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是真实故事吗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是真实故事吗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在朝廷做宰相的上虞名人谢安听说这一奇事,就奏请皇帝,敕封为"义妇冢"。
故乡人正在遗忘梁祝
梁祝读书的地方——红罗山书院如今是一所学校,但在这所学校读书的孩子们已经不知道梁祝了。450多个小学生,打着花花绿绿红红黑黑的伞,冒着秋雨,沿着梁祝“十八相送”的古道,聚集到梁祝求学的红罗山巅,追求新知。这一天,是9月7日。尽管是星期天,但下午两点,台子寺小学的学生们还是和着风声雨声,诵出了他们的读书之声。教室内的前后墙上,各镶嵌着一排佛教造像古青砖;教室外的墙面上,砌着很多没有造像的古青砖;教室与教室相连的小道,是古青砖铺就的;教室的外面,立着一块碑,刻着“台子寺遗址”五个大字。记者一连问了20多个学生,有七八岁的,有十二三岁的,但没有一个学生知道发生在他们身旁的梁祝传说,没有一个学生知道他们的学校是“台子寺遗址”,更不用说红罗山书院了。
离学校大门20米远的地方,就有梁祝井;离学校大门60米远的地方,就是梁祝的老师邹佟和梁祝的师娘的墓地;教室的后墙外,还有一棵梁祝树(尚存硕大无朋的枯干);学校的四周是积满水的沟渠,梁祝打鸳鸯的地方,当是这儿了。红罗山书院是邹佟创办的,邹死后,他的学生,也就是梁祝的同学为纪念恩师,把红罗山书院变成了报恩寺,在魏晋那个崇尚佛教的时代,这是一个很普通的选择。再后来,也许因为红罗山并不是真正的大山,只不过是个用土堆积起来的“台子”的缘故,就改名台子寺了。这个“台子”显然不是邹佟堆积的,因为考古学家发现,台子里有商周遗物。这个台子到底是谁堆积的,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没有人能说清楚。但在商周时代,堆个七八米高、约500平方米的台子,显然“别有用心”。记者虽然不生于梁祝传说的故乡,但在很小的时候,就听老人们在“传说”梁祝的故事。但令记者尴尬的是,此次在汝南的采访中,记者只能拜访60岁以上的老者,60岁以下的,基本上不会讲梁祝的传说。但10岁左右的台子寺小学的学生们根本不知道梁祝是何方神圣,这还是大大出乎了记者的意料。
《宁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东晋时代的人物,连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说得清清楚楚(按其所记,山伯是生于352年,死于373年)。至于所记的梁祝籍贯,家世以及情死的经过,大体上也是和一般传说相似,显然它是从民间传说的轮廓上构画来的。唯一需要解释的是,它根据了什么材料能够把年代肯定得这样结实。清朝人有好几种笔记本,说到梁祝,似乎都是取材于《宁波府志》,也许有一、二种是写在府志之前而为它所取材的,反正这也没有多大出入,来历总不外乎是民间传说。
到了北宋徽宗大观间(公元1107年),明州知事李茂诚写过《义忠王(梁山伯)庙记》(见清代闻性道康熙《鄞县志》的《坛庙》类),大意说:梁祝同窗三年后,祝思念亲人先回家,两年后,山伯也回到家里。当他去拜访祝家时,知道祝是女子,便遣媒人说亲,因去的迟了,祝已许配马家。后来山伯任鄞(今鄞县)令,病死后,祝出嫁时路过山伯墓侧,前去祭祀,忽然墓裂,她便跳进去殉情而死。当时丞相谢安奉表,封为"义妇冢"。梁山伯的阴魂,则帮助刘裕平"寇"--农民起义立功,故被封为忠义王,又得人们立了庙祠。故事中,山伯变成了主角,一心要忠于帝王,希望得到封侯立庙,这样,比原来传说是曲折得多了,但由于作者站在封建立场上,故民间反封建、反礼教的重大主题,已被歪曲。当叙到英台已许配马家时说:"神(山伯)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加上他的鬼魂去协助刘裕平"寇",是想得到封侯立庙。这样,山伯成了坚决维护封建统治的利益者。英台之死,又被赞为合乎"义"。因之,她对封建婚姻、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全部丧失,这是主题受到了封建文人的严重篡改,民间的色彩已不见了。结尾说,英台哭墓、地裂并埋时,"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可见,祝是自动投崖自杀而死。
情节修改:
越剧在"祷墓"、"化蝶"一场有马文才随吹鼓手与仪仗骑马迎亲而过。
虽然只是一句话,但我们知道《十道四蕃志》的作者梁载言,是唐初李哲(唐中宗)时代的人,可见这个故事流传得很早。又清翟灏《通俗编》有"梁山伯访友"条,引唐张读《宣室志》云:"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阝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闻知有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民俗学家乌丙安先生指出:风物传说流传发展过程中,一般情况下都有一个传说的基本中心,由此中心向风物边缘扩张开来,形成传说特有的走向。笔者查明张岱《陶庵梦忆语》、清吴骞《桃溪客语》、清焦循杂说、民国冯沅君《祝英台的歌》等典籍,梁祝故里、墓、庙、读书处共有九处。梁祝故事“河南说”,早在1932年已被河南省唐河县人、著名学者冯沅君教授提出并论证,而且得到著名学者钱南扬、容肇祖、顾颉刚等人的首肯。冯沅君所搜集的祝英台的歌为:(一)  日头出来紫巍巍,  一双蝴蝶下山来,  前面走的梁山伯,  后面走的祝英台。(二)  走一山,又一山,  山山里头好竹竿,  大的砍下做椽子,  小的砍下钓鱼竿,  钓得大的买钱使,  钓得小的自己吃。(三)  走一洼,又一洼,  洼洼里头好庄稼,  高的是秫秫,低的是棉花,  不低不高是芝麻,  芝麻地里带打瓜,  有心摘个尝尝吧,  又怕摸着连根拔。(四)  走一庄,又一庄,  庄庄黄狗叫汪汪,  前面男子大汉你不咬,  专咬后面女娥黄。(五)  走一河,又一河,  河河里头好白鹅,  前面公鹅咯咯叫,  后面母鹅紧跟着。(六)  走一井,又一井,  沙木钩担柏木桶,  千提万打提不醒。
刘裕是东晋时征东将军会稽太守刘牢之的部将,曾镇压了浙东地区的孙恩农民起义。上面所说的"寇",就是指孙恩起义军。谢安是东晋孝武帝时丞相,在《仙踪记略》中也有相同的记录:"东晋宁康年间,吴郡梁山伯、国山祝英台同学三年,不知祝乃女子,结为兄弟,寝食与俱。梁为鄞县令,……卒,葬四明山下,祝往哭吊,墓忽开裂,祝坠下复合,仅露玄襟,从者之皆毁,旋化蝶类飞去。"由此看来,梁山伯和祝英台应是东晋穆帝至孝武帝时人,生活在公元352年至373年之间。梁山伯在求婚不成之后,曾出任了贸阝县(即今鄞县)的一个小县令。在县令任上病死,死后就埋在城西门口外。至今宁波市鄞县高桥尚有梁山伯庙旧址及墓址。看来,不仅梁山伯、祝英台,就连马家及马氏子也可说是实有其人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8/369239.html

更多阅读

用户拨打400电话是免费的吗? skype免费拨打400电话

用户拨打400电话是免费的吗?——简介很多人印象里,拨打400电话是不收任何费用的、这可能跟完全免费的800电话混淆了。不过800免费电话只能用固定电话拨打,而汇宝.通信400电话用手机、固话、小灵通都可以拨打。这也是400电话比800免费电

如何查看外网IP地址 外网ip是固定的吗

如何查看外网IP地址——简介不管你是用电脑直接拨号上网,还是在局域网中通过其它电脑或路由器上网,你的设备对外都有一个公网IP地址,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外网IP地址。那么,怎么查询自己的外网IP地址呢?如何查看外网IP地址——工具/原料浏

真实的康熙王朝 康熙王朝是真实历史吗

1.孝庄文皇后孝庄文皇后13岁离开科尔沁草原来到陌生的清宫,凭借家族的背景和她的聪明智慧,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她一次次获得新生。电视剧中,有孝庄文皇后给顺治下毒的情节,顺治的归宿也以出家告终。事实上,这都是“戏说”。据亲自草写“遗

《移魂都市》影评:我是真实的吗?

NO.205/浴神哲学上有这样一个奇妙的命题:假如有一个大脑被浸在水缸里培养着,每天接受电极传导给它的各种刺激,让它以为自己是一个活着的生命,有自己的记忆和历史,那么这个大脑虚构出来的“人”是否能意识到并且证明自己是否是存在的呢?

声明:《梁祝故事简介 梁祝是真实故事吗》为网友你的承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