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专访 安徽商报 校长专访

深圳为他铺就梦想跑道
——专访深圳“打工”作家陈再见
《深圳商报》专访 安徽商报 校长专访
深圳商报记者钟华生

短篇小说《寻找》发表在《文学界》,另一篇短篇小说《遗忘》发表在《山东文学》,还有一篇《芒花》刊于《满族文学》……这是深圳作家陈再见今年10月份的一部分“成绩”。当他在自己的网络空间罗列出这些发表的作品时,他的内心洋溢着满足和幸福。

对于陈再见这样在深圳专事写作的人而言,能够在各种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就是最大的收获。昨日,他在接受深圳商报记者专访时说,自己在写作上就像个马拉松运动员,“不停地跑,只有在跑的时候才感觉到自己的存在,以及存在的价值。

连续发表数十个中短篇小说

许多刚认识陈再见的人,都会对他的名字很感兴趣。这个以“再见”为名的80后小伙子,总是带着一脸憨实的笑容,但只要看过他的文字,就能够察觉到他隐藏于质朴外表背后的一幅幅“世情画卷”,以及源于他生长背景的乡里乡情。

如今,陈再见已陆续发表了60多个中短篇小说,《特区文学》、《作品》、《小说选刊》、《当代小说》、《长江文艺》、《四川文学》等十几份文学刊物都有过他的“足迹”。这一切似乎来得太快,因为他如此密集地发表作品仅仅发生在近三四年内;这一切又是多么艰难,因为他曾辞工在家写作,也曾因仅靠稿费无法维持生活,而继续走上求职之路。

陈再见告诉记者,他真正与文学发生紧密的关系,是在2008年。当时,他在深圳的《打工文学》周刊发表了小说处女作《银月光》,之后就迷上了文学创作。

在此之前,高中辍学的他曾在家乡广东陆丰农村当过两年的代课老师。2004年,他来到深圳,进工厂成为打工者的一员,长达4年之久。直到发表作品之后,他意识到自己对文学的强烈热情,于是决定辞工,在家自由撰稿。

曾挣扎于写作与生活压力之间

“在2009年至2010年这两年里,创作小说几乎是我生活的全部。”陈再见说,尽管每次发表作品的稿费都不算高,但仍然带给他许多喜悦。不过,毕竟生活的担子还在,他不得不考虑谋一份固定的工作,可以让他撑起家里的生活支出。

之后,他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做起了文案策划,也算是与文字相关的工作。“无论生活如何进展,我都一直坚持文学创作。”陈再见告诉记者,除了发表中短篇小说,今年他还完成了以家乡和深圳为背景的长篇小说《伙伴》,全文20万字。此外,他还在第三届深圳原创网络文学拉力赛中获得长篇小说类第4名,在第十一届深圳读书月“身边的幸福”征文比赛中摘得一等奖,并两次获得深圳新闻奖副刊类三等奖。几年下来,他拿到的文学类奖项有50多个。

不久前,陈再见又辞掉了工作,转而把全职的工作变为兼职,这也是他经过反复权衡之后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谈起现在的写作状态,他说:“说实话,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总是缺乏自信,我停不下来,一停下来就感觉很空。所以我就像个马拉松运动员,基本保持天天写,不一定写小说,也写日记写短文,几乎一坐到电脑前就能进入状态。我会尽量在深夜写小说,那时女儿睡了,出租房区也安静了下来。”

在生活中获取写作的质感

“我很小就喜欢写作,受家乡‘讲古’和潮剧的影响,我痴迷于听故事和讲故事,纯粹是觉得好玩。”陈再见说,他开始创作小说时是受到打工文学的影响,由于自己也在工厂上班,所关注的自然也是打工群体,“我想写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活生生的,不带多少虚构那种。”

陈再见坦言,现在回头看,当时自己写的东西还是太过于“自然主义”了。“我又实在不喜欢纯粹虚构的东西,现在还是偏爱于在生活中获取灵感,更注重表达出一种日常的质感,比如一些可触摸的东西,普遍却也隐秘,像乔伊斯的《一小片阴云》,一辈子能写一个就够了。”陈再见说,虽然他写了不少打工题材的小说,但感觉没写好,挖得不深。相比之下,他倒是挺喜欢自己写家乡的那些作品,尽管说不上满意,但还是写出了一些趣味和情感,“比如我写《变鬼记》,一气呵成,写至深夜,浑身冒起了鸡皮疙瘩,我把自己写进去了。这样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作品,我都喜欢。”

链接:http://szsb.sznews.com/html/2011-10/27/content_1797629.htm

对话陈再见(完整版)

1.目前你的创作状态如何?在写作方式上,你有什么习惯?比如写作时间如何安排?创作节奏是什么样的?

我对自己的写作能力总是缺乏自信,我停不下来,一停下来就感觉空。所以就权当自己是个马拉松运动员吧,不停地跑,只有在跑的时候才感觉到存在以及存在的价值。我基本保持天天写,不一定写小说,也写日记写短文,几乎一坐到电脑前就能进入状态。我会尽量在深夜写小说,那时女儿睡了,租房也安静了下来。

2.在初尝写作的时候,你最关注的是什么?现在你的写作最关心的又是什么?

我很小就喜欢写作,受家乡“讲古”和潮戏的影响,很痴迷于听故事和讲故事,纯粹好玩。2008年我正儿八经地创作小说,受的则是打工文学的影响,由于自己也在工厂上班,所关注的自然也是打工群体,我想写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活生生的,不带多少虚构那种。现在回头看,还是太过于自然主义了。但我又实在不喜欢纯粹虚构的东西,现在我还偏爱于在生活中获取灵感,更注重表达出一种日常的质感,可触摸的东西,普遍却也隐秘,像乔伊斯的《一小片阴云》,一生能写一个就够了。

3.现在看来,是哪一部作品使你开始产生在写作上的自信?

目前还没有这样一个作品能让我自信起来,偶尔有编辑约稿,我打开文件夹一看,竟然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

4.在你的作品中,你对哪些最满意?为什么?

我虽然写了不少打工题材的小说,但感觉没写好,挖得不深;我倒挺喜欢写家乡的那些作品,说不上满意,但还是写出了一些趣味和情感,比如我写《变鬼记》,一气呵成,写至深夜,浑身冒起了鸡皮疙瘩,我把自己写进去了。这样的状态下写出来的作品,我都喜欢。

5.你在写作的时候是如何架构现实与虚构的关系?你是否有把自己的经历融合

到小说的内容、情节中?对此你是如何考虑的?

我是比较笨拙的人,想象力也不是很好,通常我不会去写我不熟悉的事情,摸不着碰不到,我不知道里边的小秘密,就无法去虚构。从这点看,我信奉所谓的虚构其实是现实另一种方式的呈现,它离不开现实,就像游泳健将只能在水里舒展实力一样,我也只能在我所熟悉的现实里“虚构”故事、“虚构”一个人物的疼和痛。我也经常把自己写进小说里,甚至就用第一人称,读者读起来是小说,我则当散文在写。我觉得这样很好,至少说明我的经历、生活里的细节有被写成小说的气质。

6.目前你最主要的写作计划是什么?有出版作品的计划吗?

今年我写了一个长篇小说。我写了三个80后小青年,从农村生活到赴深圳谋生,性格各异,走的路也不同,我写他们的友谊、矛盾和撕裂,如何在没有方向的生活里找到活下去的理由。我只写到他们三十岁,三十而立,事实上他们谁也没办法立,都是失败者。在我的理解里,农村出来的80后是命运堪忧的一个群体,他们实在没有多少能力和机会改变命运,他们又都抱着美好的梦想……这个小说目前还在进一步修改中,争取今年能定二稿。至于以后能不能出版,就看它的造化了。

7.你如何看待目前深圳文学界的整体氛围?

深圳的文学氛围很浓厚,至少好多人都在写,真正会写的,也有不太会写的,然后大家经常能在各种文学聚会上见面、交流,相互学习和鞭策。虽然文学不提倡热闹,但作家可以热闹,否则当作家也太苦了,闹了之后各自回去静悄悄写东西,时不时就能诞生一部好作品,时不时又能闯出一匹黑马,这似乎就是深圳目前的文学氛围和状态。

8.你如何看待打工文学?

首先我不喜欢把文学分成各种类别,它应该只有一个名字,而不是很多,更不能厚此薄彼,甚至瞧不起某个写作群体。我们看卡佛的小说,按我们这样分的话,他大多作品都属于打工文学,但美国人并没有这么分。

我所理解的打工文学,应该就是书写打工生活塑造打工人物形象的文学作品,而且这个打工还得是低端的、底层的,有人说公务员也算打工,只能说他站着说话不腰疼。

打工文学目前还比较狭隘,第一代第二代还有80后这一批作者的作品,基本还是以工厂、工地作为主场地,这并没有错,但出现得多了,就为人所诟病,甚至有人一看到小说里出现“工厂”“工地”这样的字眼就反感。打工文学确实不能再拘泥于此,应该扩大范围,放开视野,要站在一个高度来看生活在城市边缘的这一群体,他们既是工厂工地的,也是街边小贩,也可以是公司的小职员……

打工文学最应该关注的其实就是城市里一群勤勤恳恳却没有话语权缺乏安全感的人,把他们的生活还原,可触摸到的那种疼痛却又坚实的生活质感如实地呈现,为他们搜集曾存在于这个时代的证据,如乔伊斯写都柏林人。所以,我更倾向于打工文学贴近现实去写,自然主义去写,不应该有过多的虚构和天马行空,甚至还玩起了魔幻。

如果五十年后,城市里多数人都不用打工了,即使打工也有尊严有话语权有安全感了,那么打工文学也就可以消退了,至少它已经完成了使命。从这点看,我倒是希望打工文学早日消亡下去。到那时,我们也可以舒舒服服地坐在空调房里写小资情调、写所谓高雅的城市文学了。

9.有评论称深圳的青年作家群体正在崛起,对此你如何看?

深圳有不少实力不俗的青年作家,大家都用心在写,进步也很大,说是“群体的崛起”,似乎也言之过早。真正有分量的青年作家,还真不多。而且深圳的作家群体总给人一种不稳定的感觉,似乎是受这个城市的影响,流动性很大。我想有一天,深圳有了真正的文化磁场,青年才俊们乐意定居,而不是暂居,又无关金钱和权势,到那时,似乎才是崛起的开始。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9135.html

更多阅读

《电影世界》专访宁浩:二流时代里的坚持

专访宁浩:二流时代里的坚持采访:雪风(《电影世界》) 1他很愿意讲自己的那些糗事。比如他与经纪人怎样在瑞士把自己关在阳台上,200斤重的经纪人又怎样只穿着带米奇图案的三角裤翻过阳台、穿过西餐厅去前台拿钥匙。比如他怎样在日本喝得

声明:《《深圳商报》专访 安徽商报 校长专访》为网友眼睛有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