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在很年轻的时候,刚刚开始出版了几本学术书,我就在杂志的人物臧否中得到一个令我心中忐忑并大惑不解的评价,说我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当时,文革的思想专制余威尚存,有争议可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如果观点正确,就不该有争议,不该有人反对;如果有争议,有人反对,就可能是错误的,至少是对错没有定论的。一个人怎么能发表错误的言论,或者是对错没有定论的言论呢?这是到文革结束的几十年间人们的普遍思维定式,是文化专制主义始终贯彻如一的言论尺度。
后来,感觉上言论自由的尺度宽松了很多,很多过去一发表就会被立即打成右派送去劳改的言论都发表出来了。一开始因为只有报刊书籍这样的纸媒,所以言论尺度还是经过编辑审查的,后来有了互联网,审查就几乎被完全彻底地废掉了。不是有关方面不愿审查,而是审查从技术上成为一个不可能实现的高难度任务,海内不能发海外能发,博客不能发私人电邮能发。总不能审查所有的私人电邮。美国那么强大的技术力量,而且有那么冠冕堂皇的理由(反恐,还不是控制言论的意思),出了一个斯诺登,就搞得声名狼藉。这个世界上,任何权力再想钳制言论恐怕难度越来越大了。每当我在网上发表一个言论,就会看到很多这样的跟帖:要是当年你早打一百次右派了。这样的言论不但没使我受到制裁,反而常常被网站置顶推荐,读者动辄上万,与社会热点有关的时评读者常常是几十万。
言论自由是自由了,批评和谩骂也很自由,几乎没有一个论点不是有人褒,有人贬,有人赞同,有人反对。有争议已经成为常态,不再是异态了。有些人很同情我的处境,好心好意甚至苦口婆心地规劝我:何必呢?你本来可以平静度日,不会遭到这么多人的反对甚至谩骂的,不是吗?真的,这是何必呢。思来想去,我想明白一件事:除了你只说废话,即人人都认可的话,就必定会陷入褒贬不一的境地。所谓废话就是完全没有争议的人人认可的话,如摩西十诫:你不能杀人,不能偷盗,等等。再如:要遵纪守法,要有爱心,等等。只要是出了这个范围的言论,必定会有争议,有臧否,必定毁誉参半。你说民主好,他说你食洋不化;你说自由好,他说你是卖国贼;你说贫富分化不好,他说这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你说人生孤独,他说是因为你没嫁人。几乎所有的话语都是毁誉参半,有的甚至是对牛弹琴,鸡同鸭讲。
为什么所有不属于废话的言论都会毁誉参半?道理很简单:那是因为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生存环境不同,价值观念不同。此人之美酒佳肴乃彼人之穿肠毒药。想明白这一点,对于所有的毁誉褒贬就都不会太在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