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帖《平复帖》价值有多高? 陆机平复帖

收藏家的收藏经验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示:要成为一个收藏家,需要以一抵百的精品、珍品。古往今来,大凡能称之为收藏大家,莫不是如此。

民国时期,著名的书画家、鉴藏家、诗人、与张大千有“南张北溥”之称的溥心畲(1896-1963年)就是一例。作为清末恭亲王奕讠斤的孙子,他从祖上继承了不少古字画,其中最为珍贵的有两件:一件是西晋陆机的《平复帖》,另一件是唐代画家韩干的《照夜白图》。上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张大千在各地四处寻觅历代名迹,并收藏了不少珍品,而溥心畲曾自诩单凭这两幅作品就能压倒张大千“大风堂”的藏品。

那么,这两件名迹究竟价值多高?

经考证,《平复帖》是西晋大文学家陆机所作,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真迹,比王羲之的《兰亭序》还要早60多年。该帖尺幅为23.8×20.5厘米,牙色纸本,因内有“恐难平复”的字样,故取名《平复帖》。《平复帖》字体在章草和今草之间,是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全帖只有85个字,帖上有宋徽宗赵佶瘦金题签,钤下双龙圆玺,前后钤“宣和”、“政和”印玺。还有楷书“晋平原内史关郎陆士衡”11个字。另外还有明朝韩士能、董其昌,清代梁清标、安岐等的收藏印。

该帖历来被视为稀世珍宝,经历代流传,一直到清代被乾隆皇帝的母亲孝圣宪皇后收藏到手,后归成亲王。同治年间,《平复帖》被恭亲王奕讠斤收藏。奕讠斤死后,把它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溥心畲。

俗话说:“家藏无三代”。随着清政府的倒台,那些王亲贵族也随之败落。这些人家中收藏的宝贝也大量流向民间和市场。上世纪三十年代,大收藏家张伯驹得知溥心畲收藏的另一件精品——《照夜白图》流入到外人手里,十分心痛。1936年,张伯驹委托溥心畲的朋友——北京琉璃厂悦左斋的老板韩博文作为中间人,去溥府表达购买《平复帖》之意。谁知溥心畲说:“是他让你问我的吗?我不需要钱花,如果张伯驹实在想要,让他给我20万大洋!”韩博文说:“傅爷,我给您打一半折扣,10万块,我去跟张爷说。”结果,溥心畲没有同意。

此后,张伯驹还不死心,又通过大画家张大千向溥心畲探询,溥仍不同意。而这年夏天,溥心畲的母亲突然病故。由于办丧事急需用钱,溥心畲只好以卖《平复帖》来安葬母亲。这时,张伯驹请了原北京政府的教育总长溥增湘做中间人,提出购买,结果双方以4万现洋成交。张伯驹得到《平复帖》后,将自己的居室命名为“平复堂”。

《照夜白图》是韩干的代表作,也是国宝级的珍品。韩干是盛唐时期的著名画家,与曹霸、陈闳同为唐代最有成就的鞍马画家。据《历代名画记》载,唐明皇“好大马,御厩至四十万”,命韩干“悉图其骏,则有玉花骢、照夜白等”。《宣和画谱》中记载:“‘韩惟画肉不画骨,’者,正以脱落展、郑之外,自成一家之妙也。”

《照夜白图》中的马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坐骑。此马被拴在柱上,正仰首嘶鸣,鬃毛飞扬,呈腾越之势,似有挣脱之意,显示出骏马本色。此作笔墨极为简洁,线条精练流畅,显示出韩干深厚的绘画功力。由于韩干流传至今的画极为罕见,目前已知的仅有三幅,即《照夜白图》、《牧马图》册页和《神骏图》。一般认为前两幅为真迹(但也有人认为非真迹),《神骏图》为五代摹本。因此,《照夜白图》的珍贵程度可想而知。可惜,后来这幅作品流入海外,现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

溥心畲曾自诩单凭其两幅作品就能压倒张大千“大风堂”的藏品,这在当时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过,张大千后来觅到五代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董源的《潇湘图》和《江堤晚景图》等,则另当别论。

从上述可以看出,艺术精品往往会促使买家倾囊而出。其原因是,艺术精品是独一无二、不可再生的。藏家拥有它,往往能体现自己的品位。从投资角度看,未来艺术市场只要有行情,那么精品价格可能上涨10倍,而一般作品则可能上涨1倍或1倍都不到,可谓云泥之别

------------------------------------------------------

  法帖之宝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候疾病的书札。

  大约在而立之年,张伯驹爱上了收藏古字画。现在看,他的所作所为功德无量,但在当时,他却是历经艰辛,倍感压力。

  张伯驹曾写道:“予生逢离乱,恨少读书,三十以后嗜书画成癖,见名迹巨制虽节用举债犹事收蓄,人或有訾笑焉,不悔。”

  “人或有訾笑焉”,寥寥数字,看似轻描淡写,但置身其中,才能感受到这句话的沉重和酸楚。

  为了收藏古字画,他时常一掷千金,张家虽是巨万富豪,也搁不住这样的用度。久而久之,家里积蓄无多,而重要的古字画仍不时现身江湖,张伯驹志在必得,就不惜变卖家产、宅院,不惜大量借钱,不惜倾家荡产。张镇芳1933年去世,张伯驹成了一家之主,可以自由支配财产。但当他拿一所大宅院换来一张轻飘飘的字画时,曾对他寄予厚望的母亲免不了唠叨、抱怨。家族之中,更有人斥责他为“败家子”。过去项城甚至有种说法,认为是“民国四公子”中的袁克文、张伯驹败坏了项城的风水。其实,从袁世凯企图称帝那一刻起,中国政坛的项城势力,已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与张伯驹、袁克文何干?如今看来,袁克文性情潇洒,多才多艺,是项城的风光;张伯驹视钱财为身外之物,视权力为无物,罄尽家财为国藏宝,更是项城人的骄傲。

  除了家族的压力,让张伯驹更痛苦的,是有时不得不眼看着国宝流失国外。他后来回忆说,“不知情者,谓我搜罗唐宋精品,不惜一掷千金,魄力过人。其实,我是历尽辛苦,也不能尽如人意”。这份心情,只能用“悲壮”形容。

  为了留住一件国宝,他时常要费尽心力,历尽艰辛,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他的收藏生涯中,最复杂曲折的经历,是收藏《平复帖》。

  陆机墨迹成稀世之宝

  1934年前后,在湖北一次赈灾书画展上,张伯驹第一次看到《平复帖》,当时其主人是溥儒。此人是道光皇帝曾孙、恭亲王的孙子,家中收藏名书名画很多,有韩愈的《番马图》、怀素的《苦笋帖》、鲁公(颜真卿)的《告身》、温日观的《蒲桃》,等等,最重要的,则是《平复帖》——年代最早的传世墨迹。

  1936年,有朋友给身在上海的张伯驹传信,说溥儒所藏唐代韩干的名画《照夜白图》被古董商买去,准备卖往国外。张伯驹大惊,赶忙给当时主政北平的宋哲元将军写信,希望他过问此事,不要使其流出国内。但宋哲元接到他的信时,画已被转卖到英国。

  张伯驹担心《平复帖》重蹈覆辙,急忙托朋友到溥儒家商量,希望不要让该帖再流出国境,并表示自己愿意出价收藏。但溥儒表示自己当时“不差钱”,如果实在要买,拿20万大洋过来。当时张伯驹根本拿不出20万大洋,只好暂时放弃。

  《平复帖》到底是什么?开价20万大洋,令张伯驹也望而却步?

  说起来,该帖不大,长23.8厘米,宽20.5厘米,上有9行85字。巴掌大的一张纸,为什么那么珍贵?

  这首先要从它的作者陆机说起。说起此人,大家都不陌生,他的祖父陆逊,就是策划智取荆州、指挥火烧刘备连营700里的东吴名将。他本人被誉为“太康之英”,是西晋太康、元康年间最有声誉的文学家,为文讲求音律谐美,讲求对偶,是骈文的奠基者。其代表作《文赋》是中国第一篇系统的创作论,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平复帖》本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信件,信中谈到另一位友人的病情,有“恐难平复”之句,故被后人尊为《平复帖》。一位喜欢书法的朋友告诉我,历史上不少书法名作,都是偶然写就。大约在无意之间,作者更能挥洒自如,“佳作天成”。陆机的这个作品,使用秃笔书写,笔法质朴老健,笔画盘丝屈铁,结体茂密自然,富有天趣,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后人赞其“秃笔蘸墨,抒发痛楚之情,其用墨确实是神乎其技,冠绝古今”。

  《平复帖》的价值,更在于它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珍稀性和独特性,它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真迹,被尊为“中华第一帖”。据《宣和书谱》记载,《平复帖》作于晋武帝咸宁初年,即公元275年,比《兰亭序》的书写时间早79年。而且该帖是真迹,若与留传下来的《兰亭序》唐朝摹本相比,则早360年以上。其珍稀性无与伦比。正如明人董其昌题跋所云:“右军以前,元常以后,惟存此数行,为希代宝。”在中国书法的演变过程中,《平复帖》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书体的演变,大约经过篆书、隶书、章草、楷书、今草(楷书与今草处并列地位)、行书几个阶段,《平复帖》介于章草与今草之间,是两者过渡时期的典范之作。章草到今草的转变,曾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唯有陆机的这篇墨迹有幸流传至今,成为这一转变的重要见证。

  《平复帖》曾为宋徽宗收藏,有宋徽宗六字瘦金体题签及宣和诸玺。此后多次转手,清朝时成为雍正孝圣宪皇后的嫁妆,孝圣宪皇后临死前,将其赏赐给其子成亲王,后成亲王曾孙载治去世时,其诸子皆幼,恭亲王被指派为监护人。大约在此时,恭亲王乘机将《平复帖》据为己有,后来就传给了他的孙子溥儒。

  上世纪30年代中期,溥儒收藏的《平复帖》现身江湖,顿时举世惊羡。

  溥儒的朋友,著名学者、书法家傅增湘评其为“自六朝以来,传世绝罕”,“二千年来孤行天壤间,此洵旷代之奇珍,非仅墨林之瑰宝也”。

  眼力过人的张伯驹也认为,“无论从《平复帖》作者陆机这位文学家的作品和书法成就来说,还是从史学和关于造纸、笔、墨等的考古学方面来说,它都是稀世之珍”。

  韩干的《照夜白图》流落国外后,《平复帖》的命运引起很多人的忧虑,张伯驹能把它留在国内吗?

  4万大洋“歉疚价”

  《平复帖》的主人溥儒,也不是等闲人物。他字心畲,号旧王孙、西山逸士,自幼饱读经书,诗文书画皆秀逸出众,青年时代留学德国八年,获生物、天文两博士学位。归国后隐居北京西山,不问时事,潜心丹青,他的山水画宗法宋元,以淡雅见长,画面充满和谐静谧之气。1926年,他在北京首次举办个人画展,一鸣惊人,画名大著。后与张大千齐名,并称“南张北溥”。他的画极抢手,一生不知挣了多少钱财,但他平生魏晋风度,从来不拿钱财当回事。

  当时溥儒的开支极大,他全家二三十口坐吃山空,仅凭他教书卖画养活一家人。所以每有大事,就得卖些家藏的古董字画筹钱。

  1936年,张伯驹托人上门求让《平复帖》,这时溥儒“不差钱”,所以开出20万大洋的价码,以吓退张伯驹。但张伯驹也自有打算,20万他是拿不出来,“不过我也是备下一案,以免此件流出国外”。后来张伯驹这样写道。

  第二年,张伯驹又托溥儒的画坛挚友张大千致意,表示愿意以6万大洋收藏《平复帖》,但溥儒仍执意要20万大洋,这事再次搁下。这年春节前,溥儒母亲去世,需大笔的钱。幸运的是,张伯驹此时正在北京,经傅增湘先生从中斡旋,双方商定了4万大洋的价码。

  此时,瞩目《平复帖》的绝不仅仅张伯驹一人,有个白姓书画商欲将此帖转卖给日本人,出价20万。另外,不少晚清遗老致信溥儒,试图劝说他不要转让《平复帖》,他们建议将丧事从简,或者只是将《平复帖》抵押。

  面对这些阻碍,傅增湘极力斡旋,说服众人。而对《照夜白图》流落国外,溥儒也常有覆水难收的歉疚,虽然先后两次没能与张伯驹谈妥,但私下多次表示:“我邦家之光已去,此帖由张丛碧

  (张伯驹号丛碧)藏也好。”他回绝了出高价的画商,决意转让给张伯驹。《平复帖》最终易手。张伯驹对此大为快意,他写道:“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拥有《平复帖》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拥有《平复帖》后,张伯驹“蛰居四年,深居简出,保护此帖……经过多少跋涉、离乱,我都如性命一样地宝藏此帖”。

  但4年后,张伯驹遭人绑架,绑匪勒索300万,包括《平复帖》在内的收藏字画面临考验。

  宁死不卖古字画

  1941年,张伯驹前往上海,出任盐业银行上海分行经理。他本来对银行业务毫无兴趣,名义上是盐业银行的总稽核,实际上只挂名不干事。因盐业银行总经理吴鼎昌多次要求,才勉为其难来到上海,不过仍是挂个名,将银行事务都委托给了两位能干的部下。

  几个月后的一天,张伯驹去外滩码头接朋友,刚出里弄口,突然有三个人冲过来绑架了他。

  绑匪向张家狮子大开口,索要300万(伪币),否则撕票。

  这时候,张家的钱财基本上都变成了古字画。张伯驹搞收藏跟别人不同,他是只进不出,收藏的都是珍品,一旦到手,决不出卖赚钱。如此一来,家里越来越空,根本拿不出那么多赎金。而绑匪的后台是汪伪76号总部,这样的事警察是绝对不会过问的。出于种种考虑,银行方面也拒绝帮忙。

  万般无奈的潘素设法与绑匪沟通,得到看望丈夫的机会。张伯驹悄悄告诉潘素,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是那幅《平复帖》,“那是我的命。我死了不要紧,那字画要留下来。如果卖掉字画换钱来赎我,这样的话我不出去”。

  就这样,双方僵持着。张伯驹的朋友孙曜东从中斡旋,绑匪没有撕票,却也不想放走张伯驹。一直到八个月后,绑匪看实在要不来那么多,就答应降价,勒索20根金条。张家设法凑足20根金条,张伯驹才得以脱离苦海。

  张伯驹很快离开上海,取道江苏、河南,来到陕西西安,将年幼的女儿托给友人照管。然后回北平,悄悄运送古字画到西安。

---------------------------------------------

万帖帖祖《平复帖》

在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众多中国古代书法墨宝中,有一件西晋文学家、书法家陆机书写的《平复帖》,它是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书法真迹,也是除了发掘出土的战国竹简、帛书和汉代木简以外,我们能看到的中国最早用毛笔写在麻纸上的字帖,流传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平复帖》被收藏界誉为“中华第一帖”和“万帖帖祖”。

《平复帖》为牙色麻纸本墨迹,9行84字,作者用秃笔写于麻纸之上,墨色微绿,笔意婉转、平淡、质朴,风格高古,其字体为草隶书。如论高古,笔者认为以《平复帖》为冠。

《平复帖》比王羲之最名盛名的法帖《兰亭序》早60年,羲献父子的字迹虽集千万宠爱于一身,遗憾的是,羲献父子的真迹没有一件能流传至今。而《平复帖》却在1700多年的岁月里,躲过天灾人祸、战火纷争、风雨侵蚀、百代沉浮,奇迹般的完好保存下来,成为迄今最古的名家真迹。如果要夺《平复帖》“万帖帖祖”之称,只能依赖考古界挖掘出三国时期的大书法家钟繇真迹,或是草圣张芝的真迹,除此二者,其余区区之类,就不足道哉了。 

 《平复帖》历来评述甚多。但公认其奇幻、高古,书法之奇古,跟中国对于书法的审美习惯,完全吻合,这或许是《平复帖》享有大名的原因所在,也未可知。宋代,陈绎曾云:“士衡《平复帖》,章草奇古。”《大观录》里说:“《平复帖》为草书、若篆若隶,笔法奇崛。”明代,著名收藏家董其昌在《平复帖》的题跋中写道:“盖右军以前,元常以后,唯存此数行,为希代宝。”《平复帖》对后世也产生过较大影响。清人顾复称:“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读,乃知怀素《千字文》、《苦笋帖》,杨凝式《神仙起居法》,诸草圣咸从此得笔。”清人顾复可能进行过考评,认为怀素、杨凝式也真见过《平复帖》,并从其中领悟得笔法。怀素有没有见过《平复帖》笔者无从考证,但从怀素《千字文》上可以看出若篆若隶的笔意,说怀素从中得法,也并不牵强。

《平复帖》是草书演变过程中的典型书作,最大的特点是犹存隶意,但又没有隶书那样波磔分明,字体介与章草、今草之间,故而被称为草隶书。细观此帖,秃笔枯锋,刚劲质朴,整篇文字格调高雅,神采清新,字虽不连属,却洋洋洒洒,令人赏心悦目,字里行间透露出书家的儒雅与睿智。此外《平复帖》秃笔,燥墨,犹如枯藤的艺术效果,也成为后世书画家所追求的境界。

可见万帖帖祖《平复帖》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对研究文字和书法变迁方面都有参考价值。

传承有序《平复帖》

1956年初,北京故宫博物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捐赠,这就是中国大收藏家,张伯驹和夫人将一生珍贵的八件珍贵文物,无偿捐献给了国家,捐献给了北京故宫,这张褒奖状由时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的沈雁冰颁发,上面写道:“张伯驹、潘素先生将所藏晋陆机《平复帖》卷,珍贵法书等八件,捐赠国家,化私为公,足资楷式。”到此,中国西晋书法家陆机的真迹《平复帖》,在传世1700多年以后,终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成为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一件镇宫之宝。

据考证《平复帖》原是《晋贤十四帖》中的一件,曾与众多名家字帖集中在一卷大轴上,《晋贤十四帖》在北宋年间被人从大轴上一一割截下来,归属不同的藏家。基中的陆机帖辗转流入宋徽宗御府,成为皇宫中的一件珍玩,痴迷于书画的宋徽宗,得到此帖,爱不释手,亲自在帖上加盖双龙玺印。从此,人们按照宋徽宗题字所书,将其称为《平复贴》。宋徽宗为何以《平复帖》命名呢?专家推测,《平复帖》的内容是陆机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贴中写有“恐难平复”字样,宋徽宗应该是借用“平复”二字作为帖名。在这张手帕大小的字帖上,留有历代收藏者印记或题跋,卷上所钤71方印记,犹如一部收藏简史。最早的一方印记,钤自唐末鉴赏家殷浩。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等人也精心收藏。在清代时,又被送入宫廷。首先为乾隆皇帝的母亲所拥有,然后,又辗转到成亲王手里。同治年间,又转入恭亲王奕诉手中。民国初年,归于末代皇帝溥仪堂兄,溥儒等人名下。

1937年,溥儒先生丧母,欲出让《平复帖》以办丧事。在此期间,一些清朝遗老,如阿联、孟锡圭、朱蓬寿,最后一位状元刘春霖等都曾致函溥儒先生对《平复帖》易手表示惋惜,怕像恭王府出让的唐韩干《夜照白图》那样,流失海外。信致溥儒先生,大意为,现已民国,丧事可否从俭,《平复帖》可否暂押盐业银行,云云。并托傅增湘先生向溥儒先生致意此帖为祖传,还是留在本族为好。此事经傅增湘先生从中斡旋,最后张伯驹不惜倾家荡产,从溥儒手中以4万大洋购回此帖,当时,4万大洋足可以买下京城内,恭王府的宅院。后历经艰险,悉心保管,才使《平复帖》未流失海外。

张伯驹得到《平复帖》后,改书斋名为“平复堂”,自称“平复堂主”。张伯驹收得《平复帖》的消息很快就被外国古董商知道了,几个日本人表示,愿出5倍价格,以20万大洋的高价收买《平复帖》。张伯驹答复他们说:“金钱易得,国宝难求,我中华民族之国宝,只要到了我张伯驹手里,就绝不会再流入异国他乡,所有外国人就死了这条心吧!”

抗战爆发以后,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将《平复帖》缝入衣服夹层中,携往西安避难,一路上担惊受怕,寝食不安。《平复帖》在张伯驹的保护下,躲过了战争的劫难。终于迎来了胜利的曙光。1956年,张伯驹夫妇将《平复帖》捐献国家,才使这件流传坎坷的稀世珍宝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至此北京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名归陆机《平复帖》。

千年字谜《平复帖》

《平复帖》是中国西晋书法家陆机的手书名迹,在手绢大小的麻纸上,写有9行84个字,却成为一个旷世之谜,也给《平复帖》增添了几分奇幻之感。

《平复帖》在古代法书典籍《淳化阁帖》、《墨缘汇观录》、《平生壮观》、《大观录》等,虽有记录,均无释文,那到底《平复帖》写的是什么内容呢?

中国历代藏家,都曾尝试解读《平复帖》,却大都望文生叹,效果甚微,直到明代万历时《平复帖》被大收藏家张丑拥有,他将《平复帖》含悬挂在自己的书斋里,日日端详,月月揣摩,对14个字,进行了释义。后来有日本学者在张丑辨识的基础上,又辨识出6个字。至此,也只破释了,《平复帖》全文的四分之一。

清代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说道:“《平复帖》墨色微绿,古意斑驳,而字奇幻不可识。”可见,《平复帖》在历史上一直没有释文,解读之难,不言而喻。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著名文物鉴赏家启功先生,看到《平复帖》真迹,引起他的极大兴趣。《平复帖》经过1700多年的辗转流传,因年代久远,字迹更加斑驳,为鉴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但启功先生还是最终以自己广博的常识和深厚的文物鉴定经验为《平复帖》研究打开了一扇久未开启的大门。1964年,启功先生在历代研究基础上,实现了新的突破,虽然尚未认全《平复帖》所有文字,但实现了通释原文,他由此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通释《平复帖》的学者。

释文:
   “彦先羸瘵,恐难平复,往属初病,虑不止此,此已为庆。承使唯男,幸为复失前忧耳。吴子杨往初来主,吾不能尽。临西复来,威仪详跱。举动成观,自躯体之美也。思识□量之迈前,势所恒有,宜□称之。夏伯荣寇乱之际,闻问不悉。”(释文据启功《〈平复帖〉说并释文》)

启功先生虽然尚未认全《平复帖》所有文字,有些文字的释文也未必是正确的,但其取得的突破是可以肯定的。

原来《平复帖》是陆机写给朋友的一封信札,信的开头写道:“贺循身体多病,难以痊愈,能够维持现状,已经可庆,又有子侍奉,可以无忧了。。。。。。”信中提到的贺循,字彦先,他是陆机的多年好友,信中一共出现3个人,分别是贺循、杨往和珍荣。全文内容共分两段,第一段是谈贺循的病,第二段谈了杨往的两次来访和寻找珍荣的情况。因为信是写给朋友的,所以陆机在文字上并不拘礼,字数不多,甚至省略了标点,这就为专家解读《平复帖》更添难度。此外《平复帖》用词极为简练,有些专家在研读《平复帖》释文后,竟得出——增一字多余,少一字不可的结论。可见《平复帖》也是一件文学和书法珠联璧合的佳作。

中华第一帖《平复帖》价值有多高? 陆机平复帖
陆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位奇才,在《晋书.陆机传》中有唐太宗为他题写的赞语,称赞陆机是一代文章宗师,唐太宗一生之中,只为两位书法家写过赞语,一位是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另一位就是陆机。那么,陆机一生,取得了哪些成就?为什么受到唐太宗如此高的评价呢?

现在上海淞江的小昆山是陆机的故里,山上修建有一座纪念陆机陆云兄弟的二陆草堂。这座亭院式建筑浓缩展示了陆机一生取得的成就。这里陈设有陆机《平复帖》摹本和《晋书》关于陆机的相关记载。《晋书.陆机传》是有文字描述陆机是少有奇才,文章冠世。陆机有百余篇诗、赋、散文作品,流传于世。其中代表作《文赋》天下闻名。陆机文赋是中国最早系统地论述文学创作问题的重要论著。它细致的描述了,文学创作的全过程,包括创作构思,创作方法,表达技巧等内容。特别强调了人的情感,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陆机在《文赋》中提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他在孔子提出的诗言志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诗缘情的理论。他主张诗歌创作既要言志又要缘情,才符合文学创作的标准。由此陆机也被称为研究中国文学创作的先行者。《文赋》全文以赋的形式写成,辞藻华丽,朗朗上口。《文赋》在诞生200多年以后,被《昭明文选》收录,这是一本由南朝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组织编选的文集。它汇集了中国从先秦到梁代以来的诗文辞赋精华文章,是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书籍。除《文赋》外,《辨亡论》、《吊魏武帝文》等文学史上的名篇佳作,也都出自陆机笔下。他还开创了中国古代骈代文的先河,骈文到盛唐时期,大才子王勃得其真传,并以骈文写成《滕王阁序》,千古闻名,无人出其左。

陆机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使其成为中国西晋太康元康间最著声誉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北宋大学士苏东坡也曾造访小昆山,追慕二陆十年临窗,刻骨攻读,天下闻名,最后在这里留下了手书题字——夕阳在山。

《平复帖》释文的千古之谜,还未完全打开,能实现《平复帖》真正意义的全释,揭开《平复帖》掩盖千年的神秘面纱。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8/367694.html

更多阅读

为什么要学习《高级英语》一类的阅读教材?

为什么要学习《高级英语》一类的阅读教材?今年四月在青岛,五月在成都,六月在德州我应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之邀在该社组织的研讨会上就张汉熙教授主编、王立礼编的《高级英语》第三版做了三次讲话,我想将话内容梳理一下,加以补充与扩展,

转载 《热血高校》芹泽多摩雄同人_Ms 热血高校芹泽多摩雄

原文地址:《热血高校》芹泽多摩雄同人作者:5031678571.泷谷X芹泽风景  伟大的耽美始祖奥斯卡王尔德曾经说过,当我们扬帆起航时,是想改变世界,可是等我们归来时,却发现改变的是我们自己。  多少青春年少时彩虹般的梦想,慢慢地褪色成了

金圣叹腰斩删改《水浒》真有这回事吗? 金圣叹腰斩本

金圣叹腰斩删改《水浒》真有这回事吗? 花随月转阴晴收录于清风夜雨日志金圣叹被腰斩《水浒》是惊天阴谋长期以来,金圣叹“腰斩《水浒》”之说几成定论。但本人认为,这是满清在入关之后,为了稳定自己在关内的政治统治和打压有明文人知识

声明:《中华第一帖《平复帖》价值有多高? 陆机平复帖》为网友叁說殘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