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左右史、逸史、外史等详解 正史野史

正史
十二本纪入口三十世家入口《史记》五体之一七十列传入

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熟读,深沉有得,然后可读诸纪、传、世家;读纪、传、世家若不得其解,仍须从《自序》中求得。

《史记》全译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下)

《史记》全译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史记》全译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上)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560008513_1_15.html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注:
司马谈做了太史公。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缀集历史书籍及国家收藏的档案文献。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父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父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禁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父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阴阳六家的分析精辟透彻,入木三分,指陈得失,有若案断,虽历百世而无可比拟。

太史公从师唐都学习天文,从师杨何学习《易经》,从师黄子学习道家理论。

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者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阴阳、儒、墨、名、法和道德六家的要旨说:
《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家都是致力于如何达到太平治世的学派,只是他们所遵循依从的学说不是一个路子,有的显明,有的不显明罢了。

阅读:《史记》全译 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上)详细写到:我曾经在私下里研究过阴阳之术,发现它注重吉凶祸福的预兆,禁忌避讳很多,使人受到束缚并多有所畏惧,但阴阳家关于一年四季运行顺序的道理,是不可丢弃的。

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气力却很少功效,因此该学派的主张难以完全遵从;然而它所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则是不可改变的。墨家俭啬而难以依遵,因此该派的主张不能全部遵循,但它关于强本节用的主张,则是不可废弃的。

法家主张严刑峻法却刻薄寡恩,但它辨正君臣上下名分的主张,则是不可更改的。名家使人受约束而容易失去真实性;但它辩正名与实的关系,则是不能不认真察考的。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行动合乎无形之“道”,使万物丰足。道家之术是依据阴阳家关于四时运行顺序之说,吸收儒墨两家之长,撮取名、法两家之精要,随着时势的发展而发展,顺应事物的变化,树立良好风俗,应用于人事,无不适宜,意旨简约扼要而容易掌握,用力少而功效多。儒家则不是这样。他们认为君主是天下人的表率,君主倡导,臣下应和,君主先行,臣下随从。这样一来,君主劳累而臣下却得安逸。至于大道的要旨,是舍弃刚强与贪欲,去掉聪明智慧,将这些放置一边而用智术治理天下。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身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身体和精神受到扰乱,不得安宁,却想要与天地共长久,则是从未听说过的事。

阴阳家认为四时、八位、十二度和二十四节气各有一套宜、忌规定,顺应它就会昌盛,违背它不死则亡。这未必是对的,所以说阴阳家“使人受束缚而多所畏惧”。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重要规律,不顺应它就无法制定天下纲纪,所以说“四时的运行是不能舍弃的”。
儒家以《诗》、《书》、《易》、《礼》、《春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至于序列君臣父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改变它的。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谈论他们的品德行为说:“堂口三尺高,堂下土阶只有三层,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用陶簋吃饭,用陶铏喝汤,吃的是糙米粗饭和藜藿做的野菜羹。夏天穿葛布衣,冬天穿鹿皮裘”。墨家为死者送葬只做一副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恸哭而不能尽诉其哀痛。教民丧礼,必须以此为万民的统一标准。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那贵*尊卑就没有区别了。世代不同,时势变化,人们所做的事业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墨家“俭啬而难以遵从。”墨家学说的要旨强本节用,则是人人丰足,家家富裕之道。这是墨子学说的长处,即使百家学说也是不能废弃它的。
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那么亲亲属、尊长上的恩爱关系就断绝了。这些可作为一时之计来施行,却不可长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刻薄寡恩”。至于说到法家使君主尊贵,使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职分明确,不得相互逾越的主张,即使百家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刻细烦琐,纠缠不清,使人不能反求其意,一切决取于概念名称却失弃了一般常理,所以说它“使人受约束而容易丧失真实性”。至于循名责实,要求名称与实际进行比较验证,这是不可不予以认真考察的。
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幽深微妙,难以明白通晓。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应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以为度,要根据万物之形各成其度而与之相合。所以说“圣人的思想和业绩之所以不可磨灭,就在于能够顺应时势的变化。虚无是道的永恒规律,顺天应人是国君治国理民的纲要”。群臣一齐来到面前,君主应让他们各自明确自己的职分。其实际情况符合其言论名声者,叫做“端”;实际情况不符合其言论声名者,叫做“窾”。不听信“窾言”即空话,*邪就不会产生,贤与不肖自然分清,黑白也就分明。问题在于想不想运用,只要肯运用,什么事办不成呢。这样才会合乎大道,一派混混冥冥的境界。光辉照耀天下,重又返归于无名。大凡人活着是因为有精神,而精神又寄托于形体。精神过度使用就会衰竭,形体过度劳累就会疲惫,形、神分离就会死亡。死去的人不能复生,神、形分离便不能重新结合在一起,所以圣人重视这个问题。由此看来,精神是人生命的根本,形体是生命的依托。不先安定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却侈谈“我有办法治理天下”,凭借的又是什么呢?
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我们想知道“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春秋》呢?”

《易》载述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所以在说明变化方面见长;《礼》规范人伦,所以在行事方面见长;《书》记述先王事迹,所以在政治方面见长;《诗》记山川溪谷、禽兽草木,牝牡雌雄,所以在风土人情方面见长;《乐》是论述音乐立人的经典,所以在和谐方面见长;《春秋》论辨是非,所以在治人方面见长。

由此可见《礼》是用来节制约束人的,《乐》是用来诱发人心平和的,《书》是来述说政事的,《诗》是用来表达情意的,《易》是用来讲变化的,《春秋》是用来论述道义的。平定乱世,使之复归正道,没有什么著作比《春秋》更切近有效。

《春秋》不过数万字,而其要旨就有数千条。万物的离散聚合都在《春秋》之中。在《春秋》一书中,记载弑君事件三十六起被灭亡的国家五十二个,诸侯出奔逃亡不能保其国家的数不胜数

考察其变乱败亡的原因,都是丢掉了作为立国立身根本的春秋大义。所以《易》中讲‘失之毫厘,差以千里。’说‘臣弑君,子弑父,并非一朝一夕的缘故,其发展渐进已是很久了’。因此,做国君的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是谗佞之徒站在面前也看不见,*贼之臣紧跟在后面也不会发觉。

做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否则就只会株守常规之事却不懂得因事制宜,遇到突发事件则不知如何灵活对待。做人君、人父若不通晓《春秋》的要义,必定会蒙受首恶之名。

做人臣、人子如不通晓《春秋》要义,必定会陷于篡位杀上而被诛伐的境地,并蒙死罪之名。其实他们都认为是好事而去做,只因为不懂得《春秋》大义,而蒙受史家口诛笔伐的不实之言却不敢推卸罪名。如不明了礼义的要旨,就会弄到君不象君,臣不象臣,父不象父,子不象子的地步。君不象君,就会被臣下干犯,臣不象臣就会被诛杀,父不象父就会昏聩无道,子不象子就会忤逆不孝。这四种恶行,是天下最大的罪过。把天下最大的罪过加在他身上,也只得接受而不敢推卸。所以《春秋》这部经典是礼义根本之所在。礼是禁绝坏事于发生之前,法规施行于坏事发生之后;法施行的作用显而易见,而礼禁绝的作用却隐而难知。”

这里还讲述了:

从前黄帝以天为法,以地为则,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明帝王先后相继,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因觉自己不能胜其任而不悦;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万世流传。作《五帝本纪》第一
大禹治水之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际,恩德流传后世;夏桀荒淫骄横,于是被放逐鸣条。作《夏本纪》第二
契建立商国,传到成汤;太甲被放逐居桐地改过反善,阿衡功德隆盛;武丁得有傅说辅佐,才被称为高宗;帝辛沉湎无道,诸侯不再进贡。作《殷本纪》第三
弃发明种谷,西伯姬昌时功德隆盛;武王在牧野伐纣,安抚天下百姓;幽王、厉王昏暴淫乱,丧失了丰、镐二京;王室衰败直至赧王,洛邑断绝了周室宗庙的祭祀。作《周本纪》第四
秦的祖先伯翳,曾经辅佐大禹;秦穆公思及君义,祭悼秦国在殽战死的将士;穆公死后以活人殉葬,《黄鸟》一诗诉其哀伤;昭襄王开创了帝业。作《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即位,兼并了六国,销毁兵器,铸为钟鐻,希望干戈止息,尊号称为皇帝,耀武扬威,专凭暴力,秦二世承受国运,子婴投降做了俘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朝丧失王道,豪杰并起造反;项梁开创反秦大业,项羽接续;项羽杀了庆子冠军宋义,解救了赵国,诸侯拥立他;可他诛杀子婴,背弃义帝怀王,天下都责难他。作《项羽本纪》第七
项羽残酷暴虐,汉王建功施德;发愤于蜀、汉,率军北还平定三秦;诛灭项羽建立帝业,天下安定,又改革制度,更易风俗。作《高祖本纪》第八
惠帝早逝,诸吕用事使百姓不悦;吕后提高吕禄、吕产的地位,加强他们的权力,诸侯图谋剪除他们;吕后杀害赵隐王,又囚杀赵幽王刘友,朝中大臣疑惧,终于导致吕氏宗族覆灭之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朝初建,惠帝死后帝位继承人不明,众臣迎立代王刘恒即位,天下心服;文帝废除肉刑,开通水陆要道,博施恩惠,死后被称为太宗。作《孝文本纪》第十
诸侯王骄横放肆,吴王率先叛乱,朝廷派兵讨伐,叛乱七国先后伏罪,天下安定,太平富裕。作《孝景本纪》第十一。

请您慢慢细读......。

详解什么是正史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723570101gx6c.html

1. 指《史记》、《汉书》等以帝王本纪为纲的纪传体史书。清乾隆年间诏定二十四史为正史,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隋书·经籍志二》:“今依其世代,聚而编之,以备正史。”清冯桂芬《<明纪>序》:“史家分纪传、编年二体,而纪传为正史。”胡适《论短篇小说》:“又如《水浒传》所记宋江等三十六人是正史所有的事实。”2.有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的。参见《明史·艺文志》。3. 考订历史。王绩《游北山赋》:“察俗删诗,依经正史。”4.正史通常由下一个朝代修订。

正史是指《史记》、《汉书》等记传史书以帝王传记为纲领并且由宫廷史官记录的有别于民间野史的中国史书。

始见于南朝梁阮孝绪《正史削繁》。《隋书·经籍志》将《史记》、《汉书》等以帝王传记为纲的纪传体史书列为正史,居史部书之首位。《明史·艺文志》又以纪传、编年二体,并称正史。清乾隆年间的《四库全书》,确定《史记》至明史的24部正统的纪传体史书为正史(见二十四史),并确定凡不经皇帝批准的不得列入。

正史”一名,到唐修《隋书·经籍志》时才正式设立。是历朝历代从维护统治者的利益,巩固封建政权的立场出发,依据规定而著的史书。包括24种纪传体史书,诸如《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等。
别史”是正史的别支,即官定正史以外的史书。其实正史与别史并无性质上和价值上的区别,只是正史是经过命令规定,而别史是未经命令规定而已。
杂史”起源很早,但正式列有杂史这一门,是跟正史正式设立同时期的。所谓杂史是指其体例、内容都不如正史、别史那样严谨完整的史书。它与纪、传、表、志俱全的正史和关系一代大政的别史都有不同。它是异体杂记,是不受体例拘束的又一种体裁的史书。
野史是指私人撰述的史书。如《唐·艺文志》所载的《大和野史》,宋郑樵《通志》所载的龙衮的《江南野史》等。
“稗史”也就是小说,如元人仇远的《稗史》、《汉武帝内传》等。 [bài代]


1921年,北洋军阀政府又增新元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了二十六史

正史往往带有国家意志和民族的情绪夹杂在里面,当时代或者后代往往曲笔或忌讳一些字句,所以对待正史有必要看其他如别史、杂史加以认证,否则难免以管窥豹,不得其真。正史官方史书有:二十四史 二十五史二十六史1史记西汉司马迁130卷—— 史记之前记录历史是分:编年体编年体是按照年代讲述历史的。如:《春秋》《左传》。另外一类就是:国别体。是按照国家来记载历史的。如:《国语》《战国策》。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是按照人物来记述的历史。二十四史除史记以后都是按照纪传体的断代史记述的。一个年代,一个年代记述的。史记和其它史书不一样。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6723570100af0w.html2汉书东汉班固100卷3后汉书南朝范晔120卷4三国志西晋陈寿65卷5晋书唐朝房玄龄等 130卷6宋书南朝梁沈约100卷7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59卷8梁书唐朝姚思廉56卷9陈书唐朝姚思廉 36卷10魏书北齐魏收114卷11北齐书唐朝李百药50卷12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50卷13隋书唐魏征等 85卷14南史唐李延寿80卷15 北史 唐 李延寿 100卷16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200卷17新唐书宋朝欧阳修、宋祁225卷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50卷19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74卷20宋史元脱脱等 496卷21 辽史 元 脱脱等 116卷22 金史 元 脱脱等 135卷23元史明朝宋濂等 210卷24 新元史 民国 柯邵忞 257卷25明史清朝张廷玉等 332卷详解什么是野史?正史野史的区别就在于:正史为统治者服务,野史为欲全面了解历史的人服务;正史为统治者歌功颂德,野史要揭伤疤;把正史和野史揉合在一起,就会看到立体的历史。

野史应包括秘史,外史,艳史,逸事,杂录,记事等,总之,正史未记载而涉及到历史事件独立文字,都应称为野史。
秘史:旧指未向世人公开的内部秘密历史,也指对个人私生活的记叙,多是统治阶级腐朽的生活,指未经人道、不为人知的事迹。亦用作书名。如:《蒙古秘史》。外史:外史,指野史、杂史和以描写人物为主的旧小说之类。如《儒林外史》。艳史:旧指关于男女爱情的故事。如: 唐明皇 与 杨贵妃 有一段哀感动人的艳史。逸事:世人不大知道的关于某人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课堂上老师讲了几则关于鲁迅先生的逸事,很开眼界|这是一部记述名人逸事的书。杂录:文学杂文集。记事:记录古今所发生的重大事件。

记录君主行为;记录军国大事

“《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 唐 权德舆 《洪州西山风雨池记》:“春秋时,国有史氏,君举必书。 德舆 从事於公,记事之徒也。”泛指记录事情。如:记事本。
详解什么是稗史?稗[bài代]
稗史最初是个史学概念,指不同于正史、记录闾巷旧闻的史籍类型,其内容、体例与地位等与早期的“小说”类似,人们以“稗史”指称“小说”,遂成文学概念。从史学概念到文学概念的转变反映了一种“以小说为正史之余”的小说观念。“稗史”一词本身即由稗官解释为小官生发而来。自《汉志》断言“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以来,“稗官”遂成了“小说”的代名词。可知“小说”与“书”、“诗”、“箴”、“谏”等文体一样,肩负着使王者“过则正之,失则改之”的使命。关于“稗官”的解释,或以为乃天子之士,或以为即周官中的土训、诵训、训方氏与汉代的待诏臣、方士侍郎之类,其职能是专为王者诵说远古传闻之事和九州风俗地理、地慝方慝以及修仙养生之术。无论取何种意义,“稗官”只是一个概称,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官职名,从其职责来看,“稗官”其实相当于“史”,只不过与左史、右史等专记王者言行者不同,他们记录的是闾巷旧闻与民俗风情等“街谈巷语、道听途说”。稗史,中国古代史书分类名目之一,指记录民间风俗及琐细事迹的史书,其中常夹杂一些传闻之辞。早期的“小说”与“稗史”在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有太多重合之处,使得后人在很长时问里小说与稗史不分,并形成了“小说为正史之余(亦即稗史)”的小说观念,不少作者更是直接以“稗史”、“野史”“逸史”、“外史”等语词标题,标榜小说的史余身份,如《呼春稗史》、《绣榻野史》、《禅真逸史》、《儒林外史》等等,不胜枚举。明熊大木《大宋武穆王演义序》认为“稗官野史实记正史之未备”,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则说得更为具体:小说者,正史之馀也。《庄》、《列》所载化人、佝偻丈人,昔事不列于史;《穆天子》、《四公传》、《吴越春秋》,皆小说之类也。《开元遗事》、《红线》、《无双》、《香丸》、《隐娘》诸传,《睽车》、《夷坚》各志,名为小说,而其文雅顺,闾阎罕能道之。到了清代,将小说与稗史等同并列,视其为正史之余的小说观念已经相当普及,几乎成为共识。
《汉书·艺文志》颜师古注引如淳语说:“细米为稗。街谈巷说,其细碎之言也,王者欲知闾巷风俗,故立稗官使称说之。”稗官所记之遗闻琐事或当代见闻便是“稗史”。延至后世,随着稗官之职的撤销,出现了私人所撰写的记载琐闻逸事、里巷风俗之作,也被视为“稗史”。元代仇远有《稗史》一卷;明代陈第所编《世善堂书目》中有“稗史杂记”类,商溶编刻的《稗海》一书,收录了74部稗史;清代章学诚《史籍考》中列有“稗史”类,潘永因编有《宋稗类钞》;近人徐珂续作有《清稗类钞》。稗史与野史相近,有人以稗史统野史,也有人以野史包稗史,还有人认为二者无实质区别。“稗史”作为“小说”的代名词,“稗史”一词频频出现于早期小说史与文学史等著述中,如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云“寓讥弹于稗史者,晋唐已有,而明为盛,尤在人情小说中”,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认为“(《搜神记》)坦迤,似准陈寿,而事则怪;稗史之开山也”, 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说“我国古代的稗史、志怪小说如《吴越春秋》、《搜神记》、《补江总白猿传》等,都写过白猿成精作怪的故事”。在近、现代时期的文学史料与著述中,以“稗史”指称“小说”实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然而“稗史”的本义如何?“稗史”为何能指称“小说”?以“稗史”指代“小说”反映了人们怎样的小说观念?这一系列的疑惑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解答。本文试图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稗史”最初是作为史学概念出现的。以“稗”名史者,较早见于宋耐庵《靖康稗史》,嗣后有元徐显《稗史集传》、仇远《稗史》、明王垠《稗史汇编》、孙继芳《矶园稗史》、黄昌龄《稗乘》、商濬《稗海》、清留云居士《明季稗史汇编》、宋起凤《稗史》、汤用中《翼期稗编》、佚名《明末稗史钞》、佚名《甲乙稗史》、潘永因《宋稗类钞》、民国徐珂《清稗类钞》、陆保培《满清稗史》等。“稗史”最初是一个史学概念,指的是一种记载间巷旧闻与民俗风情的史籍类型。它的史料来源、叙述体制与作者身份均不同于官修正史,故地位低下,但有一定的文献价值,可以“为正史之助”。“稗史”的这些特征与早期的“小说”(“稗官”)在具体内容、价值功能与身份地位等方面非常类似,故人们常称小说为稗史。详解什么是左史右史?“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汉书艺文志》说“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所谓言与事分别言之,机械地说“左史记言”这个“言”就是指的《尚书》,“右史记事”的“事”为《春秋》。也有人将左、右二字颠倒起来即左史记事,右史记言。不管怎样这种把言与事截然分开的做法过于拘泥。实际上《尚书》不仅记言也有史实。在唐朝刘知几的《史通》里把史论分为六体其中便有《尚书》 这也充分证明了《尚书》中言论和史实是并存的。 
《尚书》和《春秋》,一为记言,一为记事。言事分记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古代史官分工之细。史官不同,职责各异。其二,与当时的书写工具有关。在书写工具还相当简陋的情况下,只能以简要为主。其三,更重要的是,与史学发展的自身规律有关。在《尚书》和《春秋》的时代,尽管人们已意识到社会历史的变化,然而,像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那样纵览古今、包举宇内的宏阔壮伟的历史观还未形成,因此,它局限了史家审视历史的广度和深度,结果只能是“各照隅隙,鲜观衢路”,出现了言事分记的现象。无论是《尚书》或《春秋》,单一的记言或记事,二者共同的缺陷就是忽视了历史发展的主体——人。详解什么是逸史?是指散失、隐没史籍正史以外的史事。唐 刘知几 《史通·古今正史》:“ 鸿 始以景明之初,求诸国逸史,逮正始元年,鸠集稽备。” 清 平步青《霞外攟屑·诗话·赵高》:“阅古逸史,载赵高 为 赵 之公子,抱忠义之性,自宫,隐 秦 宫中,为 赵 报讎。” 郁达夫《和李西浪<让画诗>原韵》:“留得艺人真逸史,大风堂下海扬尘。”又唐·卢氏有传奇志怪小说集名《逸史》。

中华逸史最新章节(而山),中华逸史全文阅读-17K小说网

详解什么是外史?外史正史相对,人物多是虚构或是民间传说,与历史人物没有关联。1.古代官名。掌管宣布京畿以外地区的王令、四方地志等。《周礼·春官·大宗伯》:“外史,掌书外令,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宋陈亮 《三国纪年序》:“自当时之诸侯,国各有史,一言一动,罔不毕载。故四方之志,外史掌之。”清黄遵宪 《三哀诗》:“我已外史达,人实高阁置。”2. 指稗史及某些旧小说。如旧题汉黄宪的《天禄阁外史》、清吴敬梓 的《儒林外史》。3. 旧时文人常用作别号。如元张雨称句曲外史, 清恽格称白云外史。史书_百度百科

二十四史全译过程和二十五史与二十…

学习二十四史(概述)1

白话二十四史在线全文阅读

阅读二十四史有十表、八书、十二本纪(相当于目录)、三十世家(需要细致阅读)、

七十列传(也可以便于理解历史)。

《史记》中的人物传记分三类,本纪、世家、列传。这是按传主的地位和影响划分的。帝王的行事关系到全国的政局,对后代政治也有很大影响,是立国之本,故其传记称“本纪”。《史记》中有十二篇“本纪”。王侯是一个地区的实际统治者,世代保有其国,对全国政局有一定的影响,故其传记称“世家”。《史记》中有三十篇“世家”。列传则是为人臣及各方面的代表人物立传,如《滑稽列传》《游侠列传》等,《史记》有“列传”七十篇。,表10篇,“十表”有“世表”、“年表”、“月表”三种。它们是按朝代的顺序,把历史分成若干阶段,再分别按世代、年、月写成简明的大事记,也是全书叙事的联络和补充。书(记经济、天文、历法、礼乐等方面的情况)8篇

但这仅仅是一个大略的划分,对于某些历史人物,作者有他的特殊考虑。例如项羽,他并未统一天下称帝,但作者高度评价了他在反秦斗争中的领导作用,说:“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所以将他列入本纪,可算一个特例。陈涉则是又一个特例,他出身低微,是所谓“瓮牖绳枢之子,隶之人”,起义后虽自立为王,但为时仅六个月。之所以列入世家,是因为在秦王朝的严密统治下首先发难,的确是非常之功。司马迁在这篇传记的最后写道:“陈胜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卒亡秦,由涉首事也。”尤其意味深长的是,他在传后全文引用了贾谊的《过秦论》来代替自己下赞文。这种不寻常的做法,更足以说明司马迁所看重的是功业,而不以成败论英雄。后来班固写《汉书》,几乎完全照搬《史记·陈涉世家》原文,并去掉“世家”的名称,将陈涉与项籍合为一传,为“列传第一”,其贬抑之意不言自明。史家对历史人物态度之不同,于此可见一斑。

《史记》全译十二本纪目录《史记》全译五帝本纪第一(上)《史记》全译五帝本纪第一(下)《史记》全译夏本纪第二(上)《史记》全译夏本纪第二(下)《史记》全译殷本纪第三(上)《史记》全译殷本纪第三(下)《史记》全译周本纪第四(上)《史记》全译周本纪第四(中)《史记》全译周本纪第四(下)《史记》全译秦本纪第五(上)《史记》全译秦本纪第五(中)《史记》全译秦本纪第五(下)《史记》全译秦始皇本纪第六(一)《史记》全译秦始皇本纪第六(二)《史记》全译秦始皇本纪第六(三)《史记》全译秦始皇本纪第六(四)《史记》全译项羽本纪第七(上)《史记》全译项羽本纪第七(中)《史记》全译项羽本纪第七(下)《史记》全译高祖本纪第八(上)《史记》全译高祖本纪第八(中)《史记》全译高祖本纪第八(下)《史记》全译吕太后本纪第九(上)《史记》全译吕太后本纪第九(下)《史记》全译孝文本纪第十(上)《史记》全译孝文本纪第十(下)《史记》全译孝景本纪第十一《史记》全译孝武本纪第十二(上)《史记》全译孝武本纪第十二(下)

《史记》今译三十世家目录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下)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上)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下)史记·齐太公世家第二(上)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下)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上)史记·燕召公世家第四史记·管蔡世家第五史记·陈杞世家第六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史记·宋微子世家第八史记·晋世家第九(下)史记·晋世家第九(上)史记·楚世家第十(下)史记·楚世家第十(中)史记·楚世家第十(上)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下)史记·郑世家第十二(上)史记·赵世家第十三(下)史记·赵世家第十三(中)史记·赵世家第十三(上)史记·魏世家第十四(下)史记·魏世家第十四(上)史记·韩世家第十五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下)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中)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上)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下)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上)史记·陈涉世家第十八史记·外戚世家第十九史记·楚元王世家第二十史记·荆燕世家第二十一史记·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史记·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三史记·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史记·留侯世家第二十五史记·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史记·绛侯周勃世家第二十七史记·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史记·五宗世家二十九史记·三王世家第三十

《史记》七十列传全译,共1000页,100多万字。
http://www.ht88.com/downinfo/46785.html
目  录

《史记》全译七十列传目录(从下而上)

《史记》全译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下)《史记》全译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中)《史记》全译太史公自序第七十(上)《史记》全译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下)《史记》全译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中)《史记》全译货殖列传第六十九(上)《史记》全译龟策列传第六十八(下)《史记》全译龟策列传第六十八(中)《史记》全译龟策列传第六十八(上)《史记》全译 日者列传第六十七《史记》全译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下)《史记》全译滑稽列传第六十六(上)《史记》全译 佞幸列传第六十五《史记》全译 游侠列传第六十四《史记》全译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下)《史记》全译大宛列传第六十三(上)《史记》全译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下)《史记》全译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中)《史记》全译酷吏列传第六十二(上)《史记》全译 儒林列传第六十一《史记》全译 汲郑列传第六十《史记》全译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史记》全译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下)《史记》全译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上)《史记》全译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五)《史记》全译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四)《史记》全译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三)《史记》全译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二)《史记》全译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一)《史记》全译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史记》全译 朝鲜列传第五十五《史记》全译 东越列传第五十四《史记》全译 南越列传第五十三《史记》全译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下)《史记》全译平津侯主父列传第五十二(上)《史记》全译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下)《史记》全译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上)《史记》全译匈奴列传第五十(下)《史记》全译匈奴列传第五十(上)《史记》全译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史记》全译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史记》全译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下)《史记》全译魏其武安侯列传第四十七(上)《史记》全译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上)《史记》全译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上)《史记》全译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下)《史记》全译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上)《史记》全译田叔列传第四十四《史记》全译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史记》全译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史记》全译袁盎晁错列传第四十一《史记》全译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史记》全译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史记》全译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史记》全译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史记》全译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史记》全译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下)《史记》全译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上)《史记》全译 田儋列传第三十四《史记》全译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史记》全译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下)《史记》全译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上)《史记》全译黥布列传第三十一《史记》全译魏豹彭越列传第三十《史记》全译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史记》全译 蒙恬列传第二十八《史记》全译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下)《史记》全译李斯列传第二十七(上)《史记》全译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下)《史记》全译刺客列传第二十六(上)《史记》全译屈原贾生列传第二十四《史记》全译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下)《史记》全译鲁仲连邹阳列传第二十三(上)《史记》全译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史记》全译乐毅列传第二十《史记》全译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上)《史记》全译公子列传第十七《史记》全译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史记》全译孟尝君列传第十五《史记》全译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史记》全译白起王翦列传第十三《史记》全译穰侯列传第十二《史记》全译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史记》全译 张仪列传第十(下)《史记》全译张仪列传第十(上)《史记》全译 苏秦列传第九(下)《史记》全译 苏秦列传第九(上)《史记》全译 商君列传第八《史记》全译仲尼弟子列传第七(下)《史记》全译仲尼弟子列传第七《史记》全译伍子胥列传第六《史记》全译孙子吴起列传第五《史记》全译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史记》全译老子韩非列传第三《史记》全译 管晏列传第二《史记》全译 伯夷列传第一

阅《春秋》明《易》《礼》《书》《…

语文港

新侨报:http://daily.cnnb.com.cn/xqb/html/2013-02/22/content_566294.htm?div=1

王立群读史记_全集高清视频在线观看_百度视频

百家讲坛: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简介 >第1讲史家绝唱

节目列表

最新一期

继位太子

2011-03-04

储君之争

2011-03-03

立储风波

2011-03-02

宫闱角逐

上下五千年_百度百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63917.html

更多阅读

声明:《正史、别史、杂史、野史、稗史、左右史、逸史、外史等详解 正史野史》为网友驯养和相爱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