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国家话剧院推出的全明星阵容话剧《四世同堂》在天桥剧场火热上演中,笔者有幸在昨日邀请全家人一起来观看这篇老舍先生的大作。但稍有遗憾的是,在舞台上呈现出的作品与我心目中的《四世同堂》差距之大超出了我的想象。再加上之前杂志、宣传册、海报和创纪录的天价票等等因素,使我对这部戏的某些方面产生了极大的不满情绪。在不理智的情况下我说出了:“《四世同堂》,老舍。作品和作者名称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这样一句话。在和一位前辈交流后,我觉得还是应该心平气和,详详细细地说一说为什么我会对这部作品有这么大的不满。
雷恪生、黄磊、朱媛媛、辛柏青、秦海璐、孙红雷等全明星阵容,光凭这点就足以让很多人激动不已了。我倒不是单纯因为他们是(电视剧)明星而激动,但也不可否认,这老几位当中的一个或几个名字可以说伴随了中国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我就说说我的感受:不提雷老爷子在《雷雨》、《大宅门》的精彩演绎,就是最近创极限的三天三地三场不同话剧演出,就已然令人肃然起敬;黄磊的歌曲《背影》《再别再别康桥》,还有电视剧《人间四月天》《橘子红了》等戏,简直可以说陪伴了我的整个中学生涯。朱媛媛,不必说了,一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让多少小老百姓看到了生活的智慧,平添了生存的勇气;辛柏青、秦海璐,一直被我戏称为国话的舞台夫妻;孙红雷,知道他倒不是因为最近的《潜伏》,而是因为中学时期抱着收音机听到的《居里夫人》(前一段时间又听到当年饰演居里家女佣的周玲在《这是最后的斗争》又名《大过年》里的声音,感慨良多,但这是题外话了)。除此之外,再加上老舍先生、田沁鑫、“台湾首演盛况空前”、“全国巡演一票难求”……吊足了观众的胃口。
……
我说这些的目的是想说明我对于话剧、对于《四世同堂》、对于老舍先生、对于这部戏的演职人员都是有感情的。
下面是正文:
--------------------------------------------------------------------------
看完话剧《四世同堂》,我有些糊涂了:这还是老舍先生笔下的那部《四世同堂》吗?这还是广大观众心目中熟悉的那部《四世同堂》吗?
既然是改编自老舍先生的原著作品,至少应该是忠实于作者原著的。这个忠实主要是三方面:剧情、人物、作者意图。而作为一部戏剧作品,首先应当在相对忠实于原著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完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表达。在人物方面,由于人物众多,可以作出部分次要人物的删减,有必要时可以把多个次要人物的剧情合并到一个人身上,但主要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一定要完整展现。但现在的结果是,全剧的前两幕,剧情几乎是围绕着冠家展开的,以冠晓荷的跑官开始逐步展开剧情,再以冠晓荷的出卖引出钱家。祁家和城市平民阶层,着墨甚少。到了第三幕,冠家的戏突然变得虎头蛇尾起来,冠家两位主角的结局交代不清,而很多之前几乎没有交代的人物都纷纷出场亮相,急匆匆地展开人物性格,打追光、煽情,以死告终。三个小时的戏,感觉前半段很多时间都花费在冠、赤、菊等人身上,而且噱头戏居多,打打闹闹大喊大叫的戏居多,表现人物心理的少。前两幕拖沓的节奏导致的后果就是第三幕的任务变得极其繁重:之前几乎没有出场的天佑、小妞子、小文、小文太不得不匆匆上场展开人物心理,然后赴死,而这时很多观众还不知道他们究竟是谁。之前没能充分展开心理的瑞宣、韵梅也加入了进来;再加上需要结尾的冠、赤、桐、高弟、招弟、钱先生……在这样匆忙且任务繁重的情况下,所有的问题都在第三幕集体暴露了。但这不是第三幕的错。一部戏下来,怎么能够从头到尾都看得人糊里糊涂的?故事开头时人物自报家门了吗?还是说书人介绍出来的?难道只是凭旁人的只言片语带出来就可以了?还是期待观众都是读过原著、看过电视剧、买过节目单的?人物做到主次分明,有头有尾吗?主要人物的性格都充分展开了吗?故事情节交代清楚了吗?
友人说“老北京各色人等在乱世中的人性展现”是老舍先生在这部作品里想要表达的主题,导演在这个主题上的表达是正确的。但我还是有一肚子话要说。
我认为,对于一部经典作品的评价,是见仁见智的,这也正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三教九流老老少少都能从中汲取不同的营养,得到不同的感悟。任何对于作品的解读,都只能说是一家之言,甚至即便是作者本人的解读也是如此。“老北京各色人等在乱世中的人性展现”这个切入角度确实很精彩,也绝对是正确的。但是这种人性的展现绝对是应该依托于精彩缜密的故事和令人信服的角色身上的。老百姓进剧场,看的是“戏”和“细”!没有完整的故事,没有真实丰满可信的人物,一切思想表达都只能是空谈。如果整部戏仅仅是为了表达“老北京各色人等在乱世中的人性展现”这个主题的话,很多做法确实就好理解了:怪不得冠家成了主角,因为冠家人性中的自私自利展现的尤为深刻。但不要忘了,在乱世中的人性展现,也可以说是乱世中人性的转变。没有之前的铺垫,何来转变?钱先生、瑞宣、祁老先生等等,每一个人在八年抗战中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思想转变,这些精彩的思想转变在哪里?
总结起来我的看法就是,由于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的本末倒置,导致了情节取舍时没有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没有把主要人物突出出来。从而倒置第一二幕节奏拖沓,第三幕任务繁重。而为了在第三幕为故事收尾,很多“新”人物看得观众莫名其妙,糊里糊涂。人物不明不白地来,不明不白地走,祁老爷子不明不白地过了一个八十大寿。
当然,这部戏也有不少亮点。听着冠、赤讲述着他们的人生哲学,不知多少观众在此时如坐针毡,因为那正是他们刚刚在剧场大厅里做的事情。我也不例外。同时我也感到,这部戏实在是上演的有些晚了,想做个不随波逐流的人,太难了……还有第三幕时,小崔、桐、冠、祁老二、高弟在洋车上,最后赴死的一场戏。这才是精彩的舞台呈现,节奏快,信息量大,且表现力极强。
全剧观众反应最强烈的地方,莫过于大赤包关于“房价”时事评论一般的台词。但我还是忍不住要泼些冷水。不是说一部戏不能有这类叫好,但是作为国家级院团不能满足于此,毕竟太廉价了。
脑子很乱,想说的话很多,先写到这里吧。但愿我把我的意思表达清楚了,也愿能有更多观众关注《四世同堂》,关注老舍先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