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每句的第一字和最后一字)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日小
本 泉
去 定
死 亡
真是佩服李白,在唐朝就知道骂日本人了。
上面这首诗的真正由来有的说是---侠客梦第四卷:江湖搏命第一百零一章 日暮苍山兰舟小 作者:燕随心
该诗首尾八字连读,隐含“日本去死,小泉定亡”之意。恰恰与非典期间流行的“非典最早出处”堪称相似(《三国志》操遭吴袭时,幸典韦护卫,操脱险大哭“非典,吾命休矣!”)。遍览《李白诗全集》和《全唐诗》,无此语。仅仅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有句云“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较为接近。我想这是今人假托中华诗歌以至唐代诗歌的顶级巨星李白之名义而要表达一种民族的愤慨与爱国之情罢了。刘长卿《日暮苍山》原文是: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诗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
此诗所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日暮”点明时间是傍晚;“苍山远”是风雪途中所见;“天...贫”投宿地点,“白屋”,寒白贫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气氛--诗人感受独特;“柴...人”诗人就寝忽听吠声不止,大概是芙蓉山人归来了吧。“归”是诗人的来到(诗人是在“白屋”外路上);归”是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诗人在“白屋”内)。无论怎样,由此诗派生出来的那首诗绝对巧妙:
(日)暮苍山兰舟(小),
(本)无落霞缀清(泉)
(去)年叶落缘分(定)
(死)水微漾人却(亡)
李白简介:
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他很早就相信当时流行的道教,喜欢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
李白约在二十五、二十六岁时出蜀东游。在此后十年内,漫游了长江、黄河中下游的许多地方,并在安陆(今属湖北)与唐高宗时任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后又徙家任城(今山东济宁)。开元十八年(730)左右,他曾一度抵长安,争取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
天宝元年(742),因受玉真公主等的推荐,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作为文学侍从之臣,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初时心情兴奋,很想有所作为,但时值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政权,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迫害。李白秉性耿直,对黑暗势力不能阿谀奉承,因而遭受谗言诋毁,在长安前后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11年内,继续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地区漫游。
天宝三载,李白在洛阳与杜甫认识,结成好友,同游今河南、山东的一些地方,携手探胜,把酒论文,亲密无间,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次年两人分手,此后未再会面,但彼此都写下了感情深挚的怀念诗篇。
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今属安徽)、庐山一带隐居。当时,玄宗任命其第十六子永王李□为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大都督,负责保卫和经管长江中部一带地区。李白怀着消灭叛乱、恢复国家统一的志愿,参加了率师由江陵东下的永王幕府工作。不料李□不听肃宗命令,想乘机扩张自己的势力,结果被肃宗派兵消灭。李白也因此获罪,被系浔阳(今江西九江)狱,不久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幸而途中遇到大赦,得以东归,时已59岁。
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时,听到太尉李光弼率大军出镇临淮,讨伐安史叛军,还北上准备从军杀敌,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他的从叔当涂(今属安徽)县令李阳冰的寓所病逝。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