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格马利翁效应 飞轮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飞轮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

PygmalionEffect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又叫罗森塔尔效应(RosenthalEffect),是一个心理学概念。

皮格马利翁是希腊传说中的人物,他是塞浦路斯(Cyprus)国王,还是个出色的雕塑家。一次皮格马利翁雕了一座少女像,他给少女起名叫伽拉泰亚(Galatea)。雕刻非常成功,皮格马利翁望着自己的作品,深深陶醉其中。渐渐地他爱上了这个少女,每天拥抱它、亲吻它,真诚地期望自己的爱能被它接受并以同样的爱回报自己。但伽拉泰亚依然只是个冰冷的雕像。皮格马利翁非常失望,他把自己的痛苦向爱神阿弗洛蒂忒(Aphrodite)倾诉,恳请阿弗洛蒂忒解救。阿弗洛蒂忒被他的真诚打动,便赋予伽拉泰亚以生命。见到活过来的伽拉泰亚,皮格马利翁大喜若狂,他们结为夫妻,开始了幸福生活。可以说,这个标准的童话结局是皮格马利翁的真诚期待创造出来的奇迹。现代心理学家便把因期待而引发某些非同寻常结果的现象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叫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不是希腊人,他是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1968年,罗森塔尔做了一项实验,他在一所小学里,从一至六年级各选三个班的儿童,进行一项名为“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经过测验,罗森塔尔将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学生名单交给教师。而实际上,这个名单并不是根据测验结果确定,而是随机抽取的。它是以“权威性谎言”暗示教师,从而激起教师对名单上学生的某种期待心理。8个月后,再次测验的结果发现,名单上学生的成绩普遍提高,教师给他们的评语也普遍好于以往。实验取得了奇迹般的效果。教师的期待让学生取得进步的这种现象,因罗森塔尔的实验而被发现,于是便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同样是因期待而产生奇迹,皮格马利翁效应与罗森塔尔效应是同一种效应。

皮格马利翁(罗森塔尔)效应在现实中、特别教育实践中有明显体现。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师喜爱某些学生,对他们抱有较高期望,学生会有所感受,他们会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对待自己的言行。他们会更加自尊、自信,往往会真的取得老师所期望的进步。相反,那些受到老师忽视、歧视的学生,那些“后排的无聊学生”,会以消极的态度对待老师、对待学习,遇到挫折便会自暴自弃,成长的轨迹会进入恶性循环的下降通道。

我的小学老师对我非常好,不过我好像辜负了她的期待。

2013/8/11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8/368078.html

更多阅读

百家讲坛之大明臣系列:救时宰相于谦·第2讲怀才有遇1

怀才“有”遇科举一般来说,有些孩子会早熟。其实,我认为早熟未必就不好,但问题是现在的年轻人往往只是形式上的早熟,要是能像于谦那样,在思想上、在人生观的形成上能早点成熟,那样的早熟,才有意义。在皮格马利翁效应的作用下,十七岁的于谦,就

皮格马利翁四 萧伯纳戏剧图7幅 皮格马利翁与伽拉忒亚

图11912年萧伯纳创作了话剧《皮格马利翁》(图1),与希腊神话的《皮格马利翁》不同,萧伯纳的戏剧的剧中人都是真人。神话中是皮格马利翁将他的雕刻品改变为人。萧剧中则是把一个贫民区的卖花女改造成为能按上层社会贵妇人的语言举止行动

《卖花女》又名:皮格马利翁

主演:Ekaterina Maximova and Maris Liepa根据英国著名作家肖伯纳的经典作品改编。美丽而快乐的卖花姑娘艾丽莎在广场上冒雨跳着舞。西金斯教授与好友皮格林少校打赌,女孩在他的教导下,一定能脱胎换骨,改造成真正的贵妇。即使王公

罗森塔尔效应_小星星 罗森塔尔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也有译“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在小学教学上予以验证提出。亦称“罗森塔尔效应(RobertRosenthalEffect)”或“期待效应”。暗示在本质上,是人的情感和

期望效应 管理期望效应

08心理韦鲜20080718111皮格马利翁是古代塞浦路斯的一位善于雕刻的国王,由于他把全部热情和希望放在自己雕刻的少女雕像身上,后来竟使这座雕像活了起来。心理学家罗森塔尔(R.Rosenthal)和雅各布森L. F.Jacobson)称之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声明:《皮格马利翁效应 飞轮效应》为网友浮生乱了流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