丞相祠堂何处寻,安定门内柏森森。
垂檐碧树遮秋色,隔叶车马少声音。
三顾劝降显正气,两朝更迭有忠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各位没看错,这首诗不是杜甫的。按照古代“仿诗”的命名方式,我可以给它命名为《杜工部文丞相祠》。这首诗当然也不是说武侯丞相的,说的是文丞相。
历朝历代设立双丞相甚至多丞相的很多,文丞相如果理解为与“武丞相”相对,主管文政的丞相也是可以理解的。可我说的这位文丞相,恰恰不是主管文政的,反而带兵打仗,是一个名不符实的“文丞相”。此人是谁?估计有人会知道了,这就是文天祥文丞相。
文天祥的事迹毋庸敷衍,本文单说探访北京文丞相祠的事。
8月12日,在三联书店参加完老萨的签售仪式后,和小青一起自美术馆东街北行。走了一阵子,来到了交道口附近。我早就有心祭拜文丞相祠,不过一直没来。这天,这是择日不如撞日,信步闲游,摸索着朝印象中大概的地方走去。
文丞相祠坐落在北京东城的府学胡同。府学胡同,顾名思义,乃是前朝顺天府府学所在的胡同。府学旁边,就是文丞相祠了。真是难以想象,清朝的学子们在文丞相祠堂旁边朗诵圣贤书,心里会是怎么想。
走到文丞相祠堂门口,大门紧闭,原来是已经过了开放的时间。正在门口徘徊,忽然门开了,一个老爷子走了出来,和旁边收废品的闲聊。看到我们正在徘徊,对面北京市东城区文物局的看门大爷冲看守祠堂的大爷说话了,看人家想进去,你就让人家进去呗。看守祠堂的大爷笑着对我们说,本来已经过了开放时间了,既然我老哥哥说了,就让你们进去吧。我顺口答音,反正现在才6点,天还早。
进门是一个小院落,前堂前面树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字迹已经斑驳了,类似的斑驳的石碑院落里还有不少。但是石碑上面的字迹倒是清楚可辨,是文丞相的自赞文:
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进了前堂,是文丞相生平事迹展,正中间是文丞相的半身铜像。后面的屏风上是毛主席手书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前堂两侧是生平事迹展,里面还包括毛主席手书的《过零丁洋》的全文。还有不少书法家书写的赞颂文丞相的诗句。
出了前堂继续走,则又是一个院落,正前方就是正堂了。院落中有一棵枣树,相传是文丞相亲手栽种的。我们去的时候,枣树好似病了,正在打吊针。据说此枣树一直向南生长。我们去的时候,枝干已经离开根部有两三米远了,管理人员把几根粗大的木桩固定在树干底下支撑着。据说,枣树一直向南生长,是因为它和文丞相一样,要回到南方。“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正堂门口上方,是清代康熙年间顺天府尹钱晋锡书写的“万古纲常”四个大字。正堂有文丞相的塑像(人说不能拿相机直接照神佛塑像,想来文丞相乃是以孔孟立身的,估计不在乎这些怪力乱神的东西。不过出于避讳,我还是只照了他半身)。塑像上方,是清代顺天府尹吉梦熊书写的“古谊忠肝”四个大字,原书可能已经损毁了,现在的四个大字是壬午年(2002年?)刘炳森老师重新书写的。
正堂东侧墙上,镶嵌着“教忠坊”三个大字的石牌坊匾额。教忠坊相传是文丞相最后被斩首的地方。原名“差市”,后来明朝初年,因为文丞相于此身亡的缘故改名为“教忠坊”,是当时北京城23坊之一。因为当时北京城东城属大兴县,西城属宛平县,大兴县衙恰好在教忠坊附近,后来县衙附近单辟出了一条胡同,就把这一带叫做“大兴县胡同”,文革的时候改名为“大兴胡同”。
“教忠坊”匾额旁边,是民国26年11月,旧都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所立的小石碑。讲述了发现这一匾额的过程。当时正是国家危亡的1937年,这个时候旧都文物整理实施事务处的人们还在努力挽救文物。知道这段故事的朋友可要好好写写。
离开文丞相祠的时候,猛然看到前西墙上的碑刻。这是清代同治年间有人将家里珍藏的文征明集字《正气歌》捐出来刻的。文征明不愧为江南四大才子,看到这诗这字,又让人回想起那动荡的岁月。
到这里,文丞相祠堂算是游览完了。不过又有几分思绪。北京城内,著名的祠堂算是有三座。最早的文丞相祠建于洪武初年,其次的于谦祠建于万历年间,最后的袁崇焕墓(祠)建于明末。可是今日,袁督师的墓名冠中华,曾经做过义和团北京总舵的于谦祠却沦落成了民房,而文丞相祠虽然保存尚可说是完好,却终日门厅零落。据介绍,只有时不时参加集体活动的小学生(文丞相祠是东城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好奇的外国人才会来到这里。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