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让我想到了刚刚给我们做完报告的眭依凡教授,之前搜了一些他的文章和网上关于他的新闻,其中一条我是最感兴趣的,那就是他的一个研究生在自己的博客中为自己的老师鸣冤,原因是眭依凡教授“为了提升各个学院的风气,他要求制定制度:只有正规的博士才能担任正院长”,“注重学校的学术教员,注重学生的利益”,坚决反对学校官本位的思想蔓延。但是,好景不长,在他出国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从江西师范大学校长调到江西省社科院当副院长,因为他“为了阻止党委书记再次提拔60多个处长,而得罪那些搞行政的校领导”。
虽然这条消息是传于网络,但我仍然相信这条信息是真实的,因为在眭依凡教授讲座的过程中,他提到“他是一个最求完美的理想主义者”,随后又补充道:“应该说是一个感伤的完美理想主义者”。当时听了很不解,现在想想还真的很有道理,因为他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的特聘教授,但是,在江西师大他还只是一个硕导,现在想想都感觉中国的教育真的让人很伤心。
由于朱清时院士的高调“复出”,让我马上就联想到了上面的这个题目,如果朱清时校长找眭依凡教授当建校顾问那会是一幅怎样的场景呢?是默默无语?还是相见恨晚呢?我不知道,但我相信会出现后一种结果。
不管两人的学术背景有什么差异,所处环境有何差异,至少两个人的治校思路是一致的: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大学自治。目标和理想是一致的:高校教育要去官本位、行政化,建设一所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
希望朱清时校长的高调不要草草收场,毕竟他面临的阻力和压力太大了,他对抗的不是一所学校,而是一种高校体制。
希望眭依凡教授不要被暂时的困难压倒,毕竟现在又有人给中国高等教育一曙光。
希望这次的星星之火能够成为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