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年04月15日 06:46:56分享人:一份激情来源:互联网28
是奸相还是能臣 古来将相本无种 史弥远(1164—1233)字同叔,南宋四明(今宁波)人。他出生在一个以孝义闻名乡里的官宦之家。高祖母叶夫人二十四岁守寡,生遗腹子史诏(弥远的曾祖父)。史诏幼读诗书,乐善好施,侍母至孝。徽宗时,朝廷要地方官把民间具备“孝、悌、睦、姻、任、恤、中、和”八种品德的人推荐到朝里当官。史诏被选中,但他坚决推辞,说自己要在家侍奉老母,如果没有母亲,就没有史氏了。明州(今宁波)的州官催他应召,他就带了母亲到大田山下水村隐居。徽宗知道后,特给他赐号“八行高士”,故乡里人都称他为“八行先生”。曾祖史诏生五个儿子,依次为师仲(祖父)、师才、师木、师禾、师光。五子都读书,祖父师仲屡试不中,就在家不去应试。只有史师才考中进士,绍兴二十三年时官至参知政事,但不到十个月就因与宰相秦桧不和而被罢官回家。祖父史师仲四十三岁时英年早逝,留下来未出嫁的长女、十九岁的长子史浩(弥远之父)、次子史渊、三子史溥、四子史源、五子史涓。这么一个大家庭全靠史浩在村校教书维持生计。家庭经济困难,以至于史浩赴临安考试的旅费都没有。史浩二十三岁娶贝氏,四十岁才登进士,五十八岁(孝宗隆兴元年)时拜右丞相。史浩生四子:贝氏于绍兴四年(1134)生子弥大,七年(1137)生子弥正。贝氏早亡,配周氏于隆兴二年(1164)生弥远,这时史浩年已五十九岁,又配陆氏于乾道二年(1166)生弥坚。弥远的大哥弥大比他大三十岁,二哥弥正比他大二十七岁,弟弥坚比他小两岁。史浩是南宋四明史家“一门三宰相”的头一个宰相。虽然他在朝为相的时间仅仅十四个月,但是他的人缘不错。他喜欢向朝廷推荐人才,如陆游就是他向孝宗推荐并当面赐进士出身的。他由于在相位时间不长,与其他同僚结怨不多,又得高宗的垂爱与孝宗的尊敬,赏赐超常。他在绍兴当官时能为当地民众做“利民”的好事,受到群众的拥戴,因此成了当地“土地庙”中供奉的“土地公”。俗话说:积德留于子孙。正是史浩这个“穷秀才”,举进士后成了“皇帝之师尊”,并进一步成了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太师,为史家在朝中编织成一张通天的官场关系网,在大臣中享受最高级别的光宗耀祖、荫补子孙的封建特权,从而为四明史氏的仕途发展开辟了宽阔的道路。附史浩简历 史浩(1106 年9 月—1194 年4 月) 任相时间:第一次4 个月1163 年1 月—5 月 第二次9 个月1178年3 月—11 月共14 个月徽宗 崇宁五年1106 年1 岁出生。宣和六年1124 年19 岁 丧父。 钦宗 靖康二年1127 年22 岁 私塾教书。 高宗 建炎二年1128 年 23 岁 结婚。 绍兴十五年1145 年40 岁 登进士,任余姚县尉。绍兴二十三年1153 年48 岁 任温州教授。 绍兴二十六年 1156 年 51 岁 由张九成推荐,为太学正。 绍兴二十七年 1157年 52 岁 为太学博士。 绍兴二十八年1158 年53 岁 为王府教授。 绍兴三十年1160 年55 岁诏建王为皇子,任建王府教授。 绍兴三十二年1162 年57 岁 诏建王为太子,任起居郎兼太子右庶子。 孝宗 隆兴元年 1163 年1月—5 月58 岁 拜右丞相。 隆兴元年 1163 年4 月—1168 年3 月58 岁至63 岁 在家闲居,共5 年。乾道四年1168 年3 月—1170 年4 月63 岁至65 岁 任绍兴知府,2 年。乾道六年 1170 年4 月—1172 年12 月 65岁至67 岁 在家守丧。 乾道八年 1172 年12 月—1173 年9 月 67 岁至68 岁 任福州知州1 年。乾道九年 1173年9 月—1178 年2 月 68 岁至73 岁 在家著书立说。70 岁封永国公。淳熙五年 1178 年3 月— 1178 年11 月73 岁 第二次拜相,在位9 个月,封卫国公。 淳熙八年1181 年4 月 76 岁 进少师,封鲁国公。 淳熙十年1183 年10 月78 岁 进太保,封魏国公。 淳熙十三年1186 年1 月 81 岁 进太傅。 淳熙十六年1189 年2 月 84 岁光宗即位,进太师。 光宗 绍熙元年1190 年85 岁回家。绍熙五年1194 年4 月 89 岁 薨于家。追封为会稽郡王。宁宗嘉定九年1216 年2 月 改封为魏郡王。 嘉定十四年1221 年8 月 追封为越王,改谥忠定。 向阳花木早逢春(1)史弥远是史浩五十九岁时生的第三个儿子,长得眉清目秀、天庭开阔、聪慧异常。史浩常说这孩子长得同自己一模一样。由于家庭条件很好,所以其父从小就聘请名师杨简对他进行教育。弥远的政治悟性很高,读《周礼》时说:这是一部周公治国平天下的书。如果安排官吏、布置任务,各官都能胜其所任,政治教化与礼法刑政的设置都能适合时势事理,何愁天下不太平呢?岂独周乎?读《春秋》时则说:这是一部关于天子如何执行赏罚的书。统治天下的人,赏罚的大权必须由“上”自己掌握,不能失之于“下”。天子如果自己不掌握赏罚的大权,那么也就没有权了,这才是天子的“春秋”。他熟悉历史,谈起话来谈古论今,头头是道。史浩常常赞叹:这小子将来可是一个“廊庙”之器(朝中的栋梁之臣)啊!所以随时随地对他进行怎样才能担当天下之重任的教育,把自己的学识与从政经验传授给他,从而使他在如何从政为人方面“得天独厚”。史弥远生长在公侯宰相之家,家庭富贵鼎盛,他完全可以养尊处优,锦衣玉食。但他却完全不同于那些出身豪门的纨绔公子。他穿着朴素,不求美食,犹如出身寒门的子弟。他是史浩的第二个妻子所生,俗称“庶”出,同长兄弥大生的儿子史守之仅差两岁,叔侄同门。他性格内向,沉稳寡言,不骄不躁。十三岁那年,按规定可以享受“京秩”,但他却提出让给“仲父”,他父亲觉得很惊奇。十六岁时补承事郎。十八岁时转宣议郎,铨试时(量才授官的考试)得了第一,调任建康府粮料院,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二十四岁时考中进士,到二十七岁,授大理司直,二十八岁迁太社令,二十九岁迁太常寺主簿。该年四月,父亲史浩去世,弥远在家守丧三年,至二十九岁复为大理司直。不久改任诸王府大小学教授。宁宗即位之后第二年(庆元二年),当时史弥远三十三岁,在论对目前应如何治国时,他提出,当前的国策应该选拔和表扬廉洁的官吏,疏浚河道,巩固堤防,充实仓库,公平赋税,鼓励农业,禁止末作,做好防涝防旱的准备;修筑城墙,增强武器装备,挑选良将,训练士卒,搞好粮食储备,加强边防警戒,做好战备。宰相京镗看了后,对这一高瞻远瞩的国家战略思想十分赞赏,当即对弥远说:你的才干远远超过了我,我的子孙后代就托付于你了!(京镗是韩侂胄的高参,在韩侂胄与赵汝愚的夺权斗争中起了很大作用。京镗由刑部尚书迁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赵汝愚罢相后,遣知枢密院事,庆元二年〔1196〕为右丞相。)由于史弥远得到京镗的重视,三十五岁被授枢密院编修、工部郎官,改刑部郎官。从“郎官”开始,弥远总算进入“京官”的行列。三十七岁那年,史弥远出任池州的知州。四年后,四十一岁提举浙西常平,负责浙西粮食的平价以籴、平价以粜等惠民利民工作。开禧元年,四十二岁的史弥远调回京城,授司封郎官,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秘书少监,迁起居郎。开禧二年,兼资善堂直讲。这一年对史弥远来说,是人生道路上很关键的一年。这一年韩侂胄已集军政财文大权于一身,坚意要出兵北伐,把所有反对他冒险出兵的大小官吏,包括像钱象祖这样的参知政事,统统排挤打击出局。宁宗实际上已被侂胄架空,大有沦为傀儡之势。在这种形势下,宁宗召群臣集议该不该出兵北伐,有谁敢来冒此风险,自己找死呢?只有史弥远一个人挺身而出,进言说:向阳花木早逢春(2)今之议者,以为先发者制人,后发者制于人,此为将之事,施于一胜一负之间,则可以争雄而捷出。若夫事关国体、宗庙社稷,所系甚重,讵可举数千万之命轻于一掷乎?京师根本之地,今出戍既多,留卫者寡,万一盗贼窃发,谁其御之?若夫沿江屯驻之兵,各当一面,皆所以拱护行都,尤当整备,继今勿轻调发,则内外表里俱有封圻。毋惑浮言以挠吾之规,毋贪小利以滋敌之衅,使民力愈宽,国势愈壮,迟之岁月,以俟大举,实宗社无疆之福。《宋史·史弥远传》卷414,第12416页。进言前弥远的朋友提醒他说,你这样做必然得罪韩侂胄,你不想想太夫人年事已高,这岂不让老夫人担忧吗?弥远回答说:“时事如此,言入而益于国,利于人,我得罪甘心焉。”《宋史·史弥远传》卷414,第12416页。 唐太宗云: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这件事,使宁宗看到了满朝文武之中,谁是能仗义执言,不怕韩侂胄威权的人。于是,宁宗立即封史弥远为鄞县男兼权刑部侍郎。第二年(开禧三年),又遣弥远为礼部侍郎兼刑部侍郎(从三品)。开禧三年(1207),由于韩侂胄贸然北伐失败,国家主力部队大部分受损。金兵占领了蜀口、京湖、两淮大片领土。金兵所到之处,打、杀、抢、烧,兵民死亡以千万计,国家军费开支超亿。诚如王居安所言:“自兵端一启,南北生灵,壮者死锋刃,弱者填沟壑。荆襄、两淮之地,暴尸盈野,号哭震天。军需百费,科扰州县,海内骚然。”《宋史·王居安传》卷405,第 12251 页。 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韩侂胄急于求和,一连8次派人赴金营(濠州)协商和议的条件。金人提出割地、赔款、惩办发动战争的首谋等条件,韩侂胄把苏师旦等三人推出去作为战争的首谋,并答应函苏师旦的首级以谢金人,争取达成和议。但金人硬是要韩侂胄的首级。韩侂胄无路可退,为了保全自己,不惜牺牲千百万人的生命,执意要把战争继续下去。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宫中密谋如何“去凶”,即除去韩侂胄。谋划既定,要找一个最可靠的人联络宫外的人具体执行,这样就找到了史弥远。史弥远领了“密旨”,即可以调动军队的“虎符”,找参知政事钱象祖和李壁。钱象祖就拿了“虎符”找主管殿前司的夏震。夏震接到“虎符”就调动护圣亲兵五百人,于十一月乙亥日清晨,守候在宫门,趁韩侂胄上朝之机,截轿诛韩侂胄于玉津园。这事《宋史·宁宗纪》记载如下:十一月甲戌,诏韩侂胄轻启兵端,罢平章军国事,陈自强驸充位,罢右丞相。乙亥,礼部侍郎史弥远等以密旨命主管殿前司公事夏震诛韩侂胄于玉津园。以钱象祖兼知枢密院事,李壁兼同知枢密院事,以诛韩侂胄诏天下。《宋史》卷38,第746页。韩侂胄被诛当天早朝,钱象祖、李壁立即赴延和殿向宁宗汇报韩侂胄已诛。宁宗当天就给钱、李等有功之臣加官。两人本来都只是参知政事,同时加“知枢密院事”。史弥远则由礼部侍郎升签书枢密院事(连升两级)。弥远不接受,宁宗就改弥远为礼部尚书。仅过一个月,钱象祖升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史弥远则从礼部尚书晋升为同知枢密院事。再过一个月(嘉定元年正月),弥远晋升为知枢密院事;六月,史弥远兼参知政事。十月,钱象祖为左丞相,史弥远则晋升为右丞相。在韩侂胄被诛,史弥远任礼部尚书至右丞相这一年时间内,南宋朝廷做了四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与金国签订“嘉定和议”。这事是由宁宗自己直接处理的,出面代表南宋朝廷的是当时的右丞相钱象祖,史弥远是礼部尚书。开禧三年十一月初韩侂胄被诛。十二月初,以许奕为金国通问使,金国表示愿意归还大散关、隔牙关和濠州,和议有望。这时朝中初露麻痹松懈情绪。史弥远看到这个苗头,立即向宁宗上疏言:今两淮、襄、汉沿边之地,疮痍未瘳,军实未充。当勉励将帅,尽吾委寄之诚;简阅(检查挑选)士卒,核其尺籍之缺;缮城堡,葺器械,储糗粮。当聘使既通之后,常如干戈未定之日,推择帅守以壮藩屏之势,奖拔智勇以备缓急之求。《宋史·史弥远传》卷141,第12417。这疏言在和议未订之前,属于未雨绸缪,显示出史弥远作为一个政治家、战略家的高度的敏感性与前瞻性。嘉定元年(1208)一月,金国提出要韩侂胄的首级。宁宗不同意。三月,金国提出用韩侂胄的首级换淮、陕侵地,宁宗同意了,和议终于达成。第二件大事就是清除韩侂胄党。这件事自韩侂胄被诛那天开始,由宁宗自己把关,中央各部具体执行,抄的抄,查的查,罢的罢,管的管,杀的杀,一时成了一个政治运动。第三件大事是为“庆元党案”平反。这事对史弥远非常有利。因为“伪学党”中的重要人物如朱熹、赵汝愚、周必大、楼钥、杨简等人与史浩交谊甚深,杨简是史弥远的老师,为这批人平反与重新入朝,为史弥远执政提供了强大的政治组织基础。第四件大事是重组中央执政班子。这事是宁宗亲自把关的。由于以诛杀韩侂胄的功臣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中央执政班子”带有过渡性质,其中难免混入一些与韩侂胄有亲密关系或牵连的投机分子。在新的中央执政班子中,唯一在诛韩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而又与韩侂胄没有任何牵连的人就是史弥远。所以,他在这场“政治淘汰赛”中一枝独秀,仅仅在一年之内,就由一个副部级的礼部侍郎迁至正部级的礼部尚书,由礼部尚书至同知枢密院事,又由同知枢密院事遣知枢密院事,再从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最后升为右丞相,到了当朝一品。以上四件大事,都是宁宗自己的决策,史弥远则以既反对冒险又力主充实军备而步入中枢。宁宗这四大决策,是由当时的形势决定的,是顺应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的走势的。二十六年辅政史(1) 史弥远是在嘉定元年十月拜右丞相的。本来,史弥远是个礼部侍郎、王宫大小学的教授,一个“教书匠”,对官场中的宰执来说,他对谁都不构成“威胁”。但到了右丞相这个位子就大不相同了。你这个小小的“侍郎”与“小教”,一下子到了天字一号的丞相,身居“尚书”以上的高官谁也接受不了,因此就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昆命元龟”事件。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嘉定元年(1208),史弥远拜右丞相的“制书”是翰林权直陈晦起草的,其中有“昆命元龟,使宅百揆”之语。原兵部尚书、知福州倪思得知后就向宁宗告状,说“昆命元龟”一词是舜禅位给禹的用语,对人臣是不应当用的。今日任命弥远为宰相的制书里用了“昆命元龟”一词,是不是说陛下有意要禅位给史弥远呢?这下子事情闹大了。史弥远赶忙给宁宗解释他没有仔细审读陈晦的制书。宁宗下诏要大家分析。结果陈晦和真德秀商量后,就给倪思的“诉状”来一个全面反击,列举许多任相制书中都有“昆命元龟”的事例,如国初赵普拜相,制有“询于元龟,历选群后”,唐元和中裴度拜相,制有“人具尔瞻,天方赍予,昆命元龟,爰立作相”等等。这事最后的结果是,宁宗下旨:“陈晦援证明白,无罪可待,倪思轻侮朝廷,肆言诬罔,可特降两官。”(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16,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90 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弥远任相后碰到第二件事就是罗日愿谋变。他十月上任,母亲十一月逝世。他急忙离职赶回四明治丧。皇太子请宁宗在京城赐史弥远一个宅院,叫史弥远在京城宅院持服,以便咨询。宁宗同意。就在该月,左丞相钱象祖被罢相,去福州当官,中央执政班子中一个丞相也没有了。嘉定二年二月,宁宗遣内侍到四明叫史弥远回京城皇上赐给他的宅院居住。这时,京城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这就是史书上说的“罗日愿谋变”。罗日愿是韩侂胄的人,投靠韩侂胄得官,开禧北伐时充忠义军统制。在清查韩侂胄党人的政治运动中,浙西提刑司检法官刘铎交代问题时,涉及罗日愿投靠韩侂胄的问题,当时朝廷接受了临安知府史弥坚提出的“矫枉不宜过直”《余姚史氏宗谱·忠宣公墓志》,郑清之撰。的建议,尽量缩小打击面,只把刘铎流放到湖南,对罗日愿则不予追究。但罗日愿自己寝食不安,他住在临安沙皮巷,交结了一批地痞流氓;又与殿前司中军御前伴射训练官杨明、徐济等合谋,约定在史丞相从四明回临安过江那天,令前步军司军校张兴等藏亡命之徒一千多人于舟中,待百官迎接于浙江亭时举火为号,三路齐上,杀尽宰执、侍从和台谏,然后以兵拥三衙管军,直接自水门突入大内,杀内侍王俞、张延庆等四人,并劫持皇上,要宁宗上殿降诏赏军,以罗日愿为枢密使、徐济为参知政事。这是一个里应外合、有计划、有组织的政变阴谋。从二月开始策划,三月,徐济后悔,遣同谋学生黄君畴向朝廷报告,不能达。景德常知情告变,罗日愿等被一网打尽。五月戊戌夜,诏罗日愿凌迟处死。史弥远回到临安,宁宗诏起复右丞相。史弥远推辞,奏言说,出现罗日愿这件事,他这丞相是有责任的,要求宁宗予以处分,并说明之所以会出现罗日愿这次事变,是因为“陛下昨元恶(指韩侂胄),臣获密赞英断,故其余党切齿”(宋)佚名编,汝企和点校,《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1,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206 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 二十六年辅政史(2) 史弥远复相之后,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面对连年的水、旱、蝗、风、雹等自然灾害,政府有关部门能及时组织抗灾赈灾,修订自庆元六年以来的“宽恤诏令”,要各级官吏严格执行,减轻人民负担,重罪那些不执行朝廷赈恤之令的官吏。嘉定二年五月,他把户口的多少作为评价官吏好坏的标准,“以户口为殿最”《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1,第207页。。他十分重视国防建设,要三衙、江上、四川诸军主帅核实军籍,填补军队缺额,挑选将帅,严肃军纪,坚决取缔私役禁军与地方厢军,“申严诸军升差制”《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2,第232页。,加强边备。嘉定二年,扬州、楚州、衡州、郴州、吉州、南安军盗起,如李元砺,人数达十多万。朝廷用只惩巨魁、胁从不问、立功受奖、御民以宽的方针,很快予以平息。两淮与京湖开禧北伐时有忠义军几十万,养一兵每年达一百六十缗,军费开支浩大。因此发安家费放散忠义人归家,结果散而为盗。命每郡择一豪首,授以兵官,使之弹压,其盗悉平。在吏治方面,褒奖绩效彰著之臣,“配籍赃吏”《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2,第 218 页。。经过六年多的整治,社会安定,开禧北伐留下的创伤基本得到恢复。嘉定六年,蒙古进攻金国,金主求和,迁都南京(今开封),把朔北三十万战兵调驻河南。这时,南宋朝中发生了一场如何处理宋金关系的争论。真德秀提出上、中、下三策:上策是乘机出兵攻金,恢复中原;中策是断绝对金岁币;下策是依旧履行嘉定和议,向金岁币。乔行简则认为从长远看蒙古势力足以灭金,灭金后就会成为最危险的敌人,所以现应该支持金国抗蒙,继续履行和议。当初史弥远倾向于乔行简的观点。但朝中持真德秀上策的观点居多,太学生更是上书请斩乔行简。最后宁宗和史弥远采取了真德秀讲的中策,断绝对金岁币。而金国这时则采取“北和南战”的战略,赵永春的《金宋关系史》谓之“北边损失南边补”赵永春,《金宋关系史》,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11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认为北方的蒙古难以对付,但对南宋这块豆腐是很容易吃的。嘉定十年四月,金国以南宋不贡岁币为由,对南宋发动了全面进攻,宋廷则立即授予四川、京湖、两淮制置使以便宜指挥之权进行抗金,并号召忠义军参战。五月,宋宁宗发布“伐金”诏书,宋金战争全面爆发。这一战就是八年。南宋自孝宗开始,三次伐金。第一次是张浚隆兴伐金。宋出兵八万渡淮,不到两个月,于符离大溃。后金兵八万渡淮南下,败宋军于盱眙,射杀宋主将魏胜,占楚州,又占庐州,逼宋签订隆兴和议。第二次是韩侂胄开禧北伐,宋军七万渡淮作战,鄂州军攻唐州,前线溃败。后金兵十万五千大军沿淮南下,四万攻四川,占领两淮与蜀口广大地区。双方争战时间不到一年,逼宋签订嘉定和议。第三次是史弥远嘉定抗金,时间从嘉定十年至十七年,金兵四次大规模南下,每次都超过十万,嘉定十二年那次达二十万。南宋动员了几十万正规军、地方军和忠义军抗金。这期间金宣宗曾派吕子羽前来讲和,遭南宋拒绝。最后宋军把金宣宗几十万兵马打得“十不一存”,金国不得不单方面宣布“再不南伐”,宋方取得完全胜利。这是南宋抗金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最终取得全胜的战争。二十六年辅政史(3) 在抗金的过程中,南宋朝廷发生了两件意想不到的大事。 一是华岳企图谋杀史弥远。华岳是武学生,以反韩侂胄而入监狱闻名。韩侂胄诛,复入学登第,为殿前司同正将。“郁不得志。谋去丞相史弥远,事觉,下临安狱。狱成,坐议大臣当死。宁宗知岳名,欲生之,弥远曰:‘是欲杀臣者。’竟杖死东市”《宋史·华岳传》卷455,第13378页。。二是嘉定十三年七月,太子赵曮去世,需要另立皇子。经过十个月的挑选,于嘉定十四年六月决定由原沂靖惠王子贵和为皇子,赐名竑。八月立十七岁的贵诚为沂靖惠王子。当时贵和皇子已经成年,有好几个妃子,生活作风放荡。他对“杨皇后专国政,史弥远用事久”不满,公开表示一旦他当了皇帝,就将把史弥远流放到广南的恩州或新州。宁宗与杨皇后对贵和的种种表现不满。因此史弥远和当时担任王府教授的郑清之商量,说皇子贵和挑不起皇帝这个担子,需要抓紧时间教育培养贵诚,以便取代贵和。嘉定十七年正月,宁宗对史弥远等三个宰执说:看来贵和这人不行,要另立皇侄为皇子。史弥远等说:陛下提出这事当然很好,但另立皇子这事“事大体重”,是否稍迟再议。宁宗说:那就到九月瑞庆节吧。这事《宋史全文》记载如下:嘉定十七年正月,宰执奏事,宁宗忧形于色,历言竑溺女嬖,狎群小,傲诞淫亵数事。且密谕曰:“皇侄端重英悟,可承宗祧,欲并立为皇子,续正元良之位。”宰执奏曰:“圣意坚定如此,宗社之福。然事大体重,容少迟,精审行之。”宁宗曰:“俟瑞庆节可也。”佚名撰,《宋史全文》卷31,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第2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但没想到还没到瑞庆节,八月丙戌,宁宗就生病了。起病后第七天(壬辰),宁宗召右丞相史弥远、参知政事宣缯、签书枢密院事薛极入禁中,在病榻上对他们说:“病已不可为。朕前与卿议立皇侄,宜亟行之。”《宋史全文》卷31,第3 页。于是下诏立贵诚为皇子,赐名昀。 宁宗在立贵诚为皇子后第五天去世。史弥远等照宁宗的意愿,由杨皇后做主,立赵昀为帝。杨太后来垂帘听政。皇子赵竑则被封为济王,出居湖州。理宗即位后,朝中文武百官对理宗的皇位没有发生异议。因为大家都知道,这是由太后做主且垂帘听政,由太后自己来执政的。所以头五个月朝廷平安无事。想不到的是宝庆元年正月发生了湖州济王事变,“一石激起千层浪”,潜伏在朝廷里原来拥护济王、反对杨后与史弥远的反对派浮出水面。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湖州有“甲富天下”的潘丙、潘壬兄弟,想拥立济王为帝。一日,他们带湖贼(《齐东野语》说数十人,《宋史·李全传》说千余人)突入济王府,济王赵竑躲入水窖,被找到后,告诉他已联系好李全的兵马,反上临安,夺回皇位。济王同意了,当即龙袍加身,接受湖州官兵的朝贺,开官库分发赏银,并在城门口张贴布告,声讨史弥远擅自废立的罪行,将率领二十万大军水陆并进云云。第二天一早,济王一看,哪有二十万大军,来的不过是几百个渔民。这下子知道事情坏了。他急忙“调转枪口”,率州兵斩杀湖贼。湖州有个居民叫王元春,看到城门口的布告后,立即驾舟飞报朝廷。当时朝里是杨太后垂帘听政,接报后,很快作出决定,派殿前司将彭任带兵赴湖州镇压。彭任到州时叛乱已平。接着史弥远就派医生秦天锡赴湖州以给济王治病之名,谕旨让济王自处。二十六年辅政史(4) 济王死,朝廷于宝庆元年正月初六以“济王惊悸得疾,特赐钱三千缗,命守臣选医诊治,早薨,赐赙赠银绢千匹两,会子万缗充宣葬” 《宋史全文》卷31,第9 页。。当时杨太后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处理湖州事变,内情不得而知。由于当时朝廷没有给济王定罪,这在政治上就留下了一个严重的隐患。朝中原想借济王上台之后干掉史弥远的这批官员乘机而起,为济王鸣冤叫屈。魏了翁、洪咨夔、真德秀等人相继说济王不得其死,济王冤枉,应该给济王封赠,为济王立嗣等等。诚可谓:暗流涌动波将起,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政治暴风雨即将来临了。面对这种形势,精于术数的太后及时宣布撤帘。四月丁酉,皇太后手书“吾晚年多病,志在安闲,嗣君可日御便殿听政,今后更不垂帘”《宋史全文》卷31,第11页。。 接着理宗就在五月甲子(太后撤帘后第15天)诏:“内外文武大小之臣,有所见闻,具以启告。忠言正论,朕所乐听。事有可行,虚心而从;言或过直,无悼后害。封章来上,以副朕延纳之诚焉”《宋史全文》卷31,第13 页。。请大家提意见,意见对的,我虚心接受;如果不对,言者无罪。我想,这很可能是太后和史弥远搞的“阳谋”,引蛇出洞;也可能是理宗听了真德秀的建议诏“求直言”,从而为他们攻击史弥远和对理宗施压提供了一个机遇;当然也可能是双方都想借“求直言”之机击败对方的策略上的“不谋而合”。结果,攻击理宗、史弥远和杨后的“封章”纷纷而上。其中胡梦昱的“封章”最为“狂悖”,他把宁宗比作汉武帝,把太后比作骊姬,把济王比作晋太子申生、汉武帝的戾太子,把史弥远比作江充。把反对派的政治意图讲得最明白的是井研进士邓若水。他在封章里直率地说:“行大义,然后可以弭大谤;收大权,然后可以固大位;除大奸,然后可以息大难。宁宗皇帝晏驾,济王当继大位者也。”“弥远之徒死有余罪。”《续资治通鉴》卷163,第4435页。就在这紧锣密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形势下,六月十七日,理宗恭禀太后圣谕。“谓丞相忠贯日月,勋塞宇宙????受知二祖,光辅两朝。赞更化以正权纲,佐定策以安社稷,不动声色,中外晏宁,可谓社稷之臣”、“国之元勋”,“拜史弥远为太师,依前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魏国公。”《宋史全文》卷31,第13页。史弥远具扎五次辞免。太后这条圣谕,是太后和史弥远对反对派发起反击的信号。八月,诏真德秀除职予祠;九月,诏洪咨夔降三官,胡梦昱除名、勒停象州羁管;十二月,魏了翁罢新任、追二官、靖州居住,真德秀落职罢祠。宝庆二年二月,梁成大提出,真德秀有五“恶”:一是要求给济王封赠以掩盖济王叛逆的罪状;二是要求给济王立嗣以招祸端;三是改节圣语;四是牒示言路;五是谤讪朝廷,应与魏了翁同罪。诏真德秀削秩二等。三月,王长儒祠,徐瑄削秩三等,徙居象州,梦昱徙钦州编管。八月,理宗同意正济王叛逆之罪,诏将济王追降巴陵县公。斗争基本结束。这场斗争还波及江湖诗人,如曾极的诗句“秋雨梧桐皇子宅,春风杨柳相公桥”被指控为影射济王与史丞相,“于是江湖以诗为讳者两年”《齐东野语》卷16,第293页。。 二十六年辅政史(5) 这场暴风雨过后,理宗在史弥远诸臣辅政下开展了一场声势颇大的廉政建设、文化建设、军事建设、宽恤刑政和务必惠民等政策。但山东、淮东地区以李全为代表的忠义军中,山东的头头投降了蒙古,淮东四个忠义军的头头在金人的利诱下将楚州等地叛归金国,当了“郡王”。李全从山东南下收回楚州,并在龟山打败了金兵。但他只向南宋朝廷要钱粮而拒不接受南宋朝廷派去的官员的管辖,派去一个就干掉一个。江淮制置使赵善湘一再要求出兵诛灭李全,而史弥远则采取文武两手策略,总想用和平的方法劝说李全安分守己,告诉赵善湘不要出位专兵。最后李全不听规劝,发兵围攻扬州,史弥远才同意郑清之、袁韶等人的意见,断绝对李全的钱粮供应,发兵诛灭。绍定四年,赵善湘上露布言,统帅诸将,水陆并进,正月十五,诛逆李全于新塘。史弥远在绍定三年六十七岁时健康状况已不佳。该年年底理宗特诏史弥远“气体向安,朕尊礼元勋,未欲劳以朝请,可十日一次,赴内引入治事”《宋史全文》卷31,第 59页。。可以说从六十八岁开始,弥远基本上已不管事了。绍定四年九月临安大火,三省枢密院和太庙被烧。殿前司副都指挥使冯榯、主管侍卫步军司王虎因救火不力、延及太庙各夺一官。史弥远等宰执五次具奏乞罢官。诏史弥远特降奉化郡公,薛极、郑清之、乔行简各降一秩。绍定五年十二月,皇太后崩。绍定六年十月,史弥远病重,逝世前十天进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会稽郡王。薨,封赐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献”。此时刚好是他“人生七十古来稀”的七十岁。 据《宋史》载:史弥远身为高官,但很注意名节,按国家章法行事。他自置一本《人才簿》,记录着全国县令以上官吏的表现,用人时择优录取,哪怕是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照样委以重任。他对亲朋故旧不任意封官加爵。赵善湘是他的姻亲,八年抗金中功劳不小,日夜盼执政。但史弥远就是不开这个口,说:“天族于国有嫌,高宗有诏,止许任从官,不许为执政。绍熙末庆元初,因汝愚、彦逾有定策功,是以权宜行之(指汝愚任右丞相)。某与善湘姻家,又有岂敢?”《宋史·史弥远传》卷414,第 12418 页。弥远亲密友周铸、兄弥茂、甥夏周篆都是他的心腹,人们以为这三人一定显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周铸到老只是个“布衣”群众;弥茂以执政恩入流;外甥夏周篆不过是一个以捧香恩补官、训武郎而已。家族内部如史渐有八个儿子,五子登科,也只有登进士的才给官,没有考中进士的就没给。《癸辛杂识》记载了一则《卫王惜名器》的史料,讲“史卫王挟拥立之功,专持国柄,然爱惜名器,不妄与人,亦其所长。”(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别集下,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294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说秀王师弥的弟弟师贡很想升官得“横玉围腰”的玉带之冕。他通过弥远的宠姬,要求弥远给他一条“玉带”。弥远知道他的意思,就叫她在自家的所有玉带中挑一条最好的给他。姬喜,立即挑了一条最好的玉带送去。殊不知这条玉带既不是皇上所赐,又没有准系玉带的资格证书,怎么可以擅自服系呢?所以《癸辛杂识》的作者周密说:“其吝惜名器皆此类,亦可尚也。”《癸辛杂识》别集下,第294页。 二十六年辅政史(6) 史弥远的为人,还表现在对学潮问题的处理。自汉武帝创办太学以来,太学生的“学潮”问题一直是执政者一个棘手的问题。因为进太学的这些学生,都是些高门大户、地位显赫的王孙公子,太学(后又增武学)是一个培养封建高官接班人的摇篮。正因为有这个背景,所以太学生往往参加政治斗争,成了一支有胡子的人在幕后指挥的“娃娃兵”。史弥远任相之前,韩侂胄执政时一次最大的“学潮”就是“庆元六君子”。韩侂胄本想“斩其为首者”,但宁宗不同意,韩侂胄就把他们抓起来流放五百里。史弥远任相期间,比较大的学潮有四次:一是嘉定三年京尹(临安知府)赵师睾因挞太学生而引起太学生、武学生伏阙请愿,当时史弥远不想轻易撤换京尹,诸生中郑斗祥等就造谣说赵为了讨韩侂胄的喜欢竟学“犬吠山庄”,说赵舞斋郎以取悦韩侂胄之四夫人,声势越造越大,朝内的台谏也相互配合,史弥远只好罢赵师睾的官。二是嘉定初年郑昭先任台臣(郑昭先于嘉定七年为签书枢密院事),程覃实为临安知府,当时规定只准大臣出外用“青盖”,其他人不准用。太学生就使用黑色的绢做成的短檐伞代“青盖”,巡逻兵以为这样做犯了禁令,抓了拿伞的仆人杖责,太学生就群起请愿,要求罢免程覃实。史弥远觉得这些太学生实在太恣横了,这么一点小事就要求罢免京尹,因此就没有把他们的请愿书向宁宗禀报。太学生和武学生就集体罢课回家,这下子震动了京师。杨后的哥哥杨次山知道这事后就通过杨后向宁宗禀报,宁宗就出御批令学官宣谕诸生立即复课,免去程覃实临安知府之职,仍任农卿。史弥远则宣布今后太学诸生,如果有谁放弃学籍罢课回家,可安排郡庠职事补这名额,事情才算平息。(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甲集卷1,三秦出版社,2004年版,第59—60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三是嘉定七年,真德秀提出要趁蒙古攻金之机出兵恢复中原或断绝岁币,乔行简则认为形势已变,应鉴唇亡齿寒,继续岁币以支持金国抗蒙,结果太学生黄自然等就伏阙请愿,“请斩乔行简以谢天下”《四朝闻见录》甲集卷1,第 34页。。最后朝廷决定对金断绝岁币。四是嘉定十二年五月,廷臣讨论宋金关系问题,工部尚书胡榘主张能和则和。这本来是朝臣内部讨论的事,结果太学生就伏阙上书,请“诛胡榘以谢天下”《续编两朝纲目备要》卷15,第228页。。朝廷因此也就不再讨论这个问题。 从以上四次学潮以及史弥远对这一问题的处理来看,他在政治上还是比较温和稳健的,似乎可以用“中庸”二字形容。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史弥远在为人方面公私分明。在去世前,他嘱咐儿子,在他身后应把皇上赐给他的宅第还给公家。为此,《宋史》特地给他记上一笔:“绍定六年(1233)十二月戊寅,史宅之缴纳赐第,诏给赐本家,仍奉家庙。”《宋史》卷41,第799 页。 附 史弥远简历 孝宗隆兴二年1164 年1 岁出生。淳熙六年1179 年16 岁 补承事郎。淳熙八年 1181 年18 岁转宣议郎,铨试第一,调建康粮料院,改沿海制置司干办公事。淳熙十四年1187 年24 岁 举进士。 光宗绍熙元年1190 年27 岁授大理司直。 绍熙二年1191 年28 岁 迁太社令。 绍熙三年1192 年29 岁 迁太常寺主簿。丁父忧。 宁宗 庆元二年1196年33 岁 大理司直,改诸王宫大小学教授。 庆元四年1198 年35 岁 授枢密院编修,工部郎官,改刑部郎官。 庆元六年 1200年37 岁 知池州。 嘉泰四年 1204 年 41 岁 提举浙西常平。 开禧元年 1205 年42 岁授司封郎官,兼国史编修,实录检讨,迁秘书少监,迁起居郎。 开禧二年1206 年43 岁 兼资善直讲。封鄞县男,兼权刑部侍郎。开禧三年1207 年44 岁改礼部侍郎,兼同修国史,实录院修撰,仍兼刑部侍郎。侂胄诛,迁礼部尚书。拜同知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进封伯。嘉定元年1208 年45 岁迁知枢密院事,进奉化郡侯。进右丞相兼枢密使。丁母忧。嘉定二年1209 年46 岁起复右丞相,兼枢密使,太子少师。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 年58 岁 赐家庙祭器。 理宗 宝庆元年1225 年62 岁仍右丞相兼枢密使,进封魏国公。 宝庆二年 1226 年63 岁 拜少师。绍定元年1228 年65 岁都城火灾,五疏乞罢,不许。降封奉化郡公。 绍定五年1232 年69 岁 复爵(魏国公)。 绍定六年1233 年70 岁拜太师,封鲁国公。未几,进太师,左丞相,兼枢密使。进封会稽郡王。十月薨,封赐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献。宝佑元年1253 年身后20 年御赐“公忠翊运,定策元勋”碑。 公忠翊运定策元勋 二十六年辅政史(7) 史弥远逝世时理宗年纪已交“三十”。他逝世前九天理宗下了两道诏书,诏史弥远进太师,左丞相;逝世前八天诏“史弥远勤劳往事,垂及三纪,以疾解政,所宜曲加优礼。长子宅之权户部侍郎兼崇政院说书,次子宇之依旧直文华阁、枢密副都承旨,长孙同卿直宝章阁,次孙绍卿、会卿、晋卿并补承事郎,女夫赵汝楳军器少监,孙女夫赵崇榟转一秩与升擢差遣”《宋史全文》卷32,第 19 页。。接着又在史弥远逝世前六天诏:“以显谟阁待制、知福州真德秀兼福建安抚使。”《宋史》卷41,第799页。 这三个诏书后人颇多议论。因为他一方面给史弥远升左丞相,给史弥远的子女升官;另一方面又给史弥远的政敌真德秀复官。这种相互矛盾的做法究竟包含什么玄机,不好琢磨。人们也许可以在史弥远去世后十二天就宣布明年改元“端平”二字得到点启发。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当时理宗对史弥远是感恩的,所以史弥远逝世时辍朝三日,“赠中书令,追封卫王,谥忠献”。户部赙赠银缗以千计,内帑特颁五千匹两,遣使祭奠。灵柩回乡时,又遣礼部致路祭于都门外,赐纛、佩玉、黝。但当时没有给史弥远撰“神道碑”。理宗亲撰的“公忠翊远,定策元勋”碑是史弥远逝世后二十年才立的。这时理宗已到“知天命”之年了。也许是他回首往事,颇有感慨。想当初,他本想以一碗水“端平”开局,期定能开太平盛世之“端”。没想到,他一开步就在“收复三京”上摔了一大跤,七万八千大军(淮东之师五万,淮西之师二万八千,这是战兵。后勤兵员不计在内)北上取汴(今开封)。结果西取洛阳的淮西军二万八千人几乎全军覆没,仅剩三百人。总共死伤军民十余万。“收复三京”以大败告终。事见《齐东野语》中的《端平入洛》。理宗不得不下诏“罪己”。如果史弥远在,是绝不会发生这样的战略性失误的。史弥远健在时,临安从未有过大饥。但“端平”不久,嘉熙四年(1240)一月“临安大饥,饥者夺食于路,市中杀人以卖”《续资治通鉴》卷170,第4623页。。理宗只好下诏“罪己”。该年江浙与福建大旱,又加蝗灾,赤地千里,遍地饥荒,道殣相望,富者十室九空,甚至“阖门饥死,相率投江”《续资治通鉴》卷170,第4626页。。理宗又只好自己出来下诏 “罪己”《续资治通鉴》卷 170,第 4627 页。。当年,淮东李全之乱,矛盾全由史弥远处理,他的江山坐得安安稳稳、太太平平。但到他手里,端平三年(1236),由于他亲自任命的襄阳帅赵范处事不当,襄阳叛归蒙古,襄阳军四万七千,财粟三十万,军器二十四库全亡,《续资治通鉴》卷168,第 4586 页。弄得他又不得不下诏“罪己”。从“端平”更化开始,不到七年他就五次下诏“罪己”,这皇帝实在不好当。二十年来,理宗满以为自己一碗水端平,就可以左右逢源,取得对立双方的共同拥护。但他万万没有想到,其结果却是朝内“各分朋党,互持己见,交相捭阖,阴肆排倾”《续资治通鉴》卷173,第4119页。。内斗越演越烈。朝臣与“三学”呼应,大闹学潮,“三学之横”创历史之最。本来高喊维护皇权、“臣等不忧敌国之势盛,而忧陛下之势孤”(明)陈邦瞻撰,《宋史纪事本末》卷96,中华书局,1977年版,第1072 页。本书以下只记书名,其他内容略。的人,一旦其代表人物上台,到了中书,马上就向他提出“政事当常出于中书,毋使旁蹊得窃威柄” 《续资治通鉴》卷171,第4662 页。。 二十六年辅政史(8)史弥远逝世的时候,南宋的国土无缺。但到了他的手里,外患频频,国土日蹙。正是在这样的形势下,理宗才想起了当年的“顾命大臣”史弥远对自己是多么的忠心耿耿,对政事的处理是多么的稳健练达。所以这个时候为史弥远写这一碑文,虽然文笔不能称为“大家”“一流”,但却是他经过20 年反思后的产物,是他本人真实感情的流露。 关于理宗给史弥远亲制“公忠翊运,定策元勋”碑文一事,《宋史·史弥远传》和《宋史全文·理宗纪》都有明确的记载。自宋以来,这个巨大的石碑一直矗立在四明(今宁波)大慈山史弥远的墓前,至清乾隆时,碑已仆地,正面没土中,现已荡然无存。但有碑文至今仍然保留在《鄞县通志·文献志》与录善堂史氏宗谱中,为我们了解史弥远提供了一份极宝贵的历史文献。附 理宗给史弥远进太师左丞相的制命师傅师傅:宋代太师、太傅、太保合称三师。正一品。导之教训,先生所以迪厥迪厥:启迪。厥:发,启发。。官老成重以典型天下,所以资其智乃眷旧学。时谓元勋,谋和祖宗之心,名载鼎彝鼎彝:古人祭祀用的鼎。古人录先祖之功德,刻于祭祀之鼎。之器。申颁赞策,播告中外。尔右丞相兼枢密使、魏国公史弥远淳大而清明,方严而信厚。出则秉乎旄钺旄:幢。钺:大斧。旄钺:专制军事的信物。,入则总我钧衡钧衡:管理国家大事。。文武兼备,其才夷险,能致其力,毕公之弼弼:辅助。四世三纪四世:孝宗、光宗、宁宗、理宗。三纪:古时十二年为一纪。“三纪”指史弥远为相二十六年。于兹。傅说傅说:殷周时的贤相。之总百相关文档更多>>
- http://www.docin.com/p-354555844.html
- http://www.docin.com/p-570188563.html
- http://www.docin.com/p-538606214.html
- http://www.docin.com/p-252585968.html
- http://www.docin.com/p-587923795.html
- http://www.docin.com/p-491595374.html
- http://www.docin.com/p-597461753.html
- http://www.docin.com/p-483259176.html
- http://www.docin.com/p-456314275.html
- 分享于2011-01-03 20:02
文档数据
举报文档介绍
暂无描述
暂无描述 还原>>
- 文档分类
- 待分类
- 文档格式
- .txt
- 文档标签
- 史弥远 宰相 南宋 功过 史浩 进士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60947.html
更多阅读
【32位和64位的区别】如何查看系统是32还是64位——简介 最近有个朋友问我。32位和64位系统到底有什么区别的区别?WIN7系统32位和64位有什么区别?怎么查看我的系统是不是64位的?不能安装64位系统是怎么回事?怎么看系统多少位的。带着这
星座是按阴历还是阳历——简介星座是从国外传到中国的,其实在中国古代也有一个星座说法叫十二星次,是用来度量星、月、日的位置和运行,把黄道带划分十二个部分,所以叫“十二星次”,而十二星座本来是用来占卜用的,每个星座上的代名词都代表
最近读张爱玲,读得蠢蠢欲动。嫌不过瘾又翻出几部被翻拍的电影版重新看过,不免有些惋惜,更多的还是失望。在为数不多的几部翻拍片中,除了李安借张文讲了个自己的故事外,其余几部,完全不得要领。许鞍华虽然足够细腻,但她那是种生活气,张爱玲的
人生七十古来稀·生日感言2012年1月19日,是我的七十岁生日。古语有句话叫做“人生七十古来稀”。说明古代人的寿命比起现代人要短一些。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保健条件的改善,人类的寿命已经提高了一大步。世界卫生组织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