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苛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这标题看来写的不太对劲。
从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中可以听到这样的新闻报道:12月15日,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遥感卫星五号”成功送入太空。卫星主要用于国土资源勘查、环境监测与保护、城市规划、农作物估产、防灾减灾和空间科学试验等领域,将对中国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2008年)
从谷歌地图来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可以得到:
A.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办事处山西省.太原市朝阳街162号
B.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招待所朝阳街48号
然而实在的太原卫星发射中确实不在太原。
从谷歌地图来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时可得到:
山西省忻州岢岚县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加油站。这个加油站所在的地方。才是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所在的地方。
网上可看到的维基百科说: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立于1967年,座落于山西省的西北部的岢岚县境内,距离太原市284公里。该发射场三面环山。发射场坐标位置为东经111度36分、北纬38度50分(111°36'30.59"E38°50'56.71"N)。气候寒冷干旱,属大陆性气候。
美国军事卫星天天盯的一清二楚的地放。确是中国人心中的机密。知道也不说,想知道的也不问。怕因机密而惹上麻烦。
1970年我被招民工,到五寨为建设这一国防工程的配套工程,修排水渠。这一工程是一军用机场,对外编号为04工程。有幸被推选为民工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参加了苛岚司令部的学习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代表大会。看到了苛岚山沟里的另外的八个工程,十分惊叹。就09工程一个水池,明池连着暗池,明渠接着涵洞,就无比硕大。
岢岚县,那时我们叫“可怜县”。地处晋西北高寒山区,一年四季一场风,当地老乡叫大哈风。吹起来黄土接天,细沙游地,呼呼嚣叫。穷乡辟壤,村清民贫。看到苛岚山沟里有大批能吃上白面馒头的军人,盖了大楼,操场,电影院,山洞一掏好深。叫附近老乡看的很神,一口劲的说毛泽东好利害,苛岚山沟里要快修成小北京城了。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岢岚县到五寨的209国道的中段,两厢散落分布。按地址写“忻州苛岚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恰是对的。
看看老军人任瑞成写的《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创建纪实》比我胡凑乱写要好的多。
1967年3月初,一列军用闷罐车载着第一工区千余名人员去晋西北建设新的基地。我被任命为工区(师级单位)政委、党委书记。我们
从第20试验训练基地即酒泉基地出发,经兰新线、包兰线东行。车到呼和浩特站,被“红卫兵”卡住了,他们认为是私自调兵,不放行,经再三说明原委就是不行,只好双方共同与总参军运部联系,经总参证明是军务,这才放行,车行四天,到了山西省宁武县阳方口站,在这里转乘汽车进入目的地——岢岚县。
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芦芽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我们的工区就在芦芽山下。我们在1月份已派王石、陈端功、张宏奇、程瑞衡、曾宪桓等同志先后来山西,分别到省军区、省建工局等单位协商进驻岢岚和落实施工队伍等事,同时由曾宪桓等10余人在阳方口借用群众房屋,设置了临时接转站,接待进出基地人员和转运大批军用物资、建筑器材。我们几位领导由先到的王石同志迎接,乘小车经神池、五寨到岢岚。沿途所见都是高低不平的黄土地;道路弯曲,坡度大;所有河沟水道都无桥梁,行不通就绕道;沿路树木稀疏,给人一种荒凉的感觉。我于是联想到执行发射任务,导弹根本无法运进来,所以修路是我们到达目的地后的当务之急。到了岢岚北川,部队分散居住在群众家中,工区6名领导住在当时的神堂坪公社办公室,一明两暗,两边住人,中间办公。
部队安置好后,在群众的打谷场上召开了全体干部大会,共300多人。我站在碾莜麦的石磙上给大家讲了话,主要内容:一是传达临行前20基地首长的指示;二是我们的任务;三是强调与当地党政军民搞好关系;四是岢岚县的情况,部队应注意的事项等。我着重讲了当前的施工准备工作。我们的第一期工程任务,就是要在1968年提前完成“东风3号”导弹发射的一切地面设施。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领导进行了分工,行政主管张敏同志抓施工的总体计划安排,施存璧同志负责技术建设方面的协调工作,王广贤同志负责行政管理和后勤保障工作,陈端功同志负责施工的具体工作,王石同志负责协同地方安排移民及做施工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其他工作如组织建设、“文化大革命”、与地方党政机关的联系等由我负责。
我们首先抓的前期工作是:
1、修路。立即与地方联系,开始整修公路,以能保证导弹安全运入基地为原则。经与忻县地区商定,共同出资400万元(各投资200万元),开始了改修工作,要求加宽、取直、平整,建必不可少的桥梁等。1967年开工,1968年上半年基本完成,在阳方口北土长城内修了一段铁路专用线和专供卸导弹、部件的站台。
2、接电。与山西省电力部门交涉,确定由宁武县东寨接出高压线到工区。我们是最后用户,尽管电力部门十分重视,说要保证我们用电,但“万一”情况还是可能发生,所以工区还准备了柴油发电机。1968年上半年架过线来,开始用上了电。在两三年后,保德县的天桥水电站和朔县神头火电站建成投产,与太原联网,电的问题才算基本解决。
3、移民。要把岢岚北川大聚会公社的十几个小村的2000多人迁走,以便开工建设发射地面设施。此事由政治部群工科负责,与县委杨部长共同办理。群众虽觉得热土难离,但国家需要,还是愉快地在较短时间内搬完了。搬迁户的房子、树木等财产折价补偿,把他们安置在县城周围交通条件较好、土地较多的地方,给他们盖了房子,所以迁移户都比较满意。
4、施工。我们找了华北建工八局,派出省建二公司、内蒙古建华一公司和机械化公司、安装公司等担任此项任务,较快进场开工。但那时工人受“文革”的影响,无政府思潮严重,有时停产“闹革命”,我们派出了政治宣传队,宣传“抓革命、促生产”,使工程没有受到多大影响。1968年上半年,因阳岢公路旧路破坏,新路尚未修成,路运不畅,阳方口堆积大量物资运不进来,特去北京运输公司联系,调来三个车队支援我们,加快了工区建设。
5、抓水。晋西北十年九旱,当地群众都靠老天爷下雨,用大水坑积水饮用。工区部队驻村都有水坑,不但水混浊,里边还有微生物,就是那样的水,因部队来了就不够用了。工区领导在公社门外挖深坑,用砖砌坑壁,里边抹上水泥,用水车从岚漪河拉来水注入坑内,供军队和群众共用,这才解决了用水的问题。1968年夏,天津打井队在北川干河床内宋家寨村外打出一眼深井,昼夜可出水800吨,大家高兴极了,用钢板焊了几个水箱,几辆汽车拉水,供部队和群众吃用,以及施工使用。我隔几天去看看,问问水位是否下降?管水的战士说没有。这样沿干河床又打几眼,都多少不等出了水。后来为了给洞内发电厂解决用水,又在城西门外打了3眼深井,水量很大。又在城东牛家庄湿地打出几眼深井,出水也多。还用地下钢管把这些井连起来,由工兵营三连负责管水,使阵地区、部队驻地等处用水基本解决了。
当时,工区代号是520部队,工程代号为3201工程。工区设有司政后机关,参谋长代泽民,副参谋长王志文,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后勤部长程瑞衡、政委武锦。各部的科室,架子搭起,有待充实。当时主要是加强了工程科、群工科和器材建材科,因他们都在施工第一线。上级从汽车36团调来两个汽车连,基地又组建了一个连,形成汽车营。1968年从安徽接来1500名新兵。1969年从陕西汉中地区接来新兵2000多名。上级分配来28名大学生,这些同志在工作中锻炼成长起来,有的后来担任25基地司令员、副司令员。25基地成立时,从20基地分配来40名干部,又从24基地接收了30名干部。当然,这是后话。
正在抓各项工作的紧张时刻,不幸的事发生了,政治部主任张宏奇同志于1967年5月16日煤气中毒身亡了。
他单人住在群众的小土窑洞内,烧煤炉,窗户糊得密不通风,被呛死了。于是做善后工作,开追悼会,在公社门外的广场上用推土机推成一堆土,弄平,树立了几根脚手杆,顶搭树枝,前上方横挂追悼张宏奇同志的黑布白字横幅。县主要领导也来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简朴而隆重。宏奇同志工作积极,认真负责,要求部属严格,团结同志,优点很多,还未来得及施展才华就走了,
大家都很悲痛和惋惜,同时也提高了安全意识,以后再未发生这样的事故。
岢岚东踞雄关宁武,西临滔滔黄河,北靠巍巍长城,南依古城晋阳,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曾是抗日根据地,又是晋察冀边区支援党中央钱、物和抗战人员过往的通道。1948年4月4日,为迎接全国解放,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在北上途中路居岢岚城,毛主席曾连声称赞“岢岚是个好地方”。这里的群众觉悟高,只要部队提出要求解决的问题,一定做到,如让出大片土地、给部队腾房等。但这地方属高寒地区,历史上最冷的时候近零下40度,无霜期短,高梁、玉米成熟不了,广种薄收,收成有限;又无工业,是国家认定的贫困区,给部队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进行建设要有大批建筑材料,首先是砖、木材和石料砂子等。岢岚不生产砖,要从原平县用火车运来,几经装卸,损坏严重,而且还供不应求,有时停工待料。为此,工区组织工兵连和民工就地烧制,10多年共烧制上亿块砖,还办了石料厂、砂厂等,解决了很大问题,又省了经费。同时,还有工兵二连搞木材加工,生产模型板、门窗等。购置了大带锯,设置了木材加工车间,及时解决了困难,争取了时间。
晋西北地区处黄土山坡,植被很差,我们把戈壁滩大量植树造林的经验也搬来,从进入起就开始植树。1969年是植树高潮,全部的人员和民工都参加了。公路两旁、营区驻地,不论大点小点,都栽上了树;后来还集中植了五条林带。凡来这里执行任务的兄弟部队,也号召他们栽纪念树,一般都做到了。
我们还自己动手抓农业生产,解决部队和家属吃细粮的问题。通过关系,部队在忻县、榆社和河南正阳种过高粱、小麦、水稻,有收获,共生产补助粮和饲料粮约百万斤。但投入三个连队,亏损上万元,有得有失。后来国家形势好转,就没有在外地再种。在宁武城近郊开了小煤窑,基础已打好,就要正式开采了,因25基地成立,要集中力量搞工程和准备试验,就转给了宁武县,多少年后又收了回来;也养过几千只羊和几头奶牛,后来因同样原因也处理了。
工区人员来自四面八方,要在这艰苦的地区工作与生活,有不同的思想和认识,这就要及时做思想政治工作。从20基地来的没有什么问题,主要是从南方调来的干部感到很不适应。例如从南京军区调来一个新抽建的100人的小医院,是从沪、宁、苏、杭等各地医院、门诊部、卫生所抽调,由浙江余姚县武装部政委李荣华同志任院政委带来的。他们从山青水秀、条件优越的南方来到北方,感到吃不消。他们讲了好几个“第一”:第一次吃小米,第一次睡大炕,第一次喝坑里的水,第一次看到刮这样大的黄土风,等等。他们开始暂住在五寨师范学校,后来住进了新建的医院,思想比初来时稳定了许多。30多年过去了,大部分同志都陆续转业、调走了,但后来提拔的宋协穆院长和夫人徐景同志病故在这片黄土地上了。
1968年初秋,公路改建基本完成,导弹已能从阳方口转运进入工区,从20基地一部协作调来的试验分队已到齐,一部副参谋长忠勇同志带队并作为临时发射团团长,与工区参试人员—起,积极筹备发射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工区由副政委张朝仁同志任临地发射团政委,并派出相应的司政后机关工作人员,参加这项首次发射的重要任务。这项任务由施存璧同志总负责,预定在12月中旬发射。这次“东风3号”导弹定型测试发射是按周恩来总理指示的16字方针进行的,即“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12月18日,“东风3号”导弹发射成功,全体人员都非常高兴。20基地司令员李福泽亲自到现场检查指导,给予表扬和鼓励,要求再接再励,把后期的工程和试验任务完成好。
1968年底,工区改称第五试验部,代号为8366部队。我于1970年4月被中央军委任命为五部政委。
第二期工程,主要是建设较大的发射地面及地下设施,工程浩大,共打了三个大洞,那时设想要在受到原子弹袭击的条件下,还能试验或发射导弹。有一洞里边盖了四层楼,安装计算机设备,能开进火车。地下发射井工程最大,最艰巨,由工程兵126团承担。该团指战员素质好,作风过硬,为了打巷道还牺牲了4名战士。在打直井时遇到困难,进度不快,特请来唐山矿务局的采煤技术干部和老工人约50人。他们采用了打翻井的方法,加快了速度。
我们在一期工程时就规划了要修铁路,决定由宁武站接出支线过恢河,从宁武城后通过,过两个小山洞,再过高架桥,到达神池县城,再经五寨到岢岚,总长130公里,由铁三院设计,该院杜工程师具体负责。1970年通车,极大地减轻了物资转运的压力。这条路开始就交给地方统一管理,军地共同使用,对晋西北的发展也有所促进。
为在试验时接送前来指导视察的高级首长,并在紧急情况时取送试验急需零部件,或接送排除故障的工程师、高级技工等,这里修了机场。场址选在五寨县北至三岔之间的小河头地段,涉及到七八个村庄,占一大片好地,主跑道2600米,能起落较大型飞机。1800万元建设费用由国防科委出,施工由空军施工队伍承担。五部组建了临时团级指挥所,有武玉鳌、薛维彩、费洪标等,还请来20基地二部副部长魏国贤同志做指导。机场建成后,交由空军统管,平时驻一空军团进行飞行训练。
到山西以来,省里的党政主要领导都很关心我们。如霍士廉、王谦两任书记都主动出资出人支援我们解决吃蔬菜的问题,并派省农科院仲济学同志带人到岢岚高寒区试种蔬菜。还对以下问题给予解决:
1、家属的户口问题。在酒泉时部队家属户口落在兰州市,在这里要落在岢岚县。我到太原找到了军管省公检法的北京军区政治部保卫部郝同禄同志,经他协调落户在太原市。
2、太原设采购站的问题。采集转运物资人员到了太原,原来借住省团校。团校要开学,我们只好另选地址修建,选中了火车站附近的20亩空地。我找到太原市长岳维藩同志,他二话没说就同意了。现办事处占的9亩地也是我找岳市长批准的。
3、部队办技校,给干部子弟找出路。此事,我带有关同志到省委找分管科教文卫的王大任书记,他立即表示同意。这件事解决了相当多干部的后顾之忧。
4、部队搞生产经营的问题。我和基地领导去找管煤电的阎武宏副省长,给解决了。部队在几年中运销煤炭赚了点钱,补充了一些经费,直到军委命令军队不再搞生产经营时停止。
5、开煤窑。五部时期,想开煤矿搞点副业,由后勤部程部长通过关系在宁武城郊找到矿点,由丁怀奇同志主办。我们费很大劲已能出煤时,也因前边所说原因交给地方了。
6、我们基地及酒泉、西昌基地的大型发射架,都是太原重型机器厂制造的,已用了几十年。他们也为导弹事业作出了贡献。
在拥政爱民方面,我们也做了些工作。
1、1969年初,阳方口劳改煤矿发生爆炸,张敏主任和副参谋长王志文同志带医院医护人员和车辆去紧急救助。为了救助伤员,还发生了车祸,牺牲了一位驾驶员,给予了烈士称号。
2、1972年,晋西北大旱,保德县颗粒无收,向我们求助,汽车团除个别离不开的车辆外,全部投入给群众运粮,解决了大部分群众的吃粮问题。
3、河曲县一个单位人员集体中毒,我们紧急派出医务人员去救助,使其得以好转,未听到有死亡者,受到地方感谢。
4、后来,宁岢铁路通车,部队和铁路联合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在列车上维持秩序、做好事等。
5、对部队驻地周围凡能通电通水的村庄都给予了照顾,使人民群众得到些方便。
1976年1月,第25试验训练基地成立,司令员乔平,政委孙明远,我是基地党委六常委之—。后来调来乔正才、李伟任副司令员。基地代号89740部队,为军级单位。从此以后,主要抓“东风5号”地面、地下发射阵地和测试阵地等配套项目的建设,成立了发射团、通信总站、测量站等团级机构。我是1977年12月6日被中央军委任命为25基地副政委的,1983年改任基地顾问。1985年3月我离休后,住到了太原的干休所。
在庆祝25基地成立30周年时,我参观了展览室,留下如下感言:
其一、
三十年前晋西行,芦芽山下扎军营;军民共建新基地,试验训练攀高峰。
其二、
艰苦奋斗三十春,地面设施基本成。巩固国防做奉献,各型星弹可航天。
如今的基地,今非昔比了,环境优美了,工作、生活条件都极大地改善了,仍在基地继续奋斗的同志们有了个较好的工作空间。现在,每逢酒泉、岢岚两基地发射成功,我都是十分高兴和欣慰的,这也许是我曾在这两个地方奋斗26年的感情所致吧!
任复兴写了《航天老人的情怀》登在《忻州日报》上:
任瑞成是定襄县留晖村人,1921年生,1938年入党,战争年代一直在晋察冀军区、聂帅等身边做机要工作。
40多年前,军委决定,由志愿军某兵团机关为基本框架,新建酒泉基地的领导机关,兵团番号就是基地番号。1957年底,兵团副司令员孙继先中将(就是红军抢渡大渡河指挥十七勇士的营长)奉命带数人从朝鲜回到北京接受任务。1958年3月中旬,兵团机关及直属分队秘密从朝鲜回国,开始投入这项神秘而极其重要的任务。在组建工作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干部问题,从四面八方抽调各级干部,尤其是专业对口或基本对口的技术干部。担任兵团机要处长的任瑞成,也参加这项工作,与有关同志三下江南,从南京军区等地抽调干部,到河南商丘地区接新兵,经过近两年的组建,基地机构大体就绪。1960年开始成批进入戈壁滩,任瑞成被任命为基地司令部办公室主任。酒泉基地是沙尘暴的发源地之一,自然环境极为恶劣,官兵们的顺口溜说“天无鸟地无树草,大风刮得石头跑,日行百里无人影,导弹基地建这好”。首先碰到的是住房和吃饭问题。有的住棉帐篷,有的住地窖,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干部战士,大家都挤在一起。吃饭问题就更大了,正赶上三年困难时期,食粮定量少、蔬菜见不着,广大指战员因长时间吃不饱饭,不少人得了“夜盲眼”。为了保住科技干部的身体,国家设法从内地调来一批黄豆,给每个科技干部每月分配2斤,以补营养。这种特殊照顾,其他人是得不到的。在这种艰难困苦的时刻,基地发扬“南泥湾精神”,大搞生产自救。基地孙司令亲自抓农业生产。首先成立生产指挥部,指定任瑞成为该指挥部的主任。孙司令员亲自带队勘察垦地,1960年数九寒天,大规模垦荒,开垦近两千亩地。第二年种上小麦,孙司令员发动大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打出十多口旱井,浇了些救命水,当年收了数万斤小麦,用这些粮食增加干部、战士、家属定量,解决了燃眉之急。1960年秋,正当导弹设备安装、外训技术人员返场,试验工作进入关键时期,苏方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带走资料。只是运来的中短程导弹运不走了。基地发奋图强,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试验,解决了苏联认为中国解决不了的推进剂(燃料)问题,在1961年发射成功导弹。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的两弹一星,是科研人员、基地人员饿着肚子、顶着压力搞出来的。这也是世界绝无仅有的奇迹。
1964年,任瑞成调任基地政治部干部部长,在考察团以上干部和技术干部上,尽了很多心力。
1966年底,基地奉命成立几个师级单位,到内地创建新的发射场区,干部部拿出各班子的配备方案后,基地党委讨论逐个决定。基地党委还让他出任岢岚工区的主要领导。
1967年3月初,一列军用闷罐车,载着工区领导班子成员、机关、分队和士兵约千人,告别了奋斗8年,已有相当基础的戈壁滩,向老少边穷的晋西北进发。
任复兴说:任瑞成是他的同族曾祖辈,抗日战争前又与他父亲任仁功是定襄高小同班同学,他称他“二老爷爷”
忻州定襄留晖的任瑞成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功臣。
有美女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基地留影。
铁路也到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有一个小兵叫康惠萍,她在博客中叫红袖口,这可能和她喜爱古装戏装有关。
她写了好多军旅征文的文稿,记述了她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当兵的经历。
她说他的祖籍是河北省,1956年1月18日出生在山西太原市264医院,初中读书在东华门小学带帽中学(文革产物)14岁就到部队,那时是1970年12月。她说:记得爸爸有一件部队发给校官的将校呢军大衣,提起来很沉很有分量,懂行的人一看就是高级布料逢制而成,据说是从苏联进口的马库呢面料加工制作的,那板型那做工,真是有板有眼,天衣无缝。可见她爸是个军官,她才能有当娃娃兵的资本。
她说:七十年代初我们部队驻扎在山西北边一个叫神堂坪的地方。可见她当兵服役的地放也不错,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的苛岚司令部所在地。他生动地描述了苛岚司令部放映电影的场面。
“我们通信连住在离基地司令部很近的地方,只要司令部放露天电影我们连队都会接到通知,那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吃完晚饭期盼着集合的哨声,当连长整队出发时,别提我们的劲头多足了,每人手里拿一个小马扎,喊着口号一路小跑就赶到了司令部大操场。”
“那时电影拷贝很少。我们放映的电影都是“跑片”,“跑片”就是一个拷贝要给几个单位顺序放映,当然我们司令部是第一个放,放了一盘拷贝就用摩托车把这盘拷贝快速传递到下一个放映点。放映顺序一般都是由军事级别来定,我们能跟着司令部享受第一个放片,不要太幸福呢。记得1974年建军节那天放映八一厂故事片《侦察兵》,那可是在基地司令部的首映式啊!那天晚上的天气闷热,人气也很旺,大操场上坐的站的水泄不通,最后面的观众只能看到银幕上人影在晃,基本上看不清楚,可是那时也没有其他娱乐活动,几乎没有中途离场的,大家图的就是个热闹,就权当纳凉了。更热烈的是电影开演之前各个连队此起彼伏的“拉歌”那景象是相当壮观,战士们洪亮的歌喉和威武的歌声,环绕在三山五岭。”
她当过炊事班班长,做饭,又养猪。
她说:那时我们连已经养了七头猪了,一个个长的膘肥体壮,憨态可掬,那可是我们亲手打猪草,熬猪食一口一口把它们喂养大的,由于我们部队打猪草当地的老百姓也在打猪草,即使在春夏之交,万物繁茂的时候,河边的猪草也会很快被割完的。河边没草就到田野或者油菜地里去“偷猪草”,一般情况是一个伙伴放哨,其他人去打猪草。如果被田地和油菜地的主人发现了是一定要挨骂的,伙伴们只要一听到“有人在我田里糟蹋庄稼”的叫骂声就会背着麻袋一溜烟飞跑的无影无踪。那个年代,庄稼是农民的命根子,被捉住了是要遭殃的。
她杀过猪,猪跑了,流血而死。这说明她一刀下去,捅的有效,只是帮忙的人没使对劲,把猪按住,让猪跑了,把猪血浪费了。
她军民关系也处的不错,很关心当地老乡。她说:我们连营房背后住着一家农户,杨老汉一家,老俩口加四个孩子,前三个是男孩,老吆是女儿小名四女子,年方一十八岁,长的眉请目秀,一表人材,贼水灵,但我们都没有亲眼见过。当时是计划经济年代,经济萧条,物资相当匮乏,加上神堂坪是个严重缺水地区,所以老百姓也许一辈子都洗不上一次澡,更别说洗脸刷牙了,不夸张地讲,这个村有的人家全家就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在家的人就用一块布围住身体,晚上点的是煤油灯,还不到九点就都睡觉了,所以他们的乐趣就只留下男女之间那点事了。穷到这种地步,四女子家就是这样的生活状况。自从我们连和四女子家成了邻居后,我们对他们一家人非常友好,也尽量关照,因为远亲不如近临嘛。站在营房的后窗就能清楚看到四女子家的小院,穷是穷但收拾的井井有条,房顶上晒着金黄的玉米,门梁上挂着罗卜条,时不时还能从老屋里传出,香喷喷的胡麻油炒菜的味道,看他们的小日子过得也是满简单而温馨的。
76年她在通讯班坐了一次很好玩的政治过山车。
她说: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举国哀悼,天安门广场成了人的海洋,花圈上面写满了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诗词,那天我正好值夜班,心情非常沉重,正在此时,在北京出差的一个战友,通过载波打过长途,她说抄了好多特别好的诗,这下可让我逮着了,我说赶快给我念,我在这边就挽起袖子抄了起来,当时我上大夜班,晚2点到早7点,抄了近五个多小时时间,一个中厚的本抄了大半本,手都写的失去了知觉,但我觉得值,因为这些诗都是不可多得的。大家是如获至宝,争相传抄,一时间悼念周总理的诗词流传之广,影响之大,超出了我预料的范围。
她说:天安门悼念形势急转之下,一夜之间被定性为反革命政治事件,因此那些悼念诗词也成了反动宣传。乌云压境,一场暴风雨即刻来临。我的笔记本被总站保卫科没收了。
她说:随着白色恐怖的蔓延,我被关了禁闭,那是早前连队的库房,大约十几平米,现在把东西都搬了出去,就放了一张床和一个小长方桌,外面还派了门卫,昼夜看守。虽然就在营房内但不能随便出入,上厕所也有人左右随同,真是与世隔绝,暗无天日。
她说:我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开始以绝食进行无言的反抗,无论送来啥饭我看都不看一眼,人急剧消瘦,生命体征出现第一次虚脱,但我就是不张嘴、不睁眼,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由于死活不进食,医生开始给我输营养液体,但他们输一次我就拔一次,你们摧残我还管我的死活吗,我当时只有一个念想,那就是能和爱我的爸妈通上一次话,我想听到他们的声音,哪怕就几秒钟。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也被拒绝了,整个精神世界开始垮塌,好象人被掏空了一样,快挺不住了….
她说:一大早,就听到外面大喇叭震耳欲聋,好象还有放鞭炮的声音,紧闭的房门突然被打开,指导员连长还有好多战友一起涌了进来,他们告诉我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四人帮”被打倒了,天安门诗抄案停止追查,被审查的同志要输通思想,平反昭雪,身体损害要安排疗养。当司令部保卫处把我的诗集还给我那一刻,我心里暗暗发誓,从今往后,我绝对不会再去抄写任何名言诗句,让那些想从笔墨文字上整点名堂出来的人见鬼去吧。
不要唏嘘不已,这是六七十年代人们很容易碰到的场面。军人也不利外。
他带过新兵。她说:1977年冬季,根据上级的安排,派我和齐丽丽、陈红英到新兵连训新兵,听说来训练的女孩子都是北京人,真是太高兴了,我喜欢和北京人打交道,她们那豪爽大气很符合我的性格,我暗暗下决心一定不辜负领导对我的信任,干出点名堂来,让大家瞧瞧。虽然我们的脸晒的像土豆皮似的,但仍然很美丽。
我们新兵连伙食比较单调,天天几乎都是土豆、萝卜、白菜老三样,很难见到几次新鲜的蔬菜。好在当时训练强度很高,体能消耗也很大,饥不择食,而且饭量大得惊人,女兵一顿饭吃六七个馒头不在话下。当时,伙食的标准是四菜一汤。说是汤,其实一天三顿饭的汤都是小米稀粥,刚开始时十分不习惯,喝得胃里直冒酸水。但后来喝得多了,也习惯了,一天不喝还想,现在想起来,也多亏当时的小米稀粥,否则体力根本跟不上大强度的训练。山西的小米养人,一点不假,那冒着一股浓香的小米稀粥,成了我永久的回忆。到如今也经常在家里熬小米稀饭,但始终没有找回在新兵连喝小米粥的那个味道。
她的博客是:http://blog.sina.com.cn/u/1561886974 你们自己去看看吧。她确是巾帼英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