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词典对“通家之好”有不同的解释。有代表性的是两种:一种是“指两家交谊深厚,如同一家。”一种是“指两家世代交往,非常友好。”从这两种解释的差别来看,关键还是对“通家”如何理解,即是理解为“世代交往”还是理解为“如同一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是应该从“通家”的出处中去找答案。此词出自《后汉书·孔融传》讲孔融幼有异才的一段故事:孔融十岁时随父到京师去。当时河南尹李膺不随便接见宾客。他通知看门人,不是当世的名人有通家之好的不要向里面禀报。但是孔融非常想看一看李膺本人,就来到李膺的家门前,对看门人说:“我是李君通家子弟。”看门人向李膺进行了禀报。李膺请孔融进见。李膺很客气地问孔融:你的祖辈父辈中有和我交好的人吗?”孔融答:“然。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是。我的祖先孔子和您的祖先李老君两人都有崇高的德行而且有师友的关系,因此我就和您是多少代的世交)。”从这段孔融的答话来看,“通家”似与“两家多少代的交往”有关,所以对“通家之好”的解释应以第二种为好。
此外在上述同一故事中还涉及另一个成语:“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说的是:在孔融以孔子与老子李耳的关系拉近了自己与李膺的关系后,在座的众人莫不惊叹孔融的才华。后来太中大夫陈炜来了,人们把孔融的答话告诉了陈炜。陈炜说:“夫人小而聪了,大未必奇(这个小孩小时候聪明,长大了不一定是奇才)。”孔融听到这句话后立刻回答说:“观君所言,将不早惠乎?(看您说这话,您是不是在小时候就很聪明呀?)”李膺听了孔融的话大笑着说:“你必定能成为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