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的角度说:朦胧美是一种对象模糊,概念不确定,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含蓄的美;是用某种模糊的形式来表现多层次、多方面的内容,使欣赏者通过自己的猜测、想象和意会来获得某种审美享受。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隐之为体”和“优采潜发”所阐述的就是艺术的朦胧美问题。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所展现的意境就是一种朦胧的美:在柔柔的月色下,作者怀着一颗颇不宁静的心,漫步在荷塘边的小煤屑路上,看到的是蓊蓊郁郁的树、弥望的田田的叶子、袅娜地开着的白花、荷塘里浮起的薄薄的青雾,流露的是作者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和朦朦胧胧的、难以释然的情怀……
庐山的美也是一种朦胧美,从苏轼的《题西林壁》中可见一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李商隐的《无题》也是采用的一种朦胧笔法:相见亦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作者这首诗写得含蓄委婉、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这世上有很多东西,如果毫无保留地、清晰地展现在人前就会大煞风景,它需要稍加掩饰,使其处于朦胧意境之中才能吊起人们的胃口,令人回味无穷。
人的美就是一种朦胧美。年轻女人只有用美丽可体的服饰把自己“包装”起来,而又恰当地展现出身体的各个轮廓,才能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美,才会把她那无穷的诱惑力发挥到极致。
人的心灵也是如此,只有含而不露,才会给人一种朦胧的、神秘的感觉,而当你向人敞开心扉,把心迹暴露无遗的时候,你在人们心目中的价值就有可能掉了一大半。谁要是捧出一颗幼稚的心,谁事后就可能为此蒙羞,或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说话也有一个朦胧美的问题:有时沉默代表一个人的文化层次和涵养。聪明人知道什么时候应该闭上自己的嘴巴,什么时候开口说话。说话是有一定的艺术性的,要有分寸和幽默感,决不能呈一时激动就信口开河、乱放一通,有些话说的太白了,反而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可见,朦胧美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社会各个方面的一种美学现象,它需要人们去深入地探究、揣摩才能理解其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