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因写“临终日志”引起广泛关注的黄妮超写完了她人生的最后一篇日志。昨日凌晨4时许,入春的北京飘起雪花,黄妮超在北京军区总医院重症监护室里停止了心跳。(3月19日《新京报》) 这位25岁姑娘,南方医科大学毕业生,10年自救人生路,她告诉人们当病魔来袭,死神降临时要笑迎面对,表现出的乐观态度和人生感悟。此前有许多媒体对黄妮超有过报道,人们早已知道这位来自广东梅州蕉岭县漂亮姑娘。而她25岁的华丽简历更让人折服:福彩助学金、优秀学生奖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优秀青年志愿者,参加过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实习当过多家公司总经理助理,此外她还获得过“感动梅州十大新闻人物”。说实话这一履历足以叫人折服的同时也让我们羞愧。 在病魔折磨下的她,用乐观掩饰背后的心酸,用微笑抹去内心的伤痛。我们见到的《临终日志》只是记录她即将走完生命之路终点前的点点滴滴。传达出对生命的理解和求生的欲望。人们看到了她的快乐、自信与坚强,而苦涩与酸痛只有避开人们的视线,或在夜深人静时呻吟、抽泣独自品尝。 笔者也是从网上了解到黄妮超的事,之后巧合的见到她一面,这还是今年元旦前的一天,我与朋友相约到医院看望病人,来到住院处的二楼,正要向护士询问什么,便看见一位姑娘与护士说笑结束最后的对话,可能是要回她的房间,转身时正与我们打了个照面,我便认出了她,但为了确认还是向护士进行求证。 由于感到有些惊讶自己便自语道,“她怎么这么乐观?”。 护士显然看出我对黄妮超的是有所了解,没有太介意地说:“她总是乐呵呵面对我们,其实......”。护士没有再往下说,但我注意到她的眼圈已经红了,看得出她们之间远远超出医者与患者的关系。 现在,她走了,但在我的脑海中依然是见到她时候绽放的笑容。 死亡,是我们每个人即将面临的归宿,或许是马拉松的终点;或许是万米冲线的那一刻,然而她却完美的跑完了百米拦,她跨越这一个又一个障碍,到终点时挥手向我们告别,消失在天际之中,《临终日志》画上了句号,然而给我们留下的却是无数的惊叹号和问号。 何为惊叹? 07年,黄妮超考上了南方医科大学,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专业?他给出了理由简单有让任何人无法辩驳“我渴望学医,最起码知道怎么治自己的病。” 从大一开始,黄妮超同时打4份工攒医药费,做家教、洗碗、发传单……一天只睡三个小时。 大二她又自学考了会计资格证,每月收入近两千元,可她只花一二百元,基本每天就吃两个馒头。为省电话费,4年间每月给家写封信。就在这种情况下,黄妮超仍然资助了5名失学女童,每人每月50元。“女童是我去民政局亲自挑的,资助了一年坚持不下去了,希望她们不要怪我。”说起这事,黄的语气里满是遗憾。 2011年7月,从南方医科大学毕业后,为了控制病情,黄妮超只身来到北京,在清华大学旁每月花1000块钱租了一间12平方米的出租屋,为自己定下了一个“五年求生计划”:在病情恶化之前,先考上清华大学的研究生,然后找到一份工作,攒钱,维持药物治疗。 “我不想做超人”,但是现实的无奈,她别无选择,或可以自救。 “苟活未必是幸福”,她渴望自己生命延续,因为有太多的事要做,有太多的人要帮, 何来追问? 由于黄妮超的坚强和勇敢让太多的人感动和敬佩,然而其背后无不折射出酸楚、压力和绝望。 因为她已经得病,没法参加学生医保。但要“自救”长时间为了赚取医疗费,患病的她同时打4份工……一天只睡三个小时,每天基本就吃两个馒头。这不要说是个病人,就是一个好人都难以想象其中辛苦和艰难,何况是黄妮超这样的病人。 肾移植有存活五年的可能性,虽然只有60%但这是生的希望。然而肾源的等待和接下来的高额费用,叫黄妮超和家人望而怯步。最后...... 黄妮超10来年与病魔的抗争以及所经历的遭遇,也许是千万需要拯救患者中其中的一例,然而谁又能否认黄妮超的逝去,除了医疗未攻克的难关之外,难道就没有我们的医疗保障体制严重缺失和残酷吗?此时我们除了唏嘘不已、潸然泪下外,告慰黄妮超,还能说什么呢?毫无疑问,黄妮超是不幸的。但是对于一路艰难走来的她,感到欣慰的还是在最后一刻因“临终日志”而引起人们的关注,然后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帮助与关怀。重要的是她用坚强和快乐影响了无数当代大学生。 黄妮超带给我们的感动是对生命的认识和启迪,还有就是期盼社会文明对弱者态度的改变,因为社会文明的标尺,不是“强者”的幸福,而是使更多的“弱者”得到幸福。 这篇短文足足用5个小时完成,不是行文有多么艰难,而是被黄妮超的人和事所感动,数次落泪而打断。 最后,为黄妮超祈福,在天国的你:欢乐依在,笑容依存。文/随意【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