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剑英诗词 叶帅晚年后悔了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读《叶剑英诗词选集》并集外两首作者:亚高原侗族大哥

1954 年题为《青岛》的五言律诗:

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

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

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七绝《北戴河休养》则于 1957 年交由上海《文汇报》发表:

大陆回环海一湾,望中迢递起层澜。

双凫碌碌沙鸥懒,病卧东山惜岁年。

七绝:

庐山云雾弄阴晴,伐木丁丁听有声。

五老峰头偏向右,东方红后见分明。

借用杜公诗句,改过最后二字: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

浊醪有妙理,庶用慰离愁。

1963 年 3 月,叶剑英赋《观光韶山》:

六亿同胞呼万岁,五洲志士称导师。

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

也是在这一年,叶剑英在欣赏了上海昆剧演员的表演之后,兴之所至,写出两首绝句赠勉演员,其中一首是:

一笛横陈响太空,英雄高奏大江东。

移宫换羽关时局,吹彻东方万古红。

1965 年恰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20 周年,林彪署名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一文发表。这年 9月 4 日,叶剑英赋七律一首:

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

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

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后来,作者将发表时的原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改为《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在同一时段,叶剑英写出了为毛泽东所激赏的七律《望远》:

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

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

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在陈毅遭到“造反派”连日批斗、处境最困难的时刻,叶剑英特书《虞美人》词相赠:

串连炮轰何时了,官罢知多少?

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

叶剑英诗词 叶帅晚年后悔了

严关过尽艰难在,思想幡然改。

全心全意一为公,共产宏图大道正朝东。

1970 年端午节这天,叶抚今叹昔,写下七绝《怀屈原》:

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斥林彪

铁鸟南飞叛未成,庐山终古显威灵。

仓皇北窜埋沙碛,地下应惭汉李陵。

会场素描

一匹复一匹,过桥真费力。

感谢牵骡人,驱驮赴前敌。

1979 年 9月,叶剑英将作于大约半年前的《下三峡过白帝城》(《选集》之外的另一首佚诗)书赠时任书记处书记兼副总理的谷牧:

走向隆中五丈原,驱驰奋斗即终身。

托孤不作成都主,一孔明灯万古明。

刘邦?屈原?孔明

—读《叶剑英诗词选集》并集外两首

作者:冯锡刚时间:2013-07-03来源:《同舟共进》2013年第7期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1980 年代初,《叶剑英传记》编写组搜集这位政治家诗人的作品,得读作于 1954 年题为《青岛》的五言律诗:

小楼明一角,深隐绿丛中。

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

轻波垂钓叟,旭日弄潮童。

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

  尾联颇突兀,似与全篇情调不甚谐协,不易理解,编写组遂就教于作者:“刘亭长”是否另有所指?叶剑英不假思索,脱口而出:“毛主席。”闻者愕然。这真是一个有意味的历史细节。

  这首五律在收入《叶剑英诗词选集》(以下简称《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1年版)之前未曾公开发表。既有这等寓意,当不难理解写作当年何以秘不示人。作于同年的七绝《北戴河休养》则于 1957年交由上海《文汇报》发表:

大陆回环海一湾,望中迢递起层澜。

双凫碌碌沙鸥懒,病卧东山惜岁年。

  《选集》编者释末句为“东山,北戴河疗养胜地的一处”。不过从诗的意蕴看,“东山”可能是双关语,典出东晋谢安。诗人当年行踪自北而南,故先有“病卧东山惜岁年”的喟叹,继有“忽忆刘亭长”的感慨。叶剑英早年即投身革命,《选集》开卷为18 岁时所作七绝《油岩题壁》,抒发“也曾拔剑角群雄”的豪情,其后所作多系“移宫换羽关时局”之作。

  1954 年,在共和国的历史上,至少有两件大事不可不察:一是 2 月召开中共七届四中全会,二是 9月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七届四中全会以通过《关于加强党的团结的决议》公诸世人,实质以整肃高岗饶漱石“反党联盟”载入史册。这是开国后中共高层的首次“路线斗争”。叶剑英虽与高饶并无纠葛,却在两年前已遭坎坷。1952 年 6月,毛泽东在中南海颐年堂主持中央书记处会议(相当于中共“八大”之后的政治局常委会议),与会者有周恩来、邓子恢、叶剑英、方方、陶铸等相关人员,议题是解决广东的“地方主义”。其时叶剑英主政广东,方方辅佐,在土改等问题上与陶铸等发生分歧。因叶、方均系广东籍,在人事安排上与陶铸等不免互有侧重。这便是所谓“地方主义”的由来。毛泽东点名批评方方“土改右倾”,“干部问题犯地方主义错误”,宣布由陶铸取代方方。毛泽东未点叶剑英的名,算是给了面子,说是叶“对这个问题没有什么责任”,但仍强调:“包括剑英同志在内,各地的同志都应从这件事中总结教训,防止今后再发生此类错误。”叶剑英当然明白弦外之音,不能不在会上作“总结教训”的检讨。返回广东后,迅即主持召开中共华南分局扩大会议,一再检讨在“土改右倾”与“地方主义”错误上“应负主要责任”。后来,叶剑英还在部属面前以“主帅无能,累及三军”自责,可知他内心的苦痛、抑郁。这年8月中旬,竟至胸部疼痛,有时心律失常。中共中央得到叶的病情报告,即派专家赴穗治疗,稍后又以专机接到北京治疗和休养。次年春,叶剑英上书毛泽东,要求返穗工作。孰料中央另有安排,虽名义上仍保留叶中共华南分局第一书记、中南军政委员会代主席一职,实际已让叶转入军界,当年10月叶剑英被任命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兼武装力量监察部部长。对于这次调任,叶剑英认为是“有人告了我的御状”,“一脚踢开了我叶剑英”。方方、冯白驹、古大存等广东籍老革命家,后来无一不以“地方主义”的罪名遭到贬黜,处境每况愈下。对于党内斗争的“无情打击”,这位历经沧桑而又史识深邃的老革命家看得分明;对于波谲云诡的高饶事件,这位始为封疆大吏,又以遭“告御状”而折返军界的老臣,绝不糊涂。“苍凉唱大风”,着一“苍凉”,意蕴自见。史载汉高祖刘邦平英布之乱,归途经故乡沛,作《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诛杀了韩信、彭越等开国功臣,刘邦却不能不为“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而犯难。毛泽东称道的封建帝王,秦始皇以降,当数汉高祖刘邦和明太祖朱元璋。不无巧合的是,这两位开国君主既须依赖“猛士”守四方,又因其“猛”而恐桀骜不驯,故心生忌惮,致有“藏弓烹狗的‘德政’”(郭沫若语)。饱读史书的叶剑英当然熟知这些史实。

  1954 年 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在人事安排上,后来授予元帅的十位军事领导人中,朱德任共和国副主席,彭德怀、林彪、贺龙、陈毅、聂荣臻任副总理,刘伯承、罗荣桓任副委员长,徐向前与叶剑英未进入国家领导人之列。还要再过十年,在人大和政协两度换届时徐、叶两帅方能受任副委员长和政协副主席。严格地说,政协副主席在当年尚未列为国家领导人,故叶剑英确实可以称得上“大器晚成”。

  1955 年 9月,叶剑英与朱德、彭德怀等元戎被授予元帅衔。仪式隆重,毛泽东亲自授衔。十位元帅中,林彪、刘伯承以病疗居青岛未返,叶剑英则以擘划行将在辽东半岛举行大型军事演习为由,告假缺席。叶之低调由此可见一斑。尽管如此,还是经历了一场有惊无险的政治风波。1958 年 5 月下旬至 7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在北京召开有一千四百多人与会的扩大会议,主题是“埋葬教条主义”,批判“资产阶级军事路线”。锋芒主要针对刘伯承元帅及其副手萧克、李达两位上将。曾出任过解放军监察部部长的叶剑英不赞成“军事科学院是教条主义大本营”的责难,认为虽有教条成分,但“不必安上一个教条主义的帽子”,一度也被点名为“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代表人物之一。在6 月下旬的两次汇报会上,毛泽东评论刘伯承历史上的功过是非,说出了重话。

  刘伯承不得不抱病检讨,随即辞去军事科学院院长之职,从此投闲置散。萧克、李达调离军界,分别改任农垦部副部长和体委副主任。与此同时,总参谋长粟裕大将以莫须有的罪名遭撤职。叶剑英向未独自领军征战,因而未能成为红军时期三个方面军的军事领袖,也并非抗日时期第十八集团军下辖三个师的首长,更非内战时期四大野战军的统帅,始终是一位“参座”。正是这样的“弱势”,增加了逢凶化吉的安全系数。

  以元帅的资质,叶剑英既未在 1956 年 9 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之后进入政治局,也未在 1958 年 5月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之后如同林彪、柯庆施、谭震林、李井泉获得晋升,乃至在 1959 年 4月召开的二届全国人大上,未获得副委员长、副总理和政协副主席中的任何一个职衔。引人注目的是,作为大将的罗瑞卿在二届人大出任副总理。

  整肃刘伯承、粟裕仅一年,昔日出手凌厉的彭德怀竟重蹈覆辙,在 1959 年 7月召开的庐山会议上被打成“反党集团”头子。接替粟裕出任总参谋长的黄克诚大将则成为“反党集团”的第二号人物。

  世事洞明的叶剑英自然明白,这又是一桩莫须有的冤案。在整肃的严威之下,很少有人敢于不识时务。德高望重的朱德仅仅说了句“彭总艰苦朴素无人能及”,便遭到“隔靴搔痒”的当众羞辱,后来因“同情”而被迫检讨,检讨书下达至县团级党委。8 月 16 日,在中共八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以彭德怀同志为首的反党集团的错误的决议》的当天,叶剑英写了这样一首七绝:

庐山云雾弄阴晴,伐木丁丁听有声。

五老峰头偏向右,东方红后见分明。

  这是《选集》之外的一首佚诗,征引者的解读是:“最后两句,是暗指包括他自己在内的一些老帅、老臣,曾经赞同过彭德怀的意见书呢,还是‘东方红后’偏右的‘五老’的忏悔呢?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解释的空间。”

  《选集》未选此诗,多半是缘于后两句的“主流”意识罢。《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说到毛泽东于 1959 年7 月 23 日发表反击“右倾机会主义”的长篇讲话之后,有这样一段文字:

  第二天,即二十四日上午,有两个同志(引者注:即聂荣臻和叶剑英两位老帅)来到我处。问我考虑好了没有?我说,我写给主席的信,是根据国内某些具体情况和庐山会议的情况写的,并没有什么准备和怀有什么阴谋目的。他们又问我写信事先同其他同志交换了意见没有?我说:“除周小舟同志有两次到我处谈了些湖南省的具体工作情况,我给他说我准备写封信(没谈到内容)给主席外,没有同其他同志提起过。张闻天同志有几次来我处谈了些全国性的经济建设工作,并没谈写信的问题。”他们又说:“不能单从信的方面来看,而要从如何对全局有利着想。”他们并以热情和激动的心情谈到,“要抛开信的本身,从全局利益来作检讨。”谈了两个多小时,热泪盈眶而别,感人至深。我非常感激他们对我的帮助,决心从严检讨自己。

  不合情理地以“要抛开信的本身”相劝,不就是因为彭致毛的信本身并无可以指责的内容吗。所谓“从全局利益来作检讨”,不就是要维护领袖的权威吗。聂、叶两位老帅如此相劝,多半出于奉命行事的无奈。(老帅中陈毅留守北京,刘伯承、罗荣桓、徐向前病疗告假未上庐山,林彪等批彭火力凶猛。)“热泪盈眶而别”确实是“感人至深”的一幕,彼此的苦衷心照不宣。彭德怀“决心从严检讨自己”,透露出多少委曲,不能不为“全局利益”而作违心的检讨。

  叶剑英这种难于直言的心情,在 9月间召开的中央军委扩大会议期间,目睹追逼彭德怀的所谓“军事俱乐部”和“里通外国”的情景,尤为痛切,乃借他人之杯酒,浇胸中之块垒,于13 日这天,“借用杜公诗句,改过最后二字”以抒怀:

当歌欲一放,泪下恐莫收。

浊醪有妙理,庶用慰离愁。

  这是杜甫作于安史之乱时的《晦日寻崔戢李封》一诗中的最末四句。原诗末句最后二字为“沉浮”,叶剑英遂以改过的“离愁”二字为题。这首杜诗系廿韵卌句的古风,是最能体现“诗史”风格的体式。诗中有“思见农器陈,何日甲兵休”的慨叹,更有“至今阮籍等,熟醉为身谋”的悲凉。最后四句可谓“篇终接浑茫”,表达了诗人对酒当歌,长歌当哭的忧国忧民情怀。叶剑英以“离愁”结句,当为点睛之笔。

  这年 11 月 7 日,叶剑英在庐山会议期间拍摄的照片上题写了两行诗句:

斯人老去心犹壮,独立高崖有所思。

  照片上叶剑英站立于“豁然贯通”的石板之上,拄杖远眺。身后是一棵松树,崖壁镌刻着“纵览云飞”四个大字。所思者何,耐人寻味。

“一读骚经一肃然”

  1960 年参观杜甫草堂,叶剑英写下这样的诗句:

杜陵笔落伤豺虎,爱国孤泛斗牛。

  叶剑英推崇杜诗,确是出于诗人的心灵交应。“爱国孤”在杜诗中在在皆是,而“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的情结,在杜甫,又将爱国与忠君结为一体;在叶剑英,追随领袖,当是政治家本色使然。

  1962 年 9月,毛泽东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说:前几年的军事路线与这几年的军事路线就不同,叶剑英同志搞了部著作,很尖锐,大关节是不糊涂的。我一向批判你不尖锐,这次可尖锐了。我送你两句话:“诸葛一生惟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作为军事科学院院长,叶剑英“这几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军事方面的文字是《伟大的战略决战》,系为配合1960 年 10月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四卷而撰写。“搞了部著作”则未见发表。宣传毛泽东军事思想,除了配合毛选的出版,更是“反对现代修正主义”的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从1960 年 4月发表《列宁主义万岁》等三篇文章开始,针对苏共的“反修”逐渐公开化。这一斗争既缘于意识形态的分歧,也涉及民族感情和国家利益。赫鲁晓夫于1960年夏季以撕毁合同、撤走专家相胁迫,实是适得其反。毛泽东坚决抗衡,中共高层亦同仇敌忾。随着“反修”的日趋激烈,借助批判苏共的“反对个人迷信”,对毛的个人崇拜也在升温。1963 年 3 月,叶剑英赋《观光韶山》:

六亿同胞呼万岁,五洲志士称导师。

欲溯河源到星宿,韶山风物耐人思。

  也是在这一年,叶剑英在欣赏了上海昆剧演员的表演之后,兴之所至,写出两首绝句赠勉演员,其中一首是:

一笛横陈响太空,英雄高奏大江东。

移宫换羽关时局,吹彻东方万古红。

  1964年秋赫鲁晓夫下台后,毛泽东坚持要将反对“没有赫鲁晓夫的赫鲁晓夫主义”进行到底,亲自安排发表胡乔木、赵朴初的“反修”诗词和散曲。1965 年恰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20 周年,林彪署名的《人民战争胜利万岁》一文发表。这年 9 月 4日,叶剑英赋七律一首:

百万倭奴压海陬,神州沉陆使人愁。

内行内战资强虏,敌后敌前费运筹。

唱罢凯歌来灞上,集中全力破石头。

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

  后来,作者将发表时的原题《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二十周年》改为《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在同一时段,叶剑英写出了为毛泽东所激赏的七律《望远》:

忧患元元忆逝翁,红旗缥缈没遥空。

昏鸦三匝迷枯树,回雁兼程溯旧踪。

赤道雕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景升父子皆豚犬,旋转还凭革命功。

  此诗发表于当年 10 月 16 日的《光明日报》“东风”文艺副刊。 12 月 26日,毛泽东兴致勃勃地将此诗写赠前来看望的毛岸青夫妇。毛泽东不但书写出登载的报刊和日期,而且将诗题改为《远望》,并在诗题下加写“在大连棒棰岛”六字,表明知悉写作的处所乃至缘起。

  毛泽东在吟赏书写“旋转还凭革命功”的同一个月里,采取了一项重大措施: 12月上中旬在上海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罗瑞卿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撤销其总参谋长和军委秘书长之职。叶剑英接任军委秘书长,并在次年 3月罗跳楼自杀未遂之后的一次讲话中,引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的名句“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将“百战”改为“一跳”,以切跳楼一事。仅就所引的诗句而言,除开罗的感受,是否多少含有悲叹之意,容有不同理解的空间。叶以元帅之尊,接任罗大将的军委秘书长一职,而总参谋长一职则由仅授上将衔的杨成武副总长代任,只能说是有限的信用。叶剑英面临仕途出现重大转机的时刻,在怀抱“斯人老去心犹壮”的事功意识的同时,未敢淡忘“刘亭长”的“荒凉唱大风”。

  整肃罗瑞卿,直接的受益者看似是叶剑英和杨成武,其实更大的受益者乃是并未与会的林彪。在中共中央批转的关于罗瑞卿的专案审查报告中,将罗“反对林彪同志”列为仅次于“反对毛主席”的重大罪状,报告行文多处将林彪与毛泽东相提并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真是呼之欲出。

  林彪自 1959年庐山会议后接替彭德怀主持中央军委工作,多年来鼓吹个人崇拜,以“高举”和“突出”治军。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毛指定林取代刘少奇成为第二号人物,并使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三位老帅一并进入政治局。毛多年前发出“全国学解放军”的号召,已使军队成为左右中国走向的最重要的力量。叶剑英在九、十月间两次接见解放军的讲话中,表态拥护林彪成为接班人。

  除了开国之初的二三年间,叶剑英主政广东有过全面工作的经历,十余年来负责军队的训练和军事科学理论的研究,故对林彪的军事才能心悦诚服。然而,对陈伯达、江青这些“中央文革小组”成员并无好感,只是不能不应付周旋。毛泽东在八届十一中全会期间,指责刘少奇派工作组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并且不加掩饰地指斥“牛鬼蛇神,在座的就有”。叶剑英即应答:不怕什么牛鬼蛇神,有几百万人民解放军。临到江青出面将矛头指向军队高级领导人,终于激成1967 年 2月的“怀仁堂事件”。此前,陈毅和叶剑英在接见军队院校赴京人员大会上两次讲话,严辞抨击冲击军事机关的错误行径,遭到中央文革的攻击。

  叶剑英赋《虞美人》慰勉遭受攻击而依然仗义执言的陈毅,其上阕是:

串连炮打何时了,官罢知多少?

赫赫沙场旧威风,顶住青年小将几回冲!

  陈毅接读后,即在诗笺上书写“剑公绝妙好词,陈毅拜读”的赞语在 1967年 2 月 14日的怀仁堂会议上,叶剑英、谭震林、陈毅等老革命家严词斥责陈伯达、江青、张春桥一伙乱政乱军的行径。徐向前竟至按捺不住激愤,擂桌喝问:军队难道要让蒯大富一伙来指挥吗?平心而论,这些耿耿老臣的发难,除了陈毅有涉嫌影射林彪的言辞,均十分鲜明地指向“中央文革”。在严辞质问张春桥之后欲拂袖而去的谭震林,甚至在会后还特意写信给林彪,揭露江青是“当代的武则天”。

  叶剑英等人多少误读了此前毛泽东在小范围内对陈伯达、江青的批评。也许是激愤难捺,抑或尚未如周恩来那样参悟“疏不间亲”的古训,终因斥责江青而招致毛泽东的雷霆震怒。陈毅、谭震林、徐向前被迫在政治局生活会上屡屡检讨,政治局会议被“中央文革碰头会”取代,叶剑英等老臣被诬指为“二月逆流”黑干将而遭到贬黜,谭震林甚至以莫须有的“叛徒”罪名而被打倒。

  1969 年 4月开过中共“九大”,背负“二月逆流”恶名的一干老臣多被逐出政治局,仅李先念和叶剑英留任。如果说李以副总理主管财经,是辅佐周恩来管理经济不可或缺的助手,则叶多具象征意义,虽仍与陈毅等老帅保留军委副主席的头衔,然实际主持军委事务的是以黄永胜为组长的军委办事组。故1969 年 10月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外敌突然袭击,李先念仍留守北京,叶剑英则与朱德、陈云等元老以“疏散备战”为名被贬出京门,放逐到长沙。

  叶剑英毕竟夙具“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忧国忧民情怀, 1970 年端午节这天,叶抚今叹昔,写下七绝《怀屈原》:

泽畔行吟放屈原,为伊太息有婵娟。

行廉志洁泥无滓,一读骚经一肃然。

  时令、地望、处境,这一切使深怀屈原情结的叶剑英穿越两千年的时间隧道,与这位中国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爱国主义诗人产生心灵交应。

  作为“大事不糊涂”的政治家,叶剑英景慕屈原“行廉志洁泥无滓”的人格,然于逆境中选择的是等待。这年 8月,中共九届二中全会在庐山召开,影响历史走向的时代转机悄然降临。

  叶剑英远离中枢多时,对修改宪法时张春桥与吴法宪在存删三个副词所涉及的“天才”之争执,对于国家主席的设置与废弃这些问题的细节,未必十分清楚,但在涉及“文革”的切身感受上,不会轻易改观。林彪在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据当事者回忆,坐在主席台下第一排的政治局成员许世友、陈锡联等均以握手的方式表示对讲话的拥护,叶剑英亦在其列。

  陈伯达弄出“称天才”的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语录,又在华北组讨论林彪讲话的发言时言辞激烈。虽然同一组的汪东兴发言内容更为激烈,后来检讨时却能轻易过关。陈伯达注定要成为新一轮整肃的突破口。毛泽东在不数日后写下《我的一点意见》,称陈伯达是欲将庐山“炸平”的“野心广大”的假马克思主义的“政治骗子”,并决定设立专案组,审查这个“形迹可疑”的“反共分子”。

  外人很难知晓,作为当年权倾一时的中央文革小组的一、二把手,陈伯达与江青早已貌合神离乃至反唇相讥,恶语相向。反对江青、张春桥的实质,在某种程度上确乎意在否定“文革”,这正是毛泽东所不能容忍的。至于“军事官僚专政”的坐大,也不能不是毛泽东的殷忧。陈伯达在起草“九大”政治报告时与林彪一拍即合,大概就此注定了日后的命运。抑彼扬此,毛泽东决定任命叶剑英为负责审查陈伯达的专案组长。毛当然不会淡忘当年叶在怀仁堂会议上当面对陈的嘲讽。叶自然也明白,专案审查不过是要“坐实”这些罪名而已。于他而言,随着林彪部属黄永胜主持的军委办事组的式微,命运之神再次眷顾。

  1971年夏季,叶剑英襄助周恩来,参与对秘密访华的基辛格的接谈。“九一三”事件发生后,叶剑英成为取代军委办事组的军委办公会议的主持者。在 11月中旬接见军队干部时,毛泽东指着叶剑英对与会者说:“你们再不要讲他‘二月逆流’了。‘二月逆流’是什么性质?是他们对付林彪、陈伯达、王关戚。”叶剑英感到欣慰的是当年怀仁堂之举已非“逆流”。对于林彪的出走,有着屈原情结的叶剑英自然予以斥责,这就有了《斥林彪》:

铁鸟南飞叛未成,庐山终古显威灵。

仓皇北窜埋沙碛,地下应惭汉李陵。

  末句用典,读过《史记》和《汉书》的人,对李陵的悲剧结局应感慨良深。 5 年前,叶剑英引辛词“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恰是典出李陵,历史仿佛来了个轮回。傅高义认为,林彪事件之后,毛泽东知道可以依靠叶剑英元帅去团结军队,因为叶有把握大局的能力和出色的判断力,人很忠诚,没有个人野心。1972 年 2 月,叶剑英主持召开会议对林彪的错误进行清算并向军队发出新的指示,列举林彪领导军队 12年间所犯的错误,以及开展军队整顿的内容和步骤。

“一孔明灯万古明”

  1973 年 8月,因林彪事件而提前召开中共“十大”。叶剑英与周恩来、王洪文、康生、李德生一起成为中央副主席。这显然是对他主持军委的首肯。与此同时,造反起家,年仅39 岁的王洪文为毛泽东所青睐,出人意料地擢升为仅次于周恩来的第三号人物。

  这年 11 月下旬至 12月上旬,王洪文受命主持政治局扩大会议,批判周恩来的“右倾投降主义”,锋芒所及,连带着参与同基辛格会谈的叶剑英。 1974年春,毛泽东批转王洪文、江青联名推荐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成为这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批林批孔”运动就此在全国展开,矛头所向正是被江青目为“现代大儒”的周恩来,与之声气相求的叶剑英自然亦被波及。江青以整刚刚辞去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德生为突破口,鼓噪对总政“放火烧荒”,并以批“走后门”为借口,再次将锋芒指向军队高级领导人。这一次叶剑英没有重演当年怀仁堂面斥的一幕,而是以向毛泽东写信作“自我批评”的方式,禀报实情,于是引出毛泽东否定江青“三箭齐发”(指“批林批孔批走后门”)的回应。叶剑英清楚,周恩来的忍辱负重、以柔克刚才是应对“四人帮”唯一得当的谋略。还在筹备“十大”的过程中,叶剑英目睹周恩来为解放老干部与“四人帮”周旋,7 月下旬,乃作《会场素描》:

一匹复一匹,过桥真费力。

感谢牵骡人,驱驮赴前敌。

  各种因素产生的合力,促成邓小平于 1973 年 4 月复出。当年 12月中下旬,毛泽东连续五次召见政治局、中央军委成员及各大军区司令员,发表讲话,开门见山第一句是:“我和剑英同志请邓小平同志参加军委当委员,是不是当政治局委员,以后开十届二中全会报告追认。”早已心力交瘁、沉疴在身的周恩来自然乐观其成,亲笔起草任命邓小平为政治局委员和军委委员的中央文件。12 月 22 日,中共中央以 44 号文宣布:邓小平“参加中央领导工作”,“参加军委领导工作”。

  在信用邓小平的同时,毛泽东作出另一个重要决策,当着诸多高级将领的面,宣布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并一再强调叶剑英对此“是赞成的”,“我赞成你(叶)的意见,我代表你说话”。这多少表示借重这位主持军委的老帅的声望,减少可能产生的阻力。

  1975 年初展开整顿,及至岁末发起“反击”,时局的跌宕仿佛走了一回过山车。 1976 年 2月,叶剑英被宣布“病休”,再度失却信用。“四五”事件之后,邓小平被宣布撤销一切职务,华国锋出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在有限的接触中,叶剑英感觉此人务实沉稳,作风民主,含而不露,故认为毛泽东在“四人帮”咄咄逼人的情势下选中声望和资历并不出众的华国锋,是“巨眼识英雄”。正是对华有这样的好感,为后来的惊天合作埋下伏笔。

  1976 年 10 月 6日晚,拘捕“四人帮”之后即刻于玉泉山叶剑英住地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华国锋建议叶剑英担任中央主席、军委主席。叶剑英当即明确表示:毛主席在世时指定国锋同志担任党中央第一副主席,主持中央工作。这就表明,国锋同志是毛主席生前安排的接班人。叶同时强调,毛主席生前多次提出要解决“四人帮”的问题,对“四人帮”采取隔离审查的措施,是实现了毛主席的遗愿。国锋同志担任党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也是毛主席的遗愿,国锋同志是当之无愧的毛主席的接班人。我长期在军事部门工作,愿意辅佐国锋同志。叶剑英还表示,自己今年已经79 岁,国锋同志才 55岁,正是精力充沛大有作为的时期。我们应当在国锋同志的领导下,为实现毛主席的遗志而奋斗。叶剑英后来还对熊向晖说,粉碎“四人帮”这件事,总理在世不会这样干,小平也不会这样干,只有国锋同志才能干出来。据此,叶首先称华是“英明领袖”。正是怀着这样的情愫,叶剑英在1977 年 5月赋《八十抒怀》,首联即是:“八十毋劳论废兴,长征接力有来人。”释“来人”,时人多以泛指解。诗无达诂,笔者则以为有称赞华国锋之意存焉。颔联为:“导师创业垂千古,侪辈跟随愧望尘。”四句合解,意谓庆幸毛主席选好了接班人,故“老夫”虽年届八十,能力有限,已不必为事业之兴废而劬劳忧心了。

  拘捕“四人帮”,叶剑英强调这是实现毛泽东的遗愿。世人多理解为维护时局之稳定而采取的“师出有名”的策略。这诚然合乎当年的实情,但也不应忽视以下历史细节:毛泽东在1973 年 12月召见诸多高级将领时引经据典,言及汉高祖刘邦的重臣周勃“厚重少文”,对许世友说:你也“少文”,你就做周勃嘛。这番话的语境是在表示“中国如果出了修正主义”的殷忧时所说,许世友以“把它消灭,不怕”应答。这番对话似与7 年前毛指“牛鬼蛇神,在座的就有”,叶剑英以“有几百万人民解放军,不怕”应答如出一辙。“忽忆刘亭长,苍凉唱大风”的慨叹,在 22年之后居然成为敢于出手施以致命一击的心理慰藉。仿效盟刑白马翦灭诸吕的周勃、陈平,似乎成了毋须犹疑的选择。

  真心拥立新领袖,叶剑英确乎怀有“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孔明情结。

  1978 年 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的治国方略。与此同时,权力中心开始由华国锋逐步向 1977 年7 月复出的邓小平转移。 81岁高龄的叶剑英在此前为三中全会作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讲话,强调发扬民主和加强法制,希望会议所实行的“这样充分的民主”“一定要永久坚持、发扬下去”。同时,面对权力中心的逐步转移,似未改孔明情结。1979 年 9 月,叶剑英将作于大约半年前的《下三峡过白帝城》(《选集》之外的另一首佚诗)书赠时任书记处书记兼副总理的谷牧:

走向隆中五丈原,驱驰奋斗即终身。

托孤不作成都主,一孔明灯万古明。

  “文革”初期,成都破“四归”者欲捣毁武侯祠。消息传到北京,周恩来放出狠话:谁敢损毁武侯祠就杀谁的头。武侯祠遂完好无损。笔者在初不解,何以毁坏曲阜孔庙不见有狠话制止?后方明白,这是要表明“板荡识诚臣”的心迹。周恩来是叶剑英最心仪的政治家。一个有意味的细节:在自林彪以降一律佩戴毛泽东像章的年头,叶剑英挑选与周恩来一样的缀有“为人民服务”字样的款式。显然,这不仅是审美趣味的趋同,更是人格与信念的景从。周恩来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叶剑英则以“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表达拥戴新领袖的心迹。这两段名言均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若以服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而言,自然可以目为未脱中国传统文化之局限;若以道德继承论乃至政治家的智慧而言,则似乎又难一言以蔽之。傅高义如此评论毛泽东去世后的叶剑英:在逮捕“四人帮”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他后来成为一个拥立新领袖的人,一个为华国锋出谋划策的可敬元老。在为邓小平1977 年复出铺路方面他也起了关键作用。

  叶剑英确实希望邓小平如同自己一样辅佐华国锋。然而出任过 10 年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以 1975年雷厉风行的整顿而深孚民望。在人心所向的情势下,具有安邦治国才能的邓小平(叶剑英语)自然不会坐失历史的机遇。 1980年 12月,在决定华国锋去留的高层会议上,叶剑英动情地回忆当年与毛泽东诀别的情景:握别时,毛已无法言语,离开病榻到室外片刻,工作人员即命返回,再度相握,见毛凝视良久,喉头滚动,欲言而不能,唯以加力相握示意。叶剑英意会,这似乎是托付身后之事。当然,在当年的情势下,叶剑英的自我批评是,在对待华国锋的问题上,有封建意识的影响。

  叶剑英,这位信仰马克思主义而又饱读史书的政治家诗人,以留存的两百首左右的诗词,展示了跌宕多采的人生历程。一部《叶剑英诗词选集》,从一个独特的侧面成为20世纪中国政治风云的实录。刘邦、屈原、孔明,这些名垂史册的历史人物,依然身着中山装乃至西装行走在中华大地。自然,后世的人们,会在这历史人物的长廊中,添加毛泽东、华国锋、叶剑英……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信然。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64953.html

更多阅读

叶剑英的六位夫人及子孙后代图 叶剑英后代

叶剑英元帅叶剑英(1897年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雁洋堡下虎形村人。1917年入云南讲武堂。参与筹建黄埔军校,任教授部副主任。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二师师长,四军参谋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广州起义副

《杨慎诗词选集》明 叶剑英诗词选集

杨 慎(1488~1559)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原籍庐陵人,元末迁居四川新都(今属四川)。出生于书香门第,是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杨廷和之子,湖广提学佥事杨春之孙,自幼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其少年聪颖,十一岁能诗,十二岁拟作《古战场文

声明:《叶剑英诗词 叶帅晚年后悔了》为网友禸亾莪茬苸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