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5日 06:50:45分享人:拿命去拼未来来源:互联网8
命运多桀的著名电影明星---冯喆
【人物生平】
1946年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主演了《裙带风》、《忆江南》等多部影片;1948年到香港,在《恋爱之道》、《结亲》等影片中扮演各种角色。1950年回上海,入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后调入四川峨嵋电影制片厂,在《羊城暗哨》、《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桃花扇》、《金沙江畔》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冯喆遭受迫害关押,于1969年6月2日不幸离世。 冯喆的戏路非常宽广,且人物反差极大,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性格演员”当之无愧。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2005年,冯喆被评选为“中国电影百年百星”之一。【参演电影】1947年《忆江南》 1947年《裙带风》 1948年《一帆风顺》 1948年《十步芳草》 1948年《鸾凤怨》 1949年《恋爱之道》 1949年《结亲》 1949年《冬去春来》 1951年《胜利重逢》 1952年《南征北战》 1954年《淮上人家》 1956年《铁道游击队》1957年《羊城暗哨》 1958年《铁窗烈火》 1959年《沙漠追匪记》 1963年《桃花扇》1963年《金沙江畔》【坎坷人生】提起电影明星冯喆,由于电影界宣传的不够,再加上他个人婚姻所出现的较为复杂的原因,知晓这个名字的年轻观众大概不多。但是,只要一提到《南征北战》中的有勇有谋的解放军“高营长”、《金沙江畔》中英勇而充满斗志的“指导员”、《羊城暗哨》中的虎胆英雄“侦察员”、《铁道游击队》中睿智老练的游击队政委、《沙漠追匪记》中为革命献身的“骑兵班长”,还有《桃花扇》中的多情却又变节的一代名士“侯公子”,那么热心和痴情的观众定会对这些中国著名的影片中的著名角色记忆犹新,且津津乐道。这些使我们一代又一代影迷朋友熟知非常的银幕角色的扮演者,正是鲜为人知的冯喆。 不难看出,冯喆的戏路非常宽广,且人物反差极大,既能演文人,又能演武将;既能演现代革命青年,又能演古代多情公子,可以说是古今纵横,工农商学兵皆有,“性格演员”当之无愧。刻骨铭心的思念,时常张开人们记忆深处的风帆,遥远而广袤的宇宙间,是天际星转斗移那永远不变的日月。然而,冯喆早在“文革”初期就已经在偏僻遥远的大西南,默默无闻地含冤死去,他留给人们的只有生前在银幕上音容笑貌的永久定格。关于冯喆的悲剧命运,在一些报刊杂志上最近几年才陆续看到过,然而关于他人生的悲剧、特别是他在“文革”初期的1969年6月2日非正常死亡的前后过程,目前却没有一篇做过详细的文字记叙,往往只是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冯喆之死,成了难解之谜。笔者怀着对冯喆的敬仰,在他去世三十周年以后,终于联络到冯喆唯一的在世亲人,即他的胞妹——香港前凤凰影业公司演员、华南电影工作者联合会前副会长冯琳女士。从冯女士的往事回忆中,我得知了许多冯喆生前的演艺轶事,特别是他在“文革”中悲惨的遭遇,最终死于非命的不幸结局,再一次在我的心头激起情感的涟漪…… 时光倒流到1961年,由于“大跃进”运动带来的后遗症和自然灾难的无情来临,国家重新调整经济方针,开始压缩、改建、合并和撤销在“大跃进”中纷纷上马、遍地开花的各省已成立的地方电影制片厂。上影的天马厂决定与四川的峨眉厂进行合并,厂址仍定在成都。冯喆由于不久前“街头追女”的风波,被名列第一批入川援助峨影厂建设的人员之内,但美其名曰是照顾夫妻两地分居;因为在此之前1957年,他的妻子张光茹为了重新找回失去的川剧事业,已经调往四川成都川剧院。冯喆在峨影厂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无片可拍,只能全身心投入到新厂的各项建设之中,仅在本厂参加《人民公社万岁》等纪录片的解说的幕后工作。倒是在上影厂来四川外景地拍《金沙江畔》时,临时借用他主演了指导员;同一年的1963年又被西影厂盛情特邀主演了《桃花扇》。然而,来势汹猛的“文革”风暴,彻底改变了冯喆一生的命运,使他陷于万劫不复的深渊之中。文革开始后,峨影厂当然是紧跟形势,全厂上下开始深入揭批“文艺黑线”,冯喆遵照厂里决定,对这场触及灵魂、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自是不敢有丝毫怠慢。他匆匆告别当时借调工作的珠影,返回峨影,参加运动闹革命。然而,等待冯喆的是铺天盖地的大字报,他刚一入厂即被戴上“夏衍黑线人物”、“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厂里造反派的围攻和批斗。这场来势凶猛的打击,给冯喆猝不及防,当头一捧。他解放前参加的由党的“左翼”文化运动领导的“同茂”剧团的演出,还有解放前夕赴香港拍片的经历,本是他一生都引以为荣、感到自豪的历史,却在其时是非颠倒。冯喆极力申明,极力表白,极力解释,极力辩护,然而一切都是无济于事。对这些莫须有的罪名,冯喆自然是百思不得其解,他为自己极力申诉,但是给予他的是一次比一次更厉害的批斗游街,一次比一次更残酷的拳打脚踢。冯喆身陷囹圄,随时随地、随时随刻都会被失去人性的造反派招之即来,进行肉体摧残和人身凌辱。这是冯喆一生最为沉重而悲凉、凄惨而恐惧的日子,也是他始终难解郁闷而最感痛苦的日子。 此时,冯喆的妻子张光茹自然也是被作为“专演才子佳人的旧戏子”,强行送进了成都市文艺系统学习班,整天就是不断地反省自己。由于她与冯喆早在上海就已情感破裂,尤其对冯喆在调来成都之前所做出的“街头追女”一事大为愤怒,更是对他眼前的处境不但没有丝毫的同情,而且还由此产生强烈的报复意念。她由于从来没有原谅过冯喆,早已与他同地分居,甚至还向峨影厂造反派密报了冯喆和一些同事以前谈论形势的事情,结果使他招来一场装进麻袋里的毒打。冯喆的肉体在遭受摧残,他的内心在默默地流血。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曾经倾情恩爱过的妻子,会这样无情无义。 1966年到1969年,是“文革”风暴最为猛烈之时。1969年新春刚开始,省“革委会”就迅速作出决定,把整个省级文化系统单位的人员全部赶到著名的“阶级斗争教育展览馆”所在地——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也就是所谓“刘文彩庄园(“收租院”就在这里)去接受阶级斗争再教育。全班人马一千多人都进驻安仁镇中学,当时名称叫“四川省级文化系统干部毛泽东思想学习班”。一千余人全部按连队编制,集体居住在各大教室内,室内安置上下铺木床,仅留过道通行。而对那些重点管制的“专政对象”,则集中在与一般人员居住的相隔一片草坪的一排并列的大教室里,即后来称为的“红色牛棚”。当时,“专政对象”共分为三类,即“走资派”、“当权派”、“黑线人物”和“三名三高”,冯喆被列为后一类。这个学习班的活动首要任务是“天天读”,然后是没完没了的“大批判”,以及并不叫人好受的体力惩罚。在学习班里,冯喆对造反派强迫自己所干的重体力劳动,只有默默地干好,但这丝毫没有减轻对他所渴望的“精神枷锁”的解脱和人身自由的解放。《桃花扇》作为“大毒草”影片在“集中营”的大操场上放映,造反派们边看电影边振臂高呼“打倒”口号,随后,又把从剧团抄来的戏服强行给冯喆穿上,拉到街上对着高音喇叭,又是一通响彻云天的批斗口号,使冯喆的身心再一次遭受严重的摧残。 1969年的初夏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里对“重点管制对象”的历史问题和现行表现正在进行综合定论,所以令人倍感恐怖的“大逼供”全线铺开。这些“重点管制对象”,一个个被单独带走,重新进行提审,令其交待以前所谓的历史问题,过去的批斗、游街和毒打,现在升级到更加残酷的严刑逼供,穷凶极恶的造反派为了完成市革委会下达的命令和交派的任务,开始变本加厉地再一次用非人的手段和肉体折磨来试图查出“专政对象”新的线索。6月2日这一天,“集中营”院里的高音喇叭地猛地传出凶神恶煞般的声音:“冯喆,你在哪里?赶快回来!如不回来,后果自负……”这种声音反复叫嚷了十几遍,十几个专政队员来回奔跑,像是在上天入地般地搜查“逃犯”。第二天下午,造反派把大家全部集中到操场大草坪上,口气生硬地宣布说冯喆已畏罪自杀。就这样,一代著名影星自此永远消失于人间,他死亡的时间是1969年的6月2日,年仅四十八岁。 然而,拂去历史的尘埃,还其以真实的本来面目,冯喆的死因从定性的“自杀”中却出现了几处明显的疑点和破绽: 其一:冯喆在学习班里性格还较为开朗,且与大家能团结一片,“自杀”之前还在学习班和大家一起学习,丝毫没有流露出半点的厌世情绪。尽管人们都或多或少知道他自身的不幸,但从他外在的情绪上看得出来还是很乐观的,突然“自杀”来势蹊跷; 其二:据见过冯喆遗体的峨影厂的同事说,冯喆绝非上吊自杀,因为他表情从容,不是上吊死后的面部变形和突出的舌头外伸症状。后来冯喆的妹妹冯琳前往峨影参加冯喆的追悼会,一位同情冯喆的同事曾悄悄地暗示说:“你哥哥人长得很漂亮,死的也漂亮”; 其三:冯喆在死亡的头天下午曾被造反派几个头目叫去训话,至此有去无回,显而易见,冯喆的死因与这几个造反派头目有直接关系。据一个不愿透露姓名的人忍不住对冯琳说,他曾亲眼见到冯喆与造反派头目发生争执,被一气之下的头目用一个三条腿的板凳猛击后脑勺打死; 其四:冯喆在死后被伪造成上吊自杀,其现场即安排在他生前负责给学习班一千多人烧开水的茶炉房的煤堆旁,似乎符合情理,但随后又在宣布他死亡的当天下午送到火葬场马上火化,进行焚尸灭迹,以便查无凭证,死无对证。一个鲜活旺盛的生命就此销声匿迹,人世间又多了一个死不瞑目、飘散不灭的亡灵冤魂。 唉!可叹一代著名影星冯喆,他的人生悲剧正是由他的爱情悲剧所酿造,如果说夫妻两人能志同道合,在逆境中风雨同舟,共渡难关的话,冯喆也许不会过早的碧落黄泉,死于非命。“文革”中又有多少像冯喆这样的冤魂不散啊! 1978年7月13日,峨影厂举行全厂追悼会,公开为冯喆平反昭雪。 1995年在纪念世界电影诞辰100周年、中国电影诞生90周年之际,冯喆被国家文化部列为126名“中华影星”之一。 记不清是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活人是可以在活人心中死去的,而死人却可以在活人心中活着”。细品此话,不无道理,而且含义深邃。冯喆正是这样一个人,他虽然距今已经故去整整三十个春秋了,但他所主演的影片还时常放映、播出,看到围绕他的银幕形象展开的话题,足可表明广大观众、特别是五、六十年代的人们,对他引发起的深深缅怀和长久追忆。这久久挥之不去、浓郁深厚的“怀旧情结”,不仅仅只是欣赏和哀惋他昔日的银幕风采,更多的是影迷朋友对一个已故多年的著名演员有一种发自内心由衷的爱戴,这也是对一个不该过早凋谢的生命所倾注的真情表白……电影传奇:又见冯喆,那个最帅的男人电如果你问一个80后的女孩子“冯喆是谁”,她会这样回答:“冯喆?陶喆吧,他的《爱很简单》好好听哦!”,如果你问的是一个男孩子,他会告诉你,冯喆原来是一个中国乒乓球队的运动员,不过现在成了保加利亚人了。如果问的是一些1970年以前出生的,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对这个字型有些古怪的名字充满迷惑。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你稍加补充:“就是那个高营长,侯公子,羊城暗哨……”他们一定会恍然大悟:“噢,就是冯吉啊!知道知道,怎么会不记得呢?”是的,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他们或许会叫错冯喆的名字,甚至会忘记这个名字,但他们一定不会忘掉这个名字所塑造的银幕形象,不会忘掉这个当时天底下最帅的男人。周六的早晨7:15分,我准时醒了过来,打开电视,看崔永元捣鼓出来的《电影传奇》第二集《微山湖上》,这集讲的是电影《铁道游击队》的拍摄故事。在这里面,我又看到了由冯喆扮演的政委李正。这是一部明星荟萃的电影,秦怡、陈述、冯奇、曹会渠等都在里面有精彩的演出。冯喆扮演的政委不是男一号,但在为数不多的戏份中,依然闪现出逼人的风采。当初听说崔永元们在拍摄《电影传奇》的时候,我就很想知道,这部传奇是怎么介绍冯喆的。对于一个以介绍建国后老电影的系列片来说,冯喆应该是一个凄美而沉重的话题。冯喆原名冯贻吉,生于天津。上海圣约翰大学肄业。1946年入上海国泰影片公司,1948年到香港,在《恋爱之道》、《结亲》等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1950年,被一个生机勃勃的新中国所鼓舞,冯喆回到了国内,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从一个拿金条的电影明星,变成了一个拿工资的人民演员。他出演的角色,除了《铁道游击队》、《金沙江畔》《沙漠追匪记》外,影片《南征北战》中的高营长、《羊城暗哨》中的侦察员王练、《桃花扇》中的侯朝宗,尤其深入人心。这个男人,天然就有一种儒雅和倜傥,眉眼间始终闪烁出成熟男性的魅力,无论是扮演游击队政委、解放军营长这些略显粗旷的角色,还是演绎在南国旖旎风光中与女特务巧妙周旋的侦察员,在南明小朝廷的风雨飘摇中与青楼女子忧愤命运的多情公子,冯喆都拿捏得当,举手投足之间,透出来一种别人根本无法模仿的潇洒气质,那种气质,现在一些走红明星一辈子也别打算学会。80年代初,内地上映了香港电影《三笑》,让我们这些半大孩子无比痴迷,觉得陈思思扮演的秋香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性。但我们的父辈就冷静许多,虽然他们也很喜欢《三笑》,但并不认为这就是最好的中国古装电影,陈思思是最漂亮的古装美女。他们建议我们去看西安电影制片厂1963年出品的《桃花扇》。我就去看了,然后,就傻了。那里面有王丹凤的李香君,有冯喆的侯朝宗侯公子。看了这样“惊为天人”的组合,发傻也值得。美丽的东西注定要毁灭,所以悲剧才会在动人心魄的同时也层出不穷。冯喆就是一个悲剧。这个从香港归来的演员,先是在1961年从上海发配到四川,无片可拍,然后在文革风暴中,被戴上“文艺黑线的黑干将”、“特嫌分子”的大帽子,遭到厂里造反派的围攻和批斗。他想不通,他上述,他辩解,结果得到的是更多的肉体摧残和人身凌辱,甚至被装到麻袋里面毒打。1969年6月2日,造反派宣布冯喆上吊自杀。虽然他的死疑点重重,很多人更相信冯喆是被殴打致死的。但在一个失去理智的年代,这样的疑问根本没有得到破解的机会。而且,这样的破解也没有什么意义。重要的是,冯喆,真的死了,年仅48岁。每次接触到这段历史的时候,我都充满了一种遗憾和愤恨。如果冯喆当年选择留在香港,我们一定会欣赏到更多的绝世风华。但是,一个如同旭日般升起的新中国,实在太有感召力了,很少有人能抵挡的住打造一个新世界的诱惑,特别是这个新世界还是自己的祖国。于是,千千万万的冯喆们从海外归来,投身到这个新国度的科技、教育、文化、艺术、体育、国防等各个领域。他们奉献了,他们一度也收获了。但最后的结果,他们中的很多人都象冯喆、容国团一样,没有熬过那个荒诞的时代。当初吸引他们的,最终辜负了他们,而且,有时候还被堂而皇之地称为“引蛇出洞”,是“阳谋”。一想到这种辜负,我就有一种想骂人的冲动。同时也祈祷,这样的辜负不再重演,那个荒诞的时代不会再来。由于冯喆并非是《铁道游击队》中的绝对主角,所以《电影传奇》第二集《微山湖上》没有给他过多的篇幅。但我相信,一定有专门属于冯喆的一集。对于新中国老电影,这个帅男人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经典,而且,又何必要绕呢?二战结束后,曾经有人用这样一句话来纪念战士:“老战士永远不会死,只是他们的背影在慢慢地消失。”同样的话,我们也想送给这些曾经给我们带来无数快乐的演员:好的演员永远不会死,只是他们的名字在慢慢远去,慢慢流逝。流逝的是过去,永存的是角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64646.html
更多阅读
冯喆提起电影明星冯喆,由于电影界宣传的不够,再加上他个人婚姻所出现的较为复杂的原因,知晓这个名字的年轻观众大概不多。但是,只要一提到《南征北战》中的有勇有谋的“高营长”、《金沙江畔》中英勇而充满斗志的“指导员”、《羊城暗哨
一部养眼的日本电影——《大奥》昨晚,电视里介绍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矶崎新,他设计的一栋名为喜玛拉雅的现代建筑正在上海兴建。与前几日闷热天气相比,昨晚天降凉雨。看完电视专题后,随手将过去在南京买的一直没功夫看的一张名为《大
八十年代电影明星的旧貌和新颜—(60)英俊潇洒陈少泽他挺拔英气,潇洒自如,饰演《保密局的枪声》少校副官后,观众都对他扬起无限的崇拜和敬仰,红遍大江南北,成为一代人的偶像。从艺三十多年来,在舞台和银幕上塑造了众多生动角色。今天风采依
八十年代电影明星的旧貌和新颜——(001)“小花”陈冲她凭《小花》一炮走红,红遍大江南北。正当她演艺事业红极一时,断然谢幕,远渡重洋,赴美求学,经历艰难困境打入好莱坞。闯荡30余年,奠定了自己在好莱坞的地位。她曾多次作为颁奖嘉宾出席奥
中国电影明星---庞学勤。庞学勤是五、六十年代活跃于中国影坛上的一位独具风貌的“正派小生”。出生于江苏省阜东县东坎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里。1944年,他15岁时投身革命,曾随军南下,挺进大别山,参加过淮海战役。他在部队当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