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升华同舟共济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赏析
89.6.19
郁达夫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士大夫家庭.一三年留学日本,二一年与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二二年毕业回国。在日期间,他亲身体验到一个“弱国子民”的屈辱地位,而国内社会的黑暗,又使得他进一步加深了对封建势力的反判情绪,面对社会的黑暗、人民的苦难,使得他开始正视现实,开始注意社会压迫和阶级对立,并对劳动人民的贫困生活有了进一步了解和认识。他一面是一个充满热情的爱国主义者,一个具有叛逆精神的革命民主主义者,一个具有浓厚的人道主义思想的进步作家,另一方面他又缺乏革命的坚定性,时常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悲观伤感情绪,这是对郁达夫较客观全面的评价,他的代表作有《沉沦》《迟桂花》《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其中后二者代表了郁达夫创作初期在作品题材上的开拓和创作上的进步。
这篇小说通过对受尽压榨、孤苦无依的女工陈二妹和穷愁潦倒、谋食无门的知识分子“我”交往的四个阶段的描写,控诉了旧社会剥削阶级的凶残本质,赞扬了劳动人民忠厚善良的高尚品质,展示陈二妹善良、正直、诚恳的美好心灵,以及反抗压迫倔强意志,也反映了他们同处困境而相互扶持,相互激励的向上的追求,抒写了“我”与劳动人民之间那种“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伤情怀。
读了这篇小说,不难看出作者的创作意图很鲜明的就是要体现劳动人民与知识分子的处境是一样的,而且歌颂劳动人民的高贵品质,进而有力控诉了社会制度的罪恶。
从结构与内容上看,标题与结尾处的意象构成意象的重叠呼应,略有曲折而但不复杂的情节紧扣男女主人公的关系而发展,使本篇小说清晰地分为四节:开端、发展、误解、高潮。
在开端里写了谋食无门的知识分子的我与孤苦无依的烟厂女工在一个奇特的情境里相识。
中国人历来与工农隔着鸿沟,而在二十世纪初,他们却在生活轨道上无意的相遇了,通过对他们相遇地点、环境、道具和种种情节的描写,都渗透着一种寒酸、窘迫、悲凉的气氛,给人以沉重压抑之感,作者所以着意渲染住房的狭窄、简陋、肮脏,目的就是要突出他们共同的贫困和不幸,同时,共同的地位和困境,又着重表现了女工疲惫的体质和我颓唐的精神,无形中产生他们在不幸中的同病相怜,以及对社会的悲凉的义愤。
第二部分是发展阶段,写他们之间通过了解同情,建立起初步的纯洁的阶级友谊。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女工逐渐解除了戒备,开始相信我,这部分中,他们通过对话,达到了思想上的相通,而且在生活上相互关心体贴,通过对话交往,表现了女工天真纯洁善良朴实的美好心灵。也表现了他富于同情心和反抗精神,如劝我不要吸烟,尤其不要吸N厂生产的烟,这一精彩之笔,表现了对我的关心,对工厂的愤恨,生动传神,真切有力的表现出了她单纯而又不彻底觉悟的反抗意识。
第三部分,奇峰突起,情节陡转,落拓文人“我”的畸形生活不可避免地与女工充满道德意味的怀疑产生冲突,这冲突误会是自然的,而且必然的,因为黑暗社会造成了主人公的放荡形,主人公在浑浊社会中所感到的压抑感和异己感是畸形生活的具体表现,如被电车司机呵斥后的变态狂笑,就是社会造成主人公被动地位的体现,而正直纯真的女工,由于特定地位的局限,不会体会到“我”处境。她从节俭,规矩,老老实实做人等道理来怀疑和规劝我,无形中女工的洁净的品质反衬出“我”的病态颓放,而且又从更深层的意义上揭示出她的可怜与不幸。
第四层:误解在坦白的交谈中消除,于是信任,友谊及微妙的感情都有了升华,继而在情绪上思想上出现了高潮,情绪的波澜伴随着爱的冲动,而这爱在特点的现实社会气氛里上升为一种更为博大的胸怀,这种意境升华显示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欲情净化的主题,想到女工,想到自己,想到明天,竟找不到自己生存的位置,于是“我”只能苦闷,颓唐,迷惘,最后一段带有浓重抒情的写景,将整个凄寒的故事推向广阔的社会背景,回旋反复,是对黑暗社会的有力控诉和无情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正是本小说主题之所在:本小说真实刻画了一个纯洁善良的女工陈二妹的形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人与资本家的阶级对立,鲜明地熔铸着对于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赞美之情。
这篇小说通过这种偶然而又必然“关系”的把握、比较、映证,揭示了两人相同的贫困和不同的痛苦;类似的命运和不同的抗议,一样正直,却有二种形态。彼此都自怜和同情对方,作者主观上是想表现“五四”知识分子对劳苦大众的一种感情关注,客观上,作品有显示了现代中国进步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有着共同命运这样一个历史事实,这也正是本小说思想内涵之所在。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通过语言对话、行动描写和景物衬托来表现的:女工是中国一个具有朴素阶级感情,又有美好心灵的,时刻在生死线上挣扎的平凡劳动人民形象;“我”是一个在旧中国普通的,贫穷的,具有正义感和同情心的青年知识分子的代表形象;同时陈二妹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工人形象之一。
这篇小说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文学主题,表现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的关系;开拓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崭新的形象,真实刻画了一个中国女工纯洁的形象;使中国文学多少带上了一点社会主义色彩。这就是本小说思想意义的简要总结。
艺术特点。
首先;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叙”,本篇也证明了这一点,从很大程度上说作品中的我是作者的自画像。由于这篇小说具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因而明显地超越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客观真实地反映了自己以外的现实与人物,使得两个主人公都具有重要的思想和艺术价值,这是达夫小说一大突破。
其次,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及一些现代派的方法和技巧结合运用。如写陈二妹时,通过外在的言语,动作,肖象及环境烘托来显现起性格,这是现实主义的,写“我”时作家立即换上一种浓色重彩的笔调,从内面心理着墨,紧抓住“情绪”二字,使人物始终在感叹,呻吟,反省和浮想中,这又是浪漫主义抒情;另外作家还反复运用象征手法,把夜空中“灰白的薄云”比作“腐烂”的司徒。
再次,象征手法里包含着直接的社会内容而且又和写实技巧一样,被统摄于整体的抒情效果,因此,无论从倾向和情致上看,还是从结构手法上看,作品中充满了浓郁的。伤感的,即夹带义愤又不无悲凉感的抒情笔调和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