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基本功法 道家养气

道家早期修炼功法的内容,主要有心斋、坐忘、缘督、导引、吐纳、听息、踵息、守静、存想、守一、辟谷、服食、房中、行炁、胎息、外丹、内丹等等,下面作以简明介绍:
心斋
心斋,"斋"即清心之义,心斋指内心清虚宁静.最早出自《庄子·人间世》:"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意思是说:大道至虚至静,因此人心应当清虚宁静,以合大道.所以中华道家所讲的真正斋法,不是外表吃素谓之斋,乃指内在的心里干净,这也是中华道家修养的高妙义谛之所在.
坐忘
坐忘,即静坐忘身.见《庄子·大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意思是说:肢体废去不动,聪明免去不用,离开形体去掉思虑,心同于无所不通之大道,就叫做坐忘.道家这时的坐法,不是后来佛教的盘腿打坐法,而是坐于杌上或席地而坐.
缘督
缘督,指遵循中道,或云运行督脉.见于《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径,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意思是说:遵循中道(或运行督脉)作为途径,就可以做到保养身体,可以做到完善生命,可以做到奉养亲人,可以做到尽享天年.后世修炼中的任督周天,即依此作为理论根据.
导 引
导引,即导行肢体,以通经络.《庄子.刻意》云:"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之所好也."意思是说:象熊一样攀援树木而自悬,如鸟一样展翅而伸腿,这是为了长寿的需要,是导引锻炼、保养身体,象彭祖长寿的这一类人的爱好.在三国时华陀所传之五禽戏,即属中华道家之导引法.
吐 纳
吐纳,指吸进清炁,而呼出浊气.《庄子.刻意》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意思是说:用呼吸之法,吐出浊气,而吸人清炁.这就是中华道家修炼的调息之法.后文筑基炼炁之吐纳法,即渊源于此.
听息
听息,又称"听炁".指静中用炁听呼吸,以凝神合道.见《庄子·人间世》:"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意思是说,不要用耳朵去听呼吸,要用心去听呼吸;又不要用心去听呼吸,要用炁去听呼吸.因为这时心与炁打成一片,心已在炁中了,所以不用心听而用炁听.这种方法,也是中华道家调息入静的一种.听息法的目的,最后是要达到无心而听炁;世俗流传的数息法,最后还是有心在数息.比较而言,用"听息法"比用"数息法",更为容易入静,而且入静的层次更深.
踵 息
指内呼吸功深,而达于踵.据《庄子·大宗师》:"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意思是说:古代修道的人,他们睡觉不会做梦,他们醒来不会忧愁,他们吃东西不求厚滋味,他们的呼吸很深很深.有道之人的呼吸,可以由内直接到达脚后跟;平常之人的呼吸,只能够由外到达于咽喉.这是修道人所用的内呼吸,与平常人所用的肺呼吸,决不相同.一般人用深呼吸,炁机最多只能到达丹田;而有道真人的呼吸,却可以直接到达足后跟,可见古代修炼的真人,已经具备很深的修炼功夫.
守静
守静,即收心求静以守之.源出《道德经》:"归根日静,静日复命."意思是说:归到生命的根本,就是人静,入静之后,生命可以得到回复.成为后世中华道家修炼学的重要义理.《太平经》云:"求道之法静为根."
存想
存想,又称存思、存神.即内聚精神,不使外游.《天隐子》日:"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存想的意思,原来是存想自己身上的神灵.因为道家认为人身各处,都有神灵统领,存想这些神灵,就能使其守在自己身上,从而可使生命牢固,做到长生久视.中华道家最早的主要修炼经典《黄庭经》,其中所述即为存神法.
守一
守一,即守心一处,或守一于道.《庄子·在宥》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意思是说:我守心一处,而处于身内阴阳二炁的和谐之中.守心一处,或可大之而守于道,或可小之而守于窍.后世道家修炼之中的守规中法、守丹田法、守祖窍法、守会阴法等等,即来自于此.
辟 谷
辟谷,又称断谷、绝谷、断食、辟粮、绝粒、休粮、断粮等.辟谷约可分为五种类型:1.不食五谷杂粮,即米面之类.2.不食人间烟火,即不吃熟食.3.不食油盐,中华道家又称为"上清斋".4.禁绝一切食物,专门服炁.5.服用药物,代替食物.辟谷的目的,一是为了清洁内脏,从而达到净化内炁的效果.一是为了休息肠胃,从而达到治愈身体某些疾病的效果.一是为了解决住山修炼之时,避免断粮之后造成困境.
服食
服食,又称为"服饵",指服食药物或外丹.《服炁精义论》日:"诸药以代于谷,使炁味兼致脏腑而全也."服食有时是为了服用药物,以达到帮助修炼的某些效用;有时是为了代替饮食,以解决因为吃饭带来的负担;有时是为了服用外丹,以坚固自己的形体.但是服用外丹,必须有充足的内修作为根基,才能降伏其性,不为所制.
房中
房中,古代又称房内、房中术、御女术、黄赤之道、闺闱之道等.其术源于远古时期的生殖崇拜.房中原是古代道家和神仙家研究房事禁忌和却病延年之卫生术.中华道家不讲禁欲,而讲寡欲.《汉书·艺文志》日:"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抱朴子》日:"其大要在于还精补脑之一事耳."道谚日:"若要不老,还精补脑."后世因为此术易遭毁谤,道教遂而不传.但是许多古代道家关于房内的书籍,今日还有保留.值得一提的是,中华道家人元丹法,绝非等同于房中术,有人大肆宣扬房中为人元修炼,是属伪道.
行炁
行炁,亦称引炁、运炁、通炁、逼炁、闭炁等.指调动体内真炁,以通经脉.《抱朴子内篇》说:"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出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少."意思是说,开始学习行炁的方法,从鼻孔引炁闭住,然后引入身体内部,但是都不要让耳朵听到呼吸出入的声音,经常要做到进炁多而出少.这里也是闭炁的一种方法.
胎息
胎息,即如胎儿般以肚脐呼吸,直至用毛孔呼吸.高层次丹道的胎息,指与天地同其呼吸.《云芨七签》日:"人能依婴儿在母腹中,自服内炁,握固守一,是名胎息."意思是说:人能按照婴儿在母亲腹中时的呼吸方法,自我服用内炁,攥拳握固(如婴儿一般以余四指攥住大拇指,叫做握固),守心一处,这种方法名为胎息.胎息是道家内呼吸的重要目标,最后精炁神归于丹田一处,即可结丹.
外丹
外丹,又称炼丹术、金丹术、烧炼法、黄白术、地元丹法、地元神丹等.指用炉鼎等器具,烧炼金石草木,炼成神丹,以为修炼之用.《抱朴子内篇》云:"夫金丹之药物,炼之愈久,变化愈妙.……服此二药,炼人身体."外丹的方法,大约有两种:一是黄白术,又称点金术,是用矿物质炼成黄金白银,以充道财;一是地元外丹,即神丹,即是为了服食之用,以求长生.
内丹
内丹,指以人身三宝精、燕、神作为药物,在体内修炼成丹.笔者认为,内丹的修炼方法应当早于外丹,试看《庄子》所载广成子教导轩辕黄帝的一席话,即属高层次的内丹法.但其名称,乃与内丹相对而言,在隋朝时罗浮炼士苏元朗昭示之,见《罗浮山志》:"(元朗)乃着《旨道篇》示之,自此道徒始知内丹矣."推测内丹开始流传较为隐秘,由苏元朗着书始才显露于世.至唐末出现钟离权、吕洞宾所倡之"钟吕金丹道",内丹学说遂逐渐形成完整系统,自后流传久远,成为中华道家修炼法之主流.
中华道家修炼学,就是在以上众多修炼方术的基础之上,经过历代修炼家的不断发展完善,终于形成博大精深的完整体系,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既已光辉于远古,亦必照耀于未来!
(注:"炁",在道家修炼之中指先天之炁或体内阳炁,以区别于空气、呼吸之气或体内阴气.)
静功法
静功的外在动作
中华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炁、神三宝.因此外在的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姿式,一般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种姿式的要点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盘腿坐在床上,盘坐困难者可先在座下垫个枕头;两手相叠,大拇指相抱成太极图形状,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抚两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双膝微屈,两手叠放丹田,或垂于体侧均可.
卧式,一般为侧卧,一手曲肱枕头,拇指与食指分开,耳朵置于虎口处,以使耳窍开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两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与两手刚好相反.
散步之时,应当选择在人少安静的地方,公园或者大一点的庭院之内,没有其他干扰,而且道路又比较平坦.缓步徐行,如飘云端.散步之时,可以用静功之中的听息法,但是不要闭眼睛.
选择一种姿式做好之后,开始炼功.对于外面动作,行修要点如下:
1.全身放松
无论采取何种姿势,均须全身放松.这个放松,不是软作一团,须要保持头脊正直,以便经脉通畅;但也不要成为硬挺,变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会阻碍经脉的畅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双肩下沉.一般人平时身心紧张,而不觉察,动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现在我们做修炼功夫,首先从动作上调整过来,自然就容易进入放松的状态.
2.双目垂帘
垂帘即微闭之义.为什么需要微闭双目,因为睁开眼睛容易滋生杂念,全部闭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炼功.微闭之时的口诀,就是"睁三闭七",即睁三分闭七分.具体做法从前皆是口传,在这是明白说出就是眼帘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
3.舌顶上腭
兑为口,丹经上又谓之"塞兑",即抿口合齿.舌顶上腭的做法,从前也是秘传,要把舌尖反卷过来,以舌尖底面顶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两个小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炼功必须堵住,如同婴儿哺乳之状.
4.鼻息自然
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随着静功程度的不断深入,鼻息应当逐渐做到深、长、匀、细、微.
5.两手抱诀
两手的掐诀法,道家称为"太极八卦阴阳连环诀",又称"太极诀",这个在从前都是师徒之间秘密相传,因而世人罕知.两手抱诀之时,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为男子左手为阳,女子右手为阳,故以阳手居外,而阴手居内.外面阳手的大拇指,须放在阴手的虎口里面,这样两手拇指交叉,就是一个"太极图"的形状.如此相抱,则人身之阴阳二炁,自然接通,片刻之后,两手感到发热发胀,奇妙无比,即是二炁接通之效.
静功的内在法诀
1.听息
静功的目的,在于入静.入静的含义,就是指身心安静下来.为了达到入静的要求,首先必须去除一切杂念,这是静功筑基法最为关键的一大原则.
但是人们的思想习惯,.大脑总是在不停地考虑问题,即使睡觉也会做梦,要它一旦停止不动,很难做到.为了达到入静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创立了许多法门,如听息、坐忘、守一、数息等等.比较起来,以中华道家庄子所讲"心斋"之中,谈到的"听息"法为最好.
所谓"听息",就是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前面我们说了,静功要求自然呼吸.听息的方法,就是两耳内听,即屏除外界一切干扰,如人万籍俱寂之境,去听自己的呼吸之气.初步入手只用耳听,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谓"听息",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好象是听呼吸出入之声.但是呼吸出入,本来要求无声.所言"听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内注,专心养静;并非死死去守耳窍,也不是去听呼吸的声音."听"的意思,就是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随着一呼一吸的路线,慢慢似听非听的去做,这就算是对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细、深浅、长短,都要顺其自然变化,不要用意念去强行支配.
听到后来,心息相依,杂念全无,连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渐也就到达"人静"的境界.
2.观光
"观光"之法,是道家秘传的修炼法门,从前秘而不授,皆为师徒相传.观光的作用,就是为了炼性.吾人之性,原为虚空一光,在下生之前,来自宇宙.因此这是炼性的根本方法,谓之性功.有人以为道家所讲的"性"功就是道理,没有功夫,是未得明师传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两目中间之一窍.此窍来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称为"祖窍".
初先静坐片刻,用前面所讲的"听息"法.身心人静之后,即将两目之光收回,似观非观,止于祖窍之前.这个"祖窍之前",不在身内,亦不离身外,就在眼前约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讲"观祖窍"之法,是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会见光.但是这个境界是自然的,万万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会见光,但为幻境,非为真性.许多炼气功的人士,往往就在这里进入魔境,不自觉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须要用"若有若无,似看非看"的意思,在无意有意之间,不可着意,又不可无意.自然而然,这就对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窍,就可能出现自己的性光.初则点点,飘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开始似乎由外而来,出现之后,此时以心神稍微照摄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中,此为聚性之功;继之由点而渐渐凝聚成片,片片而来,由外归内,慢慢聚起;再继之则时聚时散,难以固定;如是则最后终于成为一片,而无波动,如此真性渐聚矣,而吾人已人大静.
光是性的表现,观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满性即满,光圆性即圆.王重阳祖师当初描摹其圆满形状日:"圆陀陀,光灼灼."圆者,是言其没有不规则的形状,灼者,是言其没有黑色的漏洞,这样才能到达"性光圆满"的最高境界.进入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备极高功德,就不可能达到.
观光的功夫,虽用"观"法,而其实不是在观,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炼此功,须循序渐进,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强,从波动而至光定,从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炼多日,两眼漆黑,而从未见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听息"与"观光"之道.虽似有为,其实无为;无为之中,无所不为.虽日听息,其实无听;虽日观光,其实无观.听息无息,息听于无;观光无光,光观于无.无息之息,谓之真炁;无光之光,谓之真性.由此参悟,方入真道.
静功止念法
静功的关键,在于入静;人静的关键,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杂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静功.往往有的人,平时不觉自己脑海之中存有杂念,及至静坐之时,什么念头都来了.只有通过静功止念之法,去除杂念,才可能把静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为两种情况讲述:
平时如何止念
我们所讲的修炼法,是一个广义的概念,这和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即一天二十四个小时都可以成为修炼.因为一个人的工作、生活之余,真正用于炼功的时间很少,倘若随时随地都能和修炼联系在一起,当然收益最大.相反,如果一个人专门静坐之时一本正经,下坐之后又去胡思乱想或者大动肝火,不光静坐得到的益处就此赔个一干二净,再去炼功肯定也不会炼好.所以,一个人的炼功生活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要想把止念的功夫炼好,就要在日常生活之中注意修心、修性、修德、修念.对于在外部环境之中,平时如何才能做到修养心性?自己内部的心态修养,如何才能保持开阔的胸怀和豁达的人生观?这一方面,中华道家的处世哲学和为人之道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为此,笔者在此讲述中华道家的三项准则:
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
为了处理好人际关系,保障个人的功修,首先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从我做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想要修正别人,首先就应当修正自己让别人接受;想要让别人尊重自己,自己首先应当尊重别人.这样一种推己及人的人生观,并非是一种软弱无能的表现,也不是一种自贱自卑的消极态度,而是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旷达胸怀,以道德心,文明待人.以便排除一切外来干扰,精进修持自己的功夫.那么,如果修正不了别人,也没有必要生气上火,相反正是修正自己的良好契机.这种事情本身,就是对于静功修持者的一种考验.只有在实际生活之中不断磨炼心性,才能逐渐增益自己的功修.古人云:"大隐居尘"、"何必深山守静孤",就是这个道理.
2.事来则应,事过则忘.
人生在世,每天都有许多事情要做,那么,如何才能保持内心的平静呢?就是要在事情来了之后,应当不慌不忙地坦然去做,并且尽量争取做得圆满无缺,这样心中就不会留下遗憾.同时,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就不要去考虑其他的事情,如果背着其他的负担去做一件事情,就不一定能把这件事情做好,也许节外生枝,反而更加增添了另外的麻烦,同时也扰乱了内心世界的平静.事情完成之后,有了空闲,就把这件事情彻底忘掉,心中不留任何负担,就象没有发生这件事情一样.这样事后无心,即可心中无事,思想上没有负担,杂念也就同时跟着减少,无形之中功修随之精进.
3.得之不喜,失之不忧.
一般人的心理,自己得到什么就会欢天喜地,自己失去什么反而烦恼忧伤,自己的心成了外界事物的奴隶,不能自己做主,可是自己又不觉察.修炼的人,内心的境界高尚,一尘不染,万虑皆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
一般人所自己认为的得与失、祸与福,其实都是自己心中想的,掩盖了自己的本性真心.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绝对,可以相互转化,老子云:"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中国古代有"塞翁失马"的典故,说是边塞有位老人,他的一匹马丢了,邻居很替他着急,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是一件好事."后来这匹马自动回家了,并且还带来一匹马,邻居又向他祝贺,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好事."后来他的儿子骑这匹马把腿摔断了,邻居又替他难过,他却不以为然地说:"也许这不是一件坏事."后来边疆征兵上前线,他的儿子由于摔断了腿,就没有被拉去当炮灰,这个故事说明了"祸福无常"的道理,得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失去了也不一定会是坏事,得与失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是自心不应当为外界事物所役使.对于修炼的人来说,应当跳出世俗圈子,不为外物所动,以保持自心清静,增益功修.
从以上所述几点可知,道家修炼与流行气功不同,修炼首先要求人们应当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做一个高尚的人,也可以说是首先要做一个好人,先尽人道,再修仙道.修炼有着严格的道德标准,即人道为丹道之基,无德则不能培道,这一根基,决定了中华道家修炼学的现实性与真实性,仙道贵实,绝非空谈.这与宗教家的神权迷信和玄学家的口头空谈大异其趣,不可同日而语.
静功如何止念
初做静功,杂念纷扰,这种情况对一般人而言,都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因为心中有念,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心理惯性.以至于有人错误地认为,心中无念的境界根本不可能达到.其实平时不觉得心中有念,及至做功之时始觉念头搅扰,这已经是心中初步进人静态的一种标志,因为惟其心中有静,才能体会到念头之动.那么,对于这些起伏不定的念头如何处理,才能达到一念不生的人静状态?根据笔者的经验,这里讲述几种道家修炼所用的方法:
1.有念即止
静坐之中,始终保持警惕,如有杂念生出,随即除去,这样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当下无念,即是清静.或者有的念头,是个需要考虑的问题,比如明天要不要去做一件事情,那么可以先考虑一下,有了结果马上停止.这样心中不抱负担,停止之后一般不会再来.倘若还有其他事情需要考虑,仍用这个办法解决之.实在考虑不好的问题,就先放下再说,不必苦思冥想,耽误做功.这样逐渐减少,自然达到无念的地步.老子《道德经》日:"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损者减少之意,无念即无为境界.
这种做法的好处,比较便于掌握.但是就怕杂念太多,脑子不断地思考问题,此起彼伏,按下葫芦又起瓢,弄得不可招架,一加急躁,杂念更多.所以还不算是上善的方法,但在一般人可以试行,短时间内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2.收回忘掉
这种方法,属于心法,需要有点悟性才能做到.静坐之时如有杂念,即用微意收归身内,然后忘掉,一忘而杂念自无.可以想象自身如同大冶洪炉,熔化一切物我念想,所有杂念如似雪花片片,入炉即为消熔.这样杂念生出,即收归身内,"忘"了之后,化为乌有.遂生遂收,遂收遂忘.渐渐导心入静,自臻清静无为之妙境.为什么说修炼需要悟性,这个"忘"字需要"悟"(领会)了才能做到.所谓"忘",非是一般人什么都不知道的傻忘,乃是对于自我心性层次的一种调节,即由杂念丛生的心境,移人一念不存的静地.马丹阳祖师曾言:"无心者,非同猫狗蠢然无心也.务在存心于清静之域,而无邪心也.故俗人无清静之心,道人无尘垢之心,非所谓俱无心而与木石同也."此中"无心",即"忘"之本义,"邪心"即邪妄之心,可见"忘"字,非猫狗蠢然之忘,亦非俗人无心之忘,乃是修炼所要深入的一种境界.以"忘"的境界来行持人静,这是中华道家独有的心法.
3.顺其自然
这种方法,是一种易简法门,即不加任何意念,自然人静.假若浮游乱想,萦绕心怀,虽然杂念不重,但是暗里许多,一时分辨不清,如同乱丝无头,用"有念即止"法难以清理,用"收回忘掉"法难以控制.这时就不用管他,只须自己静坐不动,顺其自然,听其自生自灭.只要自心将其置之不理,这些杂念也就成为"假想",因为念自心生,心中静坐不理,杂念失去市场,也就无奈我何,只有仍归自心,化为静念.在做功中只要身体稳坐不动,任他杂念自动起伏,经过一段时间的"假想"之后,杂念自然也就慢慢的平息下去,而自然归于静境.中间猛然一觉,心念全消,此时身心自静,舒畅难言.就象不听话的孩子,淘气玩耍,大人劝其回家安分,反而和大人较劲,这时索性不去管他,等他玩累玩乏之后,无处可去,不用劝说,自然乖乖地回家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办法,有一点须要注意,倘系恶念,必须马上用第一种办法除掉,决不姑息,否则其害更烈.
以上三种办法,以最末一种办法为上善之法,第二种办法为中善之法.因为做功夫的时候,杂念纷扰,已经够人厌烦,再加上去除杂念这个心念,又是一个念头.譬如两个人在那里吵架,已经闹得不可开交,难分难解,旁边又添上一个强制劝架的人,三个人闹成一团,如何能够解决问题?劝和原是好意,总要等他们二人火气将消,再用巧妙的手段打动人心,则一劝自然平息.如果劳神费力,强迫压制,手段未免太拙.但是这些用法都要因势利导,如果两人争吵激烈,非用强迫不可制止,也未必不可强制使之平息.比较起来,上述的三种方法,第一种"有念即止",属于意念法;第二种"收回忘掉",属于微意法;第三种"顺其自然",属于无意法,我们练习止念人静的功夫,当然以不动意念(或微用意念)者为优.故以第一法为下善,第二法为中善,第三法为上善.根据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使用.
静功之层次
静功筑基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身静(身体不动谓之身静)
起初做功夫的时候,不论是采取坐式、站式还是卧式,总要周身放松,不使身体存在局部的紧张,亦不让其有丝毫的拘束,腰带可以松一松,鞋带也不要系得太紧,不宜穿过紧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紧张的情绪.身体放松之后,自己感觉非常的舒适,做得恰到好处之时,练功时间虽然长久,自己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坐立不安、难以忍受的情况,能够坐得住,坐得轻松,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这种境界,谓之"身不动",即身静.此为静功之初层.
心静(念头不动谓之心静)
做到身体安静之后,思想上的束缚尚未解除.这时,要用"听息"的方法,做到以心听炁,心炁合一.此时心无杂念,万缘放下.以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打算,大脑神经完全进入休息状态,这样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静了.心中不起念,谓之"心不动",即心静.此为静功之中层.
意静(不知有我谓之意静)
心中做到无念之后,功夫尚未彻底.此时还有一个自我存在,心中并未完全干净.更进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渐做到忘记自我,人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进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依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凡喜、怒、忧、思、悲、恐、惊、饮食、男女、金钱、名誉、地位、利益、争斗、烦恼等等,见景生情,心旌摇曳,醒时也许有把握,梦中全都无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对自己说了算,这样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静功,一直应当做到忘我一层,才是真正的入静.忘记自我,谓之"意不动",即意静.此为静功之高层.
一般人讲静功,最多讲到念头不动,即心静的境界,只能到达中层.气功家讲静功,能够做到身体不动即可,并不深入内在的念头把握,仅能维持身静;而且强调用意念,不忍割弃,不过到达中层.中华道家修炼学之筑基静功,认为心静并不彻底,由心静进入意静,方为静功之高层.于此可见中华道家修炼学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层次,更非一般气功学说所能望其项背.除静功之划分为初层、中层、高层之外,尚有最高一层,可以顿悟直超,即身得道.但这属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畴.故此略去不述,确定修炼筑基法之静功为三大层次.
虽然初层身静、中层心静、高层意静之三层境界,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内中所含奥妙,直指修炼玄机.丹书云:"身不动日炼精,心不动日炼炁,意不动日炼神."可见筑基静功的三大层次,已将炼精、炼炁、炼神之功,包揽无遗,成为一部性命双修之大法.炼精就是补精,炼炁就是补炁,炼神就是补神.精炁神三宝于是补满无亏,直至"精满不思欲,炁满不思食,神满不思睡"的境地,而这也正是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总之,中华道家修炼筑基之正法,就是静功.静功由"听息"、"观光"人手,入静之后,聚合性光.虽为修"性",其实不是单纯的"性功".此中奥妙,极为深刻.听息之作用,在于听,而听在耳,耳属于肾,肾主炁;观光之作用,在于观,而观在目,目属于心,心主神.故此静功之道,所炼的就是人身之神炁.因此虽为修"性",其实不只炼性,乃为性命双修.功夫成就,自然神炁合一,进入化境.
吐纳法
中华道家修炼学,首先讲究祛病健体,其次着重延年益寿,最后追求长生久视.这些均需修性炼命,性命双修,才能达到.
修性功夫到达一定程度,就要"炼命".命即炁也,炼命即炼炁,这是中华道家修炼筑基法的第二步功夫.这也正是中华道家修炼学所独具的精华所在.佛家修炼,只讲修持心性,对于炼气功夫则不重视,所以性命双修是中华道家的独特学术.
中华道家虽讲炼炁的功夫,但是与社会上所传的气功绝不相同.观见社会上各派气功,五花八门,杂而多端,颇令欲学者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或见异思迁,或误人旁门,或不知法度,甚至做出偏差,不可收拾,欲养生而反戕生,此气功本身之弊也.盖中华道家功法,遵循"道法自然",依法行持,不可能出现任何偏差,且与他家气功都可相通,更在社会上所传一切气功层次之上.
笔者在此所讲的中华道家吐纳法,即是中华道家修炼筑基炼炁之正法.从前仅在道门内部传授,不传外人.为了使得人们获得大道真传,不为各种气功所误,故此不自保守,谨将吐纳功法之真诀真法,公开于世.
功理篇
吐纳者,呼吸也.庄子云:"吹嘘呼吸,吐故纳新……为寿而已矣."意即吐出浊气,纳入人体所需之清炁,以帮助培蓄人体内部之真炁,达到修真养性、延年益寿之目的.
中华道家修炼,重视"炁"对人体的作用.认为"炁聚则生,炁亡则死."天地万物无不需炁以生之.东晋道士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服药虽为长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炁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中华道家吐纳,就是一种行炁之法,至简至易,常年坚持,自可终身受益.
中华道家认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内,以脐带随生母呼吸受炁.胎儿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时并无口鼻呼吸,任督二脉息息相通,无有隔阂,谓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圆,裂胞而出,剪断脐带,其窍闭矣.其呼吸即上断于口鼻,下断于尾闾,变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随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庄子所云"众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气粗而浮,呼长而吸短.从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内所蓄之先天祖炁,谓之先天元炁,"动而愈出"(老子语),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气丧失过多,肾部脉虚,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盖人生禀天地之数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长生之术,亦应求延年之法.中华道家修炼,就是要返本还源,回到婴儿先天状态,以增益寿算.吐纳之法,使呼吸归根,保住先天元罴,炁足则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层修炼.丹经谓"欲点常明灯,须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须择空气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园、湖边、田野皆可,室内可以打开窗户.时问可以选择在子、午、卯、酉四正时,且此时一般工作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身法
炼功之时,最好不要穿过紧的衣服,腰带可以松一松,以利气血流通.姿势不限,行、立、坐、卧均可.
行,可缓步许行,神态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脚同肩宽,双膝微屈.双手自然下垂,放在体侧,或双手相叠,放在脐下.
坐,最好盘坐,双手相叠,放在肚脐,或掐诀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抚两膝.
卧,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体侧,或双手相叠,置于脐上.或者侧身卧最佳,一手置于头侧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脐,两脚一伸一屈,与手相反.先转动头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以上四种姿势,可以自由选择.但求其自然安适,以利人静.
炼功时要求舌顶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顶住.因人之上腭有两个窝,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炼功时必须堵住,如婴儿哺乳之状.
两耳须屏去外界一切干扰,如入万籁俱寂之境,仍旧按照前面静功所讲的方法,凝韵听息.《庄子》云:"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炁."此即"庄子听息法".要求两耳返听于内,听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无声,所以听息者,是求其绝利一源,专心养炁.
炼功时双目微闭,含光内视.所以微闭者,睁开容易滋生杂念,全闭容易昏沉入睡,皆于养炁不利.微闭时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为度.这时可用前面静功"观光"炼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观鼻,鼻下观心,心观丹田.观丹田者,观丹田之炁是也.
心法
行功前必须排除杂念,念想不除,无法驭炁.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就是要人常用止念功夫,有念即止,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静无物.如《老子》所言:"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如此方可言行炁之法.
《青华秘文》论述止念之法时说:"但于一念妄生之际,思平日不得静者,此为梗耳,急舍之,久久纯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则不怒,喜里知抑则不喜,种种皆然,久而自静."又说:"心求静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归于心."即言内观返照,亦可止念.
人静功夫,主要还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为之法,复归无为)
首先开口,缓缓吐出体内浊气,再自鼻中吸人清炁,用意咽人下丹田(脐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补充呼出之气.呼必呼尽,吸必吸满.吸时小腹圆起,呼时小腹回收,叫做顺呼吸.初学吐纳必须如此,这样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齿,舌顶上腭,收视返听.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务必做到以心领气,以气随心,吸气时随意念下注丹田,呼气时以意念领出窍外,谓之心息相依.
开始人的呼吸之气,并不能直达丹田.人之心窝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虚空一管,无中生有.原来在胞胎时是相通的,下生之后变为肺呼吸,这根管就逐渐迷塞了.《老子》说:"天地之间岂有橐龠乎,虚而不屈."就是指的这根管.有人初学气功为什么会发生胸闷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气不当,把橐龠管冲坏的缘故.所以行气之时,不可强迫压气,也不可强制憋气.勿执着,勿勉强.只要不痛就往下一点,发闷就往上一点,时问长了,慢慢冲开,自己是有感觉的.
吐纳还有一个重要的口诀,谓之吸长呼短.吸气进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气.作用在于吸人空中太和之炁,注润丹田积蓄下来,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达到吐纳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为天,肾为地,随着行炁,心性渐渐伏下,与肾炁交合.《老子》日:"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口内自然生出甘凉津液.此津液乃炼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补益之效.待至满口,送至咽喉,引颈吞之,汩汩有声,亦可帮助人静.津液为人养生之宝,盖津可化炁,润泽周身,谓之"炼津化炁",肺主炁属金,金能生水,水为肾主精,亦为造精捷法也.随着修炼功夫的长进,津液愈加甘美无比,若非修真之士谁能知之.吕祖喻为"长生酒",日:"自饮长生酒,逍遥谁得知?"
行炁既久,成为自然,即使不用意领,炁息自回丹田之内,仿佛有力吸引,橐龠已通矣.这时只将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细细,纳惟绵绵,若存若亡,似有似无,方为真息.此时逐渐将有为之法,归于无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经云:"真意往来不问断,知而不守是功夫."积久纯熟,有心化为无心,有意化为无意,则可使心神得到极大休歇,达至无念无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无梦,《庄子》日:"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中效验不可思议.
最后神意合为一体,不知不觉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氲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满口,丹田温暖,周身融融,呼吸开合,周身毛窍皆与之相应.静到极处,但觉炁如根根银丝,透人毛孔,空洞畅快,妙不可言.鼻无出人之气,脐有嘘吸之能,好似婴儿在胞胎之中,是为胎息.《老子》说:"专炁致柔,能如婴儿乎."真正存神达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远矣.
但是达到如此境界,随各人秉赋有早有晚.要在慎终如始,勿懒勿怠.《太上老君内观经》说:"信道易,行道难;行道易,得道难;得道易,守道难.守道不失,身长存也."
收精法
一转阳关精回路,二到尾闾升洞天,
三合夹脊渐渐妙,四至泥丸玉枕穿,
五至昆仑天涯外,六过明堂真妙玄,
七赴天桥夫妇会,八转离宫火炼丹,
九从元关空白处,周天火候内外翻,
如是朝朝并暮暮,何愁不得人仙班.
大意是说:元精(即先天真阳)发生之时,从阳关(海底)收回,再沿尾闾上升,通过夹脊,穿玉枕而升泥丸,直至昆仑顶(头顶)上,又下行过明堂(眉心入内一寸),赴鹊桥(天池),转下离宫(绛宫),归于元关(即玄关,指丹田)虚空之窍.
调液法
道家修炼"调液法"口诀曰:
人因食五味,雍滞闭三焦.
热极苦涩盛,冷多淡水饶.
便将元炁疗,休更问壶瓢.
热随呵自退,冷宜吹始销.
口中频漱咽,津液自然调.
若得如斯验,冷兼热罢朝.
大意是说:平常人因为食用各种五味饮食,使得雍滞之炁闭塞于三焦之中.或热极,或冷多,导致苦涩痛苦.便需要运用元罴治疗,不要再问壶瓢用药.热则用"呵"而其热自退,冷则随"吹"而其冷自消.口中频繁漱津咽炁,则津液自然调和清甜.如果能够得到这样的效验,则冷热之疾都可以去除不见.
六炁法
"六炁法"即道家所传之六字炼炁诀.六字诀是用"咽、呵、呼、嘘、吹、嘻"六个字发声治病,病情痊愈即可停止,不宜过多再用,多用恐伤真炁.
一曰咽
厄法最灵应须秘,外属鼻根内关肺.
寒热劳闷及肤疮,以斯吐纳无不济.
大意是说:"咽"法最为灵验,外面的鼻子和内里关联的肺部,寒热之症、劳累烦闷以及皮肤疮疡等症,都可以用咽法吐纳,无不获得痊愈.
二曰呵
呵属心王主其舌,口中干涩身烦热.
量疾深浅以呵之,焦腑不和自消灭.
大意是说:"呵"法属心,心主于舌.口中干涩、身体烦热皆可治疗.根据病症的深浅程度而用之,症状重些则呵之多,症状轻些则呵之少.如此则三焦和脏腑不和的毛病,自然消灭.
三曰呼
呼属脾神属真土,烦热气胀腹如鼓.
四肢雍闷气难通,呼而理之复如故.
大意是说:"呼"法属于脾脏,脾神属于五行之真土.身中烦热,气胀而肚腹如鼓.四肢雍闷,气机难通等症,皆可以"呼"诀而调理之,便可恢复如故.
四曰嘘
嘘属肝神主其目,赤翳昏昏泪如哭.
都缘肝热气上冲,嘘而理之差奔速.
大意是说:"嘘"法属肝,肝神主于目.眼睛赤红,目生翳障,视物发昏,泪流如哭等症,都是因为肝热导致逆气上冲而形成,用"嘘"诀而调理之,即可很快痊愈.
五曰吹
吹属肾脏主其耳,腰膝冷多阳道萎.
微微纵气以吹之,不在外边求药饵.
大意是说:"吹"法属于肾脏,肾主其耳.腰膝多冷,小便困难,阳萎无力等症,微微纵气,以"吹"法用之,不必在外边求药饵,而可痊愈.
六曰嘻
嘻属三焦有疾起,三焦所有不和气.
不和之气损三焦,但使嘻嘻而自理.
大意是说:"嘻"法属于三焦,三焦有疾,可用此诀.凡是三焦所有一切气机不和之症,损害三焦健康,但使"嘻"法,就可以自我调理.
布炁法
道家秘传"布炁法",是用真意调动真炁为病人疗疾.口诀如下:
修道久专精,身中胎息成.
他人凡有疾,脏腑审知名.
患儿向王炁,澄心意勿轻.
传真炁令咽,使纳数连升.
作念令其损,顿能遣患情.
鬼神自逃遁,病得解缠萦.
此诀大意为:修道的人长久用功,专心炼养精炁,身中胎息逐渐形成.这时凡是他人有了疾病,首先应当经过诊断,查出疾病所在脏腑的地方.使患者向着真炁所在之处,澄心定意,不可轻率.传布真炁,令患者咽下,使其接连纳入数升.并用真意作念,令疾病得到治疗,当时就能去掉患者的病情.其病魔自然逃遁无踪,而不再缠萦人身.
闭炁法
道家秘传"闭息法",乃是闭住自身真炁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口诀为:
忽然身染疾,非理有损伤.
敛意归闲室,脱衣卧木床.
仰卧兼握固,叩齿与焚香.
三十六咽足,丹田炁越常.
随心连引到,损处最为良.
汗出以为度,省求广利方.
口诀大意为:忽然身体染了疾病,违背常理,损伤健康.收敛心意,归于闲静室中,脱去衣服,卧于木床之上.仰面睡卧,并且双手握固(即如小儿之以四指轻攥大拇指),叩齿集神,焚香驱秽.咽炁三十六口,丹田之炁愈加变得真常.随着心意,将真炁接连引到患处.以汗微出,即为法度.这是最为优良省事,而且效果广为有利的方法.
彭祖闭炁法
彭祖秘传"闭炁法"云:
有病就应当闭炁,以治疗患处.
或坐着或卧下,或站立或盘腿,这些姿势都可以采取.存想自己的身体,头面九窍,五脏四肢,以至周身毛发,都要存想到达.感觉自身的真炁好象云雾一样,流动于躯体之内,上散于鼻口之中,下达于脚趾之梢.不久之后,身体就可以恢复如常.
服日月炁法
道家基本功法 道家养气
其一
虽已得道为真,犹故服之.直存心中有日,象大如钱,在心中赤色,有九芒,从心中上出喉至齿间,即回环胃中.如此良久,临目存见心中、胃中分明.讫乃吐气,吐气毕,嗽液三十九过止.一日三为之,日出时、食时、午时.行之一年,疾病除;五年,身有光彩;十八年得道成真,日中行无影,辟百邪千灾之气.
常存日在心,月在泥丸中.昼服日芒,夜服月芒.
服月芒法,如服日法.存月有十芒,白色,从脑中下人喉,芒亦至齿,而咽人胃.
一云日芒常服,月芒从月一日至十五日以前服,十五日已后不服.谓十五日以后,月减光芒,损天气,故言止也.
又云月一日至十五日以前服日,十六日至月终服月也.
此法大意为:
虽然已经得到修道的真实效验,还应该象从前修炼一样,服食日月光华.只要存想心中有红日一轮,形状大小如同铜钱(即古代外圆内方的铜钱),在心里面有九道光芒,其光从心中上出于喉直至牙齿,而回环于胃中.这样很久之后,眼见在心中、胃中,分明可见.炼完之后,就吐出浊气,吐气完了之后,嗽咽津液三十九次而止.一天需要炼习三次,在日出之时、吃饭之时和中午时候.炼习一年,可以除去病疾;五年之后,身体肌肤就有光彩;十八年之后,可以得道成真,太阳下面行走没有影子,辟除一切百邪千灾之气.
经常存想太阳在心中,月亮在泥丸(大脑)之中.白天服太阳的光芒,夜间服月亮的光芒.
服月亮光芒的方法,和服太阳光芒的方法相同.存想月亮有十道光芒,白色,从大脑直下入于咽喉,光芒也至于牙齿,再咽人于胃.
还有一种说法:太阳的光芒常常服用,月亮的光芒在初一至十五以前服用,十五以后不用.说是十五以后,月亮逐渐减少光芒,天气有损,所以应当停止.
又有一种说法:初一到十五以前服用太阳光芒,十六至月终服用月亮光芒.
其二
太阳之精,太阴(月亮)之华,二炁互相交融,才能化育万物.古代仙真有的专习采咽日精月华,久久服之可以登真.此法向为道家秘传,世人罕知.如果有心学修此法,一定要有坚定的志向,再加持之以恒的修习,才能得到成功.
凡是行功内修之人,自从最初下功,乃至功夫深入,无论闲忙,不可间断.所以要行采咽之功,乃是采取日精月华,补益吾身凿丧之精炁神三宝,使阴浊之气逐渐消除,清灵之炁日渐增长,百病不生,而仙道可成.
采取日精之法,在朔日(即初一).所谓月初之交,其炁正新,可取日精;采取月华之法,在望日(即十五),所谓金水盈满,其炁正旺,可取月华.如果朔望之日,遇到阴天雨雪,或者有事耽误,则朔外用初二、初三日,望外用十六、十七日,还可以弥补回来.如果错过以上六日,则是日昃月亏,其炁虚弱,而不足以采取.
朔日采取日精,应当在寅、卯二时.站于高处,默对日轮.调匀鼻息,细吸光华,令其满于一口,闭息凝神,徐徐咽下.以意随之,送下人于中宫,此为一咽.如此炼习,共为七咽.然后静养片时,再作收功.功毕之后,照常做事,皆无妨碍.
望日采取月华,亦如以上之法.应当在戌、亥二时,采吞七咽.
以上两法借天地自然之造化,以为修真之径路.乃为修炼之妙法,精进修持,必有妙景.
引炁法
下从地来上从天,一炁冲和上下旋.
元神降下华池路,祖炁迎归大罗天.
双目垂帘照黄庭,守定先天太极圈.
一阳初动活子时,吸撮提闭运昆山.
神随炁转归元海,功成自为不老仙.
大意是说:下面从地(脚心),上面从天(顶心),一炁冲和,上下盘旋.元神(真意)从上降下华池(丹田),祖炁(元炁)从下上升大罗之天(泥丸).双目垂帘,神光照定黄庭(丹田),先天之炁,如同太极,回转盘旋.就在一阳初动之时,真炁发生,运用吸(吸炁)、撮(撮谷道)、提(摄燕上行)、闭(闭住阳关)之口诀,运上昆仑头顶.神随炁转,炁随神运.功夫成就,自可不老而登仙.
展窍法
子午卯酉四正时,正身端坐,闭目垂帘,神光下照.心之下、肾之上,空处一窍,名日黄庭宫.将我本来之一点真性,收入此窍,静定久之.慢慢数息,调息匀长.周身上下,按摩一过.
但用一念真意,略闭身中吸炁,存神先从左足,慢慢运上泥丸宫,静定良久.再用一意,从头顶送下重楼.经由绛宫,归于下丹田.又从右足,慢慢提上泥丸宫,同前下降丹田.左右共行六次,每边三次.然后从尾闾运炁一口,提上夹脊,至于玉枕,上升泥丸,静定良久,以意送下,咽华池神水,慢慢送入丹田.如此三次,连前共行九遍.之后将浑身之炁,归中而守于黄庭.
如在行功之时,微撮谷道,鼻吸微炁,不可急促.行功之后,以手擦身,慢慢摇动.自然身轻体健,而增益寿算.诀曰:
一意居中不可偏,如如不动炁归元.
先从左右涌泉起,各运三遍透九天.
再起尾闾三数后,送归土釜紧闭关.
每日常行不懈怠,自然体泰万神安.
又曰:
人身自有地和天,大道修来日用间.
日魂月魄玄中妙,聚到黄庭鼎内煎.
火里寻龙龙驮汞,水中觅虎虎衔铅.
金丹一粒人须悟,就在其间颠倒颠.
九载功变法
诀曰:
炁共血脉共肉髓,筋骨发形依次起.
欲遣衰老还童华,一年一变九载足.
其法,先须正身端坐,澄定心念,闭目调息.然后双手捂住耳窍,食指压定中指,鸣天鼓四八共三十二通.再以舌轻掠上唇外九遍,次掠下唇外九遍,又掠上唇里九遍,又掠下唇里九遍.即上唇外为南方,下唇外为北方,上唇里为东方,下唇里为西方,而以舌柱为中央,如是则五脏之炁皆通.等到津液满口,乃数次努起两腮.每努起一次,纳炁一通,共纳炁二十一遍.纳炁之时,感觉其炁微从鼻内涌出,便可咽下.咽时津液随之吞下,喉中汩汩有声,存想津炁,人于下丹田.如是九载,可以返老还童.
休粮法
中华道家"休粮法"口诀曰:
千日功夫如不辍,身中渐得尸虫灭.
重教充实三丹田,转得坚牢百骨节.
只欲思惟断食因,懒将品味以餐啜.
腹虚即咽下脐轮,元炁便将为休绝.
饱即宁心勤守中,饥来闭咽忘言说.
如斯励力久成功,方信养生在秘诀.
岂并凡常服药人,终朝修炼无停歇.
营营药力尽空成,矻矻忍饥守不彻.
争似常服太和精,自可清静容光悦.
如贪外类乱正黑,百疾临身自虺劣.
此诀大意为:修炼经过千日(三年)的功夫而不停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62532.html

更多阅读

基本内功-小周天功法 武火小周天功法视频

真气运行法是一种静功自我导引法,主要通过凝神调息,培植真气,以贯通经络,调理阴阳气血,而达防病治病、延年益寿之效。本功法由近人李少波根据《黄帝内经》理论,并采纳了“小周天功法”等古代气功养生治病经验,结合自身实践体验整理而成。

修真入门步骤 道家修真入门功法

入门之法  静功之道    1、静功的外在动作  道家修炼,归根结柢是要修炼内在的精、气、神三宝。因此外在姿式动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够做到头脊正直、舒适自然,即是最大原则。  静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卧式,或散步亦无不可。各

道家经典著作——《庄子》 庄子著作

《庄子》,也称《南华经》,道家的经典著作之一。书分内、外、杂篇,原有五十二篇,乃由战国中晚期逐步流传、揉杂、附益,至西汉大致成形,然而当时所流传的,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三十三篇,已经郭象整理,篇目章节与汉代亦有不同。其中内篇七篇,历来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的核心

中华文明的核心是道家思想天生圣人周武王以黄老之术定天下,享年八百。汉高帝以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治天下,享年四百。中国历史上最长治久安的两个朝代周朝八百年天下、汉朝四百年国运靠的都是黄老之术为治国理念,缔造一代之盛世。在中

谈道家 道家三宝

小谈道家思想如果让我谈论一下先秦的思想,我不会谈论儒、法、墨家而会选 择道家,会说说老子、庄子。因为我觉得道家思想是根本,正如“无, 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可见, “道”是天下万物的总源头, 道家思想是一个解释万物本源,宇宙

声明:《道家基本功法 道家养气》为网友地狱男爵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