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3.31.《刘京海成功教育随笔》书中给我的几个启发
刘京海,大名鼎鼎,教育界应该是无人不知吧!
继承以往读书习惯,挑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读读,抒发一下自己的感悟!(我自己学不会把书从厚读到薄、再从薄读到厚,那是专家能做到的!我一个教书匠,从点滴做起吧!)
1、上海市副市长沈晓明在为该书作的序言中评价刘校长“是一位有先进教育思想的、有抱负的教育实践家”。
我们教师何况不是如此,假如我们没有思想、没有抱负,那么我们在教学上应该不会有怎样的发展和成就!
2、《随笔》里刘校长讲到自己在日本访问时一位校长告诉他,2000年开始的日本教育改革的口号是“知识最小化”,国内很多校长会如获至宝并迫不及待地“贩卖”到国内的。但刘校长却不以为然,他告诉那位校长,你不要说口号,我们中国人的口号比你多得多。
他要告诉我们的是Action is louder thanspeaking的浅而易懂的道理。正如刘校长告戒我们的那样,我们应该经常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想能做的事情,做能做的事情。刘校长的成功之关键是围绕目标,科学分析、精心设计、扎实推进、不断改进。闸北八中的老师们做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努力减少课堂上老师讲的时间,引导学生多练习、勤思考。刘校长抓住这件“能做的事情”,做精、做细,做到极致,终于在现实和理想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我们虹口现在以“项目”为依托、以“电子书包”为平台、通过“作业设计”、实践“三个课堂”在做“能做的事情”;在学校,通过“主题学习”和“主题研讨”进行“课堂观察”和“问题化学习—教师行动”的“能做的事情”。借刘校长的化,“做精、做细”的化(不一定要做到“极致”)我们肯定会有所收获。
3、许多教师认为,学习困难学生之所以“困难”,是因为他们不肯学习,所以教师也没有办法。对这种思维的定势,刘校长有自己十分独到的分析,他认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中,不爱学习的学生学校可以用反复的考试来淘汰他们;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以学生爱学习作为教育的前提条件。因此,他坚持认为义务教育就是给每个孩子学习和成功的机会,爱学习不是教育的前提,而是教育的结果,是教育追求的目标。
对于“不肯学习”的学生,教师应该用一定的“技巧”(可能被称为骗)来“引导”(这也叫骗)来学。从那些学生“不爱学习”的起点到“能学习”(我觉得爱学生对于那些学生有点悬)的教育结果。我们常常会听到一个好教师肯定是一个能学会“偷懒”的教师这句话。这些老师真的是在偷懒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只是他们是用了属于他们的“技巧”或者说是“策略”的缘故。
4、关于能力。爸爸、妈妈、老师、老板没有讲过,学生会做就是能力;爸爸、妈妈、老师、老板讲得太多了,学生没有能力了;爸爸、妈妈、老师、老板要少讲,有时甚至不讲,学生能力才能发展;爸爸、妈妈、老师、老板少讲、不讲比多讲难。聪明的妈妈往往教出傻的儿子。教师在课堂里要傻一点、装的傻一点、装的像一点。
这实际上就是洋思中学的“少讲多学”、“以学定教”的策略。不知道谁先谁后但这不重要。
在教与学的比重关系上,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①“精讲多练”阶段,即教师的讲要精炼,要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讲完之后,要领着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以期熟能生巧;②“精讲精练”阶段,即不仅要求教师要精讲,学生也要精练,避免陷入题海之中,加重学生的负担;③“少讲多学”阶段(现在),这也不是国人首创,人家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早就提出来了,他主张“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和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
又回到前面的第一点上来了,不管谁提出来的,我们只需做“能做的事情”、做“有效的事情”。
另外一个感觉,刘京海的话有点像陶行知的风格,很“白话”却很有效。有效是什么?有效不就是我们孜孜追求的那个“东东”吗!
……
这本书中还有些能震撼我们的。
不管怎样,假如我们有了“学习”习惯、有了“反思”能力、有了“策略”思考……,我想我们就会有更多的“方法”来解决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我们肯定能把我们“能做的事情”给做好!(自己读起来都好拗口,哈哈…自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