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万世居座落在深圳市龙岗区坪山街道大万路33号坪坏社区西南的客家村,为古堡式客家围龙屋建筑。建于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规模宏大,占地1.5万平方米。平面呈方形,四角建有炮楼,正面有大六楼,均为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廊相通。围龙屋大门向南,门楼上塑有“大万世居”4个大字。大门前为禾坪,再前是月形池塘,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
大万世居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保留了客家人的许多珍贵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身临其中,让人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体验到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可以说它承载的是一部客家近代史,是展现客家文化的生动的活化石。对了解客家民族及其源流和民族迁徒史有重大价值。曾居住着100多户人家,具有250多年的历史,由于围屋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大万世居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
大万世居是曾姓客人的祖先曾端义(宝安古代客家先贤,诰授儒林郎,正六品官)于清代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创建的,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传说,1763年,当传公(端义公的后代)决定在此立祠和建筑世居时,便请来风水先生对这片地方作风水鉴定后,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理由是:东有沙墩陂,水流汩汩;南有青龙白虎山;前面是一望无际的平原,土地肥沃,正是开垦良田、勤劳致富的宝地。于是,传公同意了!那时,风水先生向站在旁边的光斗(传公的儿子)问:“光斗,你看世居的名称怎样?”光斗马上回答:“大万世居!”传公说:“好,一言为定!”同时,在世居庭院进大门的右侧挖了一口井,取名龙井。两百多年来,龙井从不枯竭,见证着大万世居的沧桑。据族谱记载曾氏原籍中原武城,明永乐初年迁至江西吉安永丰吉阳村,后迁福建汀州 宁化县石壁村,继迁广东潮洲海阳县,再迁兴宁,至十三世简辉公始迁坪山,十五世周公时,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兴建大万世居。自此,曾氏家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居乐业。
“大万世居”四个阳文大字赫然醒目。门上飞檐高挑,门额浮雕上的各式人物、飞禽花鸟雕画得栩栩如生。围屋有内、外两重围墙,外墙俗称大墙,用泥沙、石灰和大石夯建成,内外墙四角都有3层高的楼阁。这种城堡式“宝斗”形的建筑是客家人抵御外侵、防盗的实用主义建筑思想的体现,墙上古旧的枪眼,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客家人沧桑的历史。
天空中有只热气球飞过,印证着两个时代的并存。。。。
现代建筑与老式围屋的搭配。。。
前院墙的斑驳。。。
半月形风水塘。。。
迟开的莲花。。。
莲满月塘。。。
左侧门。。。
省文物保护单位的铭牌。。。
牛气的大万世居门牌。。。
正屋的第一进,也就是大围屋内两层的主角建筑.
进门后的左侧巷
右侧巷
“燕翼诒谋”牌匾,比喻能庇佑造福后代的祖先。
典出《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
在传统启蒙读本《幼学琼林》的卷二“祖孙父子类”中,转化为“燕翼诒谋,乃称裕后之祖。”
内屋顶上的壁画,有修缮过的痕迹。。。
正屋祠堂。。。
追远堂
大万世居的缩影模型。。。
祠堂外景。。。
后墙,可能拍到这的人比较少吧,我是绕了个很大圈子才到后面的。。。
还是后墙。。。
中间倒了一块。。。
侧面小直巷。。。
靠近后院墙的内巷。。。
如今的大万世居已刻录成客家民俗文化展览馆了,这是一些在一些房屋中的客家人迁徙路线图。
其二
其三
文物专家的考察脚印。
深圳市委常委李意珍,副市长李铭的脚印。
李铭的脚印。
大万世居的开基祖曾端义。
即将开业的客家民俗文化一条街就建在围屋内。
开井之一
长方形的开井
正门牌楼的屋脊,苍劲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