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2日A1版
■ 科学导报记者 耿倩
著名作家魏巍曾说过,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任何平凡的工作,都具有不平凡的意义,任何平凡的劳动,都可以创造出不平凡的事迹。任海平用他朴素的经历,向我们证实了:平凡岗位也可造就卓越人生!
工作中的任海平■图片由受访者提供“今天,继续讲解可编程控制器和变频器的原理及应用……”6月5日,在任海平工作室,一群人正在全神贯注地聆听着任海平的现场授课。
理论知识学习简短而精炼,不一会儿,大家便簇拥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相互协作,进行实践操作。
不忍破坏如此浓郁的学习氛围,阳煤集团宣传部的工作人员示意任海平,一会儿“老地方”见。
来到“老地方”——图书室,一进门,需要经过一小段长廊:“成功的企业首先是所学校,优秀的员工永远都是学生。”两排字写在长廊左侧墙壁上,而靠近右侧墙上的“金榜题名”牌板更是内容丰富——
任海平:任海平工作室创始人,山西省特级劳模,煤炭行业技能大师;
吴彦龙:电检队载波工段工人,2008年获得集团公司载波信息工技术比武第一名;
付玉波:电检队载波工段工人,2010年获得集团公司电机车修配技术比武第一名;
王鹏飞:电检队载波工段工人,2012年获得集团公司电机车通讯维护工技术比武第一名;
王长江:机电队维护工段工人,2012年矿井运输机电维护特技比武第一名……
细数任海平和他培养的学员取得的成绩,记者不由地想起“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的一句话:“无论是在哪一个行业,那些成就最卓著的人,无不把自己培养和开发的后辈,视为自己身后最值得骄傲的丰碑……”
两个小时后,任海平阔步走来,矫健的身姿与爽朗的笑声,让人倍感亲切。
磨练 井下一线
说起任海平,认识他的人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一句:“任海平,可是咱阳煤的‘名人’,技术上的问题,没他解决不了的!”的确,作为一名普通的煤矿工人,19年间,从一个普通煤矿掘进工成长为众人眼中的“阳煤名人”,他的成绩让人赞叹:省特级劳模、集团公司优秀共产党员、机电技术能手、“任海平工作室”的创始人和主要负责人……
面对这一个个的光环,他却总说:“我只是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做好自己份内的事而已。”
“小时候,我就喜欢鼓捣电器线路,不是捅捅这儿就是摸摸那儿,因为这个没少挨大人的骂。”任海平回忆道,“就想着长大后,能理所当然地干点儿技术活,有番作为。”
事与愿违。1995年,24岁的任海平来到一矿掘开工区,成为一名掘进工人。虽然没被分到自己喜欢的岗位上,但他也非常珍惜这份工作,把本职工作干得有模有样。
兴趣使然,任海平自然而然成了一个“不安分”的人。工作之余,一看到工友在井下维修电气设备时,他的心、手就不由自主地痒痒,看着别人拿电工刀、钢丝钳、螺丝刀、扳手这“四大件”工作时,更让他羡慕不已。
从那时起,能够在腰上挎上“四大件”,用测电笔和万用表检测电气设备,成了任海平最大的心愿。那段时间,任海平一边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一边自学钻研电气知识。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1997年春季,集团公司职工大学机电一体化专业开始招生,任海平听说后,都没来得及告家人一声,就毅然报了名。通过成人高考,他拿到了职大的录取通知书。接下来的3年,任海平刻苦钻研,常常夜以继日地学习,虽然很累,但他乐在其中。3年下来,任海平不仅对井下电气维修知识有了全面系统的了解,而且磨练了自己遇到问题坚定不移解决的意志。
2001年一毕业,他就被分配到做梦都想去的岗位——一矿运输工区载波组。从此,专业技能扎实的任海平逐渐开始崭露头角。
挑战 机电维修
2004年,阳煤一矿丈八井口一号猴车固定抱索器经常报故障导致停车,维修人员都拿它束手无策,任海平通过对猴车一整晚的不间断监测,掌握了不规律电路波形脉冲,在变频器和PLC之间加装一套吸收回路,猴车变频器偷停现象再也没有发生过。
2008年12月,集团公司取消小巷运输对拉车和倒钩车的使用,改用更为先进的梭车运输物料。该设备科技含量高,多次遇到从未见过的故障,那段时间,任海平的两个手机均保持24小时开机,只要接到梭车故障电话,无论手头有什么事儿,他总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现场排除故障。
慢慢地,他逐渐掌握了直流逆变器、弯道报警器、自动道岔等装置的设计原理及维修方法,并总结出了一套实用有效的步骤和经验,得到了领导、同行的认可和关注,他从一名普通的工人技师,奋斗到受人尊敬的技术“大拿”。
“任海平这个人,不光在工作中爱琢磨、敢创新,而且在困难面前从不低头,甚至有点‘自我较劲’。”运输工区一位领导这样评价他。一矿刚引进北车集团永济20吨井下变频矿用电机车时,因变频技术含量高,机车遇故障时,矿上维修人员不会处理,只能等着厂家从千里之外派人来修理,常常一等就是好多天,影响生产成了家常便饭。看到这种情况,任海平就想:“都是维修人员,为什么他们能处理的事,我们就处理不了呢?”
抱着这种不服气的念头,任海平开始在网上查找相关资料,跑到书店查阅相关数据,可查到的资料大部分是英文,没办法,只好千方百计找老师帮助翻译。经过长期努力,他完全掌握了该机车逆变的原理,也发现了机车在设计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于是,他积极参与井下实地试验,并根据试验结果,对原设计中存在的逆变器无减震装置、弱电控制系统散热差、配重块无起重环等问题适时向厂家提出14条改进意见和建议,均被厂家采纳。改进后的21台电机车,成为缓解一矿煤炭运输紧张的主力军。
“我都43岁的人了,性格改不了,只要遇到故障或问题,不解决,就觉得心里不舒服。”任海平自我调侃着。
正是因为有了如此“性格”的任海平,一矿运输工区机电设备才能够长期处于良好的运行状态,才能实现优质服务、平安运输。
工作满怀一腔热情,面对困难永不服输,甚至是“自我较劲”,使得任海平在机电维修路上走得如此踏实,更为他留下了值得追忆的美好足迹。
传承 人才培养
随着现代化煤矿的跨越发展,2011年,一矿井下运输提升系统实现里程碑式的跨越。20吨电机车、新时速1号人车、无极绳连续牵引梭车、斜井载人猴车等一系列新设备的先后投用,有效改善运输环境、提高运输效率、减少安全隐患的同时,也让新设备维护操作人员严重缺乏的问题显现出来。
“那段时间,遇到设备故障,调度站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我经常是疲于奔波,井上井下两头跑。”任海平回忆道,“那会儿我就在想,一个人再能干,浑身是铁,又能铆几根钉?”
任海平心中有了自己的想法——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势在必行。
面对先进设备与人员技术严重短缺的现状,任海平主动与队领导商量,组建了一个业余兴趣学习小组,并毛遂自荐担任了学习小组的老师。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与几名员工共同探讨业务。同时,创新教学办法,自出考题,指导工友掌握更多关于设备性能和常见故障的知识,这样紧贴实际的培训方式,吸引了越来越多员工参与到学习中来。兴趣学习小组名声大震,也引得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任海平工作室”应运而生。
“任老师培训注重引导,先勾起我们学员对机电维修的兴趣,比如,电路需要明白一个开关、一个灯、一个电源等每个器件的原理,他用做饭需要洗菜、切菜、上锅、炒菜等一系列环节来类比,教学浅显易懂,大家掌握比较扎实。”电检队员工、学员王鹏飞如是说。
经过任海平这一培训,对于过去连想都不敢想的故障问题,学员逐渐能够独立处理——2011年12月的一天,大家都在工作室上课,调度室打来电话,井下十二采区梭车出现停运现象。学员毋瑞兵请缨处理,为了保险起见,任海平组织学员一同下井查看,毋瑞兵熟练地检查问题、排除故障,赢得了在场人员的一致赞扬。
短短3年时间,“任海平大师工作室”先后培养出一批在变频调速猴车、20吨电机车、载波电话、井下大巷漏泄通信、架线自动停送电、斜巷运输雷达捕车器等设备设施维护方面的优秀技术人员。一些能力突出、技术过硬的员工更是走上了队级管理岗位。
“从员工到队长,任老师给了我太多的帮助。”现电检队队长张世明说起自己的老师,难掩感激之情。
任海平当老师,不仅重视个人能力的提升,也积极培养学员的团队协作和精业敬业精神。
2011年,任海平与他的工作室学员人人参与,各显其能,帮助一矿自主研发了全煤系统第一列井下新时速人车,成功将火车的制动技术应用于机车,行驶速度提升一倍,有效提升了矿井运输效率和安全系数,矿工们亲切地将井下新时速人车称为“幸福快车”。
付出总有回报。2013年任海平大师工作室被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授予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工作室,任海平个人更是荣获煤炭行业技能大师称号,并成为享受省政府津贴的高级技师。
如今,任海平大师工作室已迅速发展成为引领员工进步、培养技术人才的基地,并广泛影响和带动了一矿导师带徒、大师工作室、人才克隆班等各种形式高端人才培训的开展,为企业员工素质的整体提升,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舌尖上的中国》里有句台词说得好:“无论他们的脚步怎样匆忙,总有一种味道,以其独有的方式提醒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任海平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位干部员工,他将自己所掌握的技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一批又一批后辈,也让矿井平安运输的信念得以传承和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