创作出一些时代性、快乐性的文化作品,让农民真正拥有自己的文化市场,让农民早日精神奔小康。
农民拍影视,条件落后,没有资金,就连他们自己都会觉得这是一件可笑的事情。但是,从拍摄开始,他们就是将拍影视当作一种文化消费去干的,而不是为了影视产业和赚钱,更不是为了出名,他们得到的却是金钱买不到的快乐和充实。是情不自禁的文化冲动和文化觉醒。这种可爱、可敬的正面示范,将为农民们带来文化观念的多元化更新和进步,带动更多农民有事可做、有乐可寻,这里面蕴含着农民的精神崛起。
当然,这里也不是倡导农民们都去拍电影电视剧,毕竟这不是他们的专长。但是,作为一种文化安慰和尝试,这种积极因素更应该是中国农民积极健康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