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王双福先生收徒仪式有感
10月10日,应曲艺名家王双福先生的盛情邀请,参加了其在京举办的收徒仪式。现场由相声名家李金斗主持,田立禾、李伯祥、师胜杰、石富宽、魏文华、张宝珠、郑小山、王鸣禄、赵连甲、李增瑞、李立山、张志宽、姚雪芬、杜国芝、王文林、李绪良、邹德江等曲艺、演艺界名家近200人到场祝贺。在大家的见证下,刘际、芦克宁等12名跟随双福先生学艺多年的弟子,正式拜入师门。
同日,还是王双福先生寿辰和从艺60周年纪念。正如主持人李金斗所言,双福先生是门里出身,自幼随父王本林学艺(王本林是津门享有盛誉的相声前辈,抗美援朝时通过义演捐赠“鲁迅号”飞机一架),1953年拜师连笑昆(马三立先生弟子),13岁参加天津曲艺大汇演获特等奖。曾获张寿臣、马三立、刘宝瑞、杨少奎、高元钧、李润杰等前辈悉心指导,在相声、快板、太平歌词、竹板书、山东快书上都有颇深艺术造诣。其幼年随父转战大江南北,1957年回津成为红桥曲艺团相声演员。1974年参军,先后在总后政治部文工团、国防科委文工团、武警总部文工团任演员、曲艺指导、艺术顾问等职。现为国家一级演员、新中国曲艺50年特殊奉献奖获得者、中国曲艺家协会快板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全军曲艺小品专业评委。
相声名家师胜杰幽默地说,双福师哥不仅是艺术上的多面手,而且还具备多重身份。戴上白帽就是回回(王双福是回族)、穿上军装就是武警、披上大褂就是老艺人。连生日(10月10日)都包含着巨大的政治意义,说明他时刻不忘“解放台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值得一提的是,王双福先生是目前国内全面系统继承太平歌词最多的艺术家。退休后,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整理和传承太平歌词上,为《中国传统相声》的编纂提供了大量资源,并将太平歌词成功申报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被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我少年时曾是曲艺迷,后来学了戏剧影视。如今又虽然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了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但心中对曲艺一直有割舍不断的情缘。所以,当双福先生找到我咨询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问题,几次深谈后,皆有相见恨晚,一拍即合之感。借此机会,我也愿为曲艺传承尽份微博之力,其实也是圆了自己的少年梦。
自从2005年,我国提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以来,已有百余项传统曲艺曲种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既包括大家比较喜闻乐见的相声、北方评书、京韵大鼓等,也有带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天津时调、凤阳花鼓、宁波走书等。但由于传统曲艺艺术主要发源于乡村、民间或市井社会,传承形式主要靠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方式,相对来说缺乏实物、文献和体系建设。更突出的是,市场经济对曲艺艺术的冲击,造成很多传统艺术失传。所以,对老艺人的抢救就显得格外重要,这就需要跨学科人才的关注和参与。除了记录文本,还应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所规定,为非遗项目制定保护规划的要求,及时的开展口述史工程是当务之急,更是基础。
总之,既要做好对传统的抢救继承,又有考虑尊重艺术发展规律。保护的核心是传承,传承的核心是活态保护,绝不是所谓活化石,标本化。这里还有一个均衡性和抢救性的原则,少一些锦上添花,多一些雪中送炭。唯此,才能少出现些,诸如鲁北大鼓唯一传承人跪求记者,救救鲁北大鼓的错位现象。
穆森201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