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老火车站
几天前一个博友向我提了个问题,她说“您有没有研究过大栅栏的发音由来?向您讨教了”。感谢她向我提出了京城人任人皆知却易忽略的问题,向我讨教,真使我汗颜。羞愧之余浏览网络,对于大栅栏读音的汉字表示五花八门,有“大师烂儿、大什烂儿、、大市烂儿、大石滥儿,大食辣儿、大石栏儿、大十烂儿”等等,不一而足,而对大栅栏发音的产生和来历却没有找到一个准确的说法。
大栅栏原本称为廊房四条,在清朝乾隆年间,皆因街内商铺众多,为防盗贼所扰,商家联合自保,在街东西口修建高大的木铁合制的栅栏,白天开启,夜晚闭合,久而久之冠以街名。
根据《钦定大清会典事例》记载,当时建有栅栏的街道在内城有1090处,皇城内196处,大栅栏就是这1286处栅栏的一处。在建有一千多处栅栏的街道中,被称为大栅栏街名的只有两处。现西长安街图书大厦西侧的横二条当属一处,另一处就是前门外的这一处。两处虽都叫大栅栏,可从称呼的音韵上却有本质的不同。西单横二条就叫大栅栏,而前门外的廊房四条却叫“大十烂儿”。随着时光的转换,西长安街的那一处改名横二条,而大栅栏(大十烂儿)的名称只剩前门外硕果仅存的这一条了。因而,当人们一说大栅栏(大十烂儿)必指此地无疑。
北京师范大学周一民教授提出的关于大栅栏的读音属于地名特殊读音的古音保留音,我很赞成。我认为,北京土话中运用卷舌音极富灵巧灵活,轻重音的分配具有浓郁特色又显得与常理不同,有些字音在组句中用滑音一带而过,显示出京味儿的地域特点,在北京成为都城后的几百年语言的进化过程中,特点鲜明的儿化音在句音句字中被发挥到了极致。而大栅栏(大十烂儿)这一地名在用北京土话表达时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首先,大栅栏三个字,北京话的发音的重音在前后两个字上,中间的栅字利用滑音轻轻一带而过。栅为多音字,查《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中,栅,(zha[榨]又读shan[山])栅栏。如:木栅;铁栅;门栅。由此看来,“大十栏儿”读音的形成是否便有了理论的依据呢?试想,大栅栏三个字中的栅(zha)读成栅(shan),就成为大栅(山)栏,如果大栅(山)栏三字除去大以外,栅(山)和栏两字都带儿化音,就变成大栅儿(山儿)栏儿,栅(山)和儿的连音轻读快读就发“十”的音,那么,在读音上就形成了“大十烂儿”的发音。
再则,北京话的讨巧音、轻读音和省略音的互补,在称说地名时吃字、吞音、变音、变调等发音特点表现得相当突出,久而久之大栅栏儿就变成“大十烂儿”了。
北京土语方言的形成是个复杂的长期过程,口语化的形成使语句中的某些字轻带轻读,呈现出“孤岛”的现象,与周边远郊区县的口音有明显区别。满人的入关,不但带来他们的民俗民风,也包括发音习惯与大量词汇的输入。满清一朝一直引导着京师的通俗文化潮流,语言更是当不例外。
以上,仅是我个人的想法和观点,是一家之言。在语言进化的沧海桑田中,我们缺少的文字依据太多,很多地名称呼的衍变有的是人们口头传承中的以讹传讹,或是为了区别北京同名的地方而约定俗成,进而代代相传为人们所接受。希望博友们提出不同意见,欢迎拍砖!
民国时期的大栅栏
今日“大十烂儿”
同仁堂
内联陞
瑞蚨祥鸿记
大观楼电影院
前门大街
前门箭楼
天街圣诞
昔日大栅栏