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又称一般性(经常性、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即: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和公开市场业务。
存款准备金(deposit reserve)
1、存款准备金。一种“押金”,各家银行交给中央银行保管,用以保证将来居民的提款(尤其集中提款时)及资金清算。包括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律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存在中央银行里)和超额存款准备金(金融机构在中央银行存款超出法定存款准备金的部分,主要用于支付清算、头寸调拨或作为资产运用的备用资金)。
2、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
存款准备金=库存现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法定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存款总额
超额存款准备金=存款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
3、作用。①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②准备金率上升,银行资金紧张,则放贷额小、且倾向于规模大盈利强风险小的大企业,近而影响企业融资。
4、评价。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中威力最大的一个,也是最难于精确调控的一个。
5、我国。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建立于1984年。此后20余年,存款准备金率以上调为主格调,下调发生两次,一次为1998-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一次为2008-2009年全球经济危机期间。
公开市场业务(OpenMarketOperation)
1、公开市场业务。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改变商业银行等存款货币机构的准备金,进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利率的政策手段。
2、作用。①当经济处于过热时,中央银行卖出政府债券回笼货币,使货币流通量减少,导致利息率上长升,促使投资减少,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②当经济处于增长过慢、投资锐减不景气的状态时,中央银行买进政府债券,把货币投放市场,使货币流通量增加,导致利息率下降,从而刺激投资增长,使总需求扩大。
3、评价。是目前多数发达国家(更准确的说是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量的重要和常用的工具。①与准备金政策相比,风险更小,易于调控,精确度高。②与再贴现政策相比,是主动性政策,而非被动性,效果更直接。当然,优点也是其缺点。
4、与再贴现相辅而行。例如,当中央银行提高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因拥有一定数额的超额准备而不依赖中央银行的融通,使货币政策难以奏效。此时若中央银行以公开市场业务相佐,在市场上卖出证券,则商业银行的准备金必然减少,紧缩目标得以实现。由于两者相互配合比使用单一的工具效果更为显著,许多国家都十分注意它们的相互配合运用。
再贴现(Rediscount)
1、贴现。指银行承兑汇票的持票人在汇票到期日前,为了取得资金,贴付一定利息将票据权利转让给银行的票据行为,是银行向持票人融通资金的一种方式。
2、再贴现。商业银行以未到期的合格票据再向中央银行贴现。对中央银行而言,再贴现是买进票据,让渡资金;对商业银行而言,再贴现是卖出票据,获得资金。
3、作用。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提高或降低再贴现率来影响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借款的成本,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其它经济变量。还可以按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有选择地对不同种类的票据进行融资,促进结构调整。①“抑制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高于市场利率的政策,提高再贴现成本,从而抑制资金需求,收缩银根,减少市场的货币供应量;②“扶持政策”,即中央银行较长期地采取再贴现率低于市场利率的政策,以放宽贴现条件,降低再贴现成本,从而刺激资金需求,放松银根,增加市场的货币供应量。
4、特点。①短期性。中央银行提供的贷款以短期为主,再贴现票据一般在3~6个月左右,最长不超过1年。②官方性。再贴现率是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不同于市场利率随供求变化而变化。③标准性或示范性。再贴现率在利率体系中是基础利率,其变动表示中央银行正在采取的措施和经济景气的变化,有一种告示效应。
相关信息
1、中央银行愈来愈重视作为一个参与者进入市场,而不只是作为一个指导者来调节和引导市场,因而再贴现率逐渐让位于公开市场业务这一政策手段而退居其次。
2、再贴现率变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央银行的政策意向,因而具有一种告示作用:提高再贴现率,呈现紧缩意向,反之,呈现扩张意向,这特别对短期市场利率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