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总论
由于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北京也在逐渐向外扩张。土地大量被征用,水泥路面代替了原来地表,地表水和地下水流通渠道被阻碍,排水成了问题。一到下雨天,整个路面便是“汪洋恣肆”,混流成灾。这给排水系统造成了极大不便的同时,也影响了交通运输。据相关资料记载,北京一到下雨天,公交车普遍会堵车,如果遇到大雨,有可能会让雨水集注地铁站,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造成极大不便。
北京市一个缺水的城市,一个缺水城市和一个海滨城市在排水问题上肯定不同。就好比零八南方雪灾,铁路高压线冻结,那是因为据南方一般情况不会如同东北寒冷,高压线防寒系数自然没那么高。如果用这突然造访的大雪说当时设计有问题,我认为是没道理的。但是,这不代表说,当处的建设,在如今就可以适用。北京在发展,而北京的气候和天气条件也在发生着变化。就今年6·23大水事件来说,专家介绍说这是几十年不遇的大洪水。诚然,专家的观点肯定是权威的,但是,我们不能说过去几十年没有发生,以后就不会发生。我们能做的就是要我们在这个城市里安全健康的生活。为我们自己,也为我们的子孙后代。
我们都知道,北京有3000多年的建城史,历史上最早的排水沟渠,可上溯至西周,据相关资料记载,早西周时期,在今琉璃河董家林村东,燕都城墙外有石砌排水沟。后来到金中都时,也有资料记载称“驰道甚阔,两旁有沟”。后来,到了元代,经过精心设计的元大都,主要街道两侧多为条石砌成的明沟。从明代始,在明沟上加盖条石板,俗称板沟。其中紫禁城内板沟,可谓排水设计的杰作,建成后五百余年,几乎不见暴雨积水记载。到了清代,逐渐将板沟改建成暗沟(下水道)。明清时期,北京排水系统有了更大的改进,北京内城大街小巷和大部分胡同都埋设了暗沟。各大排水渠已形成较完整的系统,以护城河和通惠河为全城排洪泄污的总尾闾。乾隆年间曾对沟渠系统进行改建,据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统计,京城已有明渠和暗沟共429公里。
民国以后,自1917年至1931年的十余年间陆续将规模较大的明渠,如北新华街、龙须沟上游虎坊桥、南北沟沿及御河下段改建暗沟,但由于连年战乱,北京的下水道长期失养失修,许多下水道淤积堵塞,坍塌损坏,到北京解放时,城区共有下水道220.7公里,能排水使用的仅有20多公里。居民多用渗井排水。据1955年调查,全市共有渗井27 000个以上。①
北京的排水系统在古代做的相当好。而且至今我们都在用古代沿用下来的排水系统。据资料记载,故宫的排水系统为明清时期修建的排水明沟和暗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污水管线。历经将近600年,许多地下管网仍在发挥重要作用。通过纵横交错的明沟暗渠,雨水很快可以流走。无论多大的雨,在故宫内也不会发生积水现象。紫禁城有一套设计完整的排水方案,在城内挖掘了一条内金水河,河水由紫禁城的西北角城垣外护城河的引入口通过地下流通渠道,进来后曲曲折折流到东南角城垣下的地下出水口流出故宫。宫内大小庭院都是中高边低,北高南低。下雨时,雨水流入四周房基下的明沟石水槽,地面和明沟的水将通过入水口流入地下。各个庭院内的明沟和暗沟的水流入纵横交织的沟道的支线和干线,最后全部流入内金水河。
1949年,政府称北京的排水系统大部分已经年久失修,于是开展大规模的排水系统修整工程。建国之后的修整。前三门大街北侧,沿着城墙根的北侧(宣武门教堂新华社大楼)修了两条直径一米二的引水渠,引到东便门外的通惠河之中。北边的污水全部拦截,前三门护城河环境得到大为改善,这一工程在1957年完工。居民明显感到河水变清,但还有点臭味。这大概是因为北京城上游来水少了,城南的污水还是没有完全拦截。1956年三家店水库修建,永定河到三家店之间修了个大坝,利用金水河元朝的故道,修了永定河饮水工程。治理永定河一直是困扰各朝政府的心患,直到1956年修了官厅水库,把泥沙拦在上游,才解决了永定河泛滥的问题。永定河引水渠一直修道玉渊潭,又建了八一湖和昆玉河,从西便门引到城内,到护城河,拓宽了护城河到60米(1958年)。水打开之后,前三门护城河(原铁路,从广安门火车站到前门西站拆除了)拓宽。
此后,北京在快速发展,北京地图板块在扩大,在重修、在改道。原来的排水道也改道。但是,这还是不能阻止大水侵袭我们美丽的城市。我曾经调查过北京路面的排水口,尽管路面两侧都有排水口,但是距离相隔远,排水口少,这就直接导致了雨水不能及时流到排水道里。一到下雨,路面上就积水成渊,低洼处积聚下来的水好几天才会干涸。据了解,北大每年夏天会有那么一两次,雨下得夸张,康博斯餐厅门口就成了条小河。这偶尔的洪水便是麻烦。由此可见,北京在前进,城市化在向四周蔓延。底下空间大量被用于停车、住人、开商城等,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好雨水防范和排水的畅行,这样我们的城市才能更好更快发展。人们生活居地才更安全。
二、北京排水系统现状
北京尽管近几十年都在改进排水系统,但是现状仍是不容乐观。随着城市化进程,一些行洪问题也相继出现,如今北京的护城河已全部改造成混凝土衬砌,并集中于东便门铁路桥附近汇入通惠河,结果每降大雨通惠河洪水位迅速增高,下水道排水不畅。有些河道用于旅游及环境要求,在平日和汛期非降雨日,供水河道及护城河均要壅高较高的水位,大雨来临,再提闸放水,造成河道下游河水猛涨。紧随洪水到来,对护城河沿河两岸下水道出口排水造成严重顶托,造成城中心区部分地区、街道和立交桥下积水。这些问题亟须探寻解决的办法。
据新京报报道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表示,地下管网设计的高与低,直接关系到排水的安全。以设计时的坡度为例,坡度越高水流越快,但坡度越高挖得越深,财力投入就越大。最初北京地下管网设计时,选用的最小坡度是千分之六,但后来经过论证,有人认为北京雨水少,改成千分之四。杨保军表示,这样自然在财力投入上就能减少。排水集团管网分公司副经理梁毅介绍,管网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北京的排水设施始建于元朝,不同时期的标准都不统一。目前,二环、三环的排水标准是1到3年一遇的洪水。有的地区还要低一些。同时,河湖储水能力、地下空间资源,这些因素都影响着排水效果或管网改造。比如,大量排水设施在道路内,改造涉及其他管线,有的地区地下管线已经布满,无法再将小排水管换成大排水管。因此,一些立交桥下现在已经没有地下空间用来增加排水设施。排水的“下游”——河道也会遇到排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先下游后上游”,下游“接待”能力不足,也将影响“上游”排水效果。所以,还需提升河道排水能力,拓宽河道。②
今年6·23大水得出以下数据:
断电:雷击造成10千伏线路故障134次,造成6座市政泵站外电源停电。
断路:全市有29处桥区或重点道路出现积滞水,造成交通中断的有22处。
地铁故障:接市交通委报告,全市有3个地铁线路出现险情:1号线、13号线、亦庄线。
房屋漏雨:全市漏雨房屋319间,院落进水74处,倒灌7起。
倒树:接园林绿化局报告,全市倒树57棵。
伤人:苹果园南路西向东方向喜隆多门口,两人掉入排水井。
另据财经网报道称:2011年6月23日下午,北京大规模降雨,北京立交桥、地铁等处严重积水的照片随即在网络上热传,成为网民批评、调侃的话题。北京工业大学建工学院教授、给水排水专家周玉文接受财新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城市排水系统标准较低,并存在升级困难、评估缺失等问题,在快速城市化和极端天气增加的背景下面临严峻挑战。
据中新网消息,观测显示,6月23日14至18时,北京城区平均降雨量达51毫米,西部雨量较大,五棵松、紫竹院等地雨量超100毫米,其中模式口降雨量达173.2毫米。大雨导致城区多个路段发生积水,交通严重受阻。
此外,周玉文还指出,要统筹安排排水、防洪措施,首先需要摸清现有排水系统的能力,通过计算机技术模拟做风险分析。在欧盟国家,排水风险评估已成为房地产交易中的重要参考因素。然而,在北京,除了奥运之前对奥运中心区域做了风险评估之外,其他区域的评估并没有完成。他指出,提高目前中国城市的排水设施标准,需要像一些发达国家正在尝试的那样,将基础设施继续深埋。中国在之前的发展中一直“重地上、轻地下”,改革开放以后地上的建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排水等地下基础设施的发展,难以支撑城市日益发展的需要。“我认为,在地上、地下的资金投入应该达到一比一。”③
的确如此,我们近乎注重地面发展,而忽略了底下,这时不合理的。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的排水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排水系统不完善,当然这也包括我前面所谈地上排水口少,同时还有因沥青路面和马路砖不能渗水导致雨水在路面上积水成渊等等。二是,排水渠道失修和不完善,导致排水渠不能及时将雨水排除出去,就6·23北京大雨来说,当时因排水道不能及时将下流到排水道里的水及时排出去,导致下流的水又回流道路面上,造成路面浑水泛滥。
当然,这不是仅仅几句话就可以说清楚的,北京的排水系统不完善,造成雨水不能及时排出去原因有多方面。我这里就主要问题做了分析。城市应急系统不能建而不管“一周之内,安华桥两次被暴雨淹没,严重影响了北京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的形象,并且给广大市民的出行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方便。”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教授李程伟指出,这一问题与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快、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基础设施的标准不到位有关。④
《北京城市历史地理》一书认为,元大都科学规划“在地下顺着地形的坡度,铺设了排水设施”。而根据侯仁之先生的说法,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考古中在旧鼓楼内大街、西四、阜成门内大街均发现了元代的暗沟和明渠的遗址。“由此推测,大都城沿着主要的南北大街,都应有主要的排水干渠。干渠两旁还应有相与垂直的暗沟。干渠的排水方向,与大都城内自北而南的地形坡度完全一致。这些明渠暗沟的铺设,是应与大都的平面设计同时规划的。”⑤
城市化的北京仅仅指出问题是不行的,需要政府加大投入,也需要每一个人去努力,下面就将解决排水问题的主要对策做一简单叙述。
三、解决排水的主要对策
(一)、多加路面排水口
多加排水口可以及时将路面雨水排到底下,即使在地下不能及时排除,也会有渗透,让地下蒸发而成的雨水又回到地下,完成水的循环。这样,路面一是不会积水,给交通和其他方面便利。
我曾经专门去北京路面上查看,几乎很远的距离才会有一个排水口。如下图,这样的地方也很多。
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地方家一到两个排水口,结果自然不会是这样。所以我认为多加路面排水口是有必要,而且迫切需要去做的。
(二)、修高路边地下空间入口墙
北京地上在发展,地下也在开拓。整个北京就是一个地上和地下二元空间,地下空间被大量用于停车、住人、开商城等,据新华社报道称:今后在北京崇文门外地区,将出现一座35万平方米的“地下城”,而这只是北京未来地下空间中的一小部分。到2020年,北京将建9000万平方米地下城。《北京日报》报道说,将部分城市功能转入地下,有助于解决中心区地面用地紧张、交通拥堵及生态环境等多种问题。⑥
这解决了了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的问题,但同时又出现了排水安全问题,将来的北京,地下空间将是开发的新空间,这样一个空间里,会被用作很多用途。如何才能安全的在这样一个空间里生存,就便的至关重要了。我认为要就绝的首要问题便是地下排水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那地下空间就是难以预测的洪水集聚地。所以,在这样一个空间里生活,加大入口处的墙壁是至关重要的,这将直接影响道生活在地下人群的生命安全,加高路边地下空间入口墙有必要,也有意义。
(三)、新建区马路和园区可用渗水砖取代马路砖
现在北京几乎所有的地面(除马路之外)上都用马路砖铺,马路砖铺的地面漂亮、整洁,但是,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即是因马路砖不能吸水,雨水在上面成流,不能及时被渗透到地下。渗水砖也叫透水砖、荷兰砖等,属于绿色环保新型建材,原材料多采用水泥、砂、矿渣、粉煤灰等环保材料为主高压成形,不可为高温烧制;整砖为一次性压缩而成,不得分层压制,形成上下一致不分层的同质砖。表面无龟裂、脱层现象;耐磨性好,挤压后不出现表面脱落,适合更高的负重使用环境;透水性好、防滑功能强;色泽自然、持久。使用寿命长;外表光滑,边角清晰,线条整齐;抗冻性能和抗盐碱性高;不易破裂,抗压抗折强度高于同类产品,行车安全;维护成本低,易于更换,便于路面下管线埋设;颜色形状多样,与四周环境相映衬,自然美观。
不仅如此,渗透砖还有如下优点 :
1、自然降水能够迅速透过地表,适时补充地下水资源。
2、透气透水性好,发挥土壤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的优势,维护城市地表生态平衡。
3、雨天路面无积水,改善车辆行驶及行人的安全性与舒适性。
4、吸收车辆行驶所产生的噪音,创造安静舒适的交通环境。
5、经高压而成,抗压、抗折强度均高于建材行业铺设材料标准。
6、色彩丰富耐久,可铺设出格调高雅的城市景观道路。⑦
尤其重要的是渗透砖可以吸水,只有吸到饱和后它才不吸水,即是不吸水,渗透砖也会渗水,如果下大雨,这样就有一大部分雨水会被吸走或者渗透到地下,成为地下水。路面的积水自然会变少。
(四)、加大引流和排水渠
我们看看这张照片,这是2010年5月25日下午4点半左右,北京京广桥附近发生水管爆裂,水柱喷射到两层楼高,流出的水已成河,造成东三环严重拥堵。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称,北京的排水系统就是城市的静脉,排水系统包括两部分,雨水排放和污水排放系统。其中雨水排放系统是由小区排水管线、道路排水支干线系统、排水河道支干流系统组成。这三个系统都通畅,城市才是健康的。北京一些中小型河道、排水管线的建设落后于城市发展,造成了城市静脉系统的堵塞。早在2004年7月10日,一场大暴雨倾盆泼洒了4个多小时,最高降雨量达到125毫米。京城有41处道路出现不同程度的积水,众多下凹式立交桥成了大池塘,水面上可以看到公交车的车顶,而那些在立交桥下熄火的小轿车,则干脆变成了“潜水艇”……全城交通几近瘫痪。⑧
今年6·23大雨又是如此,而这次是因为排水渠不能及时将水排出去,导致流入排水渠的水再次涌出地面,形成洪流,给交通造成极大不便。所以必须在主排水渠和排水引流处加大修葺,让雨水及时排出城区。
(五)、在排水渠和大的排水口新添先进电子监测和报警设备
现在时电子时代,用电子报警和监测已是可以实现的策略,在排水渠和大的排水口新添先进电子监测和报警设备极是重要,有了电子报警设备,我们就可以及时做出反应,对排水困难的地方加以疏导,并可以用视频等方式一目了然的了解都全城排水情况,一旦遇到排水堵塞,可以及时抢修,保证雨水顺利排出城区,不影响城市运作。
城市化需要的是信息化、科技化、电子化,同样排水系统需要的也是电子化和科技化,如果墨守成规,即是我们知道那个地方排水出现故障,恐怕补救已经为时已晚,我们不要总是做事情发生了,再去反思的事情,本来可以预料并可以去补救的事情,就不应该让其发生,才是现今电子化时代所需。
(六)、成立应急预案
成立应急预案是十分不要的,即使我们的防御做的如何好,也难以保证不会
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所以,做好北京排水故障预案,在未来大暴雨中及时实施才是发展的眼光。
有预测性的工作,总会比事情发生了再去成立紧急应救预案要好,昔时,诸葛未出隆中便知天下将三分,我们应该有这样的意识,才不会让北京雨水到来时举手无措。
好在我们的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在这方面着手做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北京变成一个美好的城市。
参考资料:
1、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7815250100f6vw.html
2、http://news.china.com/domestic/945/20110625/16614773_1.html
3、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624/090510041450.shtml
4 、http://society.chinaiiss.com/html/20116/23/asad.html
5、《北京城市历史地理》
6、http://news.xinhuanet.com/mrdx/2006-11/12/content_5319210.htm
7、渗透砖百度百科
8、http://society.chinaiiss.com/html/20116/23/as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