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曹操为什么刺杀董卓没成功
董卓躺在床上,曹操如果挥刀乱砍,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乱砍, 是完全有可能令董卓当场毙命的, 即使董卓从镜子里发现了, 也是来不及反攻的,可曹操为什么不和他拼命呢? 今天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
甲方. 最大势力, 丞相:董卓,
乙方.高级官员,司徒:王允,
丙方. 下级军官, 校尉: 曹操。
曹操、王允密谋要暗杀董卓, 只要干掉了董卓, 他们就有望成为下一轮重新分配中的最大受益者。
乙方与丙方只有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甲方才是优选策略, 否则, 任何一方单独去攻击甲方, 都是极其危险 + 愚蠢的。
现在,他们结盟了, 这是正招, 必须的。结盟之后, 作为乙方的王允, 应该尽全力与甲方董卓相博, 才是合理的, 这样才能更加团结丙方,加大对甲方的攻击力度。
王允与董卓相博的方式总共只有两种:
1.明争。即以合法手段, 在朝堂之上争取更多的有利条件,削弱董卓的势力。
2.暗斗。即以非法手段, 在僻静之处直接把董卓暗杀掉了事。
由于王允的司徒身份是个虚职, 而朝廷的大多数要职都已被董卓的爪牙占据了, 因此,王允不具备在朝堂之上以合法手段与董卓相争的条件。
如果采用暗杀手段, 王允也不具备与董卓单独相处的条件。
那么,王允与董卓之间, 根本就不存在相博了。这也就是说, 作为乙方的王允, 没有条件履行自己的义务。
如果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 那么, 这个合作联盟,就必将面临解体的可能。
现在,乙方王允把自己该履行的义务全部交给了丙方曹操, 事败, 则曹操亏损, 事成,则王允获利。这种合作还能不能继续得下去?
不是说王允这个人没有诚意, 而是他不具备合作的条件。所以, 这次联盟暗杀董卓的计划, 从一开始就是水的。
作为丙方的曹操,在和乙方结盟的时候, 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不能忽视, 那就是“鼓吹”, 这是一步要招, 必须“鼓吹”,并且还要信誓坦坦地“鼓吹”!
比如,在前面的密谋杀太监局中, 袁绍就向大将军信誓坦坦地鼓吹: 愿斩关入内,诛尽阉党。说的将军大喜。至于后来袁绍是不是真的会一次性把太监们斩尽杀绝, 在当时, 谁也不知道。但话一定要这样说。这样说没有任何坏处,而好处却有三:
1.取得合作者的信任,
2.坚定合作者的信心,
3.鼓吹的成本, 总是为0。
鼓吹之后,合作者未必就有信心,也未必就完全信任, 但总是比不鼓吹要好。因为空口一句白话, 是没有任何成本的, 既然不付成本, 当然可以狂吹,怎么好听就怎么说。至于后来没办成, 令人相信的理由多的是。
曹操在这一局中的表现就非常到位。他信誓坦坦地对合作者王允说, 杀一个董卓是很容易的, 你把宝刀借给我,我马上把董贼的头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上, 以谢天下, 虽死不恨!
很好。
这样说固然很好,但真要这样做了, 就是极为劣势的选择, 作为丙方最优选的策略是助乙攻甲, 见机行事, 如果单独进攻甲方,那就是在找死。
曹操如果真的单独去进攻甲方, 刺杀董卓, 那么, 一定会有如下变数发生:
1.董卓躺在床上, 曹操挥刀上去乱砍, 存在砍死或没砍死两种结果, 曹操有一半的成功机会。若没砍死, 则曹操必死, 这就结束,没有变数了。若砍死了董卓, 后面还有变数:
2.曹操砍死了董卓, 吕布牵马过来了, 持戟杀操, 操挥刀再砍吕布, 又有两种结果: 吕布杀死曹操,或曹操砍死了吕布。曹操哪是吕布的对手, 几乎不可能, 假设他非常幸运, 万一砍死了吕布,后面还有变数:
3.曹操砍死了吕布, 被众家丁围住,曹操挥刀乱砍,又有两种结果: 曹操被众家丁杀死, 或曹操冲出包围, 逃离了相府。后面还有变数:
4.曹操逃出了相府,又有两种结果:原先的合作者乙方王允以刺杀大臣的罪名杀死曹操,或王允承认曹操的功劳给他加官。而在这两个结果中, 杀死曹操是乙方王允的优选策略, 这种可能性最大,故曹操死定了。
因此,曹操只要去刺杀董卓, 就有可能死在董卓手里。不死在董卓手里, 则死在吕布手里。不死在吕布手里, 则死在众家丁手里。不死在众家丁手里,则必死在王允手里。没有活路。
如果曹操是个脑子进了水的“死士”, 那还有可能会选择与董卓同归于尽, 可问题是曹操的脑子很正常, 并且很发达,他是不会做无谓的牺牲的。
所以,在谋划刺杀董卓这一局中, 从乙方王允的角度看, 不具备合作条件, 从丙方曹操的角度看, 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 先前信誓坦坦的约定,就必然会变成一个虚假的联盟, 从而无法实施。
也就是说, 刺杀董卓的计划, 从一开始就是个虚假合同,并不会真正去执行的。
既然无法实施,就得另做打算。最后, 曹操选择了放弃。他也和袁氏兄弟一样, 逃离了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