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问题,是来自研究《道德经》的专家、一位叫阿东的朋友给我的提醒。这位朋友的原话是这样的:
读《道德经》能明白以下三个问题,《道德经》就很容易读懂了:
1、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也就是老子为什么写《道德经》;
2、老子的《道德经》是写给什么人看的,也就是老子最希望什么人看《道德经》;
3、老子《道德经》里面所说的“道”到底是什么?
首先,老子为什么要写《道德经》?按照净空法师的话讲,就是要让人们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这个问题是所有宗教都在探索的问题。确切地讲,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宇宙”和“人”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宇宙和人之间的关系就是一句话:“三位一体”。“三位”指的是“人”、“魂”以及人与魂的领导者“道”三个不同的概念;“一体”指的是三方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用老子的话讲就是“和光同尘”。达到“三位一体”的人生,需要经过两大关口,第一大关口就是解决“二重思维”的问题,就是佛教讲的“一而二,二而一”的境界,也就是《心经》里的“三世诸佛”获得“阿诺多罗三藐三菩提”的境界;第二大关口,就是获得“三位一体”的“人道魂”完全合一的至高境界。像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盘古伏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老子等等,都是“三位一体”的人生,“三位一体”也是中国道统的核心,这是一个“正三角”,缺一不可。
我本人没有多读佛教经典,熟悉的只有《心经》、《金刚经》、《六祖坛经》,起码从这三部经典来说,它们说的都是“灵魂和身体的阴阳联通”,至于“联通”以后怎么样,就没有了。所以,佛教就讲到“二重思维”;而道教、儒教都是“三位一体”的教育,是真正的关于“宇宙人生”真相的科学。
当今有许多学者,认为孔子就是一个“普通人,不是圣人,起码原本不是”,这种观点的代表,见于易中天教授的《先秦诸子百家》一书。孔子在他活着的时候,就被当时的人们称为圣人,因为他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季桓子家在挖井的时候,挖出了一只羊,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就去问孔子。季桓子使了一个心眼,叮嘱手下:不要告诉孔子是羊,就说挖出了一只狗。季桓子的手下在第一时间找到了孔子,叙述了事情的经过。孔子一开口就说:“挖出来的是一只羊吧!”可以肯定的是,易中天教授一定不具备孔子的这种能力!其实,这一能力,在“三位一体”的孔子来说,是非常容易的一件事,原理也不奇怪,无非就是一个简单的透视功能。凡是过了“二重思维”大关的人,全都具备这种能力。所以,我认为易中天教授并没有读懂孔子,当然也没有读懂老子。易教授所用的原理,是中国历史上“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那一套平面思维的东西,他用这些封建糟粕来解释孔子、老子“三位一体”的立体思想,尽管易教授解说的蛮是生动,但掩盖不住其在实质问题上的无知。
我们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就是一位可以和孔子、老子并驾齐驱的“三位一体”的巨人!
“三位一体”,这就是宇宙和人的关系,就是“宇宙与人生”的真相,也是老子写《道德经》所要告诉人们的初始本意。
其次,《道德经》是写给什么人看的。对于这一点,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里讲得很清楚:“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人分两种,一种就是占人口90%以上的衣食人生,整天为生计奔忙,俗称动物人生,他们人生的目的就是赚钱升官。这些人,对生命的来源、对“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感兴趣,别人说“道”,就会大笑之。老子的《道德经》不是给他们准备的。
另一类就是不愿意做动物而愿意作人的人,老子的书就是写给这些人看的。老子给这些人开出的处方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去甚去奢去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有道者不处……
第三,老子《道德经》里所说的“道”到底指什么。“道”就是宇宙的主人,就像灵魂是每个人的主人一样。“道”与“灵魂”的存在形式都是一样的,只是双方的纯净程度不一样。当个体的灵魂修炼到没有缺点没有错误的时候,就不会再次转世为人,而成为“道”的有机组成部分。
老子《道德经》前38章都在讲“道”,讲道与人的关系,讲“三位一体”。而第十四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五章,以近乎白描的手法,直接描述“道”的形象和特征。
凡是过了二重思维大关的人,就有接近道的可能,能够听到道的声音、道的指示、道的提醒,形式多种多样,有声音、有图像、有画面、有梦境……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