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简称和别名
谭汝为
历史上,天津发展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南运河和北运河的交汇处(即今金钢桥三岔河口),史称“三会海口”,是天津的发祥地。唐中叶后,天津成为粮食北运的水陆码头。金代设直沽寨,元朝设海津镇,使这里成为军事重镇和漕运中心。明建文二年(1400),燕王朱棣率大军经直沽河南下,后夺取了政权登上皇位,1403年改元永乐。永乐二年(1404)设天津卫,并建天津城,翌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增设天津右卫。清顺治九年(1652)三卫合一,归并于天津卫。从明永乐二年(1404)至今,天津建城已600多年。
天津简称为“津”,别名“沽”、“卫”。所谓“津”, 就是渡口,指天子渡河之处;所谓“沽”, 就是傍水的聚落,指七十二沽;所谓“卫”,指天津卫。天津另有多个别名,如津沽、沽上、海门、津门、三津、海津、海下等,形成了系列别称。
1.“津沽”——天津地区号称“九河下梢,七十二沽”。所谓“七十二沽”,如塘沽、汉沽、葛沽、咸水沽、丁字沽、大直沽等。其实“七十二”系泛称,并非确数。天津曾名“直沽”,海河又称“沽水”,可见“津”与“沽”密不可分,“津沽”并称,顺理成章。
2.“沽上”——天津文人在诗文书画上常署名地望为“沽上”。津门十景之一:“沽水流霞”,是对海河风光的艺术概括;而“沽上”,就是“海河之滨”的意思。
3.“海门”——指海河入海口的自然地势,后成天津别称之一。明代天津八景有“海门月夜”,天后宫匾额题词亦为“海门津筏”。
4.“津门”——众水汇聚,逶迤至津,河海会流于此,故名“津门”——这是从自然地理角度的诠释;海防重镇,漕运枢纽,护卫京师,故名“津门”——这是从政治军事角度的注解。明人撰《直沽棹歌》:“云帆十里下津门,日落朝平不见痕;苇甸茫茫何处泊,一灯明处有渔村。”
5.“三津”——名有两解:(1)北运河、南运河在三岔河口交汇为海河,是为“三津”;(2)天津卫与天津左卫、天津右卫,三卫合一,故名“三津”。天后宫有“佑卫三津”和“三津福主”的匾额,南门外大街有老地名:“三津磨房同业公会”和“三津胡同”,可见此称由来已久。
6.“海津”——道出天津临河濒海的地理特色,加之元朝曾设“海津镇”,故谓。
7.“海下”——泛称海河下游一带,意为“渤海之滨”。博友文津艺谭提供资料:“海下,天津旧地区名,指旧时天津卫、静海以东、旧宁河以南的地区,至渤海之间的地区,大致相当于今天津市塘沽区、东丽区、津南区、西青区的一部分,该地区开发历史可上溯至唐宋时期,深受沿海渔业、盐业、漕运、军屯等文化的影响,是天津本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