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2500:瘦西湖、个园、何园、东关街、大明寺扬州导游词

瘦西湖Slender West Lake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城西北郊,现有游览区面积100公顷左右,1988年被国务院列为“具有重要历史文化遗产和扬州园林特色的国家重点名胜区”。2010年被授予中国旅游界含金量最高荣誉——全国AAAAA级景区,成为扬州首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历代文人骚客中很多人都在此留下名篇,如清代文人沈复著有《浮生六记》卷六,汪沆著有《瘦西湖》等,体现了瘦西湖情调的高雅。瘦西湖景区现有:长堤春柳、白塔晴云、虹桥揽胜、荷蒲熏风、四桥烟雨、蜀冈晚照、花屿双泉、香海慈云、梅岭春深、水云胜概等景点。在瘦西湖“L”形狭长河道的顶点风亭上,是眺景最佳处。由历代挖湖后的泥堆积成岭,登高极目,全湖景色尽收眼底。文人雅士看中此地,构堂叠石代有增添,至清代成为瘦西湖最引人处,有“湖上蓬莱”之称。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各位游客:如果把杭州西湖比作丰满妩媚的少妇,那么扬州瘦西湖可比作清秀切娜的少女,因为杭州西湖给人一种雍容华贵的韵味,而扬州瘦西湖却给人几分纤柔羞怯的情意。多少年来,她那独具的魅力,不仅使扬州人民喜往乐游,也使不少海内外的文人名士为之倾倒,单单一个“瘦”字,就引出许许多多诗人的佳句。早些年,邓拓游湖时,就对湖山风光赞赏不已,欣然成诗:“板桥歌吹古扬州,我作扬州三日游;瘦了西湖情更好,人天美景不胜收。”
【名称来历—大虹桥—南门】各位游客:我国以“西湖”命名的景区有三四十处之多,而“瘦西湖”仅扬州一个。那么她为什么要定名为“瘦西湖”呢?瘦西湖地处扬州城西郊,原名“炮山河”,亦称“保障河”,是隋唐时期由蜀同诸山之水,汇合安徽大别山东来的洞水流人运河的一段水道。它有50多公顷的游览面积,6公里多的游程,一条曲水如锦带,时展时收,犹如嫦娥起舞时抛向人间的五色飘带,形态自然动人。后来改称“瘦西湖”,是因为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河与杭州西湖作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赞保障河的诗:“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从此“瘦西湖”作为正式名称,名闻中外。“扬州好,第一是虹桥”,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就是名闻天下的瘦西湖第一景——大虹桥。这座桥是扬州二十四景之一,建于明崇份年间,横跨保障湖水。原桥为木质红栏,故名红桥,清代乾隆元年改建为石桥。十五年后,巡盐御史吉庆、普福、高恒相继重建,并在桥上建桥亭,改“红”为“虹”,意思是桥如彩虹。现已改建为7.6米宽的3孔低坡青石桥。虹桥在历史上曾经名噪一时,乾隆皇帝游扬州时也作诗赞赏虹桥的景色。有一次乾隆的游船到虹桥,见一乞丐手执长竿,长竿端头置一布袋,口中念念有词,便门左右,此人在此作甚?纪晓岚(清朝大臣)忙上前答道:是一乞丐,专在河边吟诗乞讨为生。乾隆闻听下旨命令乞丐当面吟诗,乞丐不慌不忙地吟道:“三月烟花风流在,一代天君过红桥。锦帆徐牵碧镜里,落霞贫贱照天烧。”乾隆不得不感叹:“扬州乞儿尚能作此诗,果然不愧为文昌之地。”而他自己也被撩动诗兴,出诗应和:“绿浓春水饮长虹,锦缆徐牵碧镜中;真在横披画里过,平山迎面送春风。”今日大虹桥已成为进人瘦西湖的咽喉,登桥远望,不仅可见湖水如带,桃红柳绿,画航签歌,更可见远处小金山上的山亭,隐隐约约,似在招引我们,步入佳境。各位游客: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组恢宏建筑,就是今日瘦西湖的南大门,她正敞开怀抱,热情欢迎我们的到来。瘦西湖南大门像一道屏障,使瘦西湖诸景半藏半露,恰似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始出来”。门厅檐口的“瘦西湖”三字匾,是扬州已故书法家孙龙父的手笔。门厅廊柱上一副槛联这样写道:“天地本无私,春花秋月尽我留连,得闲便是主人,且莫间平泉草木;湖山倍多丽,杰阁幽亭凭谁点缀,到处别开生面,真不减清閟画图。”是晚清扬州诗人李逸休撰题,并由其女儿扬州著名书法家李圣和书写的。有了这副祖联,瘦西湖风光也更添了几分滋力。几年前,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那场重头戏就是在这地拍摄的,让我们像当年的元妃那样登上挂揖兰桡,透过珠帘绣幕,去纵情领略瘦西湖的风光吧!【长堤春柳—小方亭—桃花坞】各位游客:步入大门,脚下一道长堤,逶迤北去。从虹桥直至徐园门前,是一条600米的长堤。东侧是碧波荡漾的湖水,西侧为花圃,路的两边三步一桃,五步一柳。沿途有五景,皆为清初盐商黄为蒲所筑。此景即称“长堤春柳”。每当和煦春风吹到这里时,那细细的柳丝就被染成嫩黄色,继而吐出粒粒绿珠。春意盎然时,柳叶舒展了,桃花盛开了,湖上微风吹来,那柳丝们娜起舞,树影婆婆,似青烟绿秀,漫步其间,怎不会令人人迷呢!这正如诗人陈其工所描写的:“长堤春柳最依依,才过虹桥便人迷。”春日踏访柳堤是最有意趣的,漫步在这“问株杨柳间株桃”的长堤上,不知游客们是否有心旷神怕的感受。堤虽长但并不显得单调,请看前面堤畔的这座攒尖翘角式的四柱方亭,显然是让我们在此驻足,静静地揣摩欣赏这里的景色。亭内面西的“长堤春柳”匾是清代进士扬州书法家陈重庆的手笔。联题:“佳气溢芳甸(赵孟頫句),宿云檐野川(元好问句)。”为扬州书画家王板哉所书,登亭小想,使我们在领悟中又进入了新的意境。堤边的柳与别处是不同的,为什么呢?据说,当年隋场帝开挖运河时,翰林学士虞世基建议在河堤两岸大量插柳,既可护堤,又可遮荫。隋扬帝大喜,并亲手先栽一株,又赐垂柳姓杨,所以外地的柳树到了扬州就称杨柳,“多情最是扬州柳”,所以杨柳成了扬州的市树。如果说“长堤春柳”似东风二月,以桃红柳绿间植取胜,那么挑花坞则以成片桃林,云霞散彩的气派见长,的确是:“花落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在之处就叫桃花坞,电视连续剧《红楼梦》拍摄时。黛玉的扮演者陈晓旭在此处以锦囊收桃花艳骨,埋于一环净土之中,当她边舞边歌“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依知是谁”时,连桃花鸡的花瓣也籁籁飘落,似乎同情黛玉的不幸。据野史记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曾在平山堂赴宴,席间以古人“飞红”为题,行令赋诗。到了某盐商时,因才思枯竭,无以为对,竟然说出“柳絮飞来片片红”之句。金农为之解围,说是古人确有该诗,并为之补全,诗说:“廿四桥边廿四风,凭闹犹忆旧江东。夕阳返照桃花坞,柳絮飞来片片红。”众人明知是金农即席杜撰,但不得不佩服金农的才思敏捷。【四桥烟雨—徐园】各位游客:扬州素以桥乡闻名,它与江南绍兴一样桥多、桥美,不同的是,绍兴以梁桥为多,而扬州却以拱桥见长。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个景点叫“四桥烟雨”。此景建于康熙年间,以前为扬州北郊二十四景之一,曾经也是大盐商的私家园林,登上这四桥烟雨楼,南面的虹桥,北面的长春桥,近处的春浓桥和西边的五亭桥,都历历在目。每当风雨萧萧时,四桥就忽隐忽视,故称“四桥烟雨”。可贵的是诸桥近在咫尺,桥桥不同,但这四座桥却把湖水分割的景物相互衔接起来,又以各桥不同的落点和构架将全彻景点划分为各具特色的若干区间,使每一风景区都呈现出各自独特的韵味。难怪乾隆每次来扬州都要登临四桥烟雨楼,凭窗眺望。“趣园”二字便是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的御笔。园中有园是瘦西湖的特色,前面一道高墙将大片湖水挡住,仅以一圆形的洞门引我们入内。清初这里是韩园桃花坞故址。民国4年(191年)改为徐宝山洞堂,故名徐园。徐宝山曾任辛亥革命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统管两淮及八百里长江的缉私。他曾追随孙中山,与清军对阵作战,其后又提出撤销扬州军政府,从而统一江苏的主张。由于他轻视袁世凯,并赶走袁派来监视他的参谋长,袁世凯下毒手派人将他炸死。此时,曾与徐宝山共事过的著名书法家吉亮工不待请求,主动写了“徐园”两字。刚挥毫时,他心情还比较沉重,所以“徐”字为行楷,而后越写越激动,以至写“园”时,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愤写成了行草。字径虽逾尺,但两字配合和谐,笔力遭劲。这一小小园林中有一馆,一榭,一亭,外有曲水,内有池塘,花木竹石,恰到好处。此园是瘦西湖正门进入的第一个园,游客一入其中顿感江南园林的精巧。未到过瘦西湖的人,就以为这就是瘦西湖的风貌,其实这正是构园者的苦心,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小金山—风亭—本樨书屋】我们穿过徐国的后门,越过小虹桥,来到了小金山。小金山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在清朝时,为了使乾隆皇帝能直接乘船去平山堂,便新开一段莲花埂新河,小金山就是用开挖出来的河泥人工堆积而成的。那时满岭遍植梅花,香气四溢,故称“梅岭春深”。据说当初在堆土成山时,屡堆屡塌,三年不成,督工也急得头晕眼花,一次在睡梦中,看见关羽带领士兵正在打梅花桩,将木桩几个一组打在河心,然后堆土成山。他猛然惊醒,立即仿效此法,十天后,果然堆成一座“小金山”。其后乾隆游览至此,闻听此事大悦,左右乘机连媚说:“皇上南巡,感动天地神灵,连关帝也主动为皇上效力。”乾隆更加高兴,即命重赏。对了,刚才有位游客问,扬州为什么老是引用人家的名称?杭州有个西湖,这里就叫瘦西湖;镇江有个金山,这里就叫小金山。原来近人巧取瘦西湖之“瘦”,小金山之“小”,点明扬州园林之妙在于“借”,而借又借得巧,真是“借来西湖一角,堪夸其瘦;移来金山半点,何借乎小”。下面我们沿着碗蜒山路,拾级而上,岭上便是风亭,匾额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阮元所题。山不在高,贵在层次,水不在深,贵在曲折。此时俯瞰小金山,上有风亭,中有观音阁,下有各种形式的厅堂,很有层次,四周碧水时宽时窄,时直时曲,使人感到变化无穷而又富有自然之势。古城扬州是历史文化名城,瘦西湖一直有“翰墨园林”之称,到处都显示出文学艺术的特征。现在我们来到了临水而建的琴室,门前古柏两株,树龄都在200年以上,树高过檐数丈,葱笼叠翠。请大家随我走进琴室的庭院,请看东面花瓶门的石额上刻着“静观”两字,这是清代大书法家邓石如的手笔。琴室后是木标书屋。游客们:大家请保持安静。为什么?因为这里是读书所在,自然要安静了。园内种有老桂树15株,花开时节浓香醉人,又名“桂园”,木挥是桂花的别称。【吹台—五亭桥—白塔】各位游客:在小金山西麓有一条岸柳成行的长堤,伸向湖心,长堤的顶端就是吹台,也叫“钓鱼台”。提起钓鱼台,我们会想起北京国宾馆的钓鱼台,另外还有陕西宝鸡姜太公的钓鱼台。扬州的钓鱼台自有其高妙之处,伸出水面的小岛,岸柳成行,宽丈许,长有百余步,直插湖心。整个吹台既无繁杂的斗拱挑出,又无雕梁画栋的富丽堂皇,而是素油涂抹梁檐,显得朴实无华。钓鱼台建于清乾隆年间,最初设计者的本意是:乾隆游湖时,乐队在其中弹奏江南丝竹,以助游兴,所以亭内有沙孟海题“吹台”匾。谁知有一次乾隆皇帝来到此地,觉得此处更宜钓鱼,于是勃发钓鱼之兴。这下忙坏了手下人,管事的盐商火速暗中挑选水手,潜入水下,以荷叶盖顶,以荷茎换气。每当乾隆落竿垂钓,水手就将活鱼一条条挂上构去,乾隆举竿鱼跃,大家都喝彩欢腾,以为水神也从太君心意,盐商也自然得到奖赏。现今檐口的“钓鱼台”三字匾,是书法家刘海粟所题。两边槛联,上联为“浩歌向兰渚”,是唐代徐彦的佳句;下联为“把钓待秋风”,是唐代杜甫的名言。吹台三面各开圆洞门,以门借景,有“三星拱照”之称,为我国造园技艺中运用借景的杰出范例。游客们:前面横跨瘦西湖南北两岸,巍峨屹立在我们面前的这座环拱石桥就是五亭桥。五亭桥不仅是扬州瘦西湖的象征,而且是全国风景名胜中独一天二的景观,因桥上建有五亭,大家便都称它为“五亭桥”。此桥是由巡盐御史高恒为迎奉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而建,又因为其形状像一朵盛开的莲花,所以又叫“莲花桥”。全长55.5米,桥基平面分成12个大小不同的桥墩,最为独特的是桥基,虽然用大块青石砌成,但十分纤巧,桥亭比例适当,配置和谐,造桥者把桥基建成“艹”形,主桥为单曲拱桥,旁构4翼,每翼各有3个半拱的桥洞,连同引桥两个扇形桥洞,共有15孔。孔孔相连,正面望去,连同倒影,形成5孔,大小各异,形状各殊;泛舟桥下,孔孔相通,犹如城堡。莲花出水似的五亭桥,结构巧妙,造型独特,桥亭结合,气势宏伟,举世无双,被著名桥梁建筑专家茅以升评价为“中国古城交通桥与观赏桥结合的典范”。五亭桥南面为莲性寺,原称“法海寺”,初建于元代,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改为“莲性寺”。里面有名的建筑是白塔,巍峨矗立,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塔身为砖结构,分三层,上层叫刹,中层是龛,均呈圆形,下层是塔基,为正方形。整个造型与北京北海白塔相似。据说这座白塔是一夜之间造成的。一天,乾隆的游船到了五亭桥畔,忽然对扬州陪同官员说:“这里多像京城北海的琼岛春阴啊,只可惜差一座白塔。”第二天清晨,乾隆开窗一看,只见五亭桥旁一座白塔巍然耸立,以为是从天而降,身旁的太监连忙跪奏道:“是盐商大贾为弥补圣上游瘦西湖之憾,连夜赶制而成的。”原来这座白塔是八大盐商之一的江春用万金贿赂乾隆左右,根据北京白塔的图样,然后用盐包为基础,以纸扎为表面,在一夜之间制作而成的。尽管只可远视,不可近攀,但乾隆不无感慨地说:“人道扬州盐商富甲天下,果然名不虚传。”当然真塔不可能是在一夜之间造成的,它究党建于何年已无法考证。但白塔属喇嘛塔,系藏传佛教喇嘛教寺院里的塔制,在瘦西湖中也仅作为点缀而且。它高27.5米,外形轮廓线也比北海白塔瘦长,塔座是砖雕的束腰须弥座,八角四面,每面三龛,龛内雕刻十二生肖像,象征一年12个月,一天12个时辰。筑台53级,象征童子拜观音的53参;相轮为13层,象征天的最高处13天。正是:处处有象征,时时有暗示,造园手法运用得十分巧妙。【熙春台—望春楼—二十四桥—小李将军画本轩】各位游客:不知你们是否发现我们刚才走过的路程,从虹桥到小金山为一折,湖面由南北转为东西,过吹台,穿五亭桥到此又一折,湖面由东西转为南北,直到蜀冈山麓。第二转折处的起点就是前面那组气势恢宏的仿清建筑——熙春台。所谓“熙春”是取《老子》“众人熙熙,如登春台”之意,表现了一种春日登高,与大自然相融,超然自乐的境界。熙春台与小金山遥遥相对,都处在湖面转折之处。它是当年乾隆皇帝祝寿的地方,因此处处体现出皇家园林富丽堂皇的宏大气派。所有建筑的瓦顶全用绿琉璃筒瓦,与远处五亭桥的黄瓦朱栋,白塔的玉体金顶相映成趣。熙春台内的装饰,使用了扬州漆器工艺,特别是这幅壁画《玉女吹萧图》,采用扬州磨漆画的工艺,表现出一群唐代仕女欢歌艳舞的壮观场面。从熙春台向东隔湖相望,赫然入目的是望春楼,楼屋二层,翘角飞檐。上层半为露台,登台可览园中秀景;楼下中为茶室,南北两小间分别辟为山水庭院,顶部可见天日。望春楼之西为“小李将军画本轩”,两层之间有水池曲桥相连。小李将军指的是谁呢?据记载,唐高宗时,宗室画家李思训,受封为右武卫将军,人称大李将军,他儿子李昭道曾任扬州大都督府参军,人称小李将军。“小李将军画本轩”是按李昭道的画意设计的,由于“大李小李”共创了唐代“金碧山水画派”,因此,我们今天透过扇形窗户观赏对面熙春台金碧辉煌的廓影,可以联想起盛唐艺术那种雍容华贵的气象。“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这是唐朝诗人杜牧留给我们的千古绝句,千百年来,二十四桥以其清丽俊爽的画面,迷蒙空幻的意境,浪漫悠扬的情调拨动了无数文人墨客的心弦。那么二十四桥因何得名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前来观赏。过了画本轩向北过小石桥西折便是那名闻遐迩的二十四桥了。请看,整座桥是用汉白玉砌成的单孔拱形石桥。它全长24米,宽2.4米,两端各12级台阶,两边各24根汉白玉雕柱,高、宽各2.4米。桥上雕饰明月图案,秀丽典雅。桥东有贴壁黄石假山,西有熙春台,再现了唐诗中的诗情画意。景区占地约7公顷,为一组古典园林建筑群,整个景区在体现“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意境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这里,我们并未见到二十四桥桥名,但却处处暗示二十四之意。当然也有人说二十四桥指的是二十四座桥,然而我们对二十四桥似乎也不必作繁琐的考证。倒不如对杜牧诗中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奇股脱的意境去作一番细细的品味。正因为如此,历史上才会有许多中外名人前来观赏这里的景观。1991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陪同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日成游览二十四桥景区时,他们走到杜牧的诗碑前,一起观赏并朗诵了毛泽东手书的杜牧绝句。在熙春台,20名弹古筝的小朋友齐声欢呼“金爷爷好”,并为金日成和江总书记弹奏了民乐《渔歌唱晚》,赢得了一片掌声。“二十四桥月如约,黄花开遍瘦西湖;西子范蠡今若在,不到杭州到扬州。”这是长期旅居国外的李鸿章的孙子李孔昕先生来游览瘦西湖后发出的感叹,不知各位对此有无同感。作为导游的我衷心希望迷人的瘦西湖风采能拨动您的心弦,给您留下清新隽永的回忆。

扬州东关街扬州东关街位于江苏省扬州市,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它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东关街以前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街面上市井繁华、商家林立,行当俱全,生意兴隆。陆陈行、油米坊、鲜鱼行、八鲜行、瓜果行、竹木行近百家之多。东关街上的“老字号”商家就有开业于1817年的四美酱园、1830年的谢馥春香粉店、1862年的潘广和五金店、1901年的夏广盛豆腐店、1909年的陈同兴鞋子店、1912年的乾大昌纸店、1923年的震泰昌香粉店、1936年的张洪兴当铺、1938年的庆丰茶食店、1940年的四流春茶社1941年的协丰南货店、1945年的凌大兴茶食店、1946年的富记当铺,此外还有周广兴帽子店、恒茂油麻店、顺泰南货店、恒泰祥颜色店,朱德记面粉店等。东关街是扬州手工业的集中地,前店后坊的连家店遍及全街,如樊顺兴伞店、曹顺兴箩匾老铺、孙铸臣漆器作坊、源泰祥糖坊、孙记玉器作坊、董厚和袜厂等。和东关街紧紧相连的是东圈门的古街区。两条街现已结合起来共同规划、整治、开发,这里除有老字号店铺外,还集中了众多古迹文物:有逸圃、汪氏小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还有扬州较早创办的广陵书院、安定书院、仪董学堂,和明代的武当行宫、明代的准提寺等。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何园原址,为乾隆年间古园,名双槐园。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何园被誉为“晚清第一园”,其中,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叠山作品,堪称人间孤本。

何园导游词主要游览路线:何家花园 —— 复道回廊 —— 何氏住宅 ——片石山房【何家花园】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中国晚清第一名园”——何园。何园位于扬州古运河畔的徐凝门街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造于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是扬州大型私家园林中最后问世的一件压轴之作。因为建筑手法独特多样,艺术风格上南北兼容、中西合璧,成为扬州园林的经典代表。历史上何园的正门是开在花园巷的南门,现在我们走进的东门,是园林对外开放时兴建的,所以可以说我们一进何园首先欣赏到的就是它的后花园部分。我们迎面月洞门上镌刻的“寄啸山庄”门额,是当年园主人亲自题写的园名。“寄啸”两个字,取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归去来辞》中句子:“依南窗以寄慠”、“登东皋以舒啸。”表达的是诗人寄情山水田园、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的志节情怀,那么园主人为什么要集取这两个字作为园名呢?何园主人何芷舠少年得志,官运亨通,暗地里也捎带着经营盐业,拥有巨额财富,何芷舠四十九岁那年却从湖北汉黄德道台任上辞官激流勇退,归隐扬州,也许正是因为他与陶渊明一样有着辞官归隐的相似经历,因此特别钟爱这“寄啸”二字吧!园主人姓何我们后来就习惯性的把“寄啸山庄”叫做何园了。扬州无山,但园林中不可无山,所以扬州园林中常常采用平地叠石的手段来造山,“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的说法就是这样来的。后花园中最壮丽的景观之一,就是我们右边一座长达60多米的贴壁山,它就像嵌在墙上一样,沿着墙面走向一路攀援,状若游龙腾蛟,搅动万千气象,把原本封闭压抑的高墙深院,变成了一座抱拥天地自然山川的“城市山林”,同时也起到了防火的作用,可谓一举多得了。转过这座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屏风,首先敞开山门迎客的是牡丹厅。它的特色和名称,来自东墙歇山顶尖上的一幅砖雕山花。山花题材取自传统的《凤吹牡丹》,它在创意、布局、章法、刀法各方面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整幅作品大拙中见大巧,细密中藏神奇,是清代晚期难得一见的精品,小小的一副砖雕就把何园的精巧表现的一览无余。对了,还要告诉大家的是“凤吹牡丹”中的“牡丹”就是何园的园花呢,等到牡丹开放姹紫嫣红摇曳春光之时,欢迎大家再来何园作客。绕过“牡丹厅”,后面就是船厅了。您看,厅的造型像一艘船,厅周围的地上用鹅卵石、瓦片铺成波光粼粼的水面,厅正前方一条方石板甬道像是登船的跳板,厅檐下低低的台阶好比船上的甲板,厅两旁廊柱上悬挂着的“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的楹联,更是点出了“船”的主题。在这里设一个船厅不仅仅是“旱园水做”的典范,同时它与园主人何芷舠也有着一种神秘的关联,何家祖籍安徽望江,是个三面环水一面靠山的地方,在这里出生的何芷舠从小就和船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名叫“芷舠”,含义是一只盛着香草的船,二十岁时他步入仕途,当的是盐官、粮官直到江汉关监督,始终在和形形色色的运输船只、船务打交道,身为江汉关监督,何芷舠在处理洋务的过程中经常处在外交冲突的浪尖,他多次为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民族尊严而反对清政府屈从洋人的意旨。面对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担心长此下去非但自己的爱国抱负不得施展,只怕连身家性命也难以保全,再三权衡利弊,他选择了急流勇退,把自己的人生之舟停泊到了绿杨城郭的古运河边上。这艘“船厅”不也正是何芷舠一生的象征吗?值得一提的是十八年后,已经七十多岁高龄的园主人又作出了一个和当初辞官归隐同样惊人决断:抛弃何园,起锚扬帆,载着全家驰向十里洋场的上海去弄潮。何芷舠这只神奇的小船开走了,一去不复回,却把他的化身船厅留守在故家的宅园,向后人讲述着主人的心情和主人的故事。【复道回廊】都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舟”您已从船厅看出来了,那“山”又在哪呢?我身后这组贴壁假山就是名副其实的“书山”,因为上去之后首先迎接我们的就是园主人的大公子何声灏的读书楼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我们这就上山吧。注意脚下的台阶,出发吧。“可怜天下父母心”,真是一点不假。园主人将儿子的读书楼建在这样一个僻静清幽的地方,不仅采光稳定、宜于静思苦读,更将“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深刻含义立体化了。与其说何大公子当年是深感自己被这句话的意境所包围,不如说包围他的更是父亲深厚博大的慈爱!“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何声灏也没有辜负父亲的苦心,不负众望的在1890年被钦点为翰林院的庶吉士,京城捷报传来,可以想见当年何家举家上下欢天喜地的场景,绝不亚于现在咱们考上清华北大一样。而何声灏也因此与他的爷爷,也就是园主人何芷舠的父亲——何俊共同被誉为“祖孙两翰林”。除了给儿子建了这座读书楼之外,请各位顺我手指的方向看我们脚下地面的花街,鹅卵石铺成的图案,是生动的九只梅花鹿。为什么是九只鹿呢?那是因为“鹿”的谐音就是享受俸禄的那个“禄”字;九,是阳数当中最大的一个,正所谓阳数之极,而且又何“天长地久”的“久”谐音,因此这“九鹿”也就代表长久的俸禄,是园主人希望子孙们都能享受永久的俸禄,他的一番良苦用心真是处处可见。先别急着赞叹,还有更加叹为观止的在前面等着我们呢,一起去大开眼界吧。何园一万四千平米的面积中,建筑面积占了一半,这七千多平米的建筑,中西合璧,经典考究。何园的特色建筑之冠就是我们目前所来到的、享有“天下第一廊”美誉的复道回廊。它可是被中央电视台《神州采风》栏目专门报导过的哦。那什么叫做复道回廊呢?首先得知道这“复道回廊”的“回廊”。回廊,就是扬州人俗称的“串楼”,分上下两层,随地势而曲直,形成一个将这个住宅院落串联起来的立体通道;这“复道”呢,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再夹一道墙,形成内外廊,这就起到了多方位连接沟通以及道路分流的作用。廊道在园林中本就是最富可塑性、最灵活的建筑形式,在何园,这种建筑的功能和魅力被发挥到了登峰造极之境。您瞧这复道回廊,长约一千五百多米,复道行空、回廊曲折,既有四通八达之利又有回环变化之美,难怪业内专家称它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形呢!在这样一个贯穿上下的复道回廊里,我们步行其间,既不用担心烈日暴晒,也不用担心雨雪拍打,悠然自得。对面的蝴蝶厅,前厅凸出,侧厅则收敛如翼,可谓“穿花蛱蝶款款飞”,此时如果能来上三两小曲听一听,这日子神仙也难比了。刚好,这廊下的湖心亭正是吹拉弹唱的佳处。古时没有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啊,所以您发现没有,戏亭大多建在湖心,正是利用水波扬声这个道理。当年园主人就是在复道回廊之上,与宾朋共赏戏曲。但是说到这神仙般的日子,我们不禁要为女同胞们抱不平了,过去大户人家的女子可是不能出来抛头路面的,你们男士们优哉了,我们半边天怎么办呢?不着急,来看看这一个个花窗吧。这组花窗不可小瞧,单说用料,就是定型烧制的水磨抛光青砖,又叫金砖,金贵之处就在于是取自河底的陈年老泥,用它烧制的砖,光滑细腻、坚固耐用。这每一个花窗都是那么的青苍浑穆、富丽精工,整体格调气宇轩昂,并且每个花窗的花型各不相同,不仅如此,您站在花窗前往里看就会发现奥秘所在了,每一个花窗都刚好对应前面玉绣楼的一扇窗户,女子们可以端坐玉绣楼,聆听窗外戏,别是一番雅趣。倘若没有这一排花窗,这一道白墙未免有些单调,如今您一眼望去,赏心悦目。还有更赏心悦目的就在其后,那座高14米的太湖石假山。“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小小的山上还真是有仙。什么仙呢?树仙。“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山上的两棵白皮松不仅已有120多岁的高龄,而且因为白皮松喜欢光照,喜欢湿润山坡,在过去仅仅在宫苑、寺院栽植,江南庭院极为少见,所以这两株“老白”也是非常珍贵啊!正所谓“名园易寻,古木难求”。这一座假山加上白皮松,清幽淡雅,再加上这一池碧波的点映,正应了王维诗画的意境:“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而站在复道回廊,倚着花窗,赏着戏的我们,早已忘身其间了吧。正所谓天人合一、物我两忘。这不就是我们一直钟情的意境与心境吗?看来,早在何芷舠那个时代,咱们扬州就已经算得上最佳人居环境了。继续向前,愈发觉得清幽,而且我们不难发现一组很特别的铁栏杆。这一组极具欧式风格的空花栏板,中间铸有四个字“益寿延年”,看到这个字就不难猜到现在来到的必定是老年人住的地方了。这里是园主人为母亲祝寿而专门建造的“赏月楼”。自成院落、座北朝南,楼上设有观音堂,供信奉佛教的何老太太静修祷告,楼下是她休息的地方。庭院里栽种的植物也是颇有讲究,足见一片孝心:松柏象征长寿,女贞象征节操,石榴代表子孙满堂。地面的鹅卵石铺设出“福禄寿喜图”。构成一派颐养天年的佳境,也表现出晚辈对长辈深情的感恩与祝福。【何氏住宅】主人居住的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的统称,玉绣之名,来自庭院中栽种的广玉兰和绣球树。玉绣楼的主体建筑采用中国传统串楼理念,四周用回廊围成院落。楼内设计采用一梯一户带有拉门隔断的独立套间,与中国住宅传统的厅厢结构完全不同,房间里点缀的吊灯、壁炉等装饰细节和楼外立面的雕饰,也都处处洋溢着欧式风情,所以,从前何家人称呼它为“洋房”。可以说这座小小的建筑把“中外合璧”四个字演绎到了极致,是中国传统风格与欧洲现代风情的完美融合。何园的精彩,包含着景观与人文两个方面的内容。来到玉绣楼何氏家族史料陈列室,可以帮助我们真切具体地感知一个近代大家族的兴衰历史和家族人物们缤纷曲折的命运故事。在北楼展馆里,有何园主人何芷舠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有何家大少爷何声灏发奋读书成就了祖孙翰林的砺志路程;有三少爷何声润捐助“鸿船”救生义渡的慈善故事。在南楼展馆里,有王承书、何祚庥这一对表姐弟中科院院士为祖国科学事业和民族精神的重建而作出的业绩和贡献,有国画大师黄宾虹与何家四代人结下的长达60年的书画情缘。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是由何家二少爷何仲吕继承父亲兴教办学遗志,扶持两个儿子——世桢、世枚两位美国密昔根大学的洋博士兄弟,在上海创办持志大学的那一段轰轰烈烈的历史。晚清对中国而言是个屈辱的年代,园主人何芷舠想兴办一所大学振兴教育,从而振兴祖国,但是这个愿望一直都没有实现,直到1924年在他去世十多年后,他的次子何仲吕命他学成归来的两个留美博士儿子何世桢和何世枚继承他们祖父的遗志,启用何芷舠留存的资金兴办了“持志大学”,他们郑重的将何芷舠尊为创办人,何仲吕为继志创办人,校长为何世桢,何世枚任副校长和教务长。我们看一看当年持志大学的几位教授就能够知道“持志大学”的地位了:胡朴安,文字训诂学家,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著有《文字学ABC》、《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俗语典》等;曹聚仁,作家、学者,先后在复旦大学、大夏大学、路矿学院、中国公学、持志大学等校任国文或史学教授,著有《国学概论》、《中国近百年史话》、《中国文学概要》等;卫聚贤,历史学家,历任暨南大学、中国公学、持志大学教授,曾任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长、《说文》月刊编辑,著有《中国考古学史》、《中国社会史》等;闻宥,作家、学者,南社社员,在持志大学兼课,著有《白话诗研究》、《甲骨学之过去与将来》等,并主编《中国画报》与《新文学丛书》;杨兆龙,法学家,曾在哈佛大学、柏林大学深造,二十四岁时即受聘为持志大学教务长兼教授,曾当选为海牙国际法学院在世界范围内评出的五十位杰出法学家之一;陈去病,学者,少年时读霍去病名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时,毅然改名为“去病”,晚年任南京东南大学、上海持志大学教授以及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等职。持志大学还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学生:著名翻译家傅雷,主要译著已集为多卷本《傅雷译文集》与《傅雷文集》,他于1926年考入上海持志大学;知名诗人、作家徐迟,因写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获得巨大声誉,他1924年离开故乡南浔镇后,在持志大学附中求学;现代舞蹈家、教育家吴晓邦,是中国第一所舞蹈学校“晓邦舞蹈研究所”的创办者,曾就读于持志大学;小说家吴组缃,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讲授宋元明清文学史和古典小说研究等课程,他也是持志大学学生。持志大学不过是一所私立大学,它培育出这么多杰出人才,完全是因为办学者的敬业精神。金庸先生虽然没有到过扬州,但他在封笔之作《鹿鼎记》中曾用浓笔重彩写到扬州的何园,据说这与他在何氏持志大学的求学经历也不无关系。持志大学就是今天上海外国语学院的前身,可以说何氏一家为中国近现代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走出玉绣南楼沿复道回廊向东我们面前的就是骑马楼,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当年,国画大师黄宾虹就住在这里。度过了让他一生念念不忘的一段客居时光。骑马楼从外面看上去四平八稳,仿佛一览无余,走进去才发现它的右边楼里藏着三进院落。厅堂栉比,门扉交错,廊道迂回,犹如迷宫。坐落在全园最南面的楠木厅,又名“与归堂”。是我们要参观的住宅部分的最后一个建筑,如果我们从花园巷18号的正门入园。它就是迎宾第一厅。与归堂是何园的主堂正厅,也是园主人对外交往的正式场所。“与归”二字,典出范仲淹《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体现的是何园主人要以先辈隐者为范、以归隐之举为荣,欣然加入归隐行列,不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的思想意愿和价值取向。一座住宅的厅堂,就是这个家庭的脸面。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这个家庭所拥有的实力及其社会地位。何氏家族与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几大家族人物有着纵横交错的姻亲关系,何园自然少不了贵人们的出入往来。与归堂也是目前扬州面积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楠木大厅,它在中国传统厅堂构造的形式上融入了西方建筑理念和表现手法,高大庄重的梁柱构架,配上四围通透装饰华丽的玻璃墙面,一扫中式厅堂的封闭、古板和沉闷,洋溢着开放、敞亮和明快的气息,实在是扬州楠木大厅中的珍品。【片石山房】何园自来就有大花园、小花园之说。大花园我们已经游览过来。小花园,指的是片石山房。就在南大门东侧这座小小的青砖门楼里,收藏着一段悠久的历史和一院别有味道的风景。为什么叫做“片石山房”呢?让我们先来听听石涛和尚的故事吧!石涛和尚俗名朱若极,是明朝皇室的后裔。刚满10岁时就遭到国破家亡之痛,明亡后,为了躲灾避祸,隐姓埋名,出家为僧。他钟情山水,师法自然,从事作画写生,一生遍访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领悟了大自然的生动之态,开创了中国画坛绘事的一代风尚。石涛和尚不仅是中国画坛的一代宗师,也还是一位叠石造园的高手。他在四十一岁时结束云游生涯,侨居扬州,创作了叠石杰作——片石山房。它也是石涛大师留在人间的唯一叠石作品,所以称为孤本。清光绪九年,何芷舠从吴姓人家手里买下片石山房,把它变成了何园的一部分。进入片石山房,走过“注雨观瀑”门景,水榭三间静卧波上,开轩待客。这里别出心裁地设有迷一样的琴、棋、书、画四景,我们不妨来一起找一找。您看,东边是一个古槐树根做成的棋盘,虽无棋子却有棋意,壁上有一面小窗透着外面的美景,不正是一副天然的画卷吗?西边的房子里有一小间“半壁书屋”,书也找到了。看来就缺“琴”了,您看水榭中间泉水潺潺,不正犹如琴声吗?“琴、棋、书、画”一应俱全,设的巧妙别致极了。水榭东面是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天任馆”,也是扬州现存最早的明代楠木厅,堪称何园最老的建筑。天任馆西山墙有不系舟半亭,上面置石桌椅,我们可以在此赏院景、观游鱼,体验水动船行的意趣。大家请看,湖山西段那座奇崛兀立的石峰,就是石涛大师的人间孤本,它并非自然而超脱自然,出自人工却巧夺天工,峰高9.5米,作傲视群雄状,在江南园林中前无古人。所以被人们称誉为冠盖园林叠石的“天下第一山”。人间孤本的腹内,藏有石室两间,上有凌空栈道,下临瀑布深潭,很是有趣,等一会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探险”。在此之前,我们可不要错过了这“白日月明”的奇观哦,扬州被称作月亮城,到了夜晚自然是“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了,可是白天您也能在扬州看见月亮,它在那儿呢?就在湖上呢,大家请看,水面上有一轮明月的倒影,而且左右移步会发现所看到的月亮形状是不一样的,满月、上弦月、下弦月都有了,那么月亮倒影的源头在哪呢?请顺着我手指的方向看去,找到了吗?原来是假山上有一个石孔,光线通过石孔反射到湖面上形成的月影。游片石山房,还有一处景观不可忽略,这便是镜花水月。您是否留意到片石山房西边廊壁中嵌有一面大玻璃镜?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这面镜子都能将园中景色收入自己的怀抱。与镜子遥遥相对的,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白日明月。这两处景点合起来,就是片石山房著名而奇特的佛理景观:镜花水月。用心揣摩,自有一番智慧人生的大知大觉蕴含其中。
个园清代扬州的盐商开始营造园林,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优秀的古典园林,其中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最具艺术价值的,要算坐落在古城北隅的“个园”了。个园由两淮盐业商总黄至筠建于清嘉庆23年(公元1818年)。1988年个园被国务院授予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个园是以竹石取胜,连园名中的“个”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边,应合了庭园里各色竹子,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了。此外,它的取名也因为竹子顶部的每三片竹叶都可以形成“个”字,在白墙上的影子也是“个”字。
扬州个园导游词各位游客:说起古典园林,大家都会想起苏州。然而,200多年前,江淮古城扬州的园林却要胜过苏州。早在清朝时曾有人对江南名胜作出过这样的评价:“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国亭胜。”可见当时江南一带,扬州是以园林之美而著称的。早在汉代,扬州就有规模较大的园林式建筑,以后又有创新,到清代时,由于手工业、商业、交通运输业、盐业都十分发达,加之乾隆的六次南巡,扬州园林迅速兴盛。但历史上多次遭到兵灾战祸,园林毁坏甚多,现在幸存的仅个园、何国、小盘谷和后冶春园等为数不多的园林了。【个园的创建历史及名称来历】游客们:今天我们游览的是全国十大名园之一的个园。个园位于扬州市内东关街318号宅后,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两淮盐总黄玉鹤在明代寿艺园的旧址上重建。黄玉筠认为竹本固、心虚、体直、节贞,有君子之风;又因三片竹叶的形状似“个”字,取清袁枚“月映竹成千个字”的句意命名“个园”。苏东坡曾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道出了园主人以竹命名的本意。【造园概况—园林春景】“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个园就是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的城市山林。个园的假山采取分峰叠石的手法,运用不同的石头,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号称四季假山,为国内国林惟一孤例。个园的植物以竹为主,与竹最相配的造景材料是各种奇峰异石,像玲政透巧的太湖石峰,瘦削嶙嶙的石笋等。竹与石组合在一起,形成园林中很有特色的竹石小景。游客们,现在我们可看到在个园的人口处,造园者就别具匠心地设置了一组竹石小景,开宗明义地点出了这座园林以竹、石为中心的主题。个园就在黄家邸宅的后面,从住宅中间的小夹弄进入,往左一转,可以看到一左一右两个花台。台上翠竹亭亭,竹间叠放了参差的松布石笋,远远看去,就像刚破土的春笋,缕缕阳光把稀疏竹影映射在园门的墙上,形成“个”字形的花纹图案,烘托着国门正中的“个园”匾额。那在微风中摇曳的新算又象征着春日山林,这一真一假的竹景,被前面住宅部分的白墙一衬,立于园门两边,很有“春山是开篇”的意味。不知游客们是否领略到了春回大地,气象万千的感觉。这就是个国著名的四季假山景中的春景。【园林夏景:宜雨轩—夏山】欣赏完春景之后,我们再去观赏一下夏景的风采。那么夏季假山在哪儿呢?从两座花台春景中步入园门,迎面便是一座四面厅。厅前有两个用湖石平叠的花台。两台植竹,东台种桂,因而此厅原先称为桂花厅,现在匾额上已改名为“宜雨轩”。从厅中朝南而望,到处是绿意盎然,近处是青竹、丛桂。透过围墙上四个水磨石砌的漏窗及月洞门,还可以看到我们刚才路过的竹石小景。近景远景既内外有别,又隔而不闭。这种以内外互对互借来增加入园第一景的深度的造园手法,还是个国的独特之处,可谓别出心裁。从桂花厅沿着轩廊往西走,经过一片密密的竹林,便来到水池边上,隔水往北望去,只见蓝色的天幕下,巍峨屹立着一座苍古浓郁、玲政剔透的太湖石假山,山下有石洞,山上有石台,形姿多变,形状宛如天上的云朵,这就是夏山。山前有一泓清澈的水潭,水上有曲桥一座,通向洞口,巧妙地藏起了水尾,给人以“庭院深深深几许”的观感。池中遍植荷花,一眼望去,“映日荷花别样红”,突出了“夏”的主题意境。走在曲桥上,我们可以饱览夏山的秀色,只见两旁奇石有的如王鹤独立,形态自若;有的似犀牛望月,憨态可掬。抬头看,谷口上飞石外挑,恰如喜鹊登梅,笑迎宾客;跳远处,山顶上群猴戏闹,乐不可支。真是佳景俏石,使人目不暇接。进入洞室,刚开始觉得有点阴森,继而习惯了斜上方石隙中落下的丝丝光线,便觉得洞室宽敞。而小池里的水又分出一支流入洞中,加上湖石色呈青灰,夏日在洞中赏景,更觉凉爽。洞室可以穿行,拾级登上,转上数转使到山顶。上有一小亭子孤立于假山之上。亭前留有一株古松,伸出崖际,增添了夏山的葱郁的气氛。站在亭中,回首再看假山,在山洞石缝中,广玉兰盘根错节,石阶两旁,雨打芭蕉亭亭玉立。走在其间,只见浓荫披洒,绿影丛丛,真让人感到心已旷神怡。【园林秋景:黄山石—秋山】各位游客:如果夏景是以有清新柔美的曲线的太湖石表现秀雅恬静的意境,那么秋景则以黄山石粗扩豪放的直线表现雄伟阔大的壮观。因为黄山石既具有北方山岭之雄,又兼南方山水之秀,因此秋山是个园最富画意的假山。整座假山,都用悬岩峭壁的安徽黄石滩就,其石有的颜色呈储黄,有的赤红如染。假山主面向西,每当夕阳西下,红霞映照,色彩极为醒目。在悬崖石隙中,又有松柏傲立,其苍绿的枝叶与褐黄色的山石恰成对比,宛如一幅秋山图景。山巅建有四方亭,人在其中,俯瞰四周景观,往北远眺绿杨城郭,瘦西湖,平山堂及观音山诸景又—一招入园内,这也是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之———借景。在我国古代,向有秋日登高远望的传统。个园黄山石是全国的制高点,又以重阳登高来渲染秋的主题。秋山的外形高峻突兀,内部结构复杂。石洞、石台、石磴、石梁与山中小筑交错融合在一起,形成一条扑朔迷离的山中立体游览通道,它不仅有平面的迂回,更有立体的盘曲。游客们,如果您感兴趣的话,可以因山而楼,再由楼两山,慢慢去领略这座设计巧妙、堆叠技法高超的扬州名山——秋山的风采。【园林冬景:透风漏月轩—漏商】从黄石假山往南看去,在三盈小楼的西面,有一个幽静的景区,这区域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南北敞达,东西用墙围闭的小厅,这些建筑给人的感觉好像带了某些“京味”。请看这些房子,屋角起翘较小,屋面较平缓,造型显得比较厚重,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在清朝盛世,帝王南巡,都要在扬州游玩。扬州盐商经济实力雄厚,为了所谓的“迎銮”,费尽心机来揣摩皇帝的喜好,因而有不少园林建筑就仿照了北京建筑的款式,渐渐地,扬州园林中有些建筑也带有了某些“京味”。这幢叫作“透风漏月”的小厅也不例外。在厅的南面有一座用宣石平叠的花台,台上倚着花园的南界墙,又有宣石堆起的小型倚壁假山,这就是冬山。宣石产于安徽的宣城,其色洁白如雪,人们又称它为雪石。这一景区,原是冬日围着火炉,边赏雪边品茶的地方。为了使假山在不下雪之时仍有雪意,便将宣石山置于南界墙北面的墙下,从厅中望去,台上小山一色皆白,犹如积雪未消。因为宣石中含有石英,其色虽白,但在阳光下会闪闪发光,如将其置于向阳处,就与赏雪的主题有些相违,冬山背阴,也可见叠山家观察的仔细了。宣石山的东侧界墙外,便是个园的人口处。为了使冬天的意味更足,造园家在墙上有规律地排列了24个圆洞,组成一幅别具一格的漏窗图景。每当阵风吹过,这些洞口犹如笛萧上的音孔,会发出不同的声响,像是冬天西北风呼叫,以声来辅助主题意境。更为奥妙的是,通过那几排透风漏月的圆润,看到的是春景的翠竹、石笋。不知朋友们有没有产生“冬去春来”的联想。【个园造园艺术总体概括】游客们:在个园景区规划时,园主人按照主要游览路线顺时针方向布置了春、夏、秋、冬四处假山石景,立意新颖,用材精细,配景融洽,结构严密。在这些以假山为主题的风景序列中,时令特征是创作的命题,春山是启示部,夏山是展开部,秋山是高潮,冬山是尾声,就像音乐的创作或写文章那样,有着严密的章法。各位游客:个园的假山概括了所谓“春山谈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与“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园内还有“宜雨轩”、“抱山楼”、“拂云亭”、“住秋阁”、“漏风透月轩”等古建筑。四季假山在这些楼台亭阁的映衬下,加之古树名木点缀其间,更显古朴典雅、幽深雄奇。有人说景石四标准:“皱、瘦、透、漏”,似乎已成定论,这不过是一般的叠石技巧,像个园这样分峰造石,构成四季假山,游园一周,似游一年,足见构园者的不同殊俗;更可贵者,这春夏秋冬都不是孤立的个体截然分开,而是浑然天成。冬景虽给人以积雪未消的凛冽之感。但靠春景的西墙却开了两个圆形的漏窗,只见枝枝翠竹过墙来,又给人们“严冬过尽绽春蕾”的深远意境,整个园景犹如一幅构制巨大的画卷,构成美的和谐。游客们:个园的主要景观已经游赏完毕了。在游罢个园后,也许您会与我同样发出由衷的感叹:扬州个园,的确是园林中的精华之园。
扬州2500:瘦西湖、个园、何园、东关街、大明寺扬州导游词
扬州是中国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古称广陵、江都、维扬等,中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盐城市、泰州市毗邻;南临长江,与镇江市隔江相望;西南部与南京市相连;西北部与安徽省滁州市,淮安市金湖县交界;西北部与淮安市接壤,是南京都市圈紧密圈城市和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国家重点工程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地。现辖区域在东经119°01′至119°54′、北纬32°15′至33°25′之间,总面积6591.21平方千米。扬州市共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市2个县级市。2013年,扬州地区生产总值3252.01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2774元(按美元达到11751美元)。有着“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之称。扬州被誉为“扬一益二”有“月亮城”的美誉。扬州的建城史可至公元前486年,扬州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扬州环境宜人,景色秀丽,是联合国人居奖城市、全国文明城市、中国温泉名城。扬州建城史可上溯至公元前486年,2015年是建城2500年,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相当于现在的“省”。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现在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建吴都),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10道,扬州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扬州为广陵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广陵郡复改扬州。唐末,江淮大乱。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淮南节度使杨行密在扬州受封吴王。天祜十六年(919年),杨渭(隆演,杨行密次子)正式建吴国,以江都为国都,改扬州为江都府,改元武义。吴天祚三年(937年),南唐灭吴,以金陵(今南京市)为国都,以扬州为东都。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后周改江都府仍为扬州。
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分全国为士、道,扬熙州属淮南道。太宗至道三年(997年),又分全国为15路,扬州属淮南路。神宗宁五年(1072年),分淮南路为东、西南北朝-南朝齐-扬州(公元497)南北朝-南朝齐-扬州(公元497)两路,扬州属淮南东路。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后,江都县析出广陵县,扬州增领广陵、泰兴2县。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设置扬州大都督府。次年,改大都督府为扬州路总管府,领高邮府和真州、滁州、通州、泰州、崇明(今上海市崇明县)5州,并直领江都、泰兴2县。
元惠宗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军占领扬州,改扬州路为淮南翼元帅府,寻改淮海府,属江南行中书省。二十一年,淮海府改维扬府。二十六年,改称扬州府。扬州府领高邮州、通州、泰州3州及江都、泰兴、仪真、如皋、海门、宝应、兴化、六合、崇明9县。
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罢除江南行中书省,设置京师(后改南京),扬州府属之。二十三年,分六合属应天府,崇明属苏州府,扬州府领3州7县,并直辖江都、仪真、泰兴县,高邮州领宝应、兴化县,泰州领如皋县,通州领海门县。
明弘光元年四月(清顺治二年,1645年(乙酉年)),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守卫战失败以后,清军对扬州城内的人民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当时的幸存者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记》中记载屠杀共持续十日,故史称此事件为“扬州十日”,此劫扬州死难八十万人。同年(1645年),清政府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咸丰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军攻占扬州,曾改扬州府为扬州郡,改甘泉县为甘泉天县,历时8个多月。清末,扬州府领高邮州、泰州和江都、甘泉、天长(滁州)、仪征、兴化、宝应、东台县,俗称“扬八属”。宣统三年九月十七日(1911年11月7日),扬州光复。二十日,扬州军政分府宣布成立,隶属镇江都督管辖。民国元年(1912年)1月,废扬州府,并甘泉入江都县,原扬州府所属各县直隶江苏省。民国3年6月,江苏省分为5道,江都县属淮扬道。民国38年(1949年)1月25日,江都县城(扬州)解放。27日,设立扬州市,隶属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同年苏皖边区第二行政区改称苏中行政区扬州行政专区,专员公署驻扬州市。
1950年1月,扬州专区与划出如皋、海安给南通专区,划出东台、台北(今大丰)给盐城专区以后的泰州专区合并,滁州划出六合县给扬州,并划出江浦县给南京。最终扬州专区共辖扬州市、泰州市、兴化县、高邮县、宝应县、靖江县、泰兴县、江都县、泰县、仪征县、六合县2市9县。
1956年3月,江都县析为江都、邗江2县。1960年4月,宝应县、高邮县析湖西地区为金湖县。1966年3月,仪征、六合、金湖3县划给新设立的六合地区。1971年,六合地区撤销,仪征、六合2县划回扬州地区。1975年,六合县划归南京市,扬州地区辖2市9县。
1983年3月,江苏省改革地市体制,调整行政区划,扬州地区行政公署撤销。原属扬州地区的泰州市和江都、邗江、泰县、高邮、靖江、宝应、泰兴、兴化、仪征9个县划归扬州市管辖。扬州市改由省管辖,设广陵区和郊区。1986年4月,仪征县撤县设市。1987年12月,兴化县撤县设市。1991年4月,高邮县撤县设市。1992年9月,泰兴县撤县设市。1993年8月,靖江县撤县设市。1994年4月,江都县撤县设市。1994年7月,泰县撤县设立姜堰市。撤县设市中,行政区划均未改变。
199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扬州市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县级泰州市,设立地级泰州市,原由扬州市代管的泰兴、姜堰、靖江、兴化4个县级市划归泰州市管辖。扬州市设广陵区、郊区(2002年更名维扬区),辖宝应县、邗江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00年12月,邗江县撤销县建制,改设扬州市邗江区。扬州市共辖广陵、邗江、维扬3个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江都3个县级市。
2011年11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江苏省人民政府决定对扬州市部分行政区划实施调整。扬州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一是撤销县级江都市,设立扬州市江都区,以原江都市行政区域为江都区行政区域;二是将扬州市邗江区的泰安、头桥、沙头、李典、杭集5个镇并入扬州市广陵区;三是撤销扬州市维扬区,将原维扬区的行政区域与划出5个镇的邗江区合并。至此,扬州市共辖邗江区、广陵区、江都区3个市辖区和宝应1个县,代管仪征、高邮市2个县级市。
千年的历史停留在这安逸而宁静的城市,柳条飘飘于水面,走着走着,就会忽然见到谁家的宅院,而深宅大院里就是一处精致的园林。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7/359093.html

更多阅读

奇门九字诀: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

奇门九字诀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九字真言,又名奥义九字,分别为:临、兵、斗、者、皆、阵、列、前、行九字,往往也有人将“阵”做“陈”字,大概是被两者的繁写体搞混的缘故,与之相对应的九个手印(说是九个,其实不过是个虚名,可以从中化

天灾关联词:“郴州”、“汶川”的粤语准确读音

在今年刚刚过去的五个多月里,我国遭遇了两次大的天灾:春节前那场百年一遇的超强风雪、5月12日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天灾无情人间有爱,在灾难面前,我们的同胞,乃至世界上其他国家、地区的不少人,都纷纷展露出人性、人情、人道的关爱之心,尤其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第七课第一框

第一框 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平等、团结、共同繁荣一、雪域高原的历史性跨越本目从西藏民主改革前后鲜明对比中提出三个问题作为情景导入,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的民族关系和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以及对西藏的历史性跨越作深层次的思考。

伤感诗句大全:忧愁、伤感的诗词名句

伤感诗句大全:忧愁、伤感的诗词名句★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李旬《南乡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 百年总是逢场戏,拍板门锤未易当。——王恽《鹧鸪天》★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

声明:《扬州2500:瘦西湖、个园、何园、东关街、大明寺扬州导游词》为网友没离开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