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是三国时期著名的谋士之一,曾经化名单福在刘备手下效力,出任军师一职。不久之后,徐庶小试牛刀,出谋划策帮助刘备打败了来犯的曹军,并夺取了樊城。刘备的这一“不寻常”表现让曹操大为震惊,最后,他手下的谋士程昱识破了徐庶的身份。为了逼迫徐庶来投降,程昱将徐庶的母亲掳去,并利用徐庶至孝的特点用假书信将他骗降。徐母看到儿子受骗上当,非常愤怒,也大失所望,拍案骂曰:“辱子飘荡江湖数年,吾以为汝学业有进,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读书,须知忠孝不能两全。岂不识曹操欺君罔上之贼?刘玄德仁义布于四海,况又汉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凭一纸伪书,更不详察,遂弃明投暗,自取恶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汝玷辱祖宗,空生于天地间耳!”骂完后,徐母便悬梁自尽了。徐母死后,悲痛欲绝、心灰意冷的徐庶虽仍留在了曹操手下,但他忠于辞别刘备时立下的“终身不设一谋”的誓言,致死不肯为曹操出力。徐庶的昙花一现,使得他成为了最可惜的谋士。他母亲的含辱自尽,也使他的人生具有了悲剧性色彩。徐庶最大的亮点,是在离开刘备时,为他举荐了诸葛亮。后来,刘备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下了山,为日后成就大业奠定了基础。
通过徐庶的来去,暴露了曹操欲收罗天下英才而不择手段,表现了刘备思贤若渴爱才如命,又尊重人的选择,决不勉强。
小说的徐庶不是可有可无的配角,而是为渲染诸葛亮出场的铺垫之重要序幕人物。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反映了人们所处尴尬时采取沉默态度的复杂逻辑关系,徐庶是痛苦的,而这痛苦又是他自己选择的结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自己决定走的这么条走不通的路,有苦说不出,怨不得别人,历史上的徐庶常与诸葛亮、石广元、孟公威一起交往,所谓惺惺惜惺惺,英雄爱英雄,都是当时的才俊,但我是非常喜欢他的人品,他对他的选择一直在负责,对待生命和事业他是认真的,为了母亲,我知道他的选择可能是错的,但他不后悔,母亲的死亡他也不想,那是时代的认同度的问题,但他坚持了他的信念,为他的人生负责了,对朋友他也做到了真诚,事业在不同人的角度是不一样的理解,他为母亲活了一回,为了他的事业有奋斗,目标的改动也是正常的,不后悔,坚持,这是他的优点,是人材不一定都能常常发光,关健是命运和你开玩笑时你是否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